Regular Expressions 101

Save & Share

Flavor

  • PCRE2 (PHP >=7.3)
  • PCRE (PHP <7.3)
  • ECMAScript (JavaScript)
  • Python
  • Golang
  • Java 8
  • .NET 7.0 (C#)
  • Rust
  • Regex Flavor Guide

Function

  • Match
  • Substitution
  • List
  • Unit Tests

Tools

Sponsors
There are currently no sponsors. Become a sponsor today!
An explanation of your regex will be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as you type.
Detailed match information will be displayed here automatically.
  • All Tokens
  • Common Tokens
  • General Tokens
  • Anchors
  • Meta Sequences
  • Quantifiers
  • Group Constructs
  • Character Classes
  • Flags/Modifiers
  • Substitution
  • A single character of: a, b or c
    [abc]
  • A character except: a, b or c
    [^abc]
  • A character in the range: a-z
    [a-z]
  • A character not in the range: a-z
    [^a-z]
  • A character in the range: a-z or A-Z
    [a-zA-Z]
  • Any single character
    .
  • Alternate - match either a or b
    a|b
  • Any whitespace character
    \s
  • Any non-whitespace character
    \S
  • Any digit
    \d
  • Any non-digit
    \D
  • Any word character
    \w
  • Any non-word character
    \W
  • Non-capturing group
    (?:...)
  • Capturing group
    (...)
  • Zero or one of a
    a?
  • Zero or more of a
    a*
  • One or more of a
    a+
  • Exactly 3 of a
    a{3}
  • 3 or more of a
    a{3,}
  • Between 3 and 6 of a
    a{3,6}
  • Start of string
    ^
  • End of string
    $
  • A word boundary
    \b
  • Non-word boundary
    \B

Regular Expression

/
/
gm

Test String

Code Generator

Generated Code

$re = '/“[^”]+”(?:(?!说|提出|讲到|。|”|:).)+(?:说|提出|讲到)/m'; $str = '内容 中国科学院傅伯杰院士应邀来我厅作专题学术报告 水利部调研组在赣调研水土保持监测点优化布局工作 江西在全国河湖执法工作会上作典型发言专题汇报我省河湖卫士监督执法工作 省水利厅等九部门联合部署河道采砂整治行动 胡强在修水县检查指导防汛工作:全力确保安全 迅速组织专题学习 扎实开展责任剖析 王纯副厅长调研指导省水科院工作 徐卫明副厅长一行检查指导南昌市水文局工作 省水利厅召开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座谈会 水利部水库移民司副司长谭文一行调研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移民安置工作n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水生态文明建设统领水利改革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建设,4月22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傅伯杰院士应邀来到我厅作《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生态安全》专题学术报告。n专题学术报告会现场n傅伯杰院士从什么是生态文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环境的问题与挑战、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并以区域生态安全和城市生态建设有关案例,对在“山水林田湖草——流域共同规划”中如何充分发挥生态系统服务在城市建设中的主动作用进行了具体阐述。n傅伯杰院士作专题学术报告n傅院士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生动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生态安全有关重大命题,内容丰富,专业性、理论性强,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参加报告会的人员纷纷表示深受教益、深受启发,将立足本职,担当作为,共同推进实施生态鄱阳湖流域建设“十大行动”,更好地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到水利工作实际中。n学术报告会由廖瑞钊副厅长主持,在家厅领导、厅机关、省鄱建办、驻楼厅直单位全体同志以及其他厅直单位、省水投集团领导班子成员共200余人聆听了学术报告。 n 同心同德 砥砺奋进 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我校部署2019年工作n 2月27日下午,我校2019年工作部署会在长安校区新勇学生活动中心二层报告厅召开。校长游旭群简要回顾了2018年的主要工作,分析了学校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安排部署了2019年重点工作。n 【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美高梅网上注册平台召开“双一流”建设推进会n 为贯彻落实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对照检查一年来“双一流”建设任务的落实完成情况,加快推进我校“双一流”建设,1月10日上午,我校在长安校区图书馆报告厅召开“双一流”建设推进会。n 【“双一流”建设大家谈】张新科|对标:一流学科建设的基本路径n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作为我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一头两翼”的重点学科,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从2017年9月国家公布“双一流”建设名单到现在整整一年了,我们虽有自豪的一面,但更多的是焦虑,是忧...n 10月22日,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EGU)公布了2020年联合会奖章获奖名单,我校地理系1977级杰出校友傅伯杰院士荣获2020年度EGU“洪堡奖章”。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是国际上最大的两个地球科学联盟之一,自2006以来,全球共有11位科学家获得EGU洪堡奖章,傅伯杰院士是继刘东生院士之后第二位获得EGU洪堡奖章的中国科学家。该勋章以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的名字命名,授予那些在发展中地区开展造福人类和社会的科学研究,在地球科学、行星或空间科学领域取得卓越贡献并产生重要国际影响的科学家。傅伯杰院士因在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恢复方面的创新成果及领导全球干旱生态系统研究的卓越成就而获得这一殊荣。傅伯杰院士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15年当选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2019年当选美国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现任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他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与景观生态学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在Nature、Science、Nature geoscience、Nature climate change 等SCI收录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论文被国内外引用4万余次。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n 同心同德 砥砺奋进 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我校部署2019年工作n 2月27日下午,我校2019年工作部署会在长安校区新勇学生活动中心二层报告厅召开。校长游旭群简要回顾了2018年的主要工作,分析了学校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安排部署了2019年重点工作。n 【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我校召开“双一流”建设推进会n 为贯彻落实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对照检查一年来“双一流”建设任务的落实完成情况,加快推进我校“双一流”建设,1月10日上午,我校在长安校区图书馆报告厅召开“双一流”建设推进会。n 【“双一流”建设大家谈】张新科|对标:一流学科建设的基本路径n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作为我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一头两翼”的重点学科,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从2017年9月国家公布“双一流”建设名单到现在整整一年了,我们虽有自豪的一面,但更多的是焦虑,是忧...n 4月17日,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公布了2019年新增院士名单,共有172位院士和42位外籍院士当选,我校地理系1977级杰出校友傅伯杰教授当选为外籍院士,是本年度唯一当选的中国学者。n美国人文与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英文简写为AAAS)成立于1780年,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独立学术团体和政策研究中心之一,也是进行独立政策研究的学术中心。首任院长为美国第一任副总统及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现共有院士4000多名,外籍院士600多名。院士中有250多名诺贝尔奖得主和60多位普利策奖获得者。n2018年8月傅伯杰在我校参加中国地理学大会n傅伯杰院士本科和硕士均毕业于我校地理系,是我校杰出校友代表。他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5年当选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还担任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n傅伯杰院士主要从事景观生态学与自然地理学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在Nature、Science、Nature geoscience、Nature climate change等SCI收录刊物发表论文28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论文被国内外引用4万余次,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n 导读:景观生态学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它对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n 2019-06-25 17:37:29n 科普中国网 n 我要评论(0)n 校对:叶其英责任编辑:李天翼n   他与地理的不解之缘,源自大学的专业调剂。从对其持有偏见到将其视为一生挚爱,他在自然地理学的研究之路上,一走就是40年。从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到景观生态学研究,再到牵头全球干旱生态系统国际大科学计划,他把中国的景观生态学研究推进到国际前沿水平……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部长傅伯杰。前不久,他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外籍院士。  最近在一场讲座间隙,傅伯杰接受了科技日报记者的采访,我们的对话由此展开。  不过,他的故事要从42年前说起。  偶然邂逅,“地理选择了我”  1977年的高考,成了改变很多人命运的分水岭。那年,全国共有570万名考生,只录取27万人。  对傅伯杰而言,命运的转折却是一波三折。这场令人记忆深刻的大考,如今说起,恍若就在眼前。  “直到高考前十天,我才取得报考资格。来不及思考甚至来不及紧张,我就走进了考场。”傅伯杰说,幸运的是,自己成了27万人中的一名。  然而,当收到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的录取通知书时,傅伯杰一度怀疑学校错把“物理”写成“地理”。填报志愿时,他写的都是无线电、自动化这些热门理工科专业,“地理明明就是个文科专业啊”。  进入大学后,他才得知,地理系的70名学生,除两人外,其余都是被调剂来的。“我们那个年代选择不多,既然地理选择了你,就接受吧。”他说,带着这份不情愿,他开始了大学生活。  从大二开始,傅伯杰的内心真正与地理达成“和解”。“我的特点是文理均衡发展,而地理学是结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门交叉、综合学科,这非常符合我的兴趣。”他笑着说。  除了强化基础知识,每学期雷打不动的野外实习经历也让傅伯杰受益终身。有次在陕西汉中实习,他还因长时间淋雨加之营养不良,得了大叶性肺炎。此后,他的脚印几乎遍布全国,高原、冰川、荒漠、海岛等。他去的很多地方都是人迹罕至,有时几天几夜都遇不到人,但这并未影响他对地理研究的热情。  “我对实习和考察过的每一个地区的土壤类型、植被特征、水文、地貌,都有清晰的认识和记录。”忆及彼时艰苦,傅伯杰的回忆里却满是快乐。  1983年,还在读研的傅伯杰发表了国内景观生态学方向的第一篇文章——《地理学的新领域——景观生态学》。后来,他的研究逐渐走入景观生态学。  1986年,在北京大学地理系教授林超的推荐下,傅伯杰成为国内第一批出国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前往英国接受大师教诲,接触国际前沿。  洞察先机,转战景观生态学  上世纪80年代初,景观生态学已成为国际研究的前沿和热点。傅伯杰意识到,要想在国内发展景观生态学研究,就要融合地理学和生态学这两个学科的特征。“不仅要重视地理学强调的格局,还要重视生态学强调的过程。”  虽然想法有了,但实现却困难重重。从英国回来后,当傅伯杰去北京某研究机构应聘时,单位最初只给了1000元启动经费,教育部又给他批了留学回国人员基金2万元,但这些钱远远不够。  “没有经费支持,实验观测就没法做,很多想法也实现不了。可当你没有事情做时,你一定要找事情做。”1992年,傅伯杰前往比利时做博士后研究,系统研究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  坚守信念、不负时光,傅伯杰熬过了科研生涯中的至暗时刻。1997年,他的研究项目“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资助金额60万元。2005年,该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这笔钱可以说是我开展系统性研究的‘第一桶金’!有了它,我们才真正开始实践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也从简单的景观格局深入到其背后的机理,才有可能获得突破性进展。”傅伯杰说,“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项目,研究的是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和景观格局与土壤水分、养分和土壤侵蚀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水土流失治理、土地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009年,在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研究的基础上,傅伯杰的研究深入到生态系统服务研究。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成果的取得,荣誉也接踵而至,傅伯杰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系统性创新成果,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  2011年,傅伯杰获得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科学家。2013年8月,傅伯杰应邀在第11届国际生态学大会作了题为“变化景观下的生态系统服务”的报告,这是我国学者首次在国际生态学大会上作大会报告……  “我们的研究能让环境变得更好,黄土高原变绿,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由此而生。”而今,他庆幸40年前地理学选择了自己,能与中国的景观生态学同成长、共发展,将我国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推进到国际前沿水平。  为潜心研究,2008年,傅伯杰辞去任职8年的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局长一职,成为一名普通研究员。“行政管理工作确实占据大量精力和时间,但我也从日常管理中学到很多。”  目前,傅伯杰研究团队在生态系统服务的机理、方法研究方面走在国际前列,为我国政府在生态系统服务和管理方面的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追求卓越,鼓励学生挑战权威  “空闲时喜欢看点散文、诗歌,要说运动呢,坚持下来的就是上中学时养成的打乒乓球的习惯。”傅伯杰有着典型陕西汉子的性格,务实豪爽,但少了些生冷倔硬。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外籍院士……傅伯杰身上,有着众多光环,但他最喜欢的还是老师这一身份。  “Do something new , do something different(做创新、与众不同的事)。”新一批学生入学后,傅伯杰总会不厌其烦地说,做科研一定要着眼于开拓创新、追求卓越,哪怕是一点点的不同。  如今,傅伯杰的科研重点转向提出研究方向、培养年轻人才、加强学科建设……身形高大的他总是步履匆匆,笑起来眼睛微眯。他是学生眼中的严师、慈父,在家却是“甩手掌柜”。  不管多忙,傅伯杰每年都会抽时间,来一趟“朝圣之旅”,去黄土高原上的羊圈沟实验基地走走、看看。他要求新来的学生,也要先去那里锻炼几周。  “你们要挑战我,还要挑战国际上的大家。”傅伯杰如是要求学生,也给自己不断加码,“我经历过知识和精神匮乏的年代,荒废了很多时间,所以必须和时间去争去抢”。  在只争朝夕的紧迫感、责任感驱使下,傅伯杰的研究工作始终保持高位运行状态。2017年,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傅伯杰发起并牵头全球干旱生态系统国际大科学计划。  “通过共同制定全球干旱生态系统研究路线图,引导、推进科学家聚焦问题展开研究。”他透露,预计今年年底,可以拿出一个具体科学计划。  讲座结束后的当晚,傅伯杰就要启程飞往德国,和马普学会有关专家讨论,2019年中国科学院和马普学会筹办生态环境领域前沿科学论坛的事宜,继续行走在科技创新的征程上。 n >国内新闻精选:n ·湖北黄冈:出入景区须出示健康码“绿码”、佩戴口罩·王毅:中瑞应共同努力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再有“70后”跻身省部级 广东省政府秘书长赴浙江任职·国务院印发服务方案:做好新冠肺炎患者等心理疏导·中国海警2502舰艇编队在中国钓鱼岛领海内巡航·江西警方:统筹做好解除离鄂离汉通道管控配合·她从方舱医院搬到火神山照顾外婆 但是外婆还是走了·国家卫健委:加强对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的发现报告n 中央储备冻猪肉连续投放 猪肉价格相对平稳有所...动物之森售价涨幅跑赢理财产品 国行Switc...1-2月中国计算机手机等产量大幅下降 集成电...今年874万高校生毕业 多部门统筹推进招聘考...莆田鞋服厂商转产医疗物资 负责人呼吁加强出口...疫情笼罩邮轮业 云顶邮轮集团公布新防控细则上海“园区经济”出新招 “小而美”模式壮大A...宁夏科技创新项目在国际“赛道”创佳绩浙江公布涉疫投诉处置原则:按行业主管部门意见...渭南海关助力韩城花椒粉首次自主出口n·云南查获1200余张鳄鱼皮制品 铺满整个篮球场·广州动物园新添4只黑颈天鹅宝宝 天鹅爸妈萌趣带娃·男子被困下水道两天 消防成功救援·2020年最大“超级月亮”将登场·福建20万高三学生返校复课 福建师大附中赠学子返校纪念卡·香港护士自愿报名进隔离病房:做这行没什么可怕的n·男子被困下水道两天 消防成功救援·2020年最大“超级月亮”将登场·福建20万高三学生返校复课 福建师大附中赠学子返校纪念卡·香港护士自愿报名进隔离病房:做这行没什么可怕的·多地推行公筷公勺分餐制 专家:循序渐进改变观念 ·武汉解封在即 专家:应创造条件加快复工复市n 同心同德 砥砺奋进 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我校部署2019年工作n 2月27日下午,我校2019年工作部署会在长安校区新勇学生活动中心二层报告厅召开。校长游旭群简要回顾了2018年的主要工作,分析了学校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安排部署了2019年重点工作。n 【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我校召开“双一流”建设推进会n 为贯彻落实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对照检查一年来“双一流”建设任务的落实完成情况,加快推进我校“双一流”建设,1月10日上午,我校在长安校区图书馆报告厅召开“双一流”建设推进会。n 【“双一流”建设大家谈】张新科|对标:一流学科建设的基本路径n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作为我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一头两翼”的重点学科,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从2017年9月国家公布“双一流”建设名单到现在整整一年了,我们虽有自豪的一面,但更多的是焦虑,是忧...n 10月22日,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EGU)公布了2020年联合会奖章获奖名单,我校地理系1977级杰出校友傅伯杰院士荣获2020年度EGU“洪堡奖章”。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是国际上最大的两个地球科学联盟之一,自2006以来,全球共有11位科学家获得EGU洪堡奖章,傅伯杰院士是继刘东生院士之后第二位获得EGU洪堡奖章的中国科学家。该勋章以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的名字命名,授予那些在发展中地区开展造福人类和社会的科学研究,在地球科学、行星或空间科学领域取得卓越贡献并产生重要国际影响的科学家。傅伯杰院士因在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恢复方面的创新成果及领导全球干旱生态系统研究的卓越成就而获得这一殊荣。傅伯杰院士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15年当选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2019年当选美国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现任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他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与景观生态学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在Nature、Science、Nature geoscience、Nature climate change 等SCI收录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论文被国内外引用4万余次。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n 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王仰麟 / 科学出版社 / 2011-2 / 48.00元 (少于10人评价) 《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第2版)》系统全面地论述了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及应用。全书共分11章,重点论述了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景观的动态模拟... 环境与规划学院n欢迎光临!n 傅伯杰,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主要从事景观生态学和自然地理学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已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在Science、Nature Geoscience发表SCI收录论文260余篇[2],SCI引用7000余次,入选高引用作者,国内引用43000余次(CNKI),出版著作10余部。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和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任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主编,Landscape Ecology、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Current Opinion i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等刊物编委。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部长、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主任、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国际生态学会副主席;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多学科专家组成员;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环境保护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科技部“生态保护与恢复”领域专家组组长。2019年5月14日,荣获第十届中华环境优秀奖。n   7月25日上午,第五届环境与发展智库论坛在兰州举行。来自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和智库的200余名专家、学者聚焦国家公园治理等议题,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建言献策。n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克恭出席论坛并作题为《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甘肃发展》的主题报告。中科院院士程国栋、傅伯杰、赖远明出席论坛。n  本届论坛由环境与发展智库联盟、西部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智库、中科院西北研究院等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西北研究院文献情报中心和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承办。n  论坛上,围绕生态环境保护与人类福祉、自然资源与产业协调发展、智库建设经验与实践三个主题,傅伯杰、黄晶等环境与发展领域学者和智库专家,以推进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等为题作主题报告。论坛共设国家公园治理、陆海统筹协调发展、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智库建设实践与经验4个分论坛,还组织召开了气候应对与生态保护专题的气候沙龙。n  论坛开幕式上,主办方发布了《全国城市便宜度评价报告》《全国植被覆盖评价报告》《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态势报告2019》等五类智库成果。(记者秦娜)n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通讯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任国际生态学会副主席,国际长期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副主席,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主要从事景观生态学和自然地理学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已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在Science、Nature geoscience 等SCI收录刊物发表论文190余篇,出版著作10部。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任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主编,Landscape Ecology、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Current Opinion i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等刊物编委。n责声明: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12小时内删除。n傅伯杰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n傅伯杰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n傅伯杰调剂出的中美双料院士环球网n地理科学学部傅伯杰院士就任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n傅伯杰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n傅伯杰院士40年前地理选择了我研究n傅伯杰院士当选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新闻—科学网n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教授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地理科学学院n傅伯杰院士莅临我院指导地理学一流学科建设南师大地理科学学院n科学网—转载傅伯杰新时代的地理学与地理人叶属峰的博文n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主任傅伯杰院士应邀到我校作n新闻网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应邀来校作学术报告n校友风采我校杰出校友傅伯杰当选美国人文与科陕西师范大学n傅伯杰中国科学院学部与院士ltn傅伯杰团队在地球关键带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重要进展中国科学院n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2019年度学术委员会会议顺利n傅伯杰团队在地球关键带研究方面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n傅伯杰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研究中心n地理学家傅伯杰40年前地理选择了我n傅伯杰吕一河黄河流域要发展加强统筹是保障n地理科学学部召开2019年总结大会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n湖湘地理讲坛傅伯杰院士新时代地理学的发展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n浙江天童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第二届学术委员会n中国科学报傅伯杰获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洪堡奖中国科学院n傅伯杰院士荣获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洪堡奖章科技新闻中国科技网n01景观生态规划原理图文百度文库n地理科学学部部长傅伯杰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国家自n地理科学学部部长傅伯杰院士荣获欧洲地球科北京师范大学新闻网n特邀傅伯杰院士来我校做学术报告n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n黄土高原关中平原野外观测研究站发展会议西安召开n遇见大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来我校涮地理大餐n傅伯杰院士中国地质调查局n名师面对面傅伯杰新时期地理学的特征与任务中国科学院n傅伯杰院士新时期地理学的特征与任务豆丁网n高端论坛傅伯杰院士中国梦地理魂旅游与地理学院n傅伯杰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n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傅伯杰院士为地科院2018级新生讲授开阳光网n新时代自然地理学发展的思考傅伯杰n 2015年,联合国通过了《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了包含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的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然而,经过四年多的发展,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19)显示,人类在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道路上已经偏离了既定轨道,亟待采取更有效的策略和措施,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pixabay/ElisaRiva面对上述挑战,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推动实现SDGs的对策方案。然而,由于政治、社会、经济、环境等多因素影响的级联效应,单一区域和国家的方案可能会对其他区域和国家带来负面影响。为避免这种潜在风险,亟需发展综合系统框架,整体推进区域、国家和全球不同尺度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针对该科学问题,近日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傅伯杰院士团队基于系统思考,从分类(Classification)、统筹(Coordination)、协作(Collaboration)三个方面提出了整体实现SDGs的“分类-统筹-协作”(3C)系统方案。该成果于2020年3月19日在线发表于《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NSR)。研究指出,在落实SDGs的过程中:分类是基础:以事物的性质、等级或其他特征为参考,将其分为不同的组别,可为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分析、差异比较和综合管理奠定基础。文章强调需要从系统的角度出发,理清SDGs之间的逻辑关系,识别不同类型国家的优势和不足,明晰推动实现SDGs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尺度效应。统筹是核心环节:通过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把分散的组份或子系统整合起来,使它们能高效工作,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在面向整体实现SDGs的进程中,统筹管理需要综合考虑不同类别SDGs之间的相互联系、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能力与需求、不同政策之间的衔接协同。协作是必要手段:鉴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发展能力上的显著差异,加强不同发展水平国家/地区之间在经济、科技和文化领域的协作与共享,对整体实现SDGs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推进整体实现SDGs的系统路径:分类-统筹-协作该研究同时强调,分类、统筹与协作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与密切关联。如分类过程需要多利益攸关方的统筹与协作,而通过分类也可以加强统筹,促进更有效率的协作。“分类-统筹-协作”系统方案有望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参与到全球治理中,不仅有助于推动SDGs在短期内重点突破,也有望整体推进SDGs的长期协同发展。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战略咨询项目资助。 无正文文本或动态页面 同心同德 砥砺奋进 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我校部署2019年工作n 2月27日下午,我校2019年工作部署会在长安校区新勇学生活动中心二层报告厅召开。校长游旭群简要回顾了2018年的主要工作,分析了学校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安排部署了2019年重点工作。n 【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我校召开“双一流”建设推进会n 为贯彻落实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对照检查一年来“双一流”建设任务的落实完成情况,加快推进我校“双一流”建设,1月10日上午,我校在长安校区图书馆报告厅召开“双一流”建设推进会。n 【“双一流”建设大家谈】张新科|对标:一流学科建设的基本路径n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作为我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一头两翼”的重点学科,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从2017年9月国家公布“双一流”建设名单到现在整整一年了,我们虽有自豪的一面,但更多的是焦虑,是忧...n 6月13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主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我校杰出校友傅伯杰教授应邀在长安校区文汇楼二层报告厅作了一场题为迈向新时代的地理学的学术报告。我校校友、长江学者刘彦随教授以及我校师生30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报告会由旅游与环境学院院长董治宝教授主持。n 傅伯杰院士从地理学的基本特征与任务入手,指出地理学的研究重点以及新时期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走向,并提出地理学所面临的战略研究问题为多元的学科议题和模糊的学科边界,地理学的发展目标在于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服务社会发展以及预测未来变化。他强调格局与过程耦合这一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并以时下环境治理和城镇化等热点问题举例说明。在地理学科上研究的重点和进展方面,傅伯杰院士结合案例研究将中国与世界其他大国进行对比,指出我国在地理学科研究中的不足,提出地理科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及中国地理科学未来战略发展的方向。他通过对比中外高校地理人才的培养存在的问题,对国内高校地理人才培养提出指导意见。傅院士还从美国、英国、德国和中国的期刊等关键词入手说明了地理科学研究主题的变化,最后对我国地理科学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提出了他的见解。n 提问环节,傅伯杰院士针对师生们提出的地理学人才培养、城镇的结构与转型、老师和学生的自我成长等问题与在座的师生进行探讨。最后,院长董治宝教授、孙根年教授分别对此次报告作了总结。n 傅伯杰简介:n 傅伯杰,自然地理学、景观生态学家。1958年1月生于陕西省咸阳市。1982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1984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89年获北京大学和英国Stirling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学位。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曾任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局长。主要从事景观生态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特别是在耦合景观格局与水土生态过程、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优化方法上取得了重要突破,推动了中国景观生态学的发展。200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1年获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201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任国际生态学会副主席,国际长期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副主席。n 无正文文本或动态页面 7月25日上午,第五届环境与发展智库论坛在兰州举行。来自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和智库的200余名专家、学者聚焦“国家公园治理”等议题,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建言献策。n   原标题:第五届环境与发展智库论坛在兰举行n  陈克恭作主题报告n  中国甘肃网7月26日讯 据甘肃日报报道(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秦娜)7月25日上午,第五届环境与发展智库论坛在兰州举行。来自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和智库的200余名专家、学者聚焦国家公园治理等议题,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建言献策。n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克恭出席论坛并作题为《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甘肃发展》的主题报告。中科院院士程国栋、傅伯杰、赖远明出席论坛。n  本届论坛由环境与发展智库联盟、西部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智库、中科院西北研究院等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西北研究院文献情报中心和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承办。n  论坛上,围绕生态环境保护与人类福祉、自然资源与产业协调发展、智库建设经验与实践三个主题,傅伯杰、黄晶等环境与发展领域学者和智库专家,以推进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等为题作主题报告。论坛共设国家公园治理、陆海统筹协调发展、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智库建设实践与经验4个分论坛,还组织召开了气候应对与生态保护专题的气候沙龙。n  论坛开幕式上,主办方发布了《全国城市便宜度评价报告》《全国植被覆盖评价报告》《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态势报告2019》等五类智库成果。n 2019-06-10甘肃省开展“六五”环境日系列宣传活动 陈克恭出席主会场活动n 2019-05-14甘肃省人大常委会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组第二次全体会议召开 陈克恭出席并讲话n 2019-05-13陈克恭在全省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重点拓展改革推进会上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 切实提高预算审查监督水平n 2019-05-10陈克恭率队在临夏兰州开展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时强调 用法律武器打好碧水保卫战n 无正文文本或动态页面 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2020年度开放研究基金项目申请指南n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大数据研究与应用特别研究助理招聘启事n 关于推迟地理资源所“可桢-秉维青年人才”应聘截止日期的通知n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特别研究助理(博士后)招聘启事n 资源与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生招聘启事n 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业务/行政助理招聘启事n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可桢-秉维青年人才”招聘启事n 地理资源所召开2019年度学术年会n 地理资源所2020年第一期研究生指导教师培训班顺利举办n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成立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暨首届全国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科学大会在京召开n 2019年中国地理学大会暨中国地理学会成立110周年纪念活动在北京隆重举行n 发布时间:2019-11-07 10:50:00n 11月1-3日,2019年中国地理学大会暨中国地理学会成立110周年纪念活动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来自中国、日本、韩国、蒙古、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越南、菲律宾、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伊朗、以色列、土耳其等21个亚洲国家和地区地理学会的主席或代表,以及英国、美国、加拿大、南非,比利时、荷兰的专家学者近3000人出席会议。本次大会由中国地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联合主办,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天津大学表层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地理资源与生态专业知识服务系统、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全国地理学研究生联合会协办。n大会开幕式由中国地理学会监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主持。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陈发虎致开幕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宋军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讲话。国际地理联合会前秘书长、南非科学院院士Michael Meadows,亚洲地理学会(筹)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会军,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成升魁,日本地理学会会长、日本筑波大学教授Yuji Murayama分别代表国际组织、中外兄弟团体在开幕式上致辞。英国皇家地理学会执行主任Joe Smith教授和俄罗斯地理学会第一副主席Nikolay Kasimov院士发来了祝贺视频。n出席大会开幕式的还有国务院参事、中国地理学会原理事长刘燕华,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鸿烈、徐冠华、李德仁、程国栋、刘昌明、童庆禧、郑度、王颖、陆大道、叶嘉安、姚檀栋、陶澍、郭华东、刘丛强、龚健雅、周成虎、崔鹏、邵明安,中国工程院院士石玉林、李文华,以及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院长、加拿大女王大学教授John P. Smol,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香港浸会大学教授Adrian Bailey,美国地理学家协会前执行主任、美国哈佛大学教授Douglas Richardson,国际区域科学学会前会长、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Andrs Rodrguez-Pose等。n丁仲礼在讲话中指出,110年来,经过几代地理学家的不懈努力,中国地理学会在加强自身建设、促进学科发展、培育科研人才、推动科学传播、扩大国际合作、服务国家需求等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今天的中国地理学会已经发展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技社团。n宋军在讲话中表示,中国地理学会是我国最早成立的三个学术团体之一,历经百年岁月的中国地理学会,会员队伍不断壮大,学会活力不断增强,服务网络不断健全,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尤其在推进一流科技社团建设,为服务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搭建平台,推动国际化建设,为服务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网络,推动智库建设,为服务国家创新发展提供解决方案等方面,中国地理学会走出了独特的发展道路。他强调,放眼当今世界,我们要深刻理解科技创新的价值、学术交流的价值、开放合作的价值,从战略和全局高度识别问题,识别机遇,识别挑战,担当起创新与振兴的时代使命,推动以科技支撑共建繁荣世界。希望中国地理学会按照中国科协的战略部署,继续以会员为主体,以学术交流为主线,进一步加强智库建设,不断推进学术建设和科学传播工作;发挥学科优势和学会组织优势,引领全国广大地理科技工作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贡献。n本届大会以创新发展 再续辉煌中国地理学理论与实践为主题,旨在搭建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平台,引领全国地理学人以地理学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为核心,不断提升中国地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水平,促进学科发展,服务国家和社会,使地理科学发展成为指导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学科。n大会邀请11位中外著名地理学家做大会报告。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陈发虎院士的报告回顾中国地理学会110年来发展历程和主要贡献。他指出,110年来,中国地理学发展经历了五个不同阶段,早期通过《地学杂志》和《地理学报》两种学术期刊交流科研成果、传播科学知识,并且团结了地理学力量,推动组建了中国地理学科研和教学队伍,形成了地理学基本学科体系,引领地理学者面向国家需求开展研究。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中国地理学会更是团结带领全国地理学人,完善学科体系,服务国家建设,搭建平台,走国际化发展道路。同时,陈发虎理事长总结了中国现代地理学特别是近40年来中国地理学在各个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并对不同时期的杰出地理学家代表表示深切缅怀。n加拿大科学院院长John P. Smol院士的报告和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Andrs Rodrguez-Pose教授的报告带来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成果和国际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前沿科学问题;美国哈佛大学Douglas Richardson教授的报告带领我们思考并通过地球空间网络研究全球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健康问题。傅伯杰院士和宋长青教授的报告对标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地理科学的历史任务,以及新时代地理的研究变革为题指出中国地理学的研究方向;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名誉所长姚檀栋院士和国际数字地球学会前会长郭华东院士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出发,围绕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科学问题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和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研究发表了演讲;中国地理学会原理事长陆大道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杜德斌教授、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樊杰研究员分别就地理国情与国家战略、四边战略VS四方战略百年变局下的中美地缘大博弈、地域功能-结构的空间组织途径 等国家战略和国家发展规划实施问题做了精彩阐述。n除大会特邀报告外,本次大会设立了61个分会场,分别在国家会议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进行专题学术交流,会议交流论文1500余篇,口头发言1300多个。会议提交的论文主要分为地理学基础研究、地理学综合研究、学科及理论方法、国家战略研究、社会发展研究和科技专项成果展示六大类,重点聚焦地理学科学问题和国家战略需求,内容涉及地理学理论方法梳理和地理学综合研究,尤其是人地系统耦合、集成研究,以及一带一路和美丽中国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等主题。为了推进国际学术交流,本次大会设立了地理学与可持续发展、发展中国家青年学者地理研究与合作、中日地理学比较研究、面向美丽中国建设的健康地理研究和城市健康地理5个国际交流分会场。n2019年是中国地理学会成立110周年,又恰逢《地理学报》创刊85周年。本次大会期间,举办了《地理学报》创刊85周年学术研讨会。全国地理学界知名专家学者、《地理学报》历届编委和新老编辑300余人齐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共同纪念《地理学报》创刊85周年。会上,颁发了《地理学报》85年最具影响力优秀论文奖和编辑工作贡献奖,发布了引用、下载和发文量最多机构等排行榜。n大会期间,亚洲地理学会(筹)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召开了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亚洲地理学会(筹)章程》,审议通过设立了3个工作组,投票通过了新接纳会员乌兹别克斯坦地理学会,投票确定了2021年第五届亚洲地理大会在越南太原大学举办。n开幕式现场n傅伯杰主持开幕式n 中国网讯 2019年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于10月16日在北京开幕,本次大会主题为“科学素质促进与可持续发展”,由中国科协主办,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国际科学理事会和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共同支持。来自5个国际组织,28个国家、35个国别科技组织的600多位中外嘉宾出席大会。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当选主席龚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欧敏行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大会开幕式由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大会组委会副主任孟庆海主持。开幕式结束后,大会进入主旨报告环节。国际科学理事会主席、南非开普敦大学教授达亚•瑞迪,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国际生态学会副主席傅伯杰,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怀进鹏,世界科学中心峰会基金会主席埃里克•雅克敏,英国皇家学会会士科林•布莱克莫尔分别作了精彩报告。本次大会包括开幕式、主旨报告、高峰论坛、专题论坛、圆桌会议、观摩活动和闭幕式等环节,旨在落实2018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北京宣言》精神,积极推进建设世界科学素质组织,共建全球科学素质共同体,为世界可持续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贡献。n声明:中国网图片库(www.cnmediae.com)供本网专稿,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中国网图片库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违者必究! 咨询电话010-88820273。n ​“国图杯”第四届江苏省高校测绘地理信息创新创业大赛在南京成功举办2019-10-24n ​地科院为外籍Milan Konečný教授举行讲座教授聘任仪式2019-10-24n ​地科院陈娱副教授在Nature子刊发表有关“一带一路”重要研究成果2019-10-23n ​我院与江苏同方房地产资产评估规划勘测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19-09-30n ​“2019年江苏省研究生地理大数据理论与方法学术创新论坛”在南京师范大学顺利召开2019-09-26n ​地科院18级大类本科生GIS原理第一课:德清地理信息小镇参观2019-09-10n ​创新理念与务实作风带动学科发展--记地理科学学院举行2019年春季学期师德师风宣讲2019-06-21n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Dawei Han教授来我校作学术报告2019-06-19n ​国际环境建模与软件协会第一届区域会议(亚洲区域)顺利召开2019-06-04n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本科生发表国际SCI文章2019-05-17n ​南京师范大学 2019 年中美合作举办地理信息科学硕士学位教育项目招生简章 2019-03-18n ​南师大智慧旅游团队成功中标江苏省旅游产业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一期)项目2019-03-18n ​地理科学学院2019年班主任工作研讨会顺利举行2019-03-05n ​南京大学崔功豪教授、京都大学小岛泰雄教授莅临我院进行学术交流2019-02-25n ​“面向复杂地理环境的浙江省地理国情普查监测技术”项目申报 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2019-02-22n ​中美合作地理信息科学硕士项目首届学生毕业典礼在我校隆重举行2019-01-28n ​第七届全国大学生GIS应用技能大赛在河南理工大学成功举办2018-12-04n ​我院杰出校友刘彦随研究员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2018-11-28n ​我院党委组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员主题教育活动2018-11-22n ​地科院2017-2018学年研究生评优工作通知2018-11-09n ​我校地科院自然地理教工党支部工作室入选全国首批“双带头人”工作室2018-10-26n ​我院学子分获第三届江苏省高校测绘地理信息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开发组特等奖、创业计...2018-10-17n ​傅伯杰院士莅临我院指导地理学一流学科建设2018-09-28n ​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傅伯杰院士为地科院2018级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2018-09-27n ​2018级新生第一课 地理学:从知识、科学到决策2018-09-21n ​我校地科院苏锦获“江苏省优秀工会工作积极分子”称号2018-09-20n ​我校地球科学首次进入ESI全球前1%2018-09-20n ​2018年南京师范大学测绘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公示 2018-05-29n ​​第四届全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学术沙龙在我院举办2018-04-19n ​​我院地理学一流学科建设工作推进会召开2018-04-16n ​​广州大学地科院师生来我院访学2018-04-10n ​​2018年中美合作马里兰地理信息科学硕士招生简章2018-04-08n ​​我校地理系77级校友入学40周年重聚随园2018-04-04n ​​“Esri”杯第二届大学生科技节开幕式顺利举行2018-03-27n ​​2017-2018年度研究生“星级实验室”评比活动顺利开展2018-03-17n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市仙林大学城文苑路1号邮编:210023 Tel: 86-25-85891347 Fax: 86-25-85891742Add: School of Geography,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o.1,Wenyuan Road,Xianlin University District,Nanjing,Chinan 发布时间: 2014-06-09 17:11:27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王振红 杨霄霄 | 责任编辑: 王振红n关键词: 未来地球计划 生态文明 可持续发展 环境 大气污染 城镇化 秦大河 中国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 国家自然基金委nFuture Earth Science Committee/interim Engagement Committee & Chinese National Committee for Future Earth Joint workshop was held in Beijing on June 3, 2014. The theme of this workshop is to talk about the recent process of Future Earth. Experts from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had discussions about air pollution, urbanization and transformations to sustainability.nBojie Fu, academician of CAS deliver a speech about urbanisation and its Ecological Effects in China.n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文字/王振红 视频制作/杨霄霄)近日,国际 “未来地球计划” 与“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联合研讨会在京举行。本次联合研讨会由中国科协发起并承办。n记者获悉,本次联合研讨会旨在了解国际“未来地球计划”最新进展,贯彻“协同设计、协同实施、协同推广”三大协同的理念,总结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环境变化热点问题,推动中国“未来地球”计划的组织实施和生态文明建设研究。n在联合探讨会上,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院士围绕大气污染、城镇化、向可持续发展转型做主题报告。n相关阅读:n专家探讨“未来地球计划” 应对大气污染等环境热点n中国全面参与国际“未来地球计划” 优先12个领域n国际“未来地球计划”打破学科壁垒 研究3个方向n秦大河院士谈中国参与国际“未来地球计划”的设想n中国气象专家张小曳谈大气污染与治理n吴国雄谈“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实施框架n外国专家介绍国际“未来地球计划”最新进展n双语:国际“未来地球计划”最新进展及研究计划n潘家华谈低碳转型及可持续发展n中科院王毅谈中国生态文明建设n孔英教授谈城镇化绿色低碳发展战略n清华大学陈文颖谈能源消耗和碳排放n傅伯杰院士谈大气污染及城镇化发展n 第八届地理学学科及一流专业建设高峰论坛杂记 - 知乎写文章第八届地理学学科及一流专业建设高峰论坛杂记祁昆仑地势坤,信载物,我辈人,当为之。10 人赞同了该文章2019年11月23-25日,带学生参加第八届全国大学生GIS应用技能大赛,学生负责比较,老师们可以聆听地理学学科及一流专业建设高峰论坛。本博文只是作一下简单记录。大会报告,首先是傅伯杰院士做开场报告《新时代的地理学》,报告网上资料很多,傅院士高屋建瓴地讲解地理学的基本特征、本质任务、地学研究的新范式等,大家可以查阅相关资料。刘耀林教授讲授《中外地理学科建设比较分析》,主要对中外的研究生教育做了一些调研与分析。汤国安教授讲解《地理信息科学国家一流专业申报与建设的若干问题》,满满的干货,先统计分析了今年国家一流专业的申报情况,然后对于一流专业申请中提交资料的问题做了深度剖析,希望会晤组能够共享PPT认真学习一下,还分享了全国GIS高等教育门户,感兴趣的GISer们可以访问一下,很多相关资料,会议拍照的一些内容,当然不清楚,记录一下:20191125汤国安-地理信息科学国家一流专业申报与建设的若干问题。下午的报告是刘瑜教授的《地理虚拟仿真教学实验平台建设的若干思考》,主要讲解北京大学关于地理虚拟仿真教学实验平台建设的经验,以及实验平台建设中可能会涉及的一些问题,例如重复建设、能实不虚等,也共享拍的一些照片:20191125刘瑜-地理虚拟仿真教学实验平台建设的若干思考。北师的刘慧平教授讲解了《GIS课堂教学的若干问题》,从地理学的本质出发,去讲解GIS的内容,将地理学的内容对应到GIS,剖析GIS中概念的本质;还提到关于学生地理思维培养的重要性,以及金课的打造:20191125刘慧平-GIS课堂教学的若干问题。其他的报告由于时间问题,没有能聆听,表示非常遗憾,不过网上有报告的现场视频的重播,感兴趣大家也可以看看。第八届全国大学生GIS应用技能大赛暨地理学学科及一流专业建设高峰论坛​vzan.com大概就是这些内容,只是方便自己,今年学生再次获奖,恭喜他们,附上可爱的小朋友们,哈哈。编辑于 2019-11-27GIS(地理信息系统)​赞同 10​​添加评论​分享​喜欢​收藏​ 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EGU)于10月22日公布了2020年联合会奖章获奖名单,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研究员获2020年度 EGU洪堡奖章。该勋章以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的名字命名,授予那些在发展中地区开展造福人类和社会的研究,在地球科学、行星或空间科学领域取得卓越贡献并产生重要国际影响的科学家。傅伯杰院士因在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恢复方面的创新成果及领导全球干旱生态系统研究的卓越成就而获得这一殊荣。亚历山大冯洪堡1769年9月14日出生于柏林,著名自然地理学家、探险家和博物学家,是近代地理学的主要创建人。n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是国际上最大的两个地球科学联盟之一,自2006以来,全球共有11位科学家获得EGU洪堡奖章,傅伯杰院士是继刘东生院士之后第二位获得EGU洪堡奖章的中国科学家。n傅伯杰研究员于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15年当选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2019年当选美国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n傅伯杰主要从事景观生态学与自然地理学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在Nature、Science、Nature geoscience、Nature climate change 等SCI收录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论文被国内外引用4万余次。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n【相关】刘东生院士因黄土研究成就首次获颁EGU洪堡奖章n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n 俄科学和高等教育部部长:中国已成世界上的科技强国2019-10-22 15:06:59n四大阿片类药商与美地方政府达成和解协议2019-10-22 11:09:52n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原司长李东被开除党籍和公职2019-10-22 10:54:42n辛铁�牛罕本┣嗌倌瓯�球发展有了质的提高2019-10-22 10:01:11n阿桑奇欲推迟引渡美国听证会遭拒 健康状况引人忧2019-10-22 07:37:19n “阿波罗”元勋质疑NASA登月计划2019-10-22 16:13:41n《阶梯式发展论》首发式在京举行2019-10-22 15:27:00n第二届海峡两岸人文学论坛举办并发表海沧倡议2019-10-22 15:16:28n“直通乌镇”全球互联网大赛赛果出炉 3D打印获一等奖2019-10-22 15:15:34nIEEE《计算机》杂志明年将出中文版2019-10-22 11:45:33n缴费服务模式迎创新 开放共享助推动银行业转型n一架小型飞机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坠毁 致2人死亡n长租公寓甲醛超标缘何多发 有的从装修到入住仅20">长租公寓甲醛超标缘何多发 有的从装修到入住仅20n16国代表齐聚安徽黄山共话自然保护与发展n光伏发电、景区改造 山西忻州因地制宜助民脱贫n俄国防部:俄一电子侦察机在地中海上空失联n他带葛优体验“的哥”生活 《我和我的”提起这句蹩脚的中式英语台词,看过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的观众一定会立刻...n潍坊学院一副教授涉嫌抄袭被撤销职称近日,“潍坊学院教师杨洁著作涉嫌抄袭”一事备受关注。...n中国外交部人权事务特别代表:中国对外人民网10月21日联合国电(记者杨俊)21日,第74届联合国大会第三委员会举行...n央行报告:成年人近九成有活跃账户、超n辽宁一中介机构涉腐 涉案一法官被判刑n杭州保�m塔塔刹倾斜 启动保养维护工程n重庆一特大电信诈骗团伙案宣判 33人被n“阿波罗”元勋质疑NASA登月计划n2019羚羊摩洛哥・中国(奈曼)环科尔沁沙n“燃动巴萨”OPPO校园足球菁英赛报名火n金边每天产生3000吨垃圾 洪森指应多渠n 11月25-26日,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2019年度联合学术年会暨学术委员会会议在广州召开。傅伯杰院士、刘丛强院士、彭平安院士、吴丰昌院士、于贵瑞院士、朱利中院士等24名学术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化学学科主任李薇研究员、陈康博士,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徐义刚院士,党委书记、副所长何宏平研究员,以及三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技术骨干共200余人参加本次会议。三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了16个年度代表性学术报告、51个展报报告以及3个实验室主任工作报告。n25日上午,何宏平致欢迎辞,他代表广州地化所衷心感谢学术委员对有机地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广州地化所多年以来的大力支持并预祝本次年会取得圆满成功。接着,李薇致辞,她介绍了基金委2019年度地球化学学科项目资助概况,并对2020年度基金项目分类和领域变化做了说明。随后,进入学术报告交流环节,金章东研究员、冯新斌研究员、王新明研究员和王云鹏研究员分别主持上午和下午的学术报告,16位科研骨干代表三个实验室依次汇报了本年度取得的突出进展和学术成果。有机地化国家重点实验室Sasho研究员、罗春玲研究员、李芸研究员、唐明金研究员和程鹏副研究员分别做了“SUNLIGHT DRIVEN REACTIONS IN THE ATMOSPHERE: FROM OUTDOORS TO INDOORS”、“复合污染土壤POPs的植物吸收和降解”、“金刚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其在实际盆地的应用”、“矿质气溶胶”、“应用显微荧光寿命分析技术识别储层充注过程——以珠江口盆地西部复式含油气系统为例”的学术报告,展示了实验室2019年度取得的代表性研究成果。针对热点科研问题,参会人员进行了热烈讨论。n26日上午,刘丛强院士主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工作报告会,徐义刚院士致辞,他代表广州地化所和有机地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对到会委员和参会人员表示热烈欢迎,并衷心希望三个实验室借助学术委员会会议探索出一条联合共赢发展之路。随后,张干研究员、金章东研究员和冯新斌研究员代表三个实验室就实验室基本情况、科研进展、人才队伍建设、平台建设、运行管理、开放与交流等方面向学术委员会进行工作汇报,并展望和规划下年度实验室工作,同时也提出实验室遇到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n学术委员会在认真听取实验室年度工作报告后,在傅伯杰院士的主持下,展开了热烈讨论,为实验室发展建言献策。首先,与会委员对实验室取得的进展与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接着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1)应围绕学科前沿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系统总结实验室五年成果,增强实验室成果的显示度和系统性;(2)加强三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联合和合作,建议从实验室平台、学科方向和区域三个方面加强合作;(3)加强实验室平台建设,尤其需加强野外监测,设立长期野外观测站点;(4)积极参与国家“十四五”规划,首先从实验室内部着手,组织召开实验室战略研讨会,提前部署实验室未来五至十年规划;(5)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来应对新一轮评估和实验室重组工作,实验室应朝着“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方向发展,只有成为学术引领、技术创新和系统应用的排头兵,实验室才有生存之本和立足之地。n最后,张干代表有机地化国家重点实验室衷心感谢与会委员对实验室发展规划提出的宝贵意见与建议,表示在今后工作中将以学术委员会意见为指导,积极做好实验室各项工作。n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化学学科主任李薇研究员致辞n广州地化所所长徐义刚院士致辞n广州地化所党委书记何宏平研究员致辞n张干研究员做主任工作报告n学术委员讨论环节n有机室5位研究人员做代表性成果报告nJGR-A: Photochemical formation of unsaturated multifunctional and organosulfur compounds at air‐water interfacenACP: 典型源排放颗粒物中棕色碳的光学性质与有机分子组成nEI: 硝酸盐氮同位素揭示燃煤源仍可能是我国典型城市NOx的首要来源n海岸带沉积物有机质结构和微孔对菲和壬基酚吸附的影响n“新型卤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地球化学行为与暴露风险”获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nWR:沉积物有机质结构和微孔对过硫酸钠氧化降解苯并[a]芘的影响机理n白垩纪Santonian-Campanian期松辽盆地的降雨事件或长达30万年nACP: 船舶排放控制区现行低硫油政策可导致VOCs排放增加nOG: 发现新丛粒藻烷类含氧化合物nArchivesArchivesnSelect Monthn April 2020 n March 2020 n January 2020 n December 2019 n November 2019 n October 2019 n September 2019 n August 2019 n July 2019 n June 2019 n May 2019 n April 2019 n March 2019 n February 2019 n January 2019 n December 2018 n November 2018 n October 2018 n September 2018 n August 2018 n July 2018 n June 2018 n May 2018 n April 2018 n March 2018 n February 2018 n January 2018 n December 2017 n October 2017 n September 2017 n August 2017 n June 2017 n May 2017 n April 2017 n March 2017 n January 2017 n December 2016 n 他与地理的不解之缘,源自大学的专业调剂。从对其持有偏见到将其视为一生挚爱,他在自然地理学的研究之路上,一走就是40年。从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到景观生态学研究,再到牵头全球干旱生态系统国际大科学计划,他把中国的景观生态学研究推进到国际前沿水平……n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部长傅伯杰。前不久,他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外籍院士。n最近在一场讲座间隙,傅伯杰接受了科技日报记者的采访,我们的对话由此展开。n不过,他的故事要从42年前说起。n偶然邂逅,“地理选择了我”n1977年的高考,成了改变很多人命运的分水岭。那年,全国共有570万名考生,只录取27万人。n对傅伯杰而言,命运的转折却是一波三折。这场令人记忆深刻的大考,如今说起,恍若就在眼前。n“直到高考前十天,我才取得报考资格。来不及思考甚至来不及紧张,我就走进了考场。”傅伯杰说,幸运的是,自己成了27万人中的一名。n然而,当收到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的录取通知书时,傅伯杰一度怀疑学校错把“物理”写成“地理”。填报志愿时,他写的都是无线电、自动化这些热门理工科专业,“地理明明就是个文科专业啊”。n进入大学后,他才得知,地理系的70名学生,除两人外,其余都是被调剂来的。“我们那个年代选择不多,既然地理选择了你,就接受吧。”他说,带着这份不情愿,他开始了大学生活。n从大二开始,傅伯杰的内心真正与地理达成“和解”。“我的特点是文理均衡发展,而地理学是结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门交叉、综合学科,这非常符合我的兴趣。”他笑着说。n除了强化基础知识,每学期雷打不动的野外实习经历也让傅伯杰受益终身。有次在陕西汉中实习,他还因长时间淋雨加之营养不良,得了大叶性肺炎。此后,他的脚印几乎遍布全国,高原、冰川、荒漠、海岛等。他去的很多地方都是人迹罕至,有时几天几夜都遇不到人,但这并未影响他对地理研究的热情。n“我对实习和考察过的每一个地区的土壤类型、植被特征、水文、地貌,都有清晰的认识和记录。”忆及彼时艰苦,傅伯杰的回忆里却满是快乐。n1983年,还在读研的傅伯杰发表了国内景观生态学方向的第一篇文章——《地理学的新领域——景观生态学》。后来,他的研究逐渐走入景观生态学。n1986年,在北京大学地理系教授林超的推荐下,傅伯杰成为国内第一批出国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前往英国接受大师教诲,接触国际前沿。n洞察先机,转战景观生态学n上世纪80年代初,景观生态学已成为国际研究的前沿和热点。傅伯杰意识到,要想在国内发展景观生态学研究,就要融合地理学和生态学这两个学科的特征。“不仅要重视地理学强调的格局,还要重视生态学强调的过程。”n虽然想法有了,但实现却困难重重。从英国回来后,当傅伯杰去北京某研究机构应聘时,单位最初只给了1000元启动经费,教育部又给他批了留学回国人员基金2万元,但这些钱远远不够。n“没有经费支持,实验观测就没法做,很多想法也实现不了。可当你没有事情做时,你一定要找事情做。”1992年,傅伯杰前往比利时做博士后研究,系统研究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n坚守信念、不负时光,傅伯杰熬过了科研生涯中的至暗时刻。1997年,他的研究项目“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资助金额60万元。2005年,该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n“这笔钱可以说是我开展系统性研究的‘第一桶金’!有了它,我们才真正开始实践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也从简单的景观格局深入到其背后的机理,才有可能获得突破性进展。”傅伯杰说,“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项目,研究的是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和景观格局与土壤水分、养分和土壤侵蚀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水土流失治理、土地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n2009年,在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研究的基础上,傅伯杰的研究深入到生态系统服务研究。n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成果的取得,荣誉也接踵而至,傅伯杰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系统性创新成果,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n2011年,傅伯杰获得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科学家。2013年8月,傅伯杰应邀在第11届国际生态学大会作了题为“变化景观下的生态系统服务”的报告,这是我国学者首次在国际生态学大会上作大会报告……n“我们的研究能让环境变得更好,黄土高原变绿,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由此而生。”而今,他庆幸40年前地理学选择了自己,能与中国的景观生态学同成长、共发展,将我国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推进到国际前沿水平。n为潜心研究,2008年,傅伯杰辞去任职8年的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局长一职,成为一名普通研究员。“行政管理工作确实占据大量精力和时间,但我也从日常管理中学到很多。”n目前,傅伯杰研究团队在生态系统服务的机理、方法研究方面走在国际前列,为我国政府在生态系统服务和管理方面的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n追求卓越,鼓励学生挑战权威n“空闲时喜欢看点散文、诗歌,要说运动呢,坚持下来的就是上中学时养成的打乒乓球的习惯。”傅伯杰有着典型陕西汉子的性格,务实豪爽,但少了些生冷倔硬。n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外籍院士……傅伯杰身上,有着众多光环,但他最喜欢的还是老师这一身份。n“Do something new , do somethingndifferent(做创新、与众不同的事)。”新一批学生入学后,傅伯杰总会不厌其烦地说,做科研一定要着眼于开拓创新、追求卓越,哪怕是一点点的不同。n如今,傅伯杰的科研重点转向提出研究方向、培养年轻人才、加强学科建设……身形高大的他总是步履匆匆,笑起来眼睛微眯。他是学生眼中的严师、慈父,在家却是“甩手掌柜”。n不管多忙,傅伯杰每年都会抽时间,来一趟“朝圣之旅”,去黄土高原上的羊圈沟实验基地走走、看看。他要求新来的学生,也要先去那里锻炼几周。n“你们要挑战我,还要挑战国际上的大家。”傅伯杰如是要求学生,也给自己不断加码,“我经历过知识和精神匮乏的年代,荒废了很多时间,所以必须和时间去争去抢”。n在只争朝夕的紧迫感、责任感驱使下,傅伯杰的研究工作始终保持高位运行状态。2017年,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傅伯杰发起并牵头全球干旱生态系统国际大科学计划。n“通过共同制定全球干旱生态系统研究路线图,引导、推进科学家聚焦问题展开研究。”他透露,预计今年年底,可以拿出一个具体科学计划。n讲座结束后的当晚,傅伯杰就要启程飞往德国,和马普学会有关专家讨论,2019年中国科学院和马普学会筹办生态环境领域前沿科学论坛的事宜,继续行走在科技创新的征程上。n今日时事新闻网|最新的新闻时事傅伯杰:77年恢复高考“调剂”出的中美双料院士(图) n今日时事新闻网丨最新时事优选新闻 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傅伯杰:77年恢复高考“调剂”出的中美双料院士(图)n共享此文章:点击以在 Twitter 上共享(在新窗口中打开)点击以在 Facebook 上共享(在新窗口中打开)点击以在 Tumblr 上共享(在新窗口中打开)点击以在 WhatsApp 上共享(在新窗口中打开)点击以打印(在新窗口中打开)点击以在 LinkedIn 上共享(在新窗口中打开)点击以在 Reddit 上共享(在新窗口中打开)点击分享至Pinterest(在新窗口中打开)点击以在 Pocket 上共享(在新窗口中打开)点击以在 Telegram 上共享(在新窗口中打开)点击通过 Skype 共享(在新窗口中打开) n喜欢 (0)n专家世界中国中学中心主席亚洲关系北京北京大学博士命运困难国家国际土地基地基金大学学生学者学院局长工作年轻人德国快乐技术报告政府教授教育新闻日报机构海岛物理环境生活留学眼睛知识研究社会科学科技管理精神美国英国营养计划记者论坛论文身份过程运动陕西院士青年高考n 川普解禁华为:到底是战略布局还是灾难性错误?(图)n冲击香港立法会 他们不是抗议而是自杀求死谏(图) n 为深入学习陆昊部长在中国地质调查局调研时的讲话和局党组十七次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地调局党组关于开展新时代地质工作服务自然资源管理大调研活动的部署,进一步找准基础地质调查在新时代的定位,做好公益性基础地质调查计划的顶层设计,协调11个工程的工作部署,聚焦重大问题,协同攻关,经局总工程师室、基础调查部同意,2018年6月9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组织召开基础地质调查与地球系统科学战略研讨会。会议分二个议题。一是邀请三位国内外知名院士、专家讲课,介绍地球系统科学;二是公益性基础地质调查计划中的11个工程简要介绍2019-2022目标任务和工作部署,并开展对接研讨。n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院士、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大学表层地球系统科学学院陈喜教授、深部探测中心首席、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董树文教授应邀做了学术报告,分别介绍了地球表层系统科学、地球关键带科学、我国地壳结构与深部过程的前沿进展。n傅伯杰院士在报告中介绍了地球科学和地理学研究的新进展和新态势。他指出:当前,地球系统科学已成为地学研究的最大主题。全球变化、大陆地震等重大科学问题的解决,已大大超出了单个和传统学科的能力范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要求以跨领域和多学科的视角,以更高的层次、更大的视野认识地球。n陈喜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地球关键带的研究背景、观测、模拟和预测,重点介绍了中欧地球关键带的研究进展以及未来的挑战和机遇。提出下一步研究重点是基岩风化带,如西南喀斯特地区岩性在石漠化进展中的作用等课题。n董树文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深部探测专项(Sino Probe)对中国大陆岩石圈和地壳结构的研究成果。他指出,地球表层系统就是层圈相互作用,目前整个系统建立不起来的重要原因,就是岩石圈的数据还不对等,还需要“补课”。n李廷栋院士、肖序常院士、公益性基础地质调查计划12位工程首席、二级负责人、六大区域地质调查中心、地质所的领导专家和研究生等80余人参加了会议,并就如何发展地球系统科学、做好新一轮地调项目论证开展了热烈研讨。n下午,12位公益性基础地质调查计划的工程首席介绍了工程项目的进展和下一步布局。大家进一步围绕地质调查业务布局调整、地质调查计划-工程-项目调整优化等开展了热烈的讨论,一致认为:本次会议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这既是公益性基础地质调查计划召开的第一次会议,又是全局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的一次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会议。一是各个工程开展了首次对接,为做好2019-2022工作部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依据,为进一步做好一级项目的顶层设计提供了条件;二是各工程明确了协同攻关的地区和目标,提炼了重大问题,为多学科、多手段和多方法联合攻关奠定了良好基础;三是探索和初步确立了工程-项目协调、协同和联合攻关的机制,今后将继续围绕重大问题,联合不同的工程及项目,共同研讨,联合攻关,搭建新的协同攻关和学术交流的平台和机制。n 他与地理的不解之缘,源自大学的专业调剂。从对其持有偏见到将其视为一生挚爱,他在自然地理学的研究之路上,一走就是40年。从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到景观生态学研究,再到牵头全球干旱生态系统国际大科学计划,他把中国的景观生态学研究推进到国际前沿水平……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部长傅伯杰。前不久,他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外籍院士。 最近在一场讲座间隙,傅伯杰接受了科技日报记者的采访,我们的对话由此展开。 不过,他的故事要从42年前说起。 偶然邂逅,“地理选择了我” 1977年的高考,成了改变很多人命运的分水岭。那年,全国共有570万名考生,只录取27万人。 对傅伯杰而言,命运的转折却是一波三折。这场令人记忆深刻的大考,如今说起,恍若就在眼前。 “直到高考前十天,我才取得报考资格。来不及思考甚至来不及紧张,我就走进了考场。”傅伯杰说,幸运的是,自己成了27万人中的一名。 然而,当收到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的录取通知书时,傅伯杰一度怀疑学校错把“物理”写成“地理”。填报志愿时,他写的都是无线电、自动化这些热门理工科专业,“地理明明就是个文科专业啊”。 进入大学后,他才得知,地理系的70名学生,除两人外,其余都是被调剂来的。“我们那个年代选择不多,既然地理选择了你,就接受吧。”他说,带着这份不情愿,他开始了大学生活。 从大二开始,傅伯杰的内心真正与地理达成“和解”。“我的特点是文理均衡发展,而地理学是结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门交叉、综合学科,这非常符合我的兴趣。”他笑着说。 除了强化基础知识,每学期雷打不动的野外实习经历也让傅伯杰受益终身。有次在陕西汉中实习,他还因长时间淋雨加之营养不良,得了大叶性肺炎。此后,他的脚印几乎遍布全国,高原、冰川、荒漠、海岛等。他去的很多地方都是人迹罕至,有时几天几夜都遇不到人,但这并未影响他对地理研究的热情。 “我对实习和考察过的每一个地区的土壤类型、植被特征、水文、地貌,都有清晰的认识和记录。”忆及彼时艰苦,傅伯杰的回忆里却满是快乐。 1983年,还在读研的傅伯杰发表了国内景观生态学方向的第一篇文章——《地理学的新领域——景观生态学》。后来,他的研究逐渐走入景观生态学。 1986年,在北京大学地理系教授林超的推荐下,傅伯杰成为国内第一批出国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前往英国接受大师教诲,接触国际前沿。 洞察先机,转战景观生态学 上世纪80年代初,景观生态学已成为国际研究的前沿和热点。傅伯杰意识到,要想在国内发展景观生态学研究,就要融合地理学和生态学这两个学科的特征。“不仅要重视地理学强调的格局,还要重视生态学强调的过程。” 虽然想法有了,但实现却困难重重。从英国回来后,当傅伯杰去北京某研究机构应聘时,单位最初只给了1000元启动经费,教育部又给他批了留学回国人员基金2万元,但这些钱远远不够。 “没有经费支持,实验观测就没法做,很多想法也实现不了。可当你没有事情做时,你一定要找事情做。”1992年,傅伯杰前往比利时做博士后研究,系统研究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 坚守信念、不负时光,傅伯杰熬过了科研生涯中的至暗时刻。1997年,他的研究项目“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资助金额60万元。2005年,该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这笔钱可以说是我开展系统性研究的‘第一桶金’!有了它,我们才真正开始实践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也从简单的景观格局深入到其背后的机理,才有可能获得突破性进展。”傅伯杰说,“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项目,研究的是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和景观格局与土壤水分、养分和土壤侵蚀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水土流失治理、土地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009年,在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研究的基础上,傅伯杰的研究深入到生态系统服务研究。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成果的取得,荣誉也接踵而至,傅伯杰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系统性创新成果,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 2011年,傅伯杰获得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科学家。2013年8月,傅伯杰应邀在第11届国际生态学大会作了题为“变化景观下的生态系统服务”的报告,这是我国学者首次在国际生态学大会上作大会报告…… “我们的研究能让环境变得更好,黄土高原变绿,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由此而生。”而今,他庆幸40年前地理学选择了自己,能与中国的景观生态学同成长、共发展,将我国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推进到国际前沿水平。 为潜心研究,2008年,傅伯杰辞去任职8年的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局长一职,成为一名普通研究员。“行政管理工作确实占据大量精力和时间,但我也从日常管理中学到很多。” 目前,傅伯杰研究团队在生态系统服务的机理、方法研究方面走在国际前列,为我国政府在生态系统服务和管理方面的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追求卓越,鼓励学生挑战权威 “空闲时喜欢看点散文、诗歌,要说运动呢,坚持下来的就是上中学时养成的打乒乓球的习惯。”傅伯杰有着典型陕西汉子的性格,务实豪爽,但少了些生冷倔硬。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外籍院士……傅伯杰身上,有着众多光环,但他最喜欢的还是老师这一身份。 “Do something new , do something different(做创新、与众不同的事)。”新一批学生入学后,傅伯杰总会不厌其烦地说,做科研一定要着眼于开拓创新、追求卓越,哪怕是一点点的不同。 如今,傅伯杰的科研重点转向提出研究方向、培养年轻人才、加强学科建设……身形高大的他总是步履匆匆,笑起来眼睛微眯。他是学生眼中的严师、慈父,在家却是“甩手掌柜”。 不管多忙,傅伯杰每年都会抽时间,来一趟“朝圣之旅”,去黄土高原上的羊圈沟实验基地走走、看看。他要求新来的学生,也要先去那里锻炼几周。 “你们要挑战我,还要挑战国际上的大家。”傅伯杰如是要求学生,也给自己不断加码,“我经历过知识和精神匮乏的年代,荒废了很多时间,所以必须和时间去争去抢”。 在只争朝夕的紧迫感、责任感驱使下,傅伯杰的研究工作始终保持高位运行状态。2017年,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傅伯杰发起并牵头全球干旱生态系统国际大科学计划。 “通过共同制定全球干旱生态系统研究路线图,引导、推进科学家聚焦问题展开研究。”他透露,预计今年年底,可以拿出一个具体科学计划。 讲座结束后的当晚,傅伯杰就要启程飞往德国,和马普学会有关专家讨论,2019年中国科学院和马普学会筹办生态环境领域前沿科学论坛的事宜,继续行走在科技创新的征程上。 2019年12月11日上午,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国际生态学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部部长傅伯杰院士应邀来我院作“新时代的地理学”学术演讲。n在校期间,湖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匡乐满教授会见了傅伯杰院士,对他来校讲学表示热烈欢迎,对他长期以来给予我校的支持帮助表示衷心感谢。n傅院士从地理学的内涵、特征、发展历程及其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及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等方面论述了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重要价值和意义,着重阐述了新时代地理学不同于传统地理学的发展目标、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研究范式。他指出,在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未来发展唯一选择的背景下,地理学将在发现自然规律、解决重大社会经济现实问题等方面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地理学科自身也将拥有日益广阔的发展空间。傅院士还结合其在黄土高原等地开展的研究工作,与到会的学院师生代表进行了风趣活泼的互动交流。n演讲会由学院院长谢炳庚主持,党委书记彭才华、副院长谭长银、地理学科负责人彭渤、潇湘学者特聘教授李忠武等学院教师、研究生、本科生160余人参加报告会。n上一条: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Hong Zhang教授来我院讲学n下一条:李小建教授来我院讲学n【关闭】n 无正文文本或动态页面 WANG Cong, WU Xing, FU Bojie, HAN Xingguo, CHEN Yaning, WANG Kelin, ZHOU Huakun, FENG Xiaoming, LI Zongshan n 重点脆弱生态区生态恢复模式现状与发展方向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the key ecologically vulnerable regions: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n 生态学报. 2019, 39(20): 7333-7343n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9, 39(20): 7333-7343n http://dx.doi.org/10.5846/stxb201909051848 n王聪, 伍星, 傅伯杰, 韩兴国, 陈亚宁, 王克林, 周华坤, 冯晓明, 李宗善. 重点脆弱生态区生态恢复模式现状与发展方向. 生态学报, 2019, 39(20): 7333-7343.nWang C, Wu X, Fu B J, Han X G, Chen Y N, Wang K L, Zhou H K, Feng X M, Li Z S.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the key ecologically vulnerable regions: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9, 39(20): 7333-7343.n 1.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5; n 2.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875; n 3.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93; n 4.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乌鲁木齐 830011; n 5.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 长沙 410125; n 6.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青海省寒区恢复生态学重点实验室, 西宁 810008 n收稿日期: 2019-09-05; 修订日期: 2019-10-08n基金项目: 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项目(KFJ-STS-ZDTP-036-7);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6YFC0501603, 2016YFC05021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07153);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017QNRC001);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2018056)n *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n傅伯杰.E-mail:bfu@rcees.ac.cn.n摘要: 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控制生态系统退化和生态恢复已成为重要议题。我国脆弱生态区分布广泛,生态系统退化显著,荒漠化、水土流失、石漠化等问题突出,针对这一问题,我国已开展一系列生态恢复工程,积累了数量众多的生态恢复模式。在梳理重点脆弱生态区(北方风沙区、青藏高寒区、干旱荒漠区、黄土高原区和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现状基础上,整理了针对不同脆弱生态区及亚区的生态恢复模式,构建了一套全面评估生态恢复模式的综合效益的指标体系,结合实地调查和数据收集,评估了脆弱生态区的生态恢复模式的综合效益,基于此提出生态恢复实践中应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提升作为重要目标,同时加强针对生态恢复模式的成本效益分析,综合设计生态恢复管理制度,搭建重点脆弱生态区生态恢复信息平台可为生态恢复模式筛选和优化提供决策支持。n关键词: n重点脆弱生态区 生态恢复模式 综合指标体系 信息平台 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the key ecologically vulnerable regions: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n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Urban and Regional Ecology, Research Center for Eco-Environmental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85, China; n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Resource Ecology, Faculty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n 3.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Vegetation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Institute of Botan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93, China; n 4.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Desert and Oasis Ecology, Xinjiang Institute of Ecology and Geograph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Urumqi 830011, China; n 5. Huanjiang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Station for Karst Ecosystems, Institute of Subtropical Agricultur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angsha 410125, China; n 6. Key Laboratory of Cold Regions Restoration Ecology, Qinghai Province, Northwest Plateau Institute of Bi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Xining 810008, China nAbstract: Ecosystem degradation seriously affects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refore, ecosystem restoration has become a critical issue. China\'s ecologically vulnerable region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and the degradation of ecosystems is remarkable. Desertification, soil erosion, and rocky desertification have become prominent problems. To address these problems, China has launched a series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jects and accumulated a large number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modes. This study clarifi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co-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the key ecologically vulnerable regions (northern wind-sand, Tibetan Plateau, arid desert, Loess Plateau, and karst regions), listed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modes according to the ecologically vulnerable regions and their sub-regions, and developed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the restoration modes. The comprehensive benefits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were assessed based on field surveys and data collection. This study suggested that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 should be promoted as an important goal for restoration practices, the cost-benefit analysis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mode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nd a comprehensive design of a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management system should be developed.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formation platform for ecologically vulnerable regions can provide decision support for the selec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modes.nKey Words: nkey ecologically vulnerable regions ecological restoration mode comprehensive index system information platform n生态退化是受到全球关注的重大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 防治生态退化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1978年, 联合国荒漠化会议通过了《防治荒漠化行动计划》[1], 1994年,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将荒漠化定义为干旱、半干旱和干旱半湿润地区由于各种因素, 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造成的土地退化[2]。2019年, 联合国启动了生态系统恢复十年计划(2021年—2030年), 旨在大规模恢复退化和破坏的生态系统, 作为应对气候危机、供水和粮食安全以及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此外, 根据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报告, 处于退化与不可持续状态的生态系统约占全球面积的60%[3]。因此, 控制和恢复退化生态系统对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对粮食、饲料、生物量能源、纤维和木材的需要以及维持全球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稳定性至关重要[4], 也是实现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环节[5]。n 我国是世界上脆弱生态区分布最广泛的国家, 脆弱生态类型多样、生态脆弱性严重, 其中, 荒漠化、水土流失、石漠化等多集中在西北和西南地区, 占国土面积的22%左右[6], 鉴于此, 我国开展了一系列的生态恢复工程措施[7-8], 如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工程、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等, 取得了重要成效。在生态恢复工程实践中, 我国也积累一系列的生态恢复技术, 据统计自“十五”以来, 共研发214项核心技术, 其中的造林技术、生物篱技术、节水保土技术等均已得到广泛应用[9-10], 生态恢复技术的研发也逐渐从单一目标转化为兼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复合模式[9], 综合治理技术和模式集成已成为当前生态恢复的主要措施。在区域尺度上, 生态恢复效益的评估已有不少积累[11-12], 但多集中于生态效益的评估, 多以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为主, 对社会经济效益的考虑相对较少, 且针对生态恢复模式的评估也相对缺乏。本文旨在梳理我国重点脆弱生态区(喀斯特地区、青藏高寒区、干旱荒漠区、黄土高原区、北方风沙区)的基本情况与生态问题, 针对生态恢复模式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实地调研和数据收集, 总结了部分生态恢复模式效益, 提出了今后生态恢复发展的方向, 为优化和筛选生态恢复模式提供依据。n 1 重点脆弱生态区现状与问题n中国是世界上脆弱生态类型最多样的国家之一, 同时面临着冻融侵蚀、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土地沙漠化、盐渍化、石漠化、水土资源匮乏等生态问题, 脆弱生态类型呈现一定的时空异质性。中国脆弱生态区的形成是自然属性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区域自然属性的差异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导致不同重点脆弱生态区生态系统退化的差异, 不同区域生态恢复的重点也不尽相同。本文着重对喀斯特地区、青藏高寒区、干旱荒漠区、黄土高原区和北方风沙区进行现状与问题梳理与总结(图 1)。n 本文梳理总结了重点脆弱区的生态退化现状和成因(表 1), 重点脆弱区内生态退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导致, 对水土资源的过度消耗和不合理利用是根本原因, 农田开垦和草场放牧是其中的重要形式, 各重点脆弱区内自然条件及人类活动的差异也使得区域内不同生态分区呈现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nTable 1 Summary of eco-environmental status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modes in different ecologically vulnerable regionsn 重点脆弱生态区Ecologically vulnerable regionsn 退化现状Ecological degradation statusn 退化原因Causes of degradationn 生态分区Ecological subregion classificationn 分区生态环境问题Eco-environmental issues in subregionsn 生态恢复模式Ecological restoration modesn 北方风沙区Northern wind-sand regionn 北方风沙区土地沙漠化主要包括四种形式:农田风蚀、草场沙化、固定沙丘活化和流沙前移[13];北方风沙区土地沙漠化速率由1955—1975年间的1560 km2/a上升到1976—1987年间的2100 km2/a, 又上升到1988—2000年间的3600 km2/a[14]。在过去20年, 北方风沙区开展实施了一系列的生态恢复和管理措施, 部分农牧区土地沙漠化趋势得到有效控制[15]n 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是草场退化和土地沙化的重要原因。当干旱年份降水不能满足旱作农业需水下限时, 会出现农田被迫弃耕的现象, 在春季强风的作用下, 农田细碎的土壤颗粒和土壤有机质会被迅速风蚀, 导致沙漠化, 而轮闲耕作制导致的草地滥垦也加剧了沙漠化进程[13];此外, 沙质草地开垦加之牲畜数量的增加, 草场出现过度放牧的现象, 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降低, 并伴随有毒物种入侵;由于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带, 区域植物物种对气候适应能力相对较弱, 加之风沙地貌区土壤基质分布不均匀, 风大沙多, 区域生态系统调节能力弱, 对外界干扰敏感[13]n 京北劣质化草地亚区n 草地退化沙化严重, 草地承载力急剧下降, 物种多样性降低、优质牧草比例降低n (1)人工辅助改良退化天然草地技术模式n 阴山北麓风蚀草地亚区n 大面积的草场沙化和退化现象, 土壤肥力下降, 水土流失现象日趋严重;原始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生物资源急剧减少, 土地生产力下降n (1)灌草结合“四行一带”模式;(2)封育后“补植补播”模式n 黄土高原区Loess Plateaun 区域主要的退化特征是水土流失, 且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布特征, 主要有水蚀区、风蚀区和风蚀水蚀交错区,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47.2×104 km2, 其中侵蚀模数大于8000 t km-2 a-1, 占中国同类面积的64.95%[16-17];伴随水土流失, 土壤出现肥力下降现象, 氮磷钾等养分随土壤侵蚀大量流失[17];n 该地区地形复杂, 丘陵沟壑丛生, 土壤易蚀性高、降雨集中且强度大、人类活动时间长等特征导致了区域水土流失严重n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n 强降雨或暴雨引起土壤侵蚀n (1)防风固沙兼高效农业模式;(2)以提高降水资源利用效率为主导的农业生态经济复合开发治理模式;(3)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发展模式n 黄土高原高塬沟壑区n 塬面侵蚀严重n (1)面向水土保持的侵蚀沟道生物+工程治理模式;(2)面向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恢复的退耕地人工林草植被可持续经营模式;(3)坡面水土保持乔灌草配置模式n 土石山区及河谷平原区n 土石山区由于土层较薄和人类干扰较强, 局部地区存在较强水土流失。河谷平原区, 由于地势低平, 部分地区排水不畅, 灌溉方式不合理, 有次生盐渍化现象n (1)丘陵缓坡风沙区防风固沙水源涵养模式;(2)河谷平原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旱地生态果园双向控制模式;(3)农业种养结合良性循环模式n 沙地及农灌区n 在农灌区, 由于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较高, 土地盐渍化较重, 不适当的引水和灌溉导致了耕地大面积的次生盐渍化;另一方面, 部分地区由于不适当地抽取地下水, 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和地表植被死亡n (1)农田防护林体系模式;(2)节水农业模式;(3)封山禁牧舍养模式。n 喀斯特地区Karst regionn 喀斯特地区(包含埋藏、覆盖和裸露的碳酸盐地区)面积约为344×104 km2, 约占国土面积的36%, 其中, 裸露的碳酸盐面积约为51×104 km2, 占国土面积的5.8%, 根据石漠化的严重程度可以分为四类[2]:(1)裸露岩石面积不超过30%, 未发生荒漠化;(2)裸露岩石面积为30%—50%, 轻度荒漠化;(3)裸露岩石面积为50%—70%中度荒漠化;(4)裸露岩石面积超过70%, 严重荒漠化n 碳酸盐岩溶解性强, 喀斯特地区的土壤形成率低, 且成土速度要显著慢于其他地区[2];该地区地形地貌以山地为主, 陡峭而破碎的地形特征为地表径流提供了动能, 加剧土壤侵蚀和岩溶作用[18];区域具有地表和地下双重排水系统, 由天坑和裂缝链接在一起, 且地下水位埋深达数百米, 由于裂缝的高渗透性和岩溶特征, 土层需水能力低, 不能支撑植被生长, 而植被覆盖的减少又会进一步增加石漠化风险[19], 人类活动造成的植被破坏也进一步加剧了该风险n 喀斯特峰丛洼地亚区n 水文系统具有典型的二元结构, 地表水系缺乏, 而地下水系发育。主要问题是缺水、少土, 耕地资源匮乏, 石漠化严重, 生态恶劣, 人地矛盾十分突出n (1)喀斯特替代型草食畜牧业发展模式;(2)因土制宜的石漠化垂直分带治理模式;(3)峰丛洼地复合型立体生态农业发展模式n 喀斯特高原亚区n 基岩裸露率较高, 石漠化严重;喀斯特石质山区, 土被空间分布不连续;土壤蠕滑现象明显;农业生产环境恶劣, 土地生产力较差n (1)连续性碳酸盐岩高原谷地区“高效集水节水生态农业”主导型模式;(2)碎屑岩与碳酸盐岩互层高原盆地“发挥水土资源优势的立体农业”导向型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 (3)碳酸盐岩夹层高原峡谷“发挥光热资源优势的特色林果”导向型立体生态农业发展模式n 青藏高寒区Qinghai-Tibet Plateaun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面临着本土物种流失和草原生态系统失衡日益加剧的风险, 二者都破坏了草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高寒草甸系统经历了复杂的扰动, 表现出退化的趋势[20], 退化类型有高寒草甸退化, 高山草原荒漠化以及温带山地草甸中毒杂草问题[20-21]。青藏高原不同区域退化类型及强度已不一致, 如高原草原退化严重, 当前海拔3000—5000 m的草地退化区域也已出现了黑土滩[22]n 青藏高原的退化主要由过度放牧、鼠兔破坏和气候变化导致[20]:过度放牧会减少土壤养分, 进而对草场生物量产生不利影响, 导致草场退化;鼠兔等在挖洞过程中挖出的土会覆盖在草地其他区域, 影响植物生长, 并导致土壤侵蚀, 加速了草地退化;高寒草甸和草原植被的大规模退化是近年来区域气候变暖的结果, 主要与前期冻土退化有关[23]n 西藏“一江两河”亚区n 土壤土层浅薄, 天然草地植物生产量低, 草地易退化快、难恢复;区域人类活动强烈, 草畜供求矛盾突出, 草地管理粗放、滥牧现象严重, 更进一步加剧了该区域天然草地的退化n (1)西藏半农半牧区草地畜牧业生产生态协同可持续发展模式。n 藏北高原亚区n 草地超载过度放牧, 草场退化沙化严重;风大沙多, 沙尘暴时有发生;风沙、风雪与水土流失灾害并存, 加剧沙地生态系统功能下降;全球气候变化严重影响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群落结构及生物多样性等, 制约当地畜牧业的发展n (1)藏北高原退化草地恢复与重建技术模式n 川西甘南高寒区n 在气候变化、鼠虫害、过度放牧等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呈现出明显的退化趋势;乱砍滥伐导致地表及地下水存储量锐减, 降雨量减少, 雪线上升, 冰川后退, 干旱引起草地加速退化n (1)防沙固沙模式n 环青海湖及祁连山区n 森林植被和湿生生态系统消退, 荒漠面积扩充, 优良牧草种类减少, 毒杂草大量滋生, 可食草量大幅度下降, 植被盖度降低;放牧草地长期超载过牧、盲目垦荒、乱采滥伐、鼠虫危害等, 草地生态系统稳定性丧失严重n (1)退化草地生态修复模式;(2)山地旱坡植被建植技术n 三江源区n 林草植被盖度降低, 湿地生态系统面积减少, 湖泊萎缩, 冰川后退, 水资源减少;草地退化与土地沙化日趋加剧, 水源涵养功能下降, 江河径流量逐年减少;草原鼠害猖獗, 生物多样性减少n (1)人工草地分类建植技术;(2)黑土滩恢复治理技术模式。n 干旱荒漠区Arid desert regionn 区域出现的退化问题主要有:(1)土地沙漠化, 已有超过18×104 hm2的胡杨林区的被砍伐变成沙漠[24], 土地开垦及弃耕也加速了沙漠化;(2)自然植被面积萎缩, 近50年来, 塔里木河下游最重要的树种胡杨林面积从5.4×104 hm2下降到0.52×104hm2[25]。灌木和草甸植被面积减少了200平方公里;(3)沙尘暴加剧, 人工绿洲的增多和扩张, 流入下游的径流减少, 导致自然绿洲的萎缩, 直接加剧了沙尘暴的发生频率, 而气候变化也带来叠加影响;(4)土壤盐碱化和水质下降, 由于水库和运河的建设, 水量逐渐减少, 土壤表面蒸发强烈, 多年的灌溉和蒸发增加导致了次生土壤盐渍化, 天然河流的水量逐渐减少, 导致水质恶化;(5)河流断流、尾闾湖干涸, 内陆河流中上游大规模的农业复垦和不合理的用水利用, 导致下游公里的河流出现干涸, 地下水位急剧下降[26], 尾闾湖消失n 地下水是干旱荒漠区重要的水分来源, 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 主要来自内陆河流的渗漏, 由上游水源补给。以塔里木河流域为例, 中游地区是以灌溉农业为主的粮食主产区,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中游地区社会经济的过度发展, 人口的增加和粮食需求的增加, 农田面积不断扩大, 越来越多的上游径流在进入下游之前被截留用于作物灌溉, 地下水补给减少, 下游地区开始出现严重的生态系统退化[27]n 河西走廊-阿拉善高原温带干旱荒漠亚区n 人地矛盾突出, 特别是水土资源开发过程中生产与生态用水矛盾加剧, 内陆河流域人工绿洲过度消耗水资源, 致使下游河道断流, 生态需水无法保障, 天然绿洲与荒漠生态系统失去生态平衡, 荒漠化进程加速, 侵袭人工绿洲n (1)“前沿阻沙林带+固沙林带+植物活体沙障阻沙带+封沙育林育草带”的“四带一体”防护模式;(2)盐碱地的生物改良技术模式;(3)生态退耕与围栏封育;(4)生态补植与防护林建设。n 塔里木盆地暖温带极端干旱荒漠亚区n 快速增加的农业用水需求进一步加剧生产与生态用水矛盾, 农业用水挤占荒漠河岸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用水, 河道断流, 尾闾湖泊断流, 荒漠河岸林生态系统退化显著, 绿洲-荒漠过渡带萎缩, 荒漠植被衰败, 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n (1)人工植被与天然植被的生态融合技术与模式;(2)退化胡杨种群更新的技术模式;(3)植物群落自然发生与人工激活技术模式n 准噶尔盆地温带干旱荒漠亚区n 水土资源不平衡背景下人工绿洲扩充蚕食绿洲-荒漠过渡带, 破坏荒漠生态系统, 随着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对荒漠生态系统扰动加剧, 绿洲-荒漠过渡带萎缩, 绿洲外围受荒漠化威胁, 荒漠生态系统受损,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荒漠植被保育亟待加强n (1)绿洲-荒漠过渡带生态产业建设配套技术与模式;(2)荒漠绿洲生态安全与保障体系建设技术模式。n 2 重点脆弱生态区生态恢复模式现状及效益评估n针对不同脆弱生态区的生态问题, 我国开展了一系列大规模的生态恢复项目和工程, 有效遏制住了水土流失、石漠化、沙漠化等的扩张趋势。根据甄霖等[9]的评估结果, 截至2014年, 中国退化区面积的22.1%发生退化逆转, 同时11.5%的退化区发生退化加重的现象, 其余区域呈退化持衡的趋势。在生态恢复项目和工程实施过程中已积累了大量的生态恢复技术, 且生态恢复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发展成为兼顾生态、经济、社会等多目标的复合模式。当前, 不同对脆弱生态区的社会-生态系统不同, 面临的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干扰也不一样。由此, 有必要梳理不同脆弱生态区生态恢复技术模式的发展程度, 评价其综合效益及适用性, 为进一步生态恢复技术模式优化、构建综合治理技术体系提供依据, 而构建生态恢复模式评价指标体系, 评估不同脆弱生态区生态恢复模式的综合效益是其中的重要环节。n 本文梳理了重点脆弱生态区内不同亚区主要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并根据实地调查与专家咨询汇总了不同亚区主要的生态恢复模式(图 1, 表 1), 针对不同脆弱生态区及亚区的独特的生态环境问题, 各亚区尺度上已发展形成2—3套成熟的生态恢复模式(生态恢复过程中所使用的相匹配的一种或者多种生态恢复技术而形成的模式)。在区域尺度上的生态恢复效益评估的研究较多, 多以生态系统服务的指标体现, 对于单项生态恢复技术和模式评价研究较少, 本文根据科学性、独立性、相对稳定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等原则设计了评估指标体系(表 2), 指标分类主要为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指标, 要素层中生态效益主要为生态系统质量和生态系统功能, 社会经济效益主要为经济收入、社会影响等。根据各脆弱生态区生态恢复示范区实地调查及数据收集情况, 筛选了几个示范区内数据较为完备的生态恢复模式以展示其生态恢复效果(表 2), 发现不同脆弱生态区内的生态恢复模式在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均取得良好效果, 但部分脆弱生态区亚区的恢复模式在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之间存在权衡关系, 在下一步的生态恢复模式筛选和推广中, 应根据脆弱生态区的自然和社会条件选择适宜该地区的恢复模式。此外, 当前生态恢复的效益监测结果中, 生态效益的监测数据较为全面, 而社会-经济效益的监测数据相对缺乏, 今后应加强对于生态恢复模式的综合监测, 为生态恢复模式评价提供定量基础。n 3 重点脆弱生态区生态恢复发展方向n(1) 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纳入生态恢复实践中。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直接相关,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直接影响了生态系统服务的水平和能力, 而通过生态恢复改善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能力, 增进人类福祉是生态恢复实践的重要目标。此外, 生物多样性会对生态系统服务起到促进作用, 虽然这种促进关系存在一定的争议[28], 但在生态恢复实践中应考虑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关系, 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纳为生态恢复效益的重要指标, 并进行切实监测, 增加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手段来确保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有所增强, 确保生态恢复中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能得到满足, 设计将生态系统恢复增加的惠益向本地居民、农民等流动的机制。n (2) 将成本效益分析纳入生态恢复实践中。生态恢复可以视为社会系统中的重要投资行为[29], 会产生重大效益, 因此, 分析生态恢复过程中经济因素有助于理解景观尺度生态恢复管理机制[28]。不同恢复方式在成本效益上存在显著差异, 需从社会生态系统的角度考虑生态系统恢复力及外界和人类干扰状况, 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来选择生态恢复方式。比较不同恢复方式的经济可行性, 可以为生态恢复决策中的资源分配及目标制定提供依据, 并且防止在生态恢复效益没有得到投资补偿的情况下浪费资源, 筛选出具备“性价比”的生态恢复方式[28]。n (3) 加强生态恢复管理制度设计。以往生态恢复的开展多单纯的以生态问题为出发点进行生态恢复技术模式的筛选与实施, 出现了因一些生态过程发生变化而导致新的生态问题的现象[8], 另外, 对不同时间尺度上利益相关者的生态和社会经济效益考虑的不足, 也导致部分生态恢复实践效果维持与推进受到一定影响。因此, 亟待加强生态恢复整体管理制度设计, 首先, 建立综合全面的生态恢复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不同脆弱区的自然和社会条件, 制定综合反映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 引导生态恢复技术模式的筛选与实施;其次, 加强生态恢复效果指标监测, 以生态恢复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为参照制定生态恢复监测方案, 建立生态恢复效果长期监测机制;最后, 完善生态补贴长效机制, 巩固生态恢复成果, 根据生态系统服务的评估监测结果, 厘清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利益相关者对各项生态系统服务收益的权衡关系, 采用生态补贴的方式协调不同尺度利益冲突, 并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化评估成果制定补贴标准[30]。n (4) 搭建生态恢复信息平台, 促进生态恢复实践的信息流动。在以往的生态恢复过程中, 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并不能够有效传递。如关于生态恢复科学研究中的最新成果并不能够有效传达到生态恢复实践者和参与者, 生态恢复的生态效益评估指标也很难准确传递给当地居民, 管理部门和当地居民对于成本效益权衡和生态-社会经济效益权衡也无法及时反馈给科学技术人员, 因此, 有必要开发针对重点脆弱区不同类型成果数据管理平台和模拟演示系统, 将各重点脆弱区生态恢复区生态恢复的技术、模式、推广应用等成果进行综合集成和模拟演示(图 2), 加强科学家群体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联系, 加强公共协商。需建立生态恢复技术模式的模拟展示平台, 连接科学技术人员、当地居民、管理部门及生态恢复实践者等不同群体, 通过展示生态恢复模式的技术原理和方案、实施成本及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可以使得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对于恢复模式选择进行充分讨论及筛选权衡, 有利于生态恢复实践的稳定性。n 当前我国重点脆弱生态区生态恢复实践已进入综合集成和优化提升的阶段, 而建立多尺度生态恢复模式效果的监测数据是生态恢复模式评价的重要前提, 尤其应加强针对社会、经济效益的监测, 在进行模式集成及优化时应考虑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权衡, 着重考虑当地居民参与生态恢复实践的综合收益, 以确保生态恢复的长期稳定性。n [1] n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Desertification (UNCOD).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Desertification, 29 August-9 September 1977. Round-Up, Plan of Action and Resolutions.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1978: 43-43. n Jiang Z C, Lian Y Q, Qin X Q.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southwest China:impacts, causes, and restoration. Earth-Science Reviews, 2014, 132: 1-12. n [3] n Chopra K, Leemans R, Kumar P, Simons H. Ecosystems and Human Well-being:Policy Responses.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2005. n [4] n Daily G C. Restoring value to the world\'s degraded lands. Science, 1995, 269(5222): 350-354. n [5] n Fu B J, Wang S, Zhang J Z, Hou Z Q, Li J H. Unravelling the complexity in achieving the 17 sustainable-development goals.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019, 6(3): 386-388. n [6] n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5. n 张琨, 林乃峰, 徐德琳, 于丹丹, 邹长新. 中国生态安全研究进展:评估模型与管理措施.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8, 34(12): 1057-1063. n [8] n 高吉喜, 杨兆平. 生态功能恢复:中国生态恢复的目标与方向.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5, 31(1): 1-6. n [9] n 甄霖, 胡云锋, 魏云洁, 罗琦, 韩月琪. 典型脆弱生态区生态退化趋势与治理技术需求分析. 资源科学, 2019, 41(1): 63-74. n [10] n 傅伯杰, 刘国华, 欧阳志云. 中国生态区划研究.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3. n [11] n Feng X M, Fu B J, Lu N, Zeng Y, Wu B F. How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lters ecosystem services:an analysis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China\'s Loess Plateau. Scientific Reports, 2013, 3: 2846. n [12] n Lü Y H, Zhang L W, Feng X M, Zeng Y, Fu B J, Yao X L, Li J R, Wu B F. Recent ecological transitions in China:greening, browning,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Scientific Reports, 2015, 5: 8732. n [13] n 赵哈林, 赵学勇, 张铜会.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沙漠化的成因、过程和防治对策. 中国沙漠, 2000, 20(S1): 22-28. n [14] n 王涛, 吴薇, 薛娴, 孙庆伟, 张为民, 韩致文. 近50年来中国北方沙漠化土地的时空变化. 地理学报, 2004, 59(2): 203-212. n [15] n Wang T, Xue X, Zhou L, Guo J. Combating Aeolian desertification in northern China. 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 2015, 26(2): 118-132. n [16] n Zhao G, Mu X, Wen Z, Wang F, Gao P. Soil erosion, conservation, and eco-environment changes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 2013, 24(5): 499-510. n [17] n 陈怡平, 张义.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乡村可持续振兴模式.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9, 34(6): 708-716. n [18] n 张殿发, 王世杰, 周德全, 李瑞玲. 贵州省喀斯特地区土地石漠化的内动力作用机制. 水土保持通报, 2001, 21(4): 1-5. n [19] n 邓艳, 蒋忠诚, 覃星铭, 祁晓凡, 蓝芙宁, 吴华英. 岩溶生态系统中不同植被枯落物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及岩溶效应. 生态学报, 2009, 29(6): 3307-3315. n [20] n Li X L, Gao J, Brierley G, Qiao Y M, Zhang J, Yang Y W. Rangeland degradation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implications for rehabilitation. 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 2013, 24(1): 72-80. n [21] n 刘纪远, 徐新良, 邵全琴. 近30年来青海三江源地区草地退化的时空特征. 地理学报, 2008, 63(4): 364-376. n [22] n 尚占环, 董全民, 施建军, 周华坤, 董世魁, 邵新庆, 李世雄, 王彦龙, 马玉寿, 丁路明, 曹广民, 龙瑞军. 青藏高原"黑土滩"退化草地及其生态恢复近10年研究进展——兼论三江源生态恢复问题. 草地学报, 2018, 26(1): 1-21. n [23] n 王根绪, 李琪, 程国栋, 沈永平. 40a来江河源区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冰川冻土, 2001(4): 346-352. n [24] n Zhu Y H, Wu Y Q, Drake S. A survey:obstacles and strateg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round-water resources in arid inland river basins of Western China.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2004, 59(2): 351-367. n [25] n Chen Y J, Chen Y N, Liu J Z, Zhang E X. Influence of intermittent water releases on groundwater chemistry at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Tarim River, China.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2009, 158(1/4): 251-264. n [26] n Chen Y N, Li W H, Xu C C, Ye Z X, Chen Y P. Desert riparian vegetation and groundwater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Tarim River basin.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2015, 73(2): 547-558. n [27] n Xia J, Zhu Y H, Wang X H. Groundwater usage in arid West China:problems and remedies. Water International, 2005, 30(4): 468-476. n [28] n Meli P, Herrera F F, Melo F, Pinto S, Aguirre N, Musálem K, Minaverry C, Ramírez W, Brancalion P H S. Four approaches to guid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Latin America. Restoration Ecology, 2017, 25(2): 156-163. n [29] n Aronson J, Blignaut J N, Milton S J, Le Maitre D, Esler K J, Limouzin A, Fontaine C, De Wit M P, Mugido W, Prinsloo P, Van Der Elst L, Lederer N. Are socioeconomic benefits of restoration adequately quantified? A meta-analysis of recent papers (2000-2008) in Restoration Ecology and 12 other scientific journals. Restoration Ecology, 2010, 18(2): 143-154. n [30] n 张琨, 吕一河, 傅伯杰. 生态恢复中生态系统服务的演变:趋势、过程与评估. 生态学报, 2016, 36(20): 6337-6344. n   7月25日上午,第五届环境与发展智库论坛在兰州举行。来自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和智库的200余名专家、学者聚焦国家公园治理等议题,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建言献策。n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克恭出席论坛并作题为《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甘肃发展》的主题报告。中科院院士程国栋、傅伯杰、赖远明出席论坛。n  本届论坛由环境与发展智库联盟、西部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智库、中科院西北研究院等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西北研究院文献情报中心和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承办。n  论坛上,围绕生态信誉保障与人类福祉、自然资源与产业协调发展、智库建设经验与实践三个主题,傅伯杰、黄晶等环境与发展领域学者和智库专家,以推进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等为题作主题报告。论坛共设国家公园治理、陆海统筹协调发展、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智库建设实践与经验4个分论坛,还组织召开了气候应对与生态保护专题的气候沙龙。n  论坛开幕式上,主办方发布了《全国城市便宜度评价报告》《全国植被覆盖评价报告》《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态势报告2019》等五类智库成果。(记者秦娜)n 主办:荣鼎彩下载 承办:荣鼎彩下载办公室 网站地图 n 地址:甘谷县大像山镇冀城南路统办大楼二楼 邮箱:ggxxxzx@126.com 电话:0938-5622811n 新闻中心 邮箱:ggxw110@163.com 电话:0938-5625345n 陇ICP备09003452号     技术支持:甘肃�氯煌�络科技有限公司 n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党中央为团结科技工作者,为新中国建设事业贡献力量,邀请科技界派代表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批准由中国科学社、中华自n然科学社、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和东北自然科学研究会等4个科学团体共同发起,筹备召开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查看更多】n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章程》规定,结合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实际,制定《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实施〈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章程〉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查看更多】n . 陕西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第七届“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倡议书. 陕西省中医药专家协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第一次黄老学圆桌会议胜利召开. 陕西省生态学会刘国彬副理事长做客央视《开讲啦》. 陕西省药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在西安胜利召开. 陕西省水电学会组织参加第二届中西部地区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研讨会. 陕西水电学会联合西北院举办院士学术报告交流会n . “智惠咸阳”高端智库科技创新论坛举.... “智惠渭南”高端科技创新智库论坛举.... 渭南市委常委、副市长吕培明赴省科协.... “智惠榆林”高端科技创新智库论坛在.... “智惠榆林”高端科技创新智库论坛在.... 关于征集2017年度陕西省科协“高...n . “大美三秦印象笔记”第.... 第三届延安市小小科技辅导员大赛在延安.... 韩城市2019“全国科普日”活动暨“.... 华山高级中学荣获2019世界机器人大.... 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商洛市山阳县科协开展贫困劳动力家居保...n . 陕西省工艺美术学会第六届三次常务理事.... 陕西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召开七届二次.... 陕西省汽车工程学会七届二次理事会暨二.... 陕西省细胞生物学学会召开第四次会员代.... 陕西省康复医学会成立眩晕康复专业委员.... 陕西省抗癌协会核医学与检验医学专业委...n 关于2019年陕西省全国科普日活动工作情况评审结果的公示根据省科协、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农业农村厅和省卫健委《关于举办2019年陕西省全国科普日活动的通知》(陕科协发〔2019〕普字28号)要求,经省科...・汉中市城固县“全国科普日”活动圆满结束 ・2019年宝鸡市全国科普日集中宣传活动隆重举行 ・汉中市镇巴县2019年全国科普日活动扎实有效 n 陕西省核学会核医学分会走进社区义诊活动陕西省核学会核医学分会理事长单位唐都医院核医学科根据陕西省科协“科技之春”活动月的部署,围绕社区居民关心的核辐射等问题,积极与灞桥区卫计局和席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陕西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举办第二十七届“科技之春”GIS进中学活动 ・第25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陕西启动仪式在汉中举行 ・宁强县气象局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开展“科普少年妙笔绘气象”世界气象日主题活.. n 中省媒体关注全国科普日渭南市科技志愿服务活动今年全国科普日期间,渭南市围绕“礼赞共和国 智慧新生活”的活动主题,组织科技志愿者开展了科普大篷车进校园、“航空梦、科技梦、中国梦”飞行体验网络直播、科技工作者...・汉中市城固县“全国科普日”活动圆满结束 ・2019年宝鸡市全国科普日集中宣传活动隆重举行 ・汉中市镇巴县2019年全国科普日活动扎实有效 n . 韩城市第27届“科技之春”宣传月活动小记. 陕西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举办第二十七届“科.... 陕西水电学会组织召开2019年“科技之春.... 商洛市镇安县第二十七届“科技之春”宣传月.... 渭南市富平县第二十六届”科技之春”宣传月.... 西安市科协举办“科技之春”宣传月活动擂台...n . 吴起县科协召开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表彰大会. 2019年陕西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评审结.... 2019年陕西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评审结.... 汉中市洋县举行第五届志建药业杯青少年科普.... 渭南市建成命名十个青少年科学工作室. 2019年榆林市青少年科学营圆满落幕n . 关于2019年全省科协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 陕西省科协关于推荐2019年中国科协优秀.... 2019年陕西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评审结.... 关于2019年“学会助力创新驱动发展计划.... 2019年陕西省高校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 第十九届陕西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获奖名单公...n . 陕西科技馆. 发挥科普优势助力精准扶贫 ――陕西科技馆.... 陕西科技馆“六一” 儿童免费参观人如潮. 省科协宣调部举办宣传业务培训班. 陕西继续教育大学举行建校二十周年庆祝活动. 关于发展我省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议n 172019/07商洛市侯丹英荣获2019年陕西省...7月9日,由省科协主办的2019年“沣东杯”陕西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落下帷幕,商洛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侯丹英完成的《秦玉黄瓜品种选育与示范推广》项目,获得大赛银...102019/072019年“沣东杯”陕西省科技工...7月9日,2019年“沣东杯”陕西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闭幕式暨颁奖仪式在西安举行,经过两天的路演、评审,“无矾马铃薯淀粉粉条的研制及其工厂化生产技术”“超高...102019/072019年“沣东杯”陕西省科技工...7月8日,由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科学技术厅、陕西省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管理委员会主办,陕西省高校科协联合会、陕西省创新驱...132019/062019“沣东杯”陕西省科技工作...5月31日,由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科学技术厅、陕西省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管理委员会联合主办的2019年“沣东杯”陕西省科...n . 安康市召开部分院士专家工作站负责人座谈会. 安塞区首个院士专家工作站揭牌. 关于命名2019年陕西省农业专家服务站(.... 关于命名2019年陕西省农业专家服务站的通知. 陕西省农业专家服务站助推脱贫攻坚现场会在.... 陕西省科协推进农业专家服务站建设切实助力...n . 科技服务助推洋县中蜂产业发展. 科技服务贫困村 带民致富送温暖. 咸阳市首家省级学会科技服务站挂牌成立. 咸阳市创建首批市级学会科技服务站. 汉中市汉台区科协积极为核桃产业发展提供科.... 宝鸡太白县科协举办“4・26世界知识产权...n . 陕西省科协关于做好2019年全国防灾减灾.... 榆林市科协信息宣传工作暨《榆林科普园地》.... 汉中市科协迅速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宣传.... 西安市科协强化扶贫宣传工作 让更多的人.... 延安市科协深入安塞区调研科普教育基地建设.... 关于转发《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防灾.... 科普“订单” 让科技扶贫更精准. 西安市科协召开科普宣传工作座谈协商会n . 省科协调研指导学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省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孙科到凤县调研.... 省直机关工委第八党建联系片调研组到省科协.... 安康市科协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 汉中市2019年“学术金秋”暨优秀科技调.... 铜川市科协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 宝鸡市科协主席严录深入渭滨区姜谭工业园开.... 宝鸡市科协“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n . 坚守科研30年 咬定青山不放松――记西安.... 省科协召开2015年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 省科协举办2014年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 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调研宣传部.... 不畏艰险,奋力探索――记十二届中国青年科.... 白兔变“金兔” 走上致富路. 铺就祖国航空的通天之路. 青春之歌唱响在世界屋脊n 我省举荐“最美科技工作者”工作卓有成效2019年“最美科技工作者”评选结果日前正式向全社会发布。陕西省科协联合省委宣传部、省科技厅、省国防科工办、中科院西安分院共同推荐的西安交通大学能动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陶文铨入选“最美科技工作者”10人名单,王兴治、康振生、梁增基、周洲...n . 我省举荐“最美科技工作者”工作卓有成效. 陕西省公路学会推荐栾自胜获“全国公路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陕科学家风采之郑晓静. 陕科学家风采之张锦秋. 陕科学家风采之卢秉恒. 陕科学家风采之姚熹n 延安市举行第十一届“延安青年科技奖”表彰会5月30日上午,延安市举行第十一届“延安青科技奖”表彰会。延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柯昌万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对延安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科协联合评选出的黄陵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艺师马玲侠等20名第十一届“延安青年科技奖”获得者进行...n . 延安市举行第十一届“延安青年科技奖”表彰会. 西安市召开2019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题活动――第二届“.... 韩城市召开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暨首届青年科技奖表彰大会. 陕西省科协推荐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和2016年度“未来.... 关于转发《中国科协关于开展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李赞教授荣获第十二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n 省科协党员积极捐款抗击疫情2月27日,省科协积极响应号召,广大党员自愿为抗击疫情捐款,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自己的力量。为避免人员聚集,省科协以党支部为单位,利用手机微信等电子转账形式踊跃捐款,134名党员共捐款14440元。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省...n . 省科协党员积极捐款抗击疫情. 以务实的作风做好防疫工作. 我愿做疫情防控战中的科普知识传播人. 同心协力 英勇奋斗 共克时艰. 学习习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坚定信心,在抗击疫情和服务发展中发挥作用n 省科协领导班子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民主生活会根据中央纪委机关、中央组织部、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关于第一批主题教育单位开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民主生活会的通知》精神,按照省纪委机关、省委组织部、省委主题教育领导小组通知要求,经省委主题教育第十巡回指导组同意...n . 省科协领导班子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民主生活会. 省直机关纪工委调研组到省科协调研指导工作. 省科协召开所属党支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专题党建会议. 陕西省科协举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读书班n 韩城市科协读书班开展“如何推进新时代科协改革”专题研讨推动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科协组织建设,这是科协组织有力有序推进改革发展的重要指南。为进一步开展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10月28日,韩城市科协读书班开展“如何推进新时代科协改革”专题研讨,明确深化改革要求,确保改革任务件件落实。...n . 韩城市科协读书班开展“如何推进新时代科协改革”专题研讨. 商洛市丹凤县委常委会专题研究科协改革工作. 安康市科协到紫阳县调研指导科协改革工作. 安康召开全省市县科协改革推进会筹备工作协调会. 增加编制 保证经费 健全机构 渭南市临渭区抓住深化科协改革.... 2017年省科协直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面试人员各项成绩和进入体...n 宝鸡市科协召开企业科协和院士专家工作站座谈会为加强企业之间交流,进一步提高服务企业创新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结合市科协正在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10月24日,宝鸡市科协在国核宝钛锆业股份公司组织召开企业科协和院士专家工作站座谈会。市科协副主席毕周海、国核锆业公司总经理...n . 宝鸡市科协召开企业科协和院士专家工作站座谈会. 铜川市老科协第三次代表大会筹备工作会议召开. 安康市科协主要领导调研帮扶企业. 麟游县科学技术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 咸阳旬邑县清塬镇隆重召开科协第一次代表大会. 安康市科协领导调研包联重点工业企业n 8月29日―30日,2018年中国地理学大会在西安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地理学会、陕西师范大学共同主办,陕西省地理学会等承办。来自国内外4000余名地理学人齐聚古城,围绕“新时代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分享新发现、交流新思想、探讨新问题、共绘新时代中国地理学发展的新蓝图。 n会议现场n 8月29日,大会开幕式在曲江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傅伯杰,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孙科,陕西师范大学校长游旭群以及九位中外院士、多位著名专家学者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陕西地理学会理事长、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院长董治宝主持。n孙科书记致辞n 孙科提到,本次大会是2018年我省“学术金秋”的一项重要活动,大会特别设置了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战略特邀研讨专场,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为陕西地方发展建言献策,这将为全国特别是陕西地理、生态、环境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新的智力支持和政策支撑,为全国特别是陕西的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和新的动力。他表示省科协将一如既往为各位院士专家,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搭建广阔平台,提供良好服务。n 游旭群表示,陕西师范大学历来高度重视地理学科的发展,从史地科到地理系,地理学科发展迄今已有七十余年历史,进入新时代,地理学科逐渐形成了在探索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发展的改革创新理念。他希望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弘扬学术精神,秉承地理情怀,为回答时代需求、破解发展难题贡献智慧和力量。n 傅伯杰认为,地理学是一门强调空间差异时间演变的学科,选择在陕西探讨中国地理学未来的创新与发展,具有特殊意义。他强调,目前中国的地理学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良好的发展机遇期,希望与会学者围绕中国地理学未来的发展,就如何扩大中国地理学的国际影响力,如何发挥地理科学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决策支持作用,认真思考,深入交流,促进我国地理学持续健康发展。n院士专家作报告n 在大会特邀报告环节,傅伯杰院士的以“新时代地理学的发展”为题,阐明了新时代地理学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中国地理学者的作为与担当。吴志强、孙九林、周成虎院士分别以“智能规划未来城市”“大数据 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与地理学研究”为题,介绍了大数据推动下地理学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夏军、邵明安、崔鹏院士的分别以“水安全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黄土高原土壤干层的空间分布”“‘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风险与可持续发展”阐述了长江经济带、黄土高原及“一带一路”生态建设、绿色发展及灾害治理方略。关美宝教授介绍了国外城市人群行为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新动态。方小敏、董治宝教授就青藏高原隆起、行星风沙科学等基础理论研究进展作了专题介绍。刘彦随教授从乡村地理工程角度,论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途径。n 据悉,本次大会是中国地理学会学术年会历史上参会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盛会。会议设立了57个分会场和3个国际交流会场,内容涉及到地理学理论与方法及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回答国家战略地理实践的重大需求,探索锻炼地理人才的培养途径,体现新时代地理科学的新内涵,为我国地理学的发展指引了方向。(编辑:李磊)n责任编辑:陈萌n 张威, 申艳.地理大数据支持可持续发展目标大会——中国地理学会地理大数据工作委员会2019年会在大连召开 .全球变化数据学报2019.3(3):308-310 .DOI: 10.3974/geodp.2019.03.14 .n [PDF]n [DATASET]n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7777778院成立。n 作为国家在科7777778技术方面的最高7777778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7777778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7777778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7777778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n 覆盖数7777778、物理、化7777778、生命科7777778、地球科7777778、信息科7777778、技术科7777778与天文7777778等7777778科...n   4月4日下午,应中国科7777778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山地表生过程与生态调控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根绪的邀请,中国科7777778院院士傅伯杰到成都山地所作了题为“自然地理7777778与地表过程研究前沿”的7777778术报告,80余名科研人员和研究生聆听了报告。报告由王根绪主持。  傅伯杰从地理7777778的7777778科内涵、研究范式变迁、研究技术方法的变革、研究途径的创新发展等方面介绍了当前国内外地理7777778发展现状以及地理7777778综合研究的前沿热点,从地理过程综合与深化、陆地表层系统集成、区域生态与环境管理应用等方面阐述了自然地理7777778发展的特征,并从自然地理7777778与气候变化、生物地理7777778、地貌77777787777778科的新生长点、水文7777778研究、综合自然地理7777778以及自然与人为要素等方面系统展望了今后自然地理7777778的发展趋势。最后,他还结合地表水土过程的时空变化、与其他自然地理的耦合、与人类系统的耦合及其相关模型的发展等对地表水土过程的研究现状及趋势作了分析和展望。  报告结束后,傅伯杰还同与会科研人员和研究生进行了积极互动,详细回答了大家的提问,交流积极踊跃、气氛浓郁。 报告现场n (责任编辑:叶瑞优)n 食物和水、防风固沙、减轻灾害、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秀美河山、旅游胜景……地球生命生存环境的养分循环都靠生态系统来维持,生态系统给予了人类许多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生态系统服务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如何将生态系统服务纳入管理决策是保障区域生态安全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也是当前国际生态学领域研究的前沿课题。”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生态系统服务研究集体在傅伯杰的带领下,围绕该科学问题开展了近20年的研究。日前,该研究集体获得了中科院2016年度杰出科技成就奖。三个科学问题土壤侵蚀面积占国土面积30.7%,石漠化土地面积占岩溶土地面积26.5%,2000至2010年野生动植物栖息地面积减少3.2%……长期以来,由于人类开发活动的影响,我国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生态系统服务能力不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迫切需要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科学支撑。从生态文明建设重大科技需求、构建国家生态安全格局、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三方面需求出发,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要解决三个科学问题:“生态系统服务形成和相互作用机理”“生态系统服务集成评估方法”“生态系统服务与科学决策的整合途径”。“1997年,由中科院资助,中国生态区划研究得到支持。此后,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环保部的支持下,历时十几年,我们初步回答了这三个科学问题,将基础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以及支持国家决策贯穿起来。”傅伯杰回忆。生态系统服务研究集体开展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在生态系统服务科学创新上,揭示了生态系统服务的形成和相互作用机理,建立了集成评估方法;二是在国家生态保护重大需求方面,明确了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态安全保障对策。将生态功能与社会福祉密切联系生态过程和服务之间如何联系?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生态学研究中一直欠缺的部分。但如今已有研究表明:“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关系有权衡和协同关系。固碳服务和水源涵养都是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但它们也是一对矛盾。在南方这对矛盾不突出,而北方干旱区造林,固碳量增强,则产水量减少。生态优化中就需要权衡和集成。”傅伯杰说。通过长期研究,生态系统服务研究集体发展了链接生态系统过程与服务的研究方法,阐明了不同生态系统服务相互作用机理,建立了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和优化模型系统,为生态优化的评估提供了基础。其模型系统包括服务的权衡、变化分析以及情景预测。更重要的是,他们找到了生态恢复背后的效应,提出了合理的恢复模式,为科学地恢复生态系统提供了依据。“我们利用生产和生态函数转化,将它们的要素剥离,再到最终结果;在价值评估上,把流域上下游之间生态和生产关系理清楚。那么它们的关系就逐渐明晰起来。”傅伯杰抽丝剥茧地解释。《美国科学院院刊》专文评述他们在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补偿方面的成果,认为该研究针对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者、受益者开展定量评估,为如何通过整合途径应对复杂的水资源管理挑战提供了确凿的证据,为定量评估远程耦合系统的效应奠定了重要基础,有助于设计良好的政策,推动生态系统服务的生产和人类福祉改善。“我们以生态系统服务为纽带,建立了多尺度利益相关者福祉的评估方法。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傅伯杰介绍。这一方法在海河流域和陕南生态移民补偿项目中得到应用,揭示了关注多个尺度利益相关者福祉对生态补偿政策的关键作用。独特的视角、先进的方法,生态系统服务研究集体的成果得到国际的关注。近五年,《科学》、《自然子刊》、《美国科学院院刊》等国际一流科研期刊刊登了五篇相关论文。而傅伯杰也因黄土高原的相关研究获得了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当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第一届多学科专家组成员。生态功能区划 前瞻又接地气毫无疑问,生态功能区划的研究是具备战略和前瞻性的。如今,生态功能区划的思想成为每个城市和区域规划必须考虑的要素。“我们首先要回答生态保护是保护什么;第二,中国幅员辽阔,哪些地方需要保护,哪些地方需要恢复,哪些地方可以开发。”生态系统服务研究集体核心成员、研究员欧阳志云直指生态功能区划研究的目标。他们建立了生态功能区划的原则、指标体系和区划方法,基于生态系统特征评价、生态敏感性评价和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首次开展了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编制的工作,制定了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并在全国颁布实施。该研究将生态系统服务理论与管理决策结合起来,创立了生态功能区划理论与技术。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的首次编制,开辟了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安全新方向,支撑了国家重大生态保护与恢复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最终我们明确了对国家生态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的63个重要生态功能区。”欧阳志云说。三位美国科学院院士在《自然》发表的研究述评中,对该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认为“中国重要生态功能区模式及其政策创新,为整合生态保护与人类发展提供了新的范式,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环保部认为,《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成果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重大基础性工作……为促进我国生态保护工作由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型管理转变、由定性型管理向定量型管理转变、由传统型管理向现代型管理转变奠定了科学基础。该成果于201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目前,全国生态系统服务评价结果已应用于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保护红线框架的划定、国家生态转移支付范围的确定与调整,并且为新时期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提供基础。2014年中国科学院组织的研究所国际评估中,评估专家组认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该团队在生态系统服务领域取得国际公认的重大突破,处于国际一流水平。2016年,生态系统服务研究集体为主完成的《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估报告》发布,李克强总理、张高丽副总理对此做了重要批示。2016年,生态系统服务研究集体获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中国科学院规定参与杰出科技成就奖评选的集体和个人,必须由推荐单位进行汇报。生态中心副主任庄绪亮负责汇报。“我很紧张,这么宏大且有意义的成果,我担心万一讲漏一点都对不起参加研究的科学家。”他笑言答辩后出了一手心的汗。最终中科院给出了这样一个含金量十足的评价:该集体围绕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创新研究,把我国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推进到国际前沿水平,在科学创新和支撑国家生态保护重大需求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猜 你 喜 欢来源:中国科学报编辑:梁峰 许雪爽  徐晨猜 你 喜 欢名家观点|张文忠:培育新动能,推动资源城市转型名家观点|迁移中的记忆与乡愁:写给春节的家书王缉慈:关于中国产业集聚问题的看法名家观点|方创琳:长江经济带将逐步形成“1+2+3”的城市群建设新格局n 首页 战疫情 精选 娱乐 更多 传奇2020:长治开局送VIP,爆率999倍,一刀777亿! 贪玩游戏 · 顶新 × 陈情令:魏无羡有多聪明?差点都把他给气死了!太有才了! 刚刚 × 开服超爽,爆率限时*200%红装满屏 神魔传说 · 顶新 × 富二代假扮成乞丐,去4S店购买兰博基尼,店员的态度怎样? 刚刚 × Lisa称自己素颜很吓人,在节目组被迫卸妆后,网友:我也想吓人! 刚刚 × 女人如狼似虎的年纪时,男人如何扛得住?多吃它,威猛无比! 宝露 · 猎媒 × “素颜嫌她丑,化妆叫女友”,赵小棠还好,看到秦牛正威:求教程 刚刚 × 长期吸烟太伤身!每天喝杯它,润肺止咳,排出烟毒,护好肺! 久君堂 · 猎媒 × 印度“通天绳”是如何做到的?得知真相后,感觉智商被碾压! 8评论刚刚 × 湖北发掘40把“冲锋枪”,距今1700年,专家:果然是他发明的 4评论刚刚 × 环游世界就能赚钱,年仅 20 岁的他过上了无数人梦寐以求的人生 通工 · 猎媒 × 求大神把狗P成大鱼,哈哈哈最后一张图很有魔性! 2评论刚刚 × 早上空腹多吃 这一物 ,体重 嗖嗖降 ,难怪别人减肥那么简单 梦栎 · 猎媒 × 《冰糖炖雪梨》黎语冰再次给棠雪戴上定情信物,两人幻想婚后生活 刚刚 × 画家出车祸后,画出死后的世界,网友:根本不是画,越看越可怕 1评论刚刚 × 【精华】:饭后一招,变易瘦体质,月瘦30斤!网友惊呼太神奇! 桑植 · 猎媒 × 高翠兰被猪八戒霸占为啥没有身孕?你可知他在高老庄都做了什么? 刚刚 × 刷新 翻看 我 实时 疫情 会议通知 | 第一届中国生物地理学大会 全国地研联2019-07-04 18:51 男人床上不行?教你一招,满足她你也行! 【福利】行房每次都不尽兴?教你如何让她回心转意! 水桶腰大肚腩?饭后一件事,变成易瘦体质,想瘦多少就瘦多少 由中国地理学会主办、生物地理学专业委员会和北京大学联合承办,“第一届中国生物地理学大会”定于2019年9月中在北京大学召开。会议将围绕“中国生物地理学的进展与展望”的主题,总结和交流近年来中国生物地理学各分支领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进展与应用新成果;研讨中国生物地理学问题的全球意义,及其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资源利用和环境管理的重要作用;分析中国生物地理学研究的特色,推动中国生物地理学的学科发展。 诚挚邀请和热烈欢迎全国生物地理学学者和研究生聚首北京,交流新思想新方法、分享新成果,检阅中国生物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和关注的热点问题,展望中国生物地理学发展的重大课题与发展前景! 一、主办单位 中国地理学学会 二、承办单位 北京大学 三、协办单位 北京大学生态中心 四、学术委员 名誉主任:陈宜瑜院士,张弥曼院士,张新时院士,蒋有绪院士,郑度院士 主任: 副主任: 委员: 陈小勇、陈毅峰、褚海燕、傅声雷、勾晓华、郭柯、江源、蒋志刚、雷富民、雷光春、李博、李新荣、李永宏、梁尔源、刘国华、刘鸿雁、刘世荣、刘庆、马克平、彭少麟、朴世龙、任海、沈泽昊、孙航、王仁卿、于贵瑞、张朝林、张国友、张扬建、朱教君 五、组织委员会 主任:刘鸿雁 副主任: 秘书长:沈泽昊 副秘书长: 六、会议主题与内容 1、会议主题: 2、邀请大会报告 傅伯杰 院士,国际地理学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 Kathy Willis 教授,国际生物地理学学会现任主席,牛津大学 方精云 院士,北京大学理学部副主任 马克平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于贵瑞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科学研究所 孙 航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雷富民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陈之端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刘鸿雁 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地理学会生物地理学专业委员会 主任 3、主要议题: 1) 生物地理学理论前沿; 2) 生物地理格局及其演变; 3) 谱系地理及其进化与环境驱动机理; 4) 生物功能性状的宏生态学; 5) 全球变化与生物地理响应; 6)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物地理学途径; 7) 历史生物地理过程与格局; 4、生物地理学研究方法培训 1)物种分布模型相关方法,主讲:乔慧捷 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2)生物谱系树及相关方法,主讲:张金龙 博士,香港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 七、会议时间与地点 会前培训:2019年9月13日 会议时间:2019年9月14-15日,会期二天 会议地点:北京大学 八、会议日程 九、重要日期 2019年5月25日:发布第二轮通知:确定学术委员会/组织委员会、会议网站开通、专题申请、开始注册和投摘要 2019年7月10日:摘要和注册截止 2019年7月31日:发布三号通知:确定大会特邀报告;确定报告专场和海报专场; 2019年8月15日:发布会议指南:确定报告和海报内容和顺序安排 2019年9月13~15日:会议召开 参会代表需缴纳注册费。 收费标准: · 正式代表1500元/人, · 中国地理学会有效注册会员1200元/人; · 在校学生800元/人,其中,中国地理学会有效注册学生会员600元/人。 注册费含参会许可、会议材料、场地租用和会间用餐等。会议住宿、交通费 及会后野外考察费用自理。 十一、野外考察 考察线路:河北塞罕坝:中国北方森林-草原过渡带、华北平原-内蒙古高原过渡带 【会后考察费:600元/人,含交通费、住宿费1晚、餐费和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门票】 十二、交流形式 大会设特邀口头报告、分会场口头报告、分会场展板等不同类型的交流和报告形式。 大会将印发《第一届中国生物地理学大会摘要汇编》(电子版),供会议代表参考使用。会议拟在《地理学报》组织主题为“中国生物地理学的热点与挑战”的专刊,有兴趣的作者请在注册时提交论文全文或1000字以上的详细摘要。 十三、会议专题 除上述会议内容外,大会分会场专题也可由专家学者自由申请。论文(摘要)接受、报告安排由专题召集人负责。现公开征集专题。请拟组织专题会议的学者(要求高级职称),将召集人姓名、专题名称、专题简介(200字以内)等信息在2019年6月30日前发给会议联系人【沈泽昊,shzh@pku.edu.cn】。由大会秘书处讨论后确定分会场专题,并在第三轮通知正式发布。递交摘要不足10篇的专题将并入其他专题。 十四、青年优秀论文 大会期间,将邀请有关专家评选“中国生物地理青年优秀论文奖”。评奖规则: · 报告人(同为第一作者)年龄≤40岁; · 需会前提交论文全文; · 需到会报告。 每次评选不多于5篇。颁奖仪式将在闭幕式进行。 审核:任宇飞、王波涛 分享至 投诉 胖子减肥食谱脂肪赘肉的克星,竟然是它... 传承经典,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长治玩家表示玩嗨了! 饭后来点它,增大变粗,每次60分钟,让你重回巅峰! 相关推荐 换一换 至今无法破解的三大魔术特别是第二个!全球仅有一个中国人能变 附近一个纯股票交流平台!只谈股票不分成,每日9点发布 他曾出演《小鬼当家》, 谁能想到几十年后,他成了美国总统! 男人行房不尽兴?不用怕,这个妙招满足你! 欧盟态度变了!最坏的结果来了! 尿酸的敌人终于出现了,经常吃一点,排出尿酸,远离痛风 世界“鬼屋之王”,由一座真实的医院改造而成,第三层禁止进入 这传奇你卸载算我输!爆率9.8,不花一分钱,一刀7777亿! 海绵宝宝:当角色们都变成写实派画风,海绵宝宝太恐怖,派大星变成灭霸! 这种食物被称为 天然胰岛素 ,把它当作主食吃,悄悄告别高血糖 斗罗99集:唐三看不起玉天恒,胡列娜大秀身材,银丝花纹裤美爆 上古神兽吞噬剑仙百年,生死存亡之际,弟子为救世爆发惊人修为! 幼儿园要求画睡觉中的妈妈,看到最后一个孩子的作业,老师笑出声 血糖从15降到7,连续5年糖化在6.5%以内,主要靠这一招 猫小乐阿衰吹牛吹成“司马光砸缸”,大脸妹感叹毁三观啊! 如果不想穷一辈子:牢记三不卖七不买是关键,可惜无人知晓 P图大神只会恶搞?李逵秒变萝莉我忍了,最后一张“倾国倾城” 血糖从15降到7,连续5年糖化在6.5%以内,主要靠这一招 女生冬季忍不住要去买的雪糕,图一可爱,图四男生却“不敢下口” 大家都在看!胆内结石?这样治疗会更好,胆瓤有萎缩,泥沙型胆内结石? 植物大战僵尸:唯一无法通关的隐藏关,进入游戏15秒“自动死亡” 附近用户注意了!腰疼,脖子疼,这个方法可以缓解啦 世界四大“奇葩冰淇淋”,冒烟冰淇淋out了,看完让你颠覆三观! 不用动刀!女人雌性激素不足,医生:远离4物,贪吃或会卵巢早衰提前闭经 24小时热文 中国土豪去非洲,花500万买下几百吨垃圾木,黑人笑得合不拢嘴 金庸武侠诚意之作:开局老叫花,一招打狗棒法横扫武林 65岁赵雅芝红毯大翻车! 水桶腰臃肿藏不住, 不老女神生图皱纹脸垮 饭后来点它,增大变粗,每次60分钟,让你重回巅峰! 这个小姐姐被称作“地铁女神”,乘车玩手机走红,很有贤妻良母相 但凡狐臭,不管后天或遗传,谨记这方法,受用一生 全世界都担心非洲人吃不饱,看了他们菜市场后,众人高呼:万箭攒心! 35岁老公,每晚睡前都要吃几颗,7天后真的让我看傻眼了! 他曾是张国立的干儿子,今30岁已丑到无人认识,网友:最惨童星! 痒痒痒,脚气是个顽固病,皮肤科博士教你彻底根治足癣 美国飞船太空遨游,意外发现地球上一只巨眼,盯着太空 医生提醒:血糖高的真正元凶就是它!你知道吗? 打蛇为什么要打七寸为什么不打头,把头打烂,既没毒牙又安全 血糖偏高?血糖波动?快试试这个智能电饭煲,吃饱不升糖! 受中国统治700年,二战时趁乱独立,如今女多男少却拒绝嫁中国人 揭露耳鸣真相:医生不会告诉你的秘密!这样做!多年耳鸣终于没了 将14岁爱犬的骨灰烧成琉璃,她见珠子上浮现出的图案,顿时崩溃大 前裂腺炎的 克星 找到了,男人早晚吃两口,炎症可能 不登门 我国唯一造不了假的古董,至今无法复原,专家:数清多少条龙再说 一招祛除各种皮肤病,永不再复发,不看后悔! 二战时,苏联有80万女兵,被德军活捉后下场悲剧 【学起来】女性快闭经时,身体会及时发出这6个 信号 ,是衰老在向你挥手 马云又一预言被确认!未来十年电商将淘汰,购物新模式已全国兴起 今天独享!九色雷兽吞噬体内灵气多年,生死存亡之际为救同门爆发惊人武力! 传奇2020:北京开局送VIP,一刀7777亿,1分钟300级! × 京东上的所有商品信息、客户评价、商品咨询、网友讨论等内容,是京东重要的经营资源,未经许可,禁止非法转载使用。 注:本站商品信息均来自于合作方,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拥有者(合作方)负责。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印刷版次不同,印刷时间和版次以实物为准。 京东价:京东价为商品的销售价,是您最终决定是否购买商品的依据。 划线价:商品展示的划横线价格为参考价,该价格可能是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或由品牌供应商提供的正品零售价(如厂商指导价、建议零售价等)或该商品在京东平台上曾经展示过的销售价;由于地区、时间的差异性和市场行情波动,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等可能会与您购物时展示的不一致,该价格仅供您参考。 折扣:如无特殊说明,折扣指销售商在原价、或划线价(如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厂商指导价、厂商建议零售价)等某一价格基础上计算出的优惠比例或优惠金额;如有疑问,您可在购买前联系销售商进行咨询。 异常问题:商品促销信息以商品详情页“促销”栏中的信息为准;商品的具体售价以订单结算页价格为准;如您发现活动商品售价或促销信息有异常,建议购买前先联系销售商咨询。 2018年8月6-10日,由国际地理联合会(IGU)等机构联合主办的“2018年国际地理联合会区域会议”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14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大会,其中包括中国地理学会组织的100多名中国学者和学生。会议期间,召开了IGU代表大会。会议正式宣布了IGU执行委员会部分席位换届结果。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傅伯杰当选IGU副主席。 小慧特分享傅伯杰院士刊载于《中国科学报》(2018-06-22 第5版 文化)的一篇文章,供大家深入了解傅院士。 傅伯杰 1977年12月参加高考,1978年2月进入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学习。自然地理学、景观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推动了中国景观生态学的发展。现任国际生态学会副主席,国际长期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副主席,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主编,LandscapeEcology、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等国际期刊编委。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977年的那场高考,对我来说是命运的转折,是记忆最深刻的一次大考,却不是人生中最紧张的时刻。因为,直到高考前十天,我才得到报考的资格!尽管这个机会来得那么一波三折,我几乎来不及思考,甚至来不及紧张,就走进了考场…… 来不及紧张的一次大考 我从小生活在一个教师家庭,学习、识字很早。1963年刚满5岁,我就喜欢趴在父亲学校的教室窗口。老师在教室里提问,我就在窗外举手回答。老师一度嫌弃我捣乱,可在我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老师竟然同意收了我。就这样,我的学习生涯从蹭课开始了。 1974年元月,我从陕西省咸阳市第十五中学毕业,去农村参加劳动。由于成绩优异,我在农村的学校做过任课老师,在政治夜校组织当时的知识青年学习、赛诗,相继担当过大队团支部书记和党支部副书记。 满两年的农村劳动实践,一度让我够格赶上最后一届从工农兵中推荐上大学的机会。当时,我所在的公社一共有三个入学名额,以我的表现,若不出意外,应该在1976年成为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一名工农兵大学生。谁料,在最后一刻被人挤占。 沮丧之余,我必须坚定自己的想法。虽然大学梦落空,但只要有继续学习的机会,不管什么学校,都不放过。巧合的是,我随即收到了市招办的通知,可以进入咸阳机器制造学校学习。 咸阳机器制造学校是一所第一机械工业部下属的中专学校,在机械制造领域颇有实力,尽管“社来社去”,我还是在1977年1月进入了学校,分配到一个当时最好的专业——机床电气专业。 让我意想不到的是,9个月之后,进入大学的机会再次出现在我面前。我们在工厂车间的广播里听到了恢复高考的消息,和很多同学一样,我立即准备报考。 然而,命运再次跟我开了一个玩笑。依据当时的规定,我们这些学生已在中专学习,与当时社会上的青年以及应届高中毕业生都不同,没有报考资格。 回想我的大学之路,称得上是一波三折,好在最终还是峰回路转。 就在高考前十天,学校突然得到通知,我们这群学生被允许以高中在校生的身份参加高考。前提是,考试名额有严格限制。 整个咸阳机器制造学校有130多名学生报名,但高考名额只有30个。因此,我们必须先参加学校组织的排名考试,争夺高考资格。幸运的是,我的成绩位列第一。 那时,距离高考只剩一周时间了。 ①1982年沙漠考 ②本科毕业证 ③实习笔记 ④陕西师大三好学生奖励 “能考上一两个就不错了” 我的初中和高中时期经历了“文革”动荡的年代。学制分别被压缩到了两年和两年半,尤其在初中阶段,除了语文、数学,几乎就没有系统地接触过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知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比较实用的工业基础、农业基础课程,学习基本处于荒废状态。到了高中阶段,正值邓小平恢复主持工作,学校氛围稍有改善。进入中专,我主要在车间学习实践技能,这些知识距离基础科学很远。 1977年12月,我走进咸阳市西北国棉一厂子弟中学,参加第一门数学考试。我所在的考场大约有50人,我的邻座是位高六六“老三届”考生,他一见我就问,“学没学过数列极限”。极限理论是高等数学的基础之一,而我们在高中甚至连三角函数、立体几何都没有接触过。我只好苦笑着说“没有”。 开考之前,监考老师“宽慰”考生们,要放松情绪,不要紧张,在他看来,“咱们一个考场能考上一两个就不错了”。 恢复高考第一年,各省采取自主命题的方式。陕西省数学卷比较有难度。虽然今天看来,那些难度主要是初中和高中低年级的水平,可对几乎没有时间复习,基本原理还没能认真吃透的我们来说,足以构成一种障碍。 好在,政治、语文和物理化学考试没有太过“为难”我们。记得,当年二选一的作文题,一个是“难忘的日子”,另一个是“给全国科学大会的一封信”。我选择了前一题,把1977年4月15日《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在全国发行的日子作为了叙述的对象。物理化学考试,我完成了十题中的九道题。没能答上来的是一道化学题,由于我对那个反应方程式一无所知,所以无法计算分子量。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就在考完第一门数学以后,下午参加政治考试的学生人数足足减少了近三分之一。我所在的考场,最终完成全部四门考试的人数在60%左右。 或许是考试时留意到我的答题情况,监考老师在考完最后一门考试时单独通知我,让我作为该考场的代表参加教育局、招办举行的考生座谈会,提供针对此次考题的一些反馈。 这次高考对我而言还是太过匆忙,以至于我在考完以后也并未把结果太当回事。随着寒假的到来,我安心回家准备过年。 高考后,考试成绩并未正式对外公布,但陕西省初选了一部分考生参加体检,咸阳机器制造学校30人高考,有15人都进入了体检名单。然而结果依然大大出乎我的意料,15人中,最终只有我一个如愿进入了大学校园。 和时间去争去抢 1978年2月末,来不及与咸阳机器制造学校的同学有更多交流,我就办理了退学手续,去陕西师范大学报到。在我的同学看来,这所大学并不尽如人意。 受时代发展需求的影响,填报高考志愿时,我的第一选择是清华大学自动控制专业,第二选择是西安交大无线电专业,第三是西北工业大学。可我收到的录取通知书上,却写着“地理”两个字。 我一度怀疑是学校错把“物理”写成了“地理”。因为我认为地理是个文科专业,大家调侃到“认识五百汉字,就能学地理,学地理还需学四年”。 事实上,当时陕西师大地理系招收的七十名学生,除了两人,其余都是被调剂到该专业的。有同学甚至为此找到省招办理论,不愿服从调配。归根到底,这都是因为大家对这个专业缺乏了解。 带着对地理学还有师范类学校的偏见,我正式开始了大学生活。 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学校的食堂。经历过自然灾害、上山下乡的困难时期,我们这群年轻人第一次享受到了丰富的食物。早餐居然能有点心吃,这在当时是一种奢侈。 作为文理兼有的综合类高校,我很快被它浓浓的学术和文化艺术氛围所吸引。图书馆复古的建筑设计漂亮极了,我记得,在它门口还有两棵巨大的雪松,从建校起,它们就矗立在那个位置。 我们开学没多久,全国科学大会就召开了,这场“科学的春天”对我们年轻一代的影响非常大。特别是在那次大会前,《人民文学》发表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已经传遍全国。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荡气回肠,它让广大青年认识了科学钻研,认识了知识分子的价值。这也让我们的大学校园充满了渴望知识,积极求索的氛围。 那是我们经历了知识和精神匮乏的年代后,喷涌而出的一股力量。因为我们失去过,所以我们必须和时间去争去抢。所有学生都不约而同拼了命地学习,泡图书馆,看文献,宿舍熄灯后到路灯底下继续自习。这是现在的年轻学生们不可想象的。 也是在那时候,我养成了记录读书笔记和科研笔记的习惯,当年的一些笔记本我至今还保留着。对我而言,尽管当时还没有明确的目标要投身科学,但我对知识的欲望从未这样强烈过。 野外实习经历让我受益终身 大学二年级开始,我对地理学渐渐有了感觉。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文理均衡发展的学生,而地理学恰恰是结合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门交叉学科,它涉及地貌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工业地理学、气象学与气候学等等。我意识到地理学“综合”的特点,非常符合我的兴趣。 到了大三下学期,学校聘请了美国加州州立大学的一位华裔教授来为我们讲授三门专业课程。他的到来,让我们第一次接触到了城市地理、人口地理、行为地理学等崭新的概念,一下拓展了我们的研究视野。 如此复杂的地理学必须用复杂的方法来解决,科学还没有完全攻克复杂系统的问题,可探索的空间还很大。 除了强化基础知识,当年我们地理专业的重要特点就是野外实习。直到今天,我仍然告诉我的学生,大学丰富的野外实习经历让我受益终身。 1978年10月,我们在第二学期就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测量与地图野外实习,为一个矿区测绘一张1/2000的地形图。此后,每学期的假期实习都是雷打不动的,少则两周,多则一个月。这是我们与现在的地理学科训练很大的不同。 特别是到了研究生期间,我们的野外基本功训练得到了进一步强化。我几乎跑遍了全国,高原、冰川、荒漠、海岛……我对每一个地区的土壤、植被群落、水文、地貌都有清晰的了解和记录。 每一次,我们都背着被褥出发,到了夜里,就睡在废弃的厂房或仓库里。尽管条件非常艰苦,但我们始终乐在其中。除了专业能力的提升,它也为同学之间创造了牢固的情感连接。 记得本科在汉中进行地质实习时,除了陕西师大,还有西安地质学院、西北大学地质系、甘肃师大的团队。起先,大家常常“各自为战”,吵作一团,到了最后,大家一同生活、学习,组织文娱活动,留下了非常美好的记忆。 本科阶段,对我影响最深的一位老师是教授中国自然地理的刘胤汉老师,他也是我后来的研究生导师。刘老师的课很有特色,他每次都随身带着两大本巨厚的《中国土壤》和《中国植被》,重重地往讲台一放,颇有气势。在那个没有投影仪的年代,刘老师常常把书中提到的图片让我们传阅浏览。 刘老师教学极为严格。1981年大四综合实习期间,我们坐了将近20个小时的火车从西安到达安康,刘老师却要求我们当晚就开始自习安康自然地理状况。不明情况的一些同学事先进城买好了电影票,准备放松一下。身为学习委员的我只得请求刘老师,通融一次。事后,刘老师十分生气,严厉批评了我们的行为。当时,刘老师留下了一句名言,“你们把学习搞好了,到时候有小车请你们去看‘大篷车’(电影)”。 大学四年,共26门课,最终我以全优、全班第一的成绩毕业。1982年上研究生后,我写了并于1983年发表了国内景观生态学方向的第一篇文章——《地理学的新领域——景观生态学》,使我几十年一直从事景观生态学研究。在我的整个学习生涯中,如果说,刘胤汉老师帮助我立足本土,打下扎实的学科基础。那么,我的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地理系教授林超先生,则是为我彻底打开了国际视野。在他的争取之下,我成为了国内第一批出国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去英国接受大师教诲,接触国际前沿。这也是我成为导师后,想要传递给我的学生的理念。 新闻链接:傅伯杰:持之以恒 有始有终 人生信条:有始有终地做几件事 在科研道路上,傅伯杰取得了许多非凡的成绩:他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为水土流失治理和植被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推动了中国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他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现任国际生态学会副主席、国际长期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副主席等,并担任众多期刊的主编和编委。面对这些奖励和头衔,傅伯杰说:“其实,我一生就做了几件事,也有困难的时候。所以说一定要持之以恒,有始有终。” “景观生态学要加强格局与过程的耦合,这就需要融合地理学和生态学的特征,既要重视地理学所强调的格局,又要重视生态学强调的过程。当时意识到了,但是没法做。”1989年,傅伯杰被招聘到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工作,单位只给了1000元的启动经费,教育部批准了两万元留学回国基金,当他买了电脑后,连买打印机的钱都没有了;次年,他申请了三万元的自然科学基金,但这对于这项研究工作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那时心情比较苦闷,因为研究经费不足,很多实验观测没法做,很多想法实现不了。可当你没有事情做的时候,你一定要找事情做。”傅伯杰只得暂且搁置了景观生态学的研究。1992年,不能“大展拳脚”的傅伯杰前往比利时从事博士后研究,在那里,他系统研究了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深入了解国际上的前沿科学问题。等到1994年回国以后,傅伯杰申请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等研究项目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面上基金项目的资助,他还获得了欧盟国际合作项目的资助。有了这“第一桶金”,傅伯杰终于可以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了,“真正开始实践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2005年,傅伯杰团队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研究项目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1年,由于傅伯杰在景观生态学领域所取得的杰出成就和为推动景观生态学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授予他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科学家。然而这一路走来也充满艰辛。在2001年至2008年,傅伯杰担任了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局长,他坦言,当时这些行政管理工作占据了他大量的精力和时间。2003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的答辩上,一位老院士就曾问他:“你这么忙,哪里还有时间做科研?”傅伯杰诚实地回答道:“管理工作占用了我70%的工作日,所以我只有一个半的工作日与我的研究团队在一起。不过,我每个周末基本都在课题组,这样下来,我一周也有一半的时间做科研了。虽然管理工作占据了很多时间,但管理工作对我的学术研究也有所促进。我是做综合自然地理研究的,是地质、大气、生态、环境等领域的综合,通过这些管理工作,我也了解了这些领域的研究方法,好几招都可以用到我的研究上。”“我回答得比较实在,所以那次的申请,我们也通过了。”傅伯杰笑着说道,“管理和科研是会有冲突的,但也可以协调,一定要寻找好切入点。” 2008年后,傅伯杰开始着手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工作。“生态系统服务指的是人类从生态系统中所获得的各种益惠,包括各种服务。生态系统给我们提供了各种食物、纤维和产品,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调节服务,包括清洁的水、清洁的空气和文化服务。”傅伯杰说,“我们国家生态环境的本底是相对脆弱的,另外,我们国家人口总量大,环境压力大,人均资源量比较少,环境利用率比较低。而且随着人口的增加,资源的短缺,对生态系统的压力,对生态系统的服务能力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我国生态系统管理也将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目前,傅伯杰的研究团队在生态系统服务的机理、方法研究方面走在国际前列,他们为我国政府在生态系统服务和管理方面的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且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2013年8月,傅伯杰应邀在第11届国际生态学大会作了题为“变化景观下的生态系统服务”的报告,这是我国学者首次在国际生态学大会上作大会报告,他还当选为新一届国际生态学会副主席。 “做事情一定要持之以恒,在你最困难的时候要坚持,过了这个坎儿,可能就‘柳暗花明又一村’。”傅伯杰语重心长地说道。 科研秘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1982年,刚上研究生的傅伯杰发表了我国在景观生态学方向的第一篇文章——《地理学的新领域——景观生态学》,在随后的几十年里,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兴未艾;另外,现在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生态系统管理与服务研究,傅伯杰也较早地在国内提出。傅伯杰提出的一些新观点和新思路,往往在几年后会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而他发表论文的引用率在国内同行中名列前茅,许多同行都很佩服他独到的眼光。那这般“火眼金睛”是如何炼成的呢? 原来,秘诀就是他常常勉励学生的八个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研究,这注定了我的研究不仅离不开书卷,也离不开大自然。”傅伯杰说道。 傅伯杰至今保留着学生时代的读书笔记和调研笔记,在一本硬皮笔记本微微泛黄的扉页上抄录着这样一段话:“书是和人类一起成长起来的,一切震撼智慧的学说,一切打动心灵的热情,都在书里结晶成形;在书本中记述了人类狂激生活的宏大规模的自白,记述了叫做世界史的宏伟的自传。”这是傅伯杰在1982年冬天摘抄的俄国著名学者赫尔岑的一段话。那时,傅伯杰正在读研究生,教学条件不好,书本大都是影印的,其中一本《Land use in advancing agriculture》,他是在几年前才一睹了“庐山真面目”。尽管如此,厚厚的大部头英文书籍,傅伯杰如饥似渴地一本接着一本读。 1981年,第一届国际景观生态学大会召开,景观生态学开始成为国际上的研究热点。次年,傅伯杰读到了这次大会的论文集,意识到“景观生态学可以使地理学的研究更深入一步,可以回答我们所看到的地理景观格局为什么形成,会有什么生态效应。如果不这样研究,地理学没法深入。”于是,他向《生态学杂志》投稿了《地理学的新领域——景观生态学》一文,并在文章最后写道:“我们相信,随着景观生态学的深入研究,地理学必将发生深刻的变化,飞速发展。”回忆起这件事,傅伯杰笑着说:“当时胆量比较大,读了几本书,就写了那篇论文。”正是这份“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才有了我国景观生态学领域的第一篇学术论文。 “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无论地球科学、生命科学还是其他学科,都是要探究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所以我们要亲近大自然,走进大自然,融入自然。几十年前,我去过西北,那里的绿洲、荒漠在我的印象中一直很深刻。现在一些西北的研究项目,如果在地理概况上有错误,我都能一眼看出来。”但是,“行万里路”并不局限于此,傅伯杰说:“‘路’还意味着实践,通过实践解决问题,发现问题。” 傅伯杰希望青年学子不要做“井底之蛙”,一方面,他建议同学们要博览群书,“只有多读书、多读文献,才能把握学科前沿动态,汲取经验来改进和完善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他鼓励同学们多实践,多交流,善于合作,广交朋友,他说:“科学家是要交流的,一个人不能包打天下,要以开阔的胸怀与他人合作,以开放的思维吸取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国际生物过程学会、中国土壤学会和中国地理学会定于2019年9月20-23日在武汉召开第二届国际面源污染控制与水环境保护研讨会。本次会议主题为“防控新兴面源污染,构建绿色发展之路”,议题覆盖从面源污染形成机理、监测与防控技术到地表水生态环境保护,旨在建立一个“土水交融”的平台,为广大面源污染防控与水生态保护的科技工作者和管理者构建一个互通有无的高端交流平台。促进“土”、“水”、“生态”研究者的优势互补,解决国际前沿问题。n26. nAkihiko Terada,nProfessor, Tokyo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 Technology, Japan; Editor ofnClean Technologies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n27. nArchana Tiwari,nProfessor, Amity University, India.n28. nAshoknPandey, Professor, CSIR-Indian Institute of Toxicology Research,nIndia; Editor-in-Chief of Bioresource Technology.n29. nBin Cao,nAssociate Professor,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ingapore;nAssociate Editor of Water Research.n30. nDionysios D.nDionysiou,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USA; Editor-in-Chief ofn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n31. nEldon R. Rene,nSenior Lecturer, UNESCO-IHE Institute for Water Education, The Netherlands.n32. nFlocerfida L.nAmaya,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Perpetual Help System Laguna, Philippine.n33. nHao HuunNgo,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nAustralia, Editor of Bioresource Technology.n34. nJo-Shu Chang,nProfessor,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ssociate Editor of BioresourcenTechnology.n35. nMike A.nAcheampong, Professor, Kumasi Technical University, Kumasi, Ghana.n36. nPedro J.nAlvarez, Professor, Rice University, USA, Associate Editor of EnvironmentalnScience & Technology.n37. nPiet Lens,nProfessor, UNESCO-IHE Institute for Water Education, The Netherlands;nEditor-in-Chief of Reviews 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n38. nPo-Keung Wong,nProfessor,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hina.n39. nRajeev KnSukumaran, Professor, CSIR-National Institute for Interdisciplinaryn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ia.n40. nThomas P.nCurtis, Professor, Newcastle University, UK.n41. nWei Zhang,nAssociate Professor,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USA.n42. nXiang-Dong Li,nProfessor,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China; Associate Editor ofn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n*本次会议由武汉宏业达会展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会务并开具注册费发票,在会议网站上在线填写注册信息后即可将注册费汇款至以下账户(可通过单位财务、银行、网银、手机银行等汇款,不支持支付宝、微信等支付方式),请务必备注NPAE 会议和参会人员姓名,并请及时将汇款凭证及会议开票信息登记表等发送给会务组(NPAE2019@163.com)。n户名:武汉宏业达会展服务有限公司 n账户:443021000099946 n开户行:汉口银行古田支行 n英语写作培训:本次会议为青年学生开设英语科技论文写作培训,由Bioresource Technology主编Ashok Pandey院士及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副主编Eldon R. Rene博士授课。 n赞助合作:本次会议为相关行业企业提供与顶级专家、科研人员等面对面零距离交流、提升品牌知名度、洽谈合作的绝佳机会,包括展板、展台、宣讲、会议网站介绍等多种形式。 n上一篇: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发生、分类与土壤地理专业委员会、土壤信息与遥感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通知(最后一轮)n 下一篇:土壤修复装备开发与应用:现在·未来——第一届全国土壤修复大会第一次分会第三轮通知n   主讲人:傅伯杰 院士 n  专家简介 n  傅伯杰,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自然地理学、景观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部长。兼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现任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综合自然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研究,在土地利用与生态过程、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优化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在Nature、Science、Nature geoscience、Nature climate change 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0 余篇,其中SCI 收录论文300 余篇,出版著作10 余部。SCI引用11000 余次,H 指数54,入选了高引用作者,国内引用36000 余次(CNKI)。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 n  内容简介 n  地理学是一门经世致用的学科,综合是地理学的存在依据。“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地理人的情怀,一代代地理人用坚实有力的脚步丈量着华夏大地的锦绣山川,并躬耕于科学研究之中。报告将结合傅伯杰院士的科研经历,讲述地理学综合研究的心路历程和科研与人才培养的感悟与体会,启迪青年科研工作者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n  时间:2019年10月24日下午14:00~17:00 n  地点:中科院地理资源所A0316室 n  主办:中科院地理资源教育处 n 2014-12-26 10:16 n   近10年来,我国对生态保护的投入在加大,生态建设方面已经投入1.2万亿元,投入规模史无前例。然而我国的生态系统管理严重滞后,生态系统服务能力仍在退化。  日前,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在第15届中国科协年会作特邀报告时提出,针对我国可增加森林和草地面积有限的情况,我国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必须尽快实现从“以增加面积为主”转向“以提高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能力为主”的战略转变。  据统计,我国自然保护区已经达到国土面积的15.5%,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森林覆盖率已经由15.6%提升到超过20%,草地和湿地加速退化的趋势已得到一定遏制。  尽管如此,我国的生态系统服务仍然在退化。所谓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从生态系统中所获得的各种益处,包括生态系统给人们提供的各种食物、纤维和产品,同时也给人们提供了调节服务,包括清洁的水、空气和文化服务。  “我国森林的蓄积量和木材的生产能力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草地生态系统目前还处于退化阶段,单位面积的产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30%,湿地仍然面临萎缩的危险,功能也在退化。”傅伯杰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随着国家未来发展的经济社会需求和有限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我国生态系统管理也将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傅伯杰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生态系统管理严重滞后导致了虽然投入一直在增加,但生态系统服务仍在退化。  我国重视生态系统产品的提供功能,却忽略了生态系统的环境和生态调节功能、支持功能和文化功能。  “我们是重建设、轻管理,管理分属为不同的管理部门,对生态系统管理的科技支撑还不够。”傅伯杰表示,“我国近一半未利用的土地根本不可能改造成森林或草地,例如我国西北地区大面积分布的自然沙漠和戈壁等,因此只有11%未利用的土地尚有转变成森林、草地或湿地的可能。”  制定新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或是解决问题的可行之道。傅伯杰建议新规划要从全局的角度、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土空间优化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各类生态系统和建设用地、耕地和城镇化的发展,要“进行‘全国一盘棋’的国土空间优化和生态系统建设”。  “要提高生态系统管理的科技支撑能力,建立国家层面的生态系统监测研究网络。”傅伯杰表示。  据了解,中国科学院在1988年开始建立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目前涵盖了42个生态站,科技部也在支持建立生态系统的监测和研究网络。“但是目前投入的力度,生态系统的类型和涵盖面还远远不够。”傅伯杰说。  开展国家生态系统状况与变化的周期性调查与评估也是傅伯杰重点呼吁的建议之一。据了解,英国、美国基本上都是5年进行一次全国生态调查和周期性评价,而我国这方面的资料非常缺乏。“应该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开展这方面的工作,以便我们掌握生态系统的变化状态。”  加强生态系统的管理需要提升全社会对生态系统服务理念的认识。“生态系统服务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生态文明的基础。”傅伯杰说,“要将生态系统服务与管理的理念引入到学校的教材,并通过各级党校等渠道,向各级领导干部提供培训。”n 2019年JCR中科院分区出炉!PNAS Nat. Commun重回一区n 惊爆学术圈!网传饶毅实名举报裴钢院士 耿美玉 李红良n 业界一片反对质疑的2020版《中国药典》到底怎么了?n 需求推动进步,质谱让人类生活更美好n 你的实验室安全吗?兰州兽医研究所感染人数增至96人n 2019年JCR中科院分区汇总|一区化学33本 物理26本 环境20本n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微信群 |广告服务 |About us n opyright ©2007-2019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n 给我们提建议n 报告题目: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 报告时间:2月27日下午2:00 报告地点:办公楼2楼报告厅 主讲人:傅伯杰院士 主讲人介绍:傅伯杰,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部长。兼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国际生态学会副主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典型脆弱生态恢复与保护领域专家组组长。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和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担任生态学报、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主编, Landscape Ecology、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Current Opinion i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等刊物编委。多年来致力于自然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研究, 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Science等SCI期刊收录250余篇,出版著作10部。   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EGU)于10月22日公布了2020年联合会奖章获奖名单,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研究员获2020年度 EGU“洪堡奖章”。该勋章以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的名字命名,授予那些在发展中地区开展造福人类和社会的研究,在地球科学、行星或空间科学领域取得卓越贡献并产生重要国际影响的科学家。傅伯杰院士因在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恢复方面的创新成果及领导全球干旱生态系统研究的卓越成就而获得这一殊荣。亚历山大·冯·洪堡1769年9月14日出生于柏林,著名自然地理学家、探险家和博物学家,是近代地理学的主要创建人。  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是国际上最大的两个地球科学联盟之一,自2006以来,全球共有11位科学家获得EGU洪堡奖章,傅伯杰院士是继刘东生院士之后第二位获得EGU洪堡奖章的中国科学家。  傅伯杰研究员于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15年当选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2019年当选美国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傅伯杰主要从事景观生态学与自然地理学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在Nature、Science、Nature geoscience、Nature climate change 等SCI收录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论文被国内外引用4万余次。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n 2019年4月21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傅伯杰应邀到我校瑶湖讲坛作题为《地理学的发展与展望》的学术报告。报告会地理与环境学院执行院长钟业喜教授主持,全校相关专业师生120余人参加。 报告中,傅伯杰院士从地理学的内涵和特点出发,详细论述了地理学的交叉性、区域性和综合性,分析了新时代地理学新的发展目标、新的研究主题、新的研究方法、新的数据来源、新的研究范式。介绍了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推动形成新的发展目标和研究主题,技术变革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技术革新与社会需求推动地理学研究范式发生新的变迁,地理格局与过程的耦合推动研究途径的创新发展。并通过综合与耦合实现的具体科学示例,阐述了地理科学从格局-过程研究到系统模式的转变、从要素研究到系统研究的提升、从理论研究到应用研究的链接、从知识的创造到社会决策的贯通的发展趋势。最后,傅伯杰院士分享了对地理科学发展新趋势的理解:从格局-过程研究到系统模拟的转变、从要素研究到系统研究的提升、从理论研究到应用研究的链接和从知识创造到社会决策的贯通。讲座结束后,傅伯杰院士与师生们进行了互动交流。 会前,我校副校长涂宗财教授亲切会见了傅伯杰院士。傅伯杰院士对学院专业建设发展进行了专题指导,对我校地理学的实验室建设、学科发展、方向凝练、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宝贵建议。 傅伯杰,男, 1958年生,陕西咸阳市人,1989年获北京大学和英国Stirling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 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部长。兼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任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与景观生态学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在Nature、Science、Nature geoscience、Nature climate change 等SCI收录刊物发表论文280余篇,出版著作10部。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任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主编、生态学报主编、地球科学进展主编, Landscape Ecology、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Current Opinion i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等刊物编委。 n 版权:江西师范大学(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ICP备案编号:赣洪备 2-4-3-2002018n学校地址:[瑶湖校区]江西省南昌市紫阳大道99号 邮政编码:330022 n [青山湖校区]江西省南昌市北京西路437号 邮政编码:330027n 第229期双清论坛“人地系统耦合机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模拟”在京召开n日期 2019-04-04  来源:地球科学部  作者:张朝林 姚玉鹏 张兴伟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n  为应对全球变化,服务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2019年3月29-30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在北京成功举办第229期双清论坛“人地系统耦合机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模拟”。本次论坛由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生命科学部、管理科学部、国际合作局和政策局主办。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傅伯杰院士,天津大学刘丛强院士,武汉大学夏军院士及清华大学宫鹏教授担任论坛联合主席。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天津大学等19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4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人地系统耦合机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模拟前沿议题。自然科学基金委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议。n  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侯增谦院士出席论坛并在开幕式上致辞,他强调“双清论坛”倡导科学精神,弘扬民主作风,希望汇聚专家学者的智慧,为科学基金资助与管理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他指出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科学意义,期待通过深化人地系统耦合机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模拟,提出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中国方案。n  多个世纪以来,人类对自然系统进行了大规模利用和改造,随之也带来许多资源、灾害和生态环境问题。2015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发布“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涵盖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2018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指出依照当前进展,到2030年不足以实现纲领确定的目标。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加剧,地表生态过程逐渐受人类活动主导,地球进入了“人类世”阶段,人地系统耦合研究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脆弱,污染重、损失大、风险高的生态环境状况还没有根本扭转,独特的地理环境加剧了地区间的不平衡;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地球表层系统是人类的基本生存环境,人地耦合系统是由水、土、气、生、人多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复杂系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破解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中国亟需开展人地系统演变研究。n  傅伯杰院士以“人地系统动力学与可持续发展”为题向大会作主题报告,他指出重点的研讨议题是:水、土、气、生多要素、多过程、多尺度耦合,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服务级联,自然-社会系统互馈过程机理,可持续发展机理、途径与政策,可持续发展数据、模型与模拟。围绕上述议题,与会专家代表作了5个主题报告和15个大会报告,论述了人地系统耦合机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模拟的研究现状、关键科学问题、发展趋势及面临的挑战,探讨了我国在该研究领域亟需关注和解决的重要基础科学问题。在“水、土、气、生多要素过程集成”议题中,与会专家讨论了水、土、气、生多要素过程集成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地理“耦合”基本模式与地理协同论等。在“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服务级联”议题中,与会专家分析了人类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态系统服务级联框架的改进与深化等。在“自然-社会系统互馈过程机理”议题中,与会专家讨论了陆地生态系统与社会系统互馈过程、地球系统模式与综合评估模型的双向耦合等。在“可持续发展机理、途径与政策”议题中,与会专家分析了社会-经济-自然的时空耦合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地理格局形成机理与调控、多情景人地系统耦合机理与地理工程途径等。在“可持续发展数据、模型与模拟”议题中,与会专家讨论了城市化和全球化与地球气候和生态系统的互馈、流域可持续发展决策支持系统、地理空间大数据与人地系统研究等。n  会议经过集中研讨,聚焦“人地系统的可持续性”目标,明确了“耦合、互馈、集成、模拟”等关键要点,凝练了人地系统耦合机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模拟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和优先研究领域,形成了战略研究提纲。本次论坛有助于促进人地系统耦合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深化,有助于推动地理学、生态学、管理科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和交叉融合,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持。n 《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安全》以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安全为主题,对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与原理、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主要方法、主要陆地生态系统过程与服务、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国家尺度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生态系统服务的竞争与权衡和流域生态补偿与生态安全等生态系统服务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了探讨。内容涵盖了森林、草地、荒漠、湿地、农田等主要陆地生态系统类型,研究尺度从生态系统、区域到国家,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体现了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前沿。《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安全》可供从事生态学、地理学和环境科学的研究人员以及相关管理部门参考。n 绪论生态系统过程、服务与生态安全第1章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1.1引言1.2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过程1.3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1.4生态系统服务的区域集成1.5结语主要参考文献第2章社会一生态景观复杂性理论与评价方法2.1引言2.2生态复杂性2.3社会一自然生态系统复杂性理论2.4揭示社会一生态景观复杂性2.5结语主要参考文献第3章生态遥感与应用3.1生态遥感定义3.2生态遥感数据源3.3遥感在生态领域的应用3.4生态遥感重大计划/项目3.5展望主要参考文献第4章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文服务功能:过程与评价方法4.1引言4.2森林水文服务功能4.3正确认识森林的水文过程和服务功能4.4森林生态系统水文服务功能的量化方法4.5结语主要参考文献第5章基于空间分析方法评价土地利用对水质影响的若干问题5.1引言5.2土地利用影响水质研究的跨学科性质5.3土地利用与覆盖数据提取及景观格局指数选取5.4水质数据的获取与集成5.5空间观测与分析单元的设计与选取5.6统计分析与建模5.7分析结果的解释及相关问题5.8结语5.9致谢主要参考文献第6章老龄林固碳的科学问题6.1引言6.2老龄林定义的相关问题6.3老龄林固碳研究实例6.4讨论6.5结语主要参考文献第7章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的尺度外推与空间过程调控7.1引言7.2样地数据在大尺度预测中的应用7.3环境异质性与尺度外推7.4森林景观对气候变化响应研究7.5结语主要参考文献第8章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规律及其驱动机制8.1全球变化与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8.2研究区简况8.3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方法8.4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及变化规律……第9章水热梯度变化下森林水源涵养量的观测与估算第10章草地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研究:进展、挑战和展望第11章未来降水变化、氮沉降增加及其相互作用对温带草原碳交换的影响第12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草本植物对积雪变化的响应第13章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变化对区域碳平衡的影响第14章湿地陆生无脊椎动物多样性与生态过程第15章鄱阳湖水文节律对越冬水鸟栖息地的影响第16章澳大利亚农业水氮管理在温室气体减排中的作用第17章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功能第18章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对气候变化的动态响应第19章不同生态系统服务的竞争与权衡——以鄱阳湖区粮食供给与洪水调蓄功能为例第20章基于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设计——以东江源为例主要参考文献n   2019年9月20-23日,中国武汉 华美达酒店(东西湖) n  国际生物过程学会、中国土壤学会和中国地理学会定于2019年9月20-23日在武汉召开第二届国际面源污染控制与水环境保护研讨会。本次会议主题为“防控新兴面源污染,构建绿色发展之路”,议题覆盖从面源污染形成机理、监测与防控技术到地表水生态环境保护,旨在建立一个“土水交融”的平台,为广大面源污染防控与水生态保护的科技工作者和管理者构建一个互通有无的高端交流平台。促进“土”、“水”、“生态”研究者优势互补,解决国际前沿问题。 n  主办单位 n  · 国际生物过程学会 n  · 中国土壤学会 n  · 中国地理学会 n  承办单位 n  · 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n  ·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 n  · 中国科学院山地表生过程与生态调控重点实验室 n  协办单位 n  ·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生态专业委员会 n  · 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 n  · 湖北省面源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n  · 江苏省农科院农业资源环境研究所 n  ·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n  会议主席 n  · 傅伯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n  会议共同主席 n  · 殷战(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n  · 沈仁芳(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n  · Ashok Pandey(杰出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印度科学与工业研究委员会毒理学研究所) n  会议议题 n  · 面源污染防控与水环境保护的基本问题 n  · 流域面源污染控制技术 n  · 农田面源污染的减源与阻控 n  · 面源污水及径流的处理与回用 n  · 面源污染中新兴污染物的风险及控制 n  · 农业废弃物处理 n  · 环境生物技术及其在土、水修复中的应用 n  · 受污染地表水体修复 n  · 生态修复与服务 n  大会秘书 n  · 吴永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n  · 吴辰熙(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n  · 刘俊琢(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n  · Eldon R. Rene (高级讲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水文计划水教育研究所) n  特邀报告专家 n  1. 傅伯杰 研究员/院士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n  2. 吴金水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n  3. 颜晓元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n  4. 李芳柏 研究员 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 n  5. 徐福留 教授 北京大学 n  6. 罗 义 教授 南开大学 n  7. 刘学军 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 n  8. 史志华 教授 华中农业大学 n  9. 张 颖 教授 东北农业大学 n  10. 魏孝荣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n  11. 蔡 鹏 教授 华中农业大学 n  12. 葛体达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n  13. 谷保静 教授 浙江大学 n  14. 周易勇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n  15. 宋立荣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n  16. 施卫明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n  17. 刘宏斌 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n  18. 朱 波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n  19. 张增强 教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n  20. 卢少勇 研究员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n  21. 郭胜利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n  22. 朱联东 教授 武汉大学 n  23. 周蓓蓓 教授 西安理工大学 n  24. 祝 惠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n  25. 吴辰熙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n  26. 王 芳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n  27. Adrian Collins, Professor, Rothamsted Research, UK. n  28. Akihiko Terada, Professor, Tokyo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 Technology, Japan; Editor of Clean Technologies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 n  29. Archana Tiwari, Professor, Amity University, India n  30. Ashok Pandey, Professor, CSIR-Indian Institute of Toxicology Research, India; Editor-in-Chief of Bioresource Technology n  31. Bin Cao, Associate Professor,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ingapore; Associate Editor of Water Research n  32. Dionysios D. Dionysiou,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USA; Editor-in-Chief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n  33. Eldon R. Rene, Senior Lecturer, UNESCO-IHE Institute for Water Education, The Netherlands n  34. Flocerfida L. Amaya,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Perpetual Help System Laguna, Philippine n  35. Hao Huu Ngo,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 Australia, Editor of Bioresource Technology n  36. Jo-Shu Chang, Professor,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ssociate Editor of Bioresource Technology n  37. Mike A. Acheampong, Professor, Kumasi Technical University, Kumasi, Ghana. n  38. Pedro J. Alvarez, Professor, Rice University, USA, Associate Editor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n  39. Piet Lens, Professor, UNESCO-IHE Institute for Water Education, The Netherlands; Editor-in-Chief of Reviews 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n  40. Po-Keung Wong, Professor,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hina. n  41. Rajeev K Sukumaran, Professor, CSIR-National Institute for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ia n  42. Thomas P. Curtis, Professor, Newcastle University, UK. n  43. Wei Zhang, Associate Professor,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USA. n  44. Xiang-Dong Li, Professor,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China; Associate Editor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n  论文出版 n  本次会议得到如下期刊支持: n  1.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SCI, IF = 7.2), n  2. Bioresource Technology (SCI, IF = 6.7), n  3. Bioresource Technology Reports n  4.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SCI, IF = 5.6) n  将在会后对未公开发表的成果进行组稿,以专刊的形式进行发表。所有稿件均按上述期刊的要求进行同行评议,有意投稿者请提前准备,投稿时间暂定为2019年10月1-30日。 n  重要日期 n  · 2019年8月01日:提前优惠注册截止。 n  · 2019年8月15日:摘要网上提交截止。 n  会议日程 n  · 2019年9月20日:报到、注册。 n  · 2019年9月21日:大会开幕、大会报告和分组报告、展板、欢迎晚宴。 n  · 2019年9月22日:大会报告、分组报告、展板、颁奖等。 n  · 2019年9月23日:英语写作培训(免费)、野外考察等。 n  在线注册与投稿 n  在线注册: http://npae2019.csp.escience.cn n  注册费 n  *本次会议由武汉宏业达会展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会务并开具注册费发票,在会议网站上在线填写注册信息后即可将注册费汇款至以下账户(可通过单位财务、银行、网银、手机银行等汇款,不支持支付宝、微信等支付方式),请务必备注NPAE会议和参会人员姓名,并请及时将汇款凭证及会议开票信息登记表等发送给会务组(NPAE2019@163.com)。 n  户名:武汉宏业达会展服务有限公司 n  账户:443021000099946 n  开户行:汉口银行古田支行 n  会议地点与住宿 n  本次会议将在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华美达酒店(武汉市东西湖区东吴大道88号)举行。联系人:任炜13986763584。房间价格为420元/天(含早)。 n  英语写作培训 n  本次会议为青年学生开设英语科技论文写作培训,由Bioresource Technology主编Ashok Pandey院士及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副主编Eldon R. Rene博士授课。 n  赞助合作 n  本次会议为相关行业企业提供与顶级专家、科研人员等面对面零距离交流、提升品牌知名度、洽谈合作的绝佳机会,包括展板、展台、宣讲、会议网站介绍等多种形式。 n  会务组联系方式 n  注册、缴费、投稿、赞助等:胡红娟,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027-68780710,NPAE2019@163.com n  住宿:任炜,13986763584,707813934@qq.com n  QQ群:496327167 n  微信群:联系会务组加入 n  会议互动微信公众号: n 发布时间:2019-12-11 来源:中国地理学会 n 2019年12月6日至8日,纪念中国人文地理学复兴40周年暨中山大学地理学创办90周年大会在广州隆重举行。大会以“新时代中国人文地理学的继承与创新”为主题,吸引了包括中国地理学会原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中国地理学会监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发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童庆禧,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大学教授叶嘉安,国际地理联合会前秘书长、南非科学院院士Michael Meadows,国际地理联合会前第一副主席、德国科隆大学荣退教授Dietrich Soyez,全国政协常委、中山大学教授闫小培等著名地理学家在内的来自国内外167个单位的600余名专家学者和100余名中山大学地理学校友参加了大会。由大会由中国地理学会、中山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院重点实验室、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承办,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西安外国语大学人文地理研究所、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和广州地理研究所协办。12月7日上午,在中山大学梁銶琚堂举行了大会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院长薛德升主持。中山大学副校长杨清华,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国友,国际地理联合会前秘书长、南非科学院院士Michael Meadows,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袁林旺,国际地理联合会前第一副主席、德国科隆大学荣退教授Dietrich Soyez,中国地理学会前副理事长、中山大学地理系1958级经济地理专业毕业生许学强出席开幕式并先后致辞,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地理系1954级自然地理专业毕业生郑度发来了祝贺视频。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党委书记谷晓丰宣读了“颁发中山大学地理学教书育人特别贡献奖”的决定,李世玢、程国佩、董汉飞等24名中山大学老一代地理学者获奖。中山大学副校长杨清华、中国地理学会监事长傅伯杰院士、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陈发虎院士分别为获奖教师颁奖。大会特邀7位国内知名地理学家作大会报告。陆大道院士报告题目为“地理国情与国家战略”;傅伯杰院士报告题目为“加快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陈发虎院士报告题目为“青藏高原人类活动的历史和驱动机制”;童庆禧院士报告题目为“遥感技术与地理科学”;叶嘉安院士报告题目为“可持续发展的职住平衡”;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方创琳研究员报告题目为“从复兴走向辉煌——中国人文地理学发展四十年”;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薛德升教授报告题目为“中山大学地理学的发展:历史、现状与未来”。中国地理学会前副理事长、中山大学保继刚教授、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刘小平教授主持了大会报告。这些报告展示了我国地理学需要面对的重要科学问题和取得的重要进展,显示了我国人文地理学者40年来为创新和发展全球视野、中国特色的地理科学所做出的努力,为新时代我国地理学传承与发展提出了有益的启示。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院长薛德升主持开幕式中山大学副校长杨清华致辞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国友致辞国际地理联合会前秘书长、南非科学院院士Michael Meadows致辞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袁林旺致辞国际地理联合会前第一副主席Dietrich Soyez致辞中山大学地理系1954级自然地理专业毕业生郑度院士视频致辞中山大学地理系1958级经济地理专业毕业生许学强教授致辞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党委书记谷晓丰宣读颁奖决定杨清华副校长为获奖教师代表颁奖傅伯杰院士、陈发虎院士为获奖教师代表颁奖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作大会报告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作大会报告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发虎作大会报告中国科学院院士童庆禧作大会报告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嘉安作大会报告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方创琳研究员作大会报告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薛德升教授作大会报告这次大会期间,还召开了“2019年中国城市地理学术年会”和“中国地理学会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2019年年会”。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前主任、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周春山教授,中国地理学会监事、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王士君教授,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陆玉麒教授,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朱竑教授先后在专业学术年会上做了大会报告。中国地理学会前副理事长佘之祥研究员,老一辈人文地理学家周一星教授、崔功豪教授、沈道齐研究员、叶舜赞研究员、姚士谋研究员、宁越敏教授,中山大学前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刘美南教授等40余位退休教师,南方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郭雨蓉女士、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彭斌编审、中国地理学会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周尚意教授、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甄峰教授、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金凤君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杜德斌教授、中国地理学会黄河分会主任苗长虹教授等专家学者和中山大学地理学校友参加了大会。 参会代表合影40年前,在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喜迎“科学的春天”,为全国科学大会的胜利召开欢欣鼓舞之际,中国地理学会为动员全国地理科技工作者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于1979年12月28日至1980年1月8日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地理学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暨1979年综合学术年会,来自全国各地及美国的老中青地理学家300多人出席了大会,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省长习仲勋,第二书记杨尚昆,省委常委、副省长黄静波等广东省党政领导到会上接见了与会专家学者并合影留念。这次会议,全面开启了中国地理学发展的新征程,在当代中国地理学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在这次盛会上,以李旭旦先生、吴传钧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地理学家,发出了全面复兴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宏伟倡议,得到了全国地理科技工作者的热烈响应。大会期间,选举产生了中国地理学会第四届理事会,黄秉维当选理事长,李春芬、侯仁之、任美锷、李子川、周廷儒、郭敬辉当选副理事长,瞿宁淑当选秘书长。 n 2019年11月1日下午,“《地理学报》创刊85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隆重召开。《地理学报》主编、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昌明,《地理学报(英文版)》主编、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廖小罕研究员出席并致辞。出席大会的还有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王颖、傅伯杰等领导和专家学者,共计400余人。 n 会议由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执行秘书长张国友研究员主持。《地理学报》主编刘昌明院士指出《地理学报》是我国地理学研究的开始,85年来为地理学发展做了重要贡献。他表示,地理科学如今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感谢为《地理学报》做出贡献的老先生们,感谢全国广大研究者为《地理学报》提供了大量的优质稿件,也感谢有关各部门给予的支持和帮助,使得《地理学报》成为业界认可 的权威期刊。他指出《地理学报》将继续致力于国家建设和地理学研究发展。《地理学报(英文版)》主编郑度院士简要回顾了地理学会的发展历程。他认为在全球背景下地理科学的发展进入了全新挑战的时代,《地理学报》将会越办越好。廖小罕书记首先代表地理资源所对《地理学报》85周年取得的成就表示祝贺。他指出,《地理学报》不仅在地理学上拥有显著成就,在国民经济发展上也做 出了重要的贡献。 n 《地理学报》专职副主编、编辑部主任何书金研究员做了“《地理学报》85年回顾与发展”报告,总结了《地理学报》85年来经历了创办发展、转型发展、成长发展和创新发展四个阶段。《地理学报》生命力强大,它紧扣“结合祖国经济建设需要,提高地理科学水平”的宗旨来办刊。因此,《地理学报》的学术影响力越来越大,社会影响深远,多次获得国内外奖项。10多年来,《地理学报》 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和综合评价总分均位于地理学科第一名。根据2019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地理学报》核心影响因子为4.220,全国排名第一。在新媒体发展的时代,期刊积极发展数据平台和科普平台,不断吸引年轻的作者和读者。他也指出,《地理学报》未来发展也面临着和同类期刊的竞争,但期刊仍会持续服务国家战略,强化学风建设,杜绝学术不端,保障学术质量,拓展国际化空间。 n 《地理学报》副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宋长青教授主持了《地理学报》创刊85周年颁奖典礼和发展研讨环节。会议发布了六项奖项及排行榜,包括“创刊85周年最具影响力论文奖”“创刊85周年作者团队贡献奖”“创刊85周年发文机构TOP30排行榜”“创刊85周年高被引论文TOP85排行榜”“创刊 85周年高被引英文论文TOP30排行榜”“创刊85周年编辑工作奉献奖”,并为刘昌明、刘纪远等作者代表颁发了作者团队贡献奖,为周幼吾、梁珊等编辑颁发了编辑工作贡献奖。王颖院士、陆大道院士和傅伯杰院士等发表了获奖感言,他们都对《地理学报》表示感谢,也对期刊取得的辉煌成就表示祝贺。他们认为,《地理学报》承载了中国地理学的历史,也体现了国际地理学的前沿。会议最后,《地理学报》主编刘昌明院士再次对科研工作者、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和《地理学报》编辑表示感谢。 n 2018-05-08 袁红朝 字体大小[大中小]n   5月7日,应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到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并作了题为“新时代地理学的任务与使命”的学术报告。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王克林研究员主持报告会,重点实验室主任、副所长谭支良研究员,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所长助理陈洪松研究员,徐宪立研究员,以及亚热带生态所和湖南师大的部分青年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参加了报告会。  傅伯杰从全球可持续发展、地理学发展和地理学展望三个方面展开了报告。首先回顾了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起源、发展以及未来地球研究计划的研究主题及当前可持续性科学研究的发展态势。重点介绍了地理学的发展过程,傅伯杰指出地理学的研究方向已经从勘察、观测、记录、制图等传统的研究方法向空间统计、对地观测、GIS、建模、决策系统等现代科学方法的转变;从传统描述性转向综合性、定量化的地球系统科学理念。地理学研究目标不仅在于解释过去,更重要的在于服务现在、预测未来。地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已经成为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基础。异质性环境下的区域地理过程和效应研究已成为地理学研究的前沿,而耦合“格局与过程”是地理学综合研究的重要途径,也是地表过程研究的突破点。最后傅伯杰通过典型案例分析为大家介绍了“综合与耦合”的实现途径,并展望了当前地理学的发展趋势。报告结束后,傅伯杰还与环江站师生进行了愉快的交流互动,回答了大家在科研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此次报告会不仅拓展了与会人员的研究视野,还提升了研究人员对地理学学科前沿的把握,对今后相关科研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傅伯杰简介:  傅伯杰,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任国际I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部长。兼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主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国际地理联合会(IGU)副主席及“面向未来地球的地理学:人地系统耦合与可持续发展”专业委员会主席、国际生态学会副主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典型脆弱生态恢复与保护领域专家组组长。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和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担任生态学报、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主编, Landscape Ecology、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Current Opinion i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等刊物编委。多年来致力于自然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研究, 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Science等SCI期刊收录250余篇,出版著作10部。傅伯杰作学术报告学术报告会现场 n 【打印】【关闭】 n 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EGU)于10月22日公布了2020年联合会奖章获奖名单,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研究员获2020年度 EGU洪堡奖章。该勋章以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的名字命名,授予那些在发展中地区开展造福人类和社会的研究,在地球科学、行星或空间科学领域取得卓越贡献并产生重要国际影响的科学家。傅伯杰院士因在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恢复方面的创新成果及领导全球干旱生态系统研究的卓越成就而获得这一殊荣。亚历山大冯洪堡1769年9月14日出生于柏林,著名自然地理学家、探险家和博物学家,是近代地理学的主要创建人。n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是国际上最大的两个地球科学联盟之一,自2006以来,全球共有11位科学家获得EGU洪堡奖章,傅伯杰院士是继刘东生院士之后第二位获得EGU洪堡奖章的中国科学家。n傅伯杰研究员于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15年当选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2019年当选美国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n傅伯杰主要从事景观生态学与自然地理学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在Nature、Science、Nature geoscience、Nature climate change 等SCI收录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论文被国内外引用4万余次。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n 中国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促进会2019年学术年会 (第二轮通知)由中国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促进会主办,华南师范大学承办的“中国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促进会2019年学术年会”,将于2019年11月8日-10日在广东省广州市召开,热烈欢迎各位学者与会交流!现将会议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组织与机构主办单位:中国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促进会承办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二、会议主题 新时代行政区划管理的规范化与科学化 三、会议日程2019年11月8日(星期五)下午:会议报到与注册 2019年11月8日(星期五)晚:专委会筹备工作会议 2019年11月9日8:30-9:30:开幕式及专委会授牌仪式9:30-9:50:会间休息9:50-11:50:主题报告9:50-10:20报告人:傅伯杰(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主任,中国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促进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报告题目: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发展10:20-10:50报告人:刘毅(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促进会理事长、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报告题目:新时代的行政区划改革框架10:50-11:20报告人:张可云(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院长,中国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促进会政区经济专业委员会主任)报告题目:城市型政区调整与城市化的适应性研究——县级与乡级的比较11:20-11:50报告人:陈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促进会副秘书长、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报告题目:行政区划管理的规范化与科学化 11月9日下午:分会场讨论(1)行政区划与区域治理分会场召集人:宋金平(北京师范大学地理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 刘涛(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教授)(2)行政区划与基层治理分会场召集人:雷军(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 虞虎(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副研究员)(3)行政区划与空间治理分会场召集人:罗小龙(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李志刚(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院长教授)(4)生态文明分会场召集人:赵文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薛冰(中科院沈阳生态所研究员)(5)行政区划与区域经济分会场召集人:洪世键(厦门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 张佰瑞(北京市社科院副研究员) 11月9日下午16:00-18:00,学术沙龙 11月10号8:30-11:50:主题报告8:30-9:00报告人:刘云刚(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教授,中国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促进会行政区划与空间治理专业委员会主任)报告题目: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区域治理:现状、问题与展望9:00-9:30报告人:曹广忠(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经济地理系主任,中国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促进会行政区划与区域治理专业委员会主任)报告题目:城市-区域的行政区划与区域治理9:30-10:00报告人:华林甫(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中国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促进会政区沿革与地名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报告题目:中国当今县级市通名改革研究10:00-10:20茶歇10:20-10:50报告人:薛刚凌(华南师范大学改革与法治建设研究院院长,中国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促进会行政区划与法制建设专业委员会主任)报告题目: 行政区划制度的行政法探讨10:50-11:20报告人:赵文武(北京师范大学陆地表层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促进会生态文明专业委员会主任)报告题目: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11:20-11:50报告人:苏建梅(港珠澳大桥三地委办公室主任)报告题目:粤港澳三地合作的新实践——港珠澳大桥合作机制探索 11:50-12:10 闭幕式 2019年11月10日下午:广州城市边界地理考察 2019年11月10日晚:返程 四、主讲嘉宾介绍1、傅伯杰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土、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担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部长,中国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促进会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地理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理事长、第十二届监事长,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与景观生态学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在Science、Nature Geoscience、Nature cli、mate change等SCI收录刊物发表论文280余篇,出版著作10部。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现为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主编、生态学报主编、地球科学进展主编,以及Landscape Ecology、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Current Opinion i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等刊物编委。2、刘毅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党委书记、副所长,中国科学院人事教育局局长、中国科学院党校校务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原所长/党委书记,中国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促进会理事长、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主要从事人文地理学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区域政策方面的研究。主持和参加包括科技部国家攻关、中国科学院重点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课题30多项。曾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并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三等奖6次。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著作3部:《企业合作与区域发展》、《沿海地区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战略》、《 水坝与发展:决策的新框架》。3、陈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城市规划专业。此后一直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学习和工作,1985年获得理学硕士学位。现任中国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促进会副秘书长,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副主任。并兼任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主要从事城市地理、城市与区域规划、旅游规划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攻关、院重大、基金和有关部委科研项目30多项。参与编著10多部,发表论文100多篇。曾获部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二次,二等奖两次,自然科学三等奖一次。4、张可云经济学博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书记兼副院长、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国家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开发银行专家委员会委员,民政部行政区划调整论证专家,现任中国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促进会行政区划与经济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兼任北京市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研究会会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理事长、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国家行政学院、湖南大学、广东省委党校、贵州财经大学等校客座教授,上海理工大学、江苏师范大学、湖南理工学院等校兼职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区域经济政策、区域经济合作与冲突、区域经济理论、区位理论、行政区划等。在国内外发表中英论文6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基金课题、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课题等40余项,出版著作10余部,其中《区域经济政策》被全国高校区域经济学专业作为教材广泛采用。曾获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五个一工程”奖、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等省部级及以上学术奖励。5、曹广忠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未来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1992年在山东师范大学地理系获学士学位,1995年在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获硕士学位,1998年在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获博士学位。现兼任中国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促进会行政区划与区域治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地理学会人口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主要从事人口迁移与城镇化、城市地理与城乡规划领域的科研与教学工作。2015年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7年获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18年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6、华林甫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地理学博士后。上海市复旦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历史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复旦大学史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促进会政区沿革与地名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古都学会理事,《历史地理》集刊编委,中国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理事,民政部中国地名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典志组专家。个人独立专著《中国地名学源流》、《中国地名学史考论》、《中国历史地理学–综述》《英国国家档案馆庋藏近代中文舆图》等共计百余万字。《本草纲目》释地八说等百余篇论文。7、薛刚凌现任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政府改革与法治建设研究院院长 、党内法规研究中心主任,教育立法研究基地主任(教育部与华师大共建),广东行政审判案例研究基地主任(省高院与华师大共建)。系中国行政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现任中国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促进会行政区划与法治建设专业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人大常委立法咨询专家,广东省检专家咨询委员,广东省卫健委法律顾问,惠州市政府、东莞市党委、江门市检咨询专家等。获“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称号;中宣部、中政委、司法部和中国法学会联办“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最佳宣讲奖。曾任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院长、监察部特邀监察员,曾挂职最高法院行政庭副庭长。主要研究行政法、国家赔偿法和军事法等,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8、赵文武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教授,陆地表层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国际地理联合会“面向未来地球的地理学:人地系统耦合与可持续发展”专业委员会主席。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理事。现任中国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促进会行政区划与生态文明建设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土地学会土地生态分会委员。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土壤保持服务的影响、自然科学基金中挪合作研究项目“生态系统多重压力的缓解策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SAORES模型改进的区域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调控”等。已发表中英文核心期刊论文百余篇,主持科学研究40余项。9、苏建梅1989年起在原广东省计划委员会工作,曾参与编制广东省交通通信中长期规划,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现代化建设规划纲要,参与原国家计委宏观研究院主持完成的“中国全面节约战略、规划和对策研究”,该成果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自2010年8月起,被粤港澳三地政府聘任为港珠澳大桥三地联合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至今。全程见证了“一国两制”在港珠澳大桥的伟大实践,深度理解粤港澳三地法律、文化、思维和流程的差异性,协助三地联合工作委员会承担港珠澳大桥建设运营的法律、投资、跨界通行政策等方面的研究协调工作。10、刘云刚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原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百人计划”引进人才,“千百十人才工程”培养对象。现任中国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促进会行政区划与空间治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秘书长,政治地理与地缘关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地理学会副秘书长,中国资源学会资源型城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地理联合会政治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等。研究领域涉及政治地理学、资源型城市发展、国际化城市与移民政策、中国城市化与城乡治理等,已发表中英文核心期刊论文90余篇,出版著作(含合著)7部。目前正研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向社会管理的政治地理学理论与实证研究”、“珠江三角洲的日资集聚与日本人移民社会的空间形成”、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新移民理论与国际化城市的移民管治研究”、高校基本科研项目“政治地理学理论及其视角下的中国城市化问题研究”等。五、报到与论文征集1、拟参会人员请填写《中国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促进会2019年学术年会回执》(附后),并将回执发送至会议邮箱:xingzhengquhua2019@163.com。或点击本通知的“会议报名”连接进行网上注册。提交回执或网上注册的截止日期:2019年10月20日。2、拟评选优秀论文的参会人员需提交论文全文,评选优秀论文奖10-20名。提交论文截止日期:2019年10月31日。论文摘要和全文(邮件主题:论文题目+机构名称+作者姓名)请发送至会务邮箱:xingzhengquhua2019@163.com。3、论文格式参照《地理研究》杂志投稿要求。4、论文文件名称采用“论文标题+机构名称+作者姓名”格式。5、会议优秀论文将择优推荐到《地理研究》、《地理学报》、《地理科学进展》等杂志发表。六、会务费及住宿费本次年会会议注册费1000元,研究生凭学生证600元。会议注册费报到当天现场缴费。参会者交通和住宿费用自理。会议提供11月9日的午餐、晚餐和11月10日的午餐。推荐住宿点:1.裕通大酒店,酒店咨询电话020-610088882.汉普顿酒店式公寓,酒店咨询电话020-89289681 七、会议地点与交通信息、会务费及住宿费会议地点:华南师范大学(石牌校区)八、会议网址http://www.xzqhyqyfzcjh.com/index.php九、学术指导委员会傅伯杰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促进会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家耀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促进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教授刘 毅 中国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促进会理事长,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陈 田 中国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促进会副秘书长,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樊 杰 中国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促进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刘云刚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教授李善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原部长王 毅 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魏后凯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浦善新 中国社会出版社社长,总编张可云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史育龙 国家发改委城市与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国平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张文忠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樊 平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邓 辉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院长、教授周尚意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曹广忠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刘 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肖金成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区域经济研究所原所长华林甫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林 拓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教授肖 玲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马敬仁 深圳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王国梁 山西师范大学地理学院教授王英杰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研究员汪德根 苏州大学城市学院教授陆小成 北京市社科院研究员蔡建明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高晓路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薛 冰 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王开泳 中国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促进会专家委员会秘书长,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十、年会组织委员会组委会主席徐诚泰 中国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促进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云刚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委员耿建山 中国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促进会副秘书长骆中吉 中国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促进会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王开泳 中国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促进会专家委员会秘书长,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肖玲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张争胜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陶 伟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赵耀龙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强明瑞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李鹏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赵海霞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办公室主任十一、联系人:董妍 电话:010-62440205,13804422995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交大东路17号京煤大厦4层中国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促进会卢屏 电话:020-85211380,13560446176联系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中山大道55号华南师范大学石牌校区中国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促进会 二〇一九年十月十日n   4月4日下午,应中国科学院山地表生过程与生态调控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根绪研究员的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来成都山地所作了题为“自然地理学与地表过程研究前沿”的精彩学术报告,80余名科研人员和研究生聆听了报告。报告由王根绪主持。   傅伯杰院士从地理学的学科内涵、研究范式变迁、研究技术方法的变革、研究途径的创新发展等方面介绍了当前国内外地理学发展现状以及地理学综合研究的前沿热点,从地理过程综合与深化、陆地表层系统集成、区域生态与环境管理应用等方面阐述了自然地理学发展的特征,并从自然地理学与气候变化、生物地理学、地貌学学科的新生长点、水文学研究、综合自然地理学以及自然与人为要素等方面系统展望了今后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趋势。最后,他还结合地表水土过程的时空变化、与其他自然地理的耦合、与人类系统的耦合及其相关模型的发展等对地表水土过程的研究现状及趋势作了分析和展望。 报告结束后,傅伯杰院士还同与会科研人员和研究生进行了积极互动,详细回答了大家的提问,交流积极踊跃、气氛浓郁。n 喜来登澳门金沙城n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n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n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n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中科大”)于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创建于北京,1970年学校迁至安徽省合肥市。中科大坚持“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是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特色管理与人文学科的研究型大学。n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始建于1978年,其前身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实行“科教融合”的办学体制,与中国科学院直属研究机构在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培养体系、科研工作等方面共有、共治、共享、共赢,是一所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独具特色的研究型大学。n上海科技大学(简称“上科大”),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共同建设,2013年经教育部正式批准。上科大秉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办学方针,实现科技与教育、科教与产业、科教与创业的融合,是一所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研究型、创新型大学。n  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EGU)于10月22日公布了2020年联合会奖章获奖名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获2020年度 EGU“洪堡奖章”。该勋章以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的名字命名,授予那些在发展中地区开展造福人类和社会的研究,在地球科学、行星或空间科学领域取得卓越贡献并产生重要国际影响的科学家。傅伯杰因在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恢复方面的创新成果及领导全球干旱生态系统研究的卓越成就而获得这一殊荣。亚历山大·冯·洪堡1769年9月14日出生于柏林,著名自然地理学家、探险家和博物学家,是近代地理学的主要创建人。n  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是国际上最大的两个地球科学联盟之一,自2006以来,全球共有11位科学家获得EGU洪堡奖章,傅伯杰是继中科院院士刘东生之后第二位获得EGU洪堡奖章的中国科学家。n  傅伯杰于2011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2012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5年当选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2019年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现任中科院生态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n  傅伯杰主要从事景观生态学与自然地理学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在Nature、Science、Nature geoscience、Nature climate change 等SCI收录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论文被国内外引用4万余次。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n   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EGU)于10月22日公布了2020年联合会奖章获奖名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获2020年度 EGU“洪堡奖章”。该勋章以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的名字命名,授予那些在发展中地区开展造福人类和社会的研究,在地球科学、行星或空间科学领域取得卓越贡献并产生重要国际影响的科学家。傅伯杰因在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恢复方面的创新成果及领导全球干旱生态系统研究的卓越成就而获得这一殊荣。亚历山大·冯·洪堡1769年9月14日出生于柏林,著名自然地理学家、探险家和博物学家,是近代地理学的主要创建人。  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是国际上最大的两个地球科学联盟之一,自2006以来,全球共有11位科学家获得EGU洪堡奖章,傅伯杰是继中科院院士刘东生之后第二位获得EGU洪堡奖章的中国科学家。  傅伯杰于2011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2012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5年当选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2019年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现任中科院生态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傅伯杰主要从事景观生态学与自然地理学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在Nature、Science、Nature geoscience、Nature climate change 等SCI收录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论文被国内外引用4万余次。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  n 错误号:412n 由于触发哔哩哔哩安全风控策略,该次访问请求被拒绝。n The request was rejected because of the bilibili security control policy.n 2019年4月17日,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2016级博士生陈维梁的朋友圈被一则消息刷屏——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公布了2019年新增院士名单,共有172位院士和42位外籍院士当选。其中,他的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当选为外籍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AmericanAcademyofArtsandSciences)成立于1780年,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院士机构及地位崇高的荣誉团体之一,也是进行独立政策研究的学术中心。现有院士4000多名,外籍院士600多名。院士中有250多名诺贝尔奖得主和60多位普利策奖获得者。“这又是一次国际社会对傅老师多年科研工作的极大认可”,作为傅伯杰的研究生,陈维梁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傅伯杰院士 (图片来源:科学网)2018年,傅伯杰为国科大本科生做题为“地理学:从知识、科学到决策”科学前沿讲座“Dosomethingnew, do somethingdifferent”傅伯杰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与景观生态学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在《自然》《科学》《自然—地球科学》《自然—气候变化》等SCI收录刊物发表论文28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论文被国内外引用4万余次。傅伯杰(右二)在野外考察“我们课题组能不断有高影响因子的文章产出,与傅老师言传身教的教育理念密切相关。”国科大2016级博士生张萌萌说道。这个教育理念,就是傅伯杰在组会上反复强调的、做科研要“Dosomethingnew, dosomethingdifferent”,他鼓励学生开拓创新、追求卓越。“我时常想起这句话,常常以此要求自己在科研上一定要做点新的、不一样的东西,哪怕是一小点的创新、一点点的不同。”张萌萌说。傅伯杰与学生在一起2015级博士生魏芳莉说,对于科研选题,除了重视“Dosomethingnew,do somethingdifferent”,傅老师也强调将科学研究和民生热点有机结合。如“东非保护地生态系统服务可持续管理研究”,他就指出研究的重点是保护地如何平衡生态系统服务和居民生计,如何协调保护和发展。傅老师常说,地理学是融合于科学与文化的一门学科,它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无处不有,“让生态融入城市,而不是点缀城市”。 国科大2016级直博生陈永喆介绍,从放眼全球到聚焦微生物,从实验观测到专注计算,傅老师指导的学生都有涉及。目前,中国有多个生态脆弱区,包括黄土高原、西北风沙区、青藏高原、西南喀斯特地区等,陈永喆所在的课题组正着力解决其潜在的生态威胁、现今的恢复状况和可采用的生态恢复建设手段等。 “傅老师的科研的关注点都是中国甚至全球生态学的大问题。”陈永喆敬佩傅老师的国际视野和广博学识。因为对生态学、地理学的等各领域均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在组会上,傅伯杰总能为不同方向的学生指出很多关键性的问题,并提供有价值的修改意见。 “Dosomethingnew,do somethingdifferent.”傅伯杰的教育理念在一届届的学生中传承,这也源于他一波三折的求学之路。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学生,在一次采访中,他曾这样对表达对恩师的感激之情:“如果说刘胤汉老师帮助我打下扎实的学科知识基础;我的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地理系教授林超先生,则是为我彻底打开了国际视野。在他的争取之下,我成为了国内第一批出国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去英国接受大师教诲,接触国际前沿。这也是我成为导师后,想要传递给我的学生的理念。” “从他人认可到自我认可”与国内大多数高校不同,国科大的学生培养层次呈倒三角形,博士生多于硕士生、硕士生多于本科生。研究生来自国内众多高校,专业基础不尽相同。针对这一特点,傅伯杰能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学生。他认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从“他人认可”转变为“自我认可”的过程。 国科大2015级博士生王剑介绍说,在刚开始博士选题时,傅伯杰老师会根据每个人的学科背景,为学生拟定大概的方向,在此基础上,可以自由选题,不用拘泥于具体的项目、课题等,给予学生极大的学术自由。“只要我们有想法,和傅老师讨论后觉得切实可行,他就会全力支持我们实现自己的想法。” 2015级博士生李建业即将毕业,但是对自己刚进课题组时的模样记忆犹新:“我性格内向,刚开始慑于傅老师的学术盛名,在他强大的气场前大脑一片空白。” 李建业的研究方向相对来说比较冷门,甚至还会受到其他人的质疑。傅伯杰察觉后,一直鼓励他“胆子大一些,要自信”,并将阅读到最新的、和他研究相关的文献及时发给他,逐渐消除他内心的疑虑。傅伯杰指导学生做实验(右一为李建业)在傅伯杰的指导下,李建业心理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如今,他在各类学术会议上不再心生畏惧,可以镇定自若地和大家分享他的研究成果。李建业说:“山高人为峰。希望我们这些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做出更好的成果,不负老师的培养。” 在建校40周年纪念大会上,国科大校长李树深院士曾说:“成就一所大学的,从来不是高楼明舍、锦屋华堂,而是那些潜心治学、执教育人的学术大师。40年来,一代代科学家走上讲台,在为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使科学精神代代绵延。”在国科大,有很多像傅伯杰一样的学术大师,让学生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学生永远是心头的牵挂”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傅伯杰的身上有众多的学术头衔和光环,在行业里是出了名的忙,但是在他心头牵挂的永远是学生。 即使身兼数职,傅伯杰却丝毫没有放松对学生的培养。他要求课题组每个月开两次组会,让同学们及时汇报近期的课题进展。很多时候,组会结束来不及吃饭,为了赶飞机,只能带上盒饭在路上吃。 无法参加的时候,傅伯杰就通过邮件与学生保持沟通。即将博士毕业的王剑说:“傅老师回复邮件非常及时,有时候是早上6点,有时候是晚上11点。”回首四年,在傅老师的指导下,他从最初的迷茫无助蜕变成现在的信心满满。 对于学生培养,傅伯杰更多的是通过言传身教。在求学生涯中,他养成了记录读书笔记和科研笔记的习惯,“当年的一些笔记本我至今还保留着。对我而言,尽管当时还没有明确要投身科学的目标,但我对知识的欲望从未这样强烈过。” “我们经历了知识和精神匮乏的年代后,不自觉地喷涌出的一股力量。因为我们失去过,所以必须和时间去争去抢。”只要傅伯杰在办公室,不论工作日还是周末,学生离开的时候,经常看到他的灯还亮着。 如果说,科研是一艘独行在海上的船,那么傅伯杰就是成熟老练又富有远见的舵手,为学生们指点迷津,及时调整航向。待他们逐渐明晰方向,增长了本领,他便放手目送他们独自前行。戳这里为我加颗小星星喔~★近期,微信公众号信息流改版,加“星标”才更方便接收晓薇的消息哦~只需三步:看官可有什么想与国晓薇分享的?投个稿告诉我吧~投稿邮箱:wechat@ucas.ac.cn文:王齐余玉婷采访整理图:傅伯杰课题组美编:王璐责任编辑:张竟引你在看嘛~文章已于修改n发送邮件至zhengwu@thepaper.cn申请加入澎湃政务号或媒体团n 特别声明本文为政务等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n 同心同德 砥砺奋进 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我校部署2019年工作n 2月27日下午,我校2019年工作部署会在长安校区新勇学生活动中心二层报告厅召开。校长游旭群简要回顾了2018年的主要工作,分析了学校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安排部署了2019年重点工作。n 【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2019白菜彩金优惠网站召开“双一流”建设推进会n 为贯彻落实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对照检查一年来“双一流”建设任务的落实完成情况,加快推进我校“双一流”建设,1月10日上午,澳门赌博送彩金多的网站在长安校区图书馆报告厅召开“双一流”建设推进会。n 【“双一流”建设大家谈】张新科|对标:一流学科建设的基本路径n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作为我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一头两翼”的重点学科,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从2017年9月国家公布“双一流”建设名单到现在整整一年了,我们虽有自豪的一面,但更多的是焦虑,是忧...n 4月17日,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公布了2019年新增院士名单,共有172位院士和42位外籍院士当选,我校地理系1977级杰出校友傅伯杰教授当选为外籍院士,是本年度唯一当选的中国学者。n美国人文与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英文简写为AAAS)成立于1780年,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独立学术团体和政策研究中心之一,也是进行独立政策研究的学术中心。首任院长为美国第一任副总统及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现共有院士4000多名,外籍院士600多名。院士中有250多名诺贝尔奖得主和60多位普利策奖获得者。n2018年8月傅伯杰在我校参加中国地理学大会n傅伯杰院士本科和硕士均毕业于我校地理系,是我校杰出校友代表。他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5年当选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还担任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n傅伯杰院士主要从事景观生态学与自然地理学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在Nature、Science、Nature geoscience、Nature climate change等SCI收录刊物发表论文28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论文被国内外引用4万余次,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n 傅伯杰,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部长、教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任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国际生态学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典型脆弱生态恢复与保护”专家组组长。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和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担任《生态学报》、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主编,Landscape Ecology、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Current Opinion i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等刊物编委。多年来致力于自然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Science 等SCI期刊收录250余篇,出版著作10部。n为激发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子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学科兴趣,地理科学学部以学术盛宴、科普教育、主题探讨、知识竞赛、宣传展示等为平台,承地理之博大精深,发时代之前沿新声,于4月-5月举办第三届“地理新声”文化节。本届地理文化节将在学校和首都高校范围内开展四大类、十余项丰富多彩的地理学科特色活动,敬请关注。n 共50页 首页上一页1234 5 下一页下5页尾页 编辑推荐:n   文章系统总结了中国抗击疫情的成功经验;提出为抗击全球疫情,亟待在全球范围内采取系统综合方案,加强疫情分区、政府统筹、民众协作,通过联合行动,共同抗击疫情,保护人类的生命健康和基本福祉。n2019年12月,中国出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中国政府随后采取的系列应对措施,有效地控制了疫情传播。2020年3月12日,国家卫健委宣布,中国疫情流行高峰已经过去。3月16日,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网站消息,中国新增确诊病例数为29例,远远低于世界其他国家地区新增确诊病例(13874)。自3月17日起,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报告(第57号)不再将中国疫情单列,而是分区域统计全球疫情发生状况。3月18日,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信息,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34例,全部为境外输入确诊病例;湖北新增确诊病例0例(武汉0例)。中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取得了巨大成效。然而,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中国得到有效控制相对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正在全球呈现出快速蔓延的趋势。2020年3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宣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已演变为“全球性流行病”(pandemic)。世界卫生组织3月16日发布报告显示,除中国外,全球累计确诊病例数已经高达86438例,首次超过中国累计确诊病例数(81077)。3月18日零时,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报告显示,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已经高达191127例,蔓延至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面临巨大挑战,亟待全球开展联合行动抗击疫情,而中国经验无疑将为全球抗击疫情提供有效帮助。近日,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傅伯杰院士团队,在Science Bulletin在线发表“A systematic approach is needed to contain COVID-19 globally”(https://doi.org/10.1016/j.scib.2020.03.024),从系统思维的角度,将中国抗击疫情的非医疗综合方案凝练为统筹、分类、协作三个方面,系统总结了中国抗击疫情的成功经验;提出为抗击全球疫情,亟待在全球范围内采取系统综合方案,加强疫情分区、政府统筹、民众协作,通过联合行动,共同抗击疫情,保护人类的生命健康和基本福祉。中文译文附后。采取系统方案抗击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赵文武a,b, 张军泽a,b, Michael E Meadowsc,d,e, 刘焱序a,b, 华廷a,b, 傅伯杰a,b,f*a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875;b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 陆地表层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北京100875;c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 Geographic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Cape Town, Rondebosch 7701,South Africa;d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上海200241;e 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金华321004;f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852019年12月,中国出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武汉早期爆发没有得到及时有效控制的原因主要在于关于COVID-19的知识不足、警惕性不够、检测工具难以满足突发需求等。然而,中国政府随后采取的系列应对措施,有效地控制了疫情传播。自2020年2月18日起,全国新增治愈病例超过了新增确诊病例;自2020年2月28日起,累计治愈出院病例超过了现有确诊病例(http://www.nhc.gov.cn/xcs/yqtb/list_gzbd)。中国抗击疫情的策略取得了巨大成效,遏制了COVID-19快速传播,保护了数十万人口免于病毒感染[2-3]。然而,在中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时,COVID-19却在全球呈现迅速蔓延的态势。截至2020年3月10日,除中国之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已经波及全球109个国家或地区,境外累积确诊病例已达到32778例。3月10日境外的4105例新增确诊病例也远远高于中国境内的20例新增确诊数(https://www.who.int/emergencies/diseases/novel-coronavirus-2019/situation-reports)。COVID-19已经呈现全球流行态势。面对目前还没有成功研发出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特效药物的严峻局势,亟待全球开展联合行动抗击疫情,而中国经验无疑将为全球抗击疫情提供有效帮助。中国抗击疫情的系统措施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政府在2020年2月28日联合发布报告,详细介绍了中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应对措施,包括了控制感染源、阻断病毒传播途径等(https://www.who.int/docs/default-source/coronaviruse/who-china-joint-mission-on-covid-19-final-report)。对此,部分学者从不同角度质疑上述措施在其他国家实施的适用性与可行性[4]。然而,在COVID-19急剧传播的当下,迅速公开并分享应对疫情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是研究人员抗击疫情的必然选择[5]。本研究尝试以系统视角解析中国抗击疫情的系列措施,其目的是期待不同国家能够共同努力共同探索抗击疫情的有效途径。疫情爆发与传播不仅源于其自身毒性和传播能力,也和人口流动等社会经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6, 7]。人类、病毒、其他社会经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反馈,形成了人与环境复合系统[8]。为了控制和阻止病毒传播,除了大量医疗措施外,需要采取系统方案,包括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基于推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分类-统筹-协作”框架[9],中国在抗击疫情中所采取的系统方案可以凝练为统筹、分类、协作三个方面(图1)。统筹。统筹是以政府为主导,组织抗击疫情所亟需的医疗队伍和医疗资源等。自正式确认COVID-19对人体健康存在重大威胁之后,中国政府从2020年1月20日开始实施了自上而下的统筹安排,分配管理医疗物资等重要战略资源(http://cpc.people.com.cn/n1/2020/0223/c64094-31600380.html)。例如,为了提高湖北省地区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中央政府立刻组织协调了多个机构部门,在短时间内迅速启用多家传染病专科医院,其中包括了短时间内实现竣工的“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此外,截至2月23日,来自全国29个省市、军队系统的330余支医疗队,共计41600医疗人员被派遣支援武汉(http://news.cctv.com/2020/03/01/ARTIyFaDgjnVVFUmkVuatpaz200301.shtml)。中央政府还建立了在常规交通运输通道关闭以后物资运输的“绿色通道”,以保障口罩、防护服、消毒剂等医疗用品和生活必需品等及时供应。分类。分类是对疫情发生区域及其风险的分类。分类中需要考虑确诊病例数和与疫情传播相关的因子,如人口特征、区域环境等。确认COVID-19可以发生人与人传播之后[10],为了进一步控制疫情的扩散,在县一级行政区采取严格的管控措施。自2020年1月23日起,中央政府在武汉等湖北7个地市采用了“封城”管理,暂停城市公共交通运营,关闭机场、火车站、高速公路等交通通道等。为了避免处于潜伏期的患者传播病毒,城市内部人口密集区域也相应关闭。在疫情得到初步控制后,为确保春节假期后有序恢复生产,中国政府于2020年2月17日发布文件,要求所有省份(湖北省、北京市除外)需根据当地的疫情进行科学研判,在县一级行政区进行风险评估(分为“高”、“中”、“低”三级),据此开展抗击疫情和恢复生产工作(http://www.gov.cn/xinwen/2020-02/18/content_5480514.htm)。协作。协作是指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之间的协作。除了一系列的应急响应措施外,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全面社会协作是这次有效控制疫情的基础条件(http://cpc.people.com.cn/n1/2020/0223/c64094-31600380.html)。国际之间的信息共享、协同研发等,对于抗击疫情也非常重要。此外,个人、商业和社会团体也采取了许多自发的协作行动。例如,许多治愈患者已经主动捐赠血浆用以临床治疗;快递公司工作人员在疫情期间稳定开展货物配送供给,对于维持社会秩序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普通民众也积极响应政府号召,采用家庭消毒、常洗手、戴口罩、居家观察等个人预防措施共同抗击疫情。全社会积极协作对于抗击疫情至关重要。为全球抗击疫情提供的经验通过统筹、分类和协作(3C)的系统应对方案,中国已经初步遏制了COVID-19在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传播。其中,统筹、分类、协作三者并不各自独立,而是相互关联的。例如,分类需要不同政府机构在不同行政级别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协作,这有助于加强政府的统筹管理,政策高效地执行也离不开各部门之间的协作。而普通民众之间的自发协作行为(自下而上)也需要政府的适当统筹指导(自上而下)。因此,系统性的治理方法需要充分考虑不同机构和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关联和互动。COVID-19已经逐渐演变为全球危机。在应对COVID-19过程中,每个国家都能够找到适合自身的应对策略,但是,不同国家的孤立行动,难以有效控制病毒在全球范围内的进一步扩散风险。因此,只有在全球范围内采取系统的方法并形成全球性的防控网络,才能最终战胜疫情。在3C模式下,其他国家也可能会采取适合自身的有效措施。我们在这里重点介绍可以促进各国采取联合行动的三项措施。首先,面对病毒传播,各国需要根据潜在的传播风险及时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不能任由病毒扩散发展。考虑到不同国家的人口密度和气候条件不同,需要进行风险评估分区管理。同时也需要随时根据疫情的风险水平及时调整管理策略,以尽量减少严控管理对经济生产、居民生活的负面影响。其次,政府需要通过统筹管理,科学合理地分配医疗、生活必需品等资源,并提高资源分配效率。就全球范围而言,除了世界卫生组织之外,联合国应发挥积极作用,组织统筹不同的隶属机构,根据不同国家上报的信息制定全球疫情防控管理计划,从而为各国提出对策。第三,社会全体成员的科普教育、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是控制病毒的重要基石。因此,各国政府有责任和义务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广大民众的协同合作抗击疫情。其中,尤其需要及时发布疫情准确信息,并持续推动国际社会在抗击疫情方面的合作。目前,全球六大洲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受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影响,控制其进一步传播显然已成为全球性挑战。分类-统筹-协作框架的重要启示在于,能否成功抗击疫情不仅取决于药物和医疗人员,还取决于世界上所有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因此,不同国家之间需要建立信任,就抗击疫情的管理策略、治疗方法、关键医疗物资和其他物资等开展全方位的合作。总之,当前亟需所有国家采取联合行动,积极抗击疫情,并分享宝贵经验。这些努力有助于确保全人类的生命健康和基本福祉。利益冲突声明全体作者声明没有利益冲突。致谢本项目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No. 2017YFA0604700)和“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战略咨询项目资助。参考文献[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响应机制流行病学组.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0; 2: 145-151.[2] Huang E, Qiao F. A data driven time-dependent transmission rate for tracking an epidemic: a case study of 2019-nCoV. Sci Bull 2020; DOI: 10.1016/j.scib.2020.02.005.[3] 王刚, 黄锷, 乔方利.疫情管控效果的一种定量化评估方法:以COVID-19为例.科学通报. 2020; DOI: 10.1360/TB-2020-0159.[4] Kupferschmidt K, Cohen J. Can China’s COVID-19 strategy work elsewhere? Science 2020; 367:1061�C1062.[5] Anonymous. Coronavirus: keep sharing research. Nature 2020; 578: 7.[6] Yue RPH, Lee HF. Climate change and plague history in Europe. Sci China Earth Sci 2018; 61: 163�C177.[7] Redding WD, Atkinson MP, Cunningham AA, et al. Impacts of environmental and socio-economic factors on emergence and epidemic potential of Ebola in Africa. Nat Commun 2020; 10:4531.[8] 陈发虎, 傅伯杰, 夏军等. 近70年来中国自然地理与生存环境基础研究的重要进展与展望.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9; 62: 1665�C1701.[9] Fu B, Zhang J, Wang S, et al. Classification�Ccoordination�Ccollaboration: A systems approach for advanc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Natl Sci Rev 2020; DOI: 10.1093/nsr/ nwaa048.[10] Li Q, Guan X, Wu P, et al. Early transmission dynamics in Wuhan, china, of novel coronavirus�Cinfected pneumonia. New Engl J Med 2020; DOI: 10.1056/NEJMoa2001316.n 发布单位:长望学院编辑:吴婷婷发布时间:2019-12-13浏览量:37n 报告题目: 新时代地理学报 告 人: 傅伯杰 院士报告时间: 2019年12月15日(星期日)14:00-15:45报告地点: 风云剧场(大礼堂)主 持 人: 周国逸 教授参 加 人: 长望学院、龙山书院师生代表 傅伯杰院士简介:自然地理学家、景观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与景观生态学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奖、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洪堡奖章等。长望学院 龙山书院 2019年12月13日n 人民网普洱7月12日电 7月11日,中国科学院傅伯杰院士工作站建站协议签署仪式暨傅伯杰院士工作站揭牌仪式在普洱学院举行,同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与普洱学院还举行了战略合作签署仪式。普洱市委书记卫星、普洱市副市长张若雷,普洱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领导和中国科学院的领导和专家出席了仪式。n据了解,傅伯杰生于1958年,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副主任。现任国际生态学会副主席,国际长期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副主席,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n傅伯杰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已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在Science、Nature geoscience 等SCI收录刊物发表论文190余篇,出版著作10部。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任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主编,Landscape Ecology、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Current Opinion i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等SCI刊物编委。n傅伯杰与普洱学院的合作,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景迈山古茶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体系标准的构建及其评价研究。二是普洱林下特色生物产业的发展模式研究。n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与普洱学院的战略合作,双方商定开展如下合作交流活动:一是对普洱市重大战略问题和现实问题开展调研,为市委、市政府乃至省委、省政府提供决策咨询,为促进普洱市建设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提供决策支持。二是双方共同组建专家咨询团队。主要针对普洱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生态服务功能、绿色产业、大健康产业和对内对外开放等方面进行调查和研究,并提供专家咨询服务。三是共同探索现代教育办学的思路和举措,形成中科院昆明分院和地方院校普洱学院院校合作的现代教育办学和社会服务模式。四是重点围绕普洱传统优势产业、特色生物产业、绿色生态产业、大健康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项目研究,推进产学研合作,促进成果转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普洱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和技术支撑。(歹永聪)n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n 本站简介n 云南教育网(www.wsjy.org)是由云南省文山州文山教育局下属的发布云南教育资讯的行业网站,为广大云南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及家长提供教育新闻、升学报考、教育政策法规等资讯,为云南教育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n 10月1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傅伯杰应邀做客我校“杨钟健学术讲座”第一百六十讲,为师生作了题为“地理学综合研究——我的科研故事”的专题报告。报告会由城市与环境学院王宁练教授主持。傅伯杰院士在报告中讲述了在他的科研历程中是如何实现从土地分类到自然区划、如何通过结合GIS和模型使地理学从定性走向定量、最终通过耦合生态、经济和社会评价来体现地理学的综合性。他提到当前地理学研究范式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研究主题聚焦人地系统耦合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区域正在从局地走向全球。针对当前地理学范式的深刻改变,傅伯杰院士及其团队成员提出了关联生态系统过程与服务的模型框架,开展了生态系统尺度和区域尺度的生态系统权衡分析研究,发展了区域生态系统服务集成与优化系统,在黄土高原实现了地理学的新综合。报告最后,傅伯杰院士分享了他四十年科研生涯的感悟和体会,他建议在场师生要强化基础、重视实践、勤于思考和勇于创新,在科研中要坚持一个方向,不断深入,坚持一个区域,逐渐扩大。傅伯杰院士简介:傅伯杰,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自然地理学、景观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部长。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现任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国家生态环境专家委员会委员。已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60余篇,SCI引用7000余次,入选高引用作者,国内引用43000余次(CNKI),出版著作10余部。傅伯杰院士作学术报告会场n相关阅读n 6月1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院士应邀到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访问,并作了题为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耦合方法的学术报告。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长、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沈仁芳研究员主持了报告会。n 傅伯杰院士全面而深入地介绍了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耦合及其与生态学和地理学研究的关系以及工作重点、景观格局与流域生态水文过程模拟等内容。报告结束后,与会人员与傅伯杰院士进行了深入和广泛的交流、气氛热烈。n 作为著名的自然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家,傅伯杰院士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开创性的将格局-过程-尺度有机结合,揭示了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尺度土地利用格局对土壤水分、养分和土壤侵蚀的影响机理,建立了坡地土壤水分空间分布模型,比较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结构的水土保持效应,为水土流失治理和植被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提出了景观多样性的概念和类型,发展了农业景观可持续性评价指数和模型,推动了中国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主持完成了中国生态区划并得到广泛应用。200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1年获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n实验室系列学术报告——The use of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for soil spectroscopy and digital soil mappingn第二届“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方法与展望”青年学术论坛在南京召开n 5月9日下午,应我校生物科学技术学院邀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院士在图书馆大成厅作了题为“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学术报告。报告由湖南农业大学副校长邹冬生教授主持。n n 报告中,傅伯杰院士介绍了生态系统服务的基本概念、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并分别介绍了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A)、联合国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未来地球计划(Future Earth)等国际大型研究计划,指出生态系统结构、过程与生态系统服务机理及其链接、生态系统服务间的相互关系(权衡与协同)、生态系统服务的集成与优化设计是当前国际生态系统服务科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他详细介绍了其研究团队今年来以黄土高原区为例,开展的多尺度(不同生态系统、样带、坡面、小流域、黄土丘陵区、黄土高原区等)、多要素(气象因子、地形因子、土壤水分、土壤养分、径流、侵蚀、植被类型变化、土地利用变化等)、多生态服务功能项(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碳固定、植被生长)等研究成果和新认识。傅伯杰院士还简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多种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制图、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分析、生态系统服务区域集成与综合评估等研究进展。最后,他总结指出:“生态系统服务是当前国际生态学和地理学研究的前沿;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呈现出彼此消长和增强的关系;应加强生态系统过程与服务研究;生态系统服务的区域集成是区域生态系统管理的基础,区域集成方法是未来研究的重点等。n 傅伯杰院士的精彩报告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并与老师和同学们就城市化建设、生态学与可持续性科学等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n 林瑜 曾馨怡n 原标题:傅伯杰:“调剂”出的中美双料院士 傅伯杰(中)在黄土高原指导学生开展研究 爱国情 奋斗者本报记者 刘 垠    他与地理的不解之缘,源自大学的专业调剂。从对其持有偏见到将其视为一生挚爱,他在自然地理学的研究之路上,一走就是40年。从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到景观生态学研究,再到牵头全球干旱生态系统国际大科学计划,他把中国的景观生态学研究推进到国际前沿水平……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部长傅伯杰。前不久,他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外籍院士。    最近在一场讲座间隙,傅伯杰接受了科技日报记者的采访,我们的对话由此展开。    不过,他的故事要从42年前说起。    偶然邂逅,“地理选择了我”    1977年的高考,成了改变很多人命运的分水岭。那年,全国共有570万名考生,只录取27万人。    对傅伯杰而言,命运的转折却是一波三折。这场令人记忆深刻的大考,如今说起,恍若就在眼前。    “直到高考前十天,我才取得报考资格。来不及思考甚至来不及紧张,我就走进了考场。”傅伯杰说,幸运的是,自己成了27万人中的一名。    然而,当收到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的录取通知书时,傅伯杰一度怀疑学校错把“物理”写成“地理”。填报志愿时,他写的都是无线电、自动化这些热门理工科专业,“地理明明就是个文科专业啊”。    进入大学后,他才得知,地理系的70名学生,除两人外,其余都是被调剂来的。“我们那个年代选择不多,既然地理选择了你,就接受吧。”他说,带着这份不情愿,他开始了大学生活。    从大二开始,傅伯杰的内心真正与地理达成“和解”。“我的特点是文理均衡发展,而地理学是结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门交叉、综合学科,这非常符合我的兴趣。”他笑着说。    除了强化基础知识,每学期雷打不动的野外实习经历也让傅伯杰受益终身。有次在陕西汉中实习,他还因长时间淋雨加之营养不良,得了大叶性肺炎。此后,他的脚印几乎遍布全国,高原、冰川、荒漠、海岛等。他去的很多地方都是人迹罕至,有时几天几夜都遇不到人,但这并未影响他对地理研究的热情。    “我对实习和考察过的每一个地区的土壤类型、植被特征、水文、地貌,都有清晰的认识和记录。”忆及彼时艰苦,傅伯杰的回忆里却满是快乐。    1983年,还在读研的傅伯杰发表了国内景观生态学方向的第一篇文章——《地理学的新领域——景观生态学》。后来,他的研究逐渐走入景观生态学。    1986年,在北京大学地理系教授林超的推荐下,傅伯杰成为国内第一批出国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前往英国接受大师教诲,接触国际前沿。    洞察先机,转战景观生态学    上世纪80年代初,景观生态学已成为国际研究的前沿和热点。傅伯杰意识到,要想在国内发展景观生态学研究,就要融合地理学和生态学这两个学科的特征。“不仅要重视地理学强调的格局,还要重视生态学强调的过程。”    虽然想法有了,但实现却困难重重。从英国回来后,当傅伯杰去北京某研究机构应聘时,单位最初只给了1000元启动经费,教育部又给他批了留学回国人员基金2万元,但这些钱远远不够。    “没有经费支持,实验观测就没法做,很多想法也实现不了。可当你没有事情做时,你一定要找事情做。”1992年,傅伯杰前往比利时做博士后研究,系统研究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    坚守信念、不负时光,傅伯杰熬过了科研生涯中的至暗时刻。1997年,他的研究项目“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资助金额60万元。2005年,该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这笔钱可以说是我开展系统性研究的‘第一桶金’!有了它,我们才真正开始实践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也从简单的景观格局深入到其背后的机理,才有可能获得突破性进展。”傅伯杰说,“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项目,研究的是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和景观格局与土壤水分、养分和土壤侵蚀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水土流失治理、土地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009年,在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研究的基础上,傅伯杰的研究深入到生态系统服务研究。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成果的取得,荣誉也接踵而至,傅伯杰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系统性创新成果,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    2011年,傅伯杰获得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科学家。2013年8月,傅伯杰应邀在第11届国际生态学大会作了题为“变化景观下的生态系统服务”的报告,这是我国学者首次在国际生态学大会上作大会报告……    “我们的研究能让环境变得更好,黄土高原变绿,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由此而生。”而今,他庆幸40年前地理学选择了自己,能与中国的景观生态学同成长、共发展,将我国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推进到国际前沿水平。    为潜心研究,2008年,傅伯杰辞去任职8年的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局长一职,成为一名普通研究员。“行政管理工作确实占据大量精力和时间,但我也从日常管理中学到很多。”    目前,傅伯杰研究团队在生态系统服务的机理、方法研究方面走在国际前列,为我国政府在生态系统服务和管理方面的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追求卓越,鼓励学生挑战权威    “空闲时喜欢看点散文、诗歌,要说运动呢,坚持下来的就是上中学时养成的打乒乓球的习惯。”傅伯杰有着典型陕西汉子的性格,务实豪爽,但少了些生冷倔硬。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外籍院士……傅伯杰身上,有着众多光环,但他最喜欢的还是老师这一身份。    “Do something new , do something different(做创新、与众不同的事)。”新一批学生入学后,傅伯杰总会不厌其烦地说,做科研一定要着眼于开拓创新、追求卓越,哪怕是一点点的不同。    如今,傅伯杰的科研重点转向提出研究方向、培养年轻人才、加强学科建设……身形高大的他总是步履匆匆,笑起来眼睛微眯。他是学生眼中的严师、慈父,在家却是“甩手掌柜”。    不管多忙,傅伯杰每年都会抽时间,来一趟“朝圣之旅”,去黄土高原上的羊圈沟实验基地走走、看看。他要求新来的学生,也要先去那里锻炼几周。    “你们要挑战我,还要挑战国际上的大家。”傅伯杰如是要求学生,也给自己不断加码,“我经历过知识和精神匮乏的年代,荒废了很多时间,所以必须和时间去争去抢”。    在只争朝夕的紧迫感、责任感驱使下,傅伯杰的研究工作始终保持高位运行状态。2017年,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傅伯杰发起并牵头全球干旱生态系统国际大科学计划。    “通过共同制定全球干旱生态系统研究路线图,引导、推进科学家聚焦问题展开研究。”他透露,预计今年年底,可以拿出一个具体科学计划。    讲座结束后的当晚,傅伯杰就要启程飞往德国,和马普学会有关专家讨论,2019年中国科学院和马普学会筹办生态环境领域前沿科学论坛的事宜,继续行走在科技创新的征程上。n 报告人简介:n 傅伯杰,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部长。兼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主任。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在Science、Nature geoscience、Nature climate change 等SCI收录刊物发表论文250余篇,出版著作10部。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任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主编、生态学报主编、地球科学进展主编,Landscape Ecology、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Current Opinion i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等刊物编委。n 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第六届学术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召开  2018年11月2日,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第六届学术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兰州召开。实验室程国栋院士、傅伯杰院士、赖远明院士,陈发虎院士等10位学委会委员及中科院西北研究院相关领导出席会议。会议由学委会主任傅伯杰主持。   西北研究院院长王涛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实验室在2018年取得的成绩。并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各位学委会委员和实验室成员一年来辛勤努力表示感谢。王涛表示西北研究院将继续支持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各项工作,力争取得更大成绩。   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牛富俊研究员作了“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2018年工作总结”“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2019年工作纲要”工作报告。报告就2018年实验室执行的科研项目、研究工作进展、主要研究成果、人才队伍建设、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实验室经费管理及存在问题等做了详细汇报。穆彦虎、罗栋梁、周志伟还在会上作了相关学术报告。之后,傅伯杰作了题为“自然地理与地表过程研究前沿”的学术报告。   委员们建议实验室在研究队伍建设中应加强学科交叉,尽快增大实验室人员规模,加强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并对2018年度实验室申请开放基金课题进行了评审。 据了解,实验室在2018年圆满完成了各项既定任务,解决了国家寒区重大工程关键技术难题,如青藏铁路次生病害整治、青藏高速公路冻害防治预研究、中俄原油管道融沉灾害防治、兰新高铁冻害监测及预防等。另外在冻土基础理论研究、人才培养、成果产出和学科建设等方面也取得重要进展。实验室马巍研究员荣获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称号,张明义研究员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2019年,实验室将更紧密结合青藏高速公路、川藏铁路、寒区水利建设、青藏科考、东北振兴等国家重大工程和生态文明建设科研需求,凝练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积极申报国家和行业重大科研项目,并加快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值仿真系统,促进重大成果产出和优秀人才培养。同时实验室将继续聚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冻融灾害、“绿色丝绸之路”和“三极”研究,加快东北大兴安岭、俄罗斯西伯利亚和美国阿拉斯加野外台站建设,为东北振兴和“一带一路”建设服务。此外,实验室计划进一步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全力做好2020年第十二届国际冻土大会的筹备工作,提升我国冻土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傅伯杰主持会议王涛致辞牛富俊作工作报告傅伯杰作学术报告会议合影 n 4月20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傅伯杰院士在我校图书馆二楼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文明建设”专场学术报告会。报告会由副校长孙福宝研究员主持。<?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n中国科学院傅伯杰院士作学术报告n傅院士用丰富的科研资料和国际学术信息,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耦合的研究动态,生动地阐述了景观生态学研究作为生态学和地理学交叉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从生态系统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祁连山生态屏障建设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生态学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应用,以及国际热点和前沿的最新研究进展。傅伯杰指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特征均表现为空间异质性,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耦合是地理学和生态学研究的前沿,也是地表过程研究的突破点。他介绍了生态系统过程和服务的链接、生态系统服务形成机理、生态系统过程和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相互关系、生态系统服务管理的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提出要进一步加强祁连山生态屏障建设,基于直接观测的格局――过程耦合以及基于模型的格局――过程耦合做好城市生态规划,让生态融入城市,而不是点缀城市,加强城市景观格局-生态过程-生态系统服务的关联相关研究。傅院士在报告最后还提出了景观格局和景观规划研究及实践过程的重点方向。傅院士思维敏捷、博学多才,纵横论述,让大家领略了大家风范,受益匪浅。n副校长孙福宝研究员主持报告会n傅伯杰研究员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现任国际生态学会副主席,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在Science,Nature Geoscience, Nature Climate Change等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200篇,出版著作10部。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任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主编,Landscape Ecology、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Current Opinion i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等SCI刊物编委。n 报告会现场n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河海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农业大学、河西学院与甘肃省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30多名与会专家及领导,中国新闻社、新华网甘肃频道、光明日报甘肃记者站、科技日报甘肃记者站、甘肃日报、甘肃电视台和甘肃广播电台等数家媒体记者,河西学院校领导、各部门、各学院和科研平台负责人及教师代表、相关专业学生300多人聆听了院士报告会。n会后,媒体记者就祁连山生态研究院成立暨首届“祁连山生态与水资源保护论坛”以及祁连山生态与水资源保护等相关问题,对傅伯杰院士进行了专访。n 原标题:北师大举行周廷儒院士诞辰110周年、奖学金十周年纪念会暨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2019年青年论坛 6月1日,周廷儒院士诞辰110周年、奖学金十周年纪念会暨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2019年青年论坛活动在京师大厦举行。北师大副校长郝芳华,周廷儒院士家属周宏英先生、金志辰女士,奖学金评审委员会主任傅伯杰院士、史培军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崔鹏院士出席了此次活动。出席活动的还有北师大教育基金会张吾龙秘书长、周先生学生代表赵济先生、李华章先生、任森厚先生、李容全先生、邬翊光先生以及地理科学学部执行部长宋长青教授、地理学部党委书记苏筠教授、水科院研究院院长章四龙教授、地理学部邬建国教授、第十届奖学金获奖学生及导师代表、历届获奖学生代表以及环境学院、全球院、水科院等相关师生共计130余人参加了会议。开幕式由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效存德教授主持。首先播放了周廷儒院士纪念视频,回顾了周先生生平及其对科学和教育事业所作出的卓越贡献。郝芳华在致辞中表示,周先生自1950年回国后在北师大地理系任教,从事地理科学研究与地理教育工作50余年,为北京师范大学乃至中国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周先生的治学精神和家国情怀激励着一批又一批的师大人,并将先生的精神传遍祖国大地,希望同学们秉持周廷儒先生的学术精神和治学风范,日益进取、兢兢业业,投身地理学、生态环境科学事业当中,为我国的地理学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n 郝芳华副校长致辞张吾龙在发言中表示,2009年在周廷儒先生百年诞辰纪念大会上,北师大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等7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了周廷儒奖学金,10年来在先生家属、历届校友、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周廷儒奖学金不断壮大,共计接收200余万元捐赠,全部用于青年人才的奖励和培养,他代表北师大教育基金会感谢各位师长友人长期以来对周廷儒奖学金、对北师大地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关心,并表示基金会将一如既往的支持此活动。宋长青表示,周先生在50多年从业从教过程中,秉承着对科学事业的高尚追求和热爱,伟大的家国情怀精神,在艰苦的环境下努力奋斗,逐步奠定了中国地理学研究的基础,使得北师大地理在中国乃至世界占有一席之地。先生培养了无数优秀的教师和科学家,他是中国地理学界的宗师,并在学科史上闪耀。在颁奖典礼环节,奖学金评审委员会秘书长何春阳教授向与会来宾介绍了“周廷儒奖学金”的具体情况。周廷儒奖学金自设立以来,累计有102名同学获此殊荣,资助和奖励了一大批科研能力突出、积极热心于社会服务活动,并能继承和发扬周廷儒院士精神的优秀学生。接下来,奖学金评审委员会主任傅伯杰院士宣读了“第十届周廷儒奖学金获奖学生名单”,随后,典礼进入正式颁奖环节。参会嘉宾向获奖同学颁奖,获奖同学分别发表了获奖感言。n第十届周廷儒奖学金获奖学生与颁奖嘉宾合影颁奖典礼后的座谈会由史培军教授主持。周先生的学生赵济、邬翊光、李容全先生等分别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回忆了周先生崇高的爱国情怀、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奖学金获得者代表王丽莉、何小松等同学分别分享了周廷儒先生以及周廷儒奖学金对自己求学和工作所带来的积极引导和影响,并表示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行。苏筠教授、邬建国教授、效存德教授、傅伯杰院士以及史培军教授也分别表达了对先生的敬仰之心。他们表示,纪念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和延续,并表示有信心将先生的精神传承下去,把地理学科建设好,把学生培养好。在特邀报告环节,傅伯杰院士作了“人地系统动力学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崔鹏院士作了“中巴经济走廊建设面临的科学问题”、邬建国教授作了“可持续性科学与生态文明”、史培军教授作了“地理协同论与综合灾害风险防范”、宋长青教授作了“地理学研究的数据基础”、第一届奖学金获得者张永光教授作了“植被叶绿素荧光遥感在城市生态研究中的应用”、第二届奖学金获得者赖波教授作了“十年坚持:科研和教学”的主题报告。n崔鹏院士作“中巴经济走廊建设面临的科学问题”报告6月2日,青年教师学术报告环节,实验室青年教师吴秀臣、郭彦、黄庆旭、朱秀芳老师分别作了题为“Forests under a hotter drought climate”、“华南前汛期降水的统计降尺度预测”、“城市化的致命吸引力:全球地震高危险区的城市土地增长及其影响”、“耕地撂荒识别及风险评价”的口头报告。与此同时,由实验室四大研究方向负责人推荐,安红敏、白岩、陈茜等24位研究生在论坛上展示了“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Ski Industry in China”、“Evaluating distinct anisohydric behaviors of two riparian plants in hyper-arid environment”和“滨海盐碱地土壤动物群落分布和多样性及其影响机制”等学术海报,并进行了1分钟PPT讲解。经过专家的评议,何斯诚、亓欣、董琪、任强等4名研究生荣获“研究生杰出学术海报奖”;马凤、徐昆、胡阳、冯飞、陈宇杨、胡畔、詹培、马雯秋等8名研究生荣获“研究生优秀学术海报奖”。 n周廷儒奖学金自2009年起正式设立,面向北师大地理科学学部、环境学院、水科学研究院、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在校全日制应届毕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采用申请人自由申报、单位推荐的原则,每年评选一次。激励青年学子热爱地理学与资源环境科学事业,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品学兼优,成为地理科学事业的优秀人才。青年学术论坛是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促进青年教师和学生成长而搭建的一个年轻人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学术平台。论坛每年一次,一般在春夏季进行。具有学术前辈与青年后进同台交流、老师和学生共同报告、汇告与讨论时间并重的特色,今年,恰逢周廷儒院士诞辰110周年,奖学金设立十周年,活动同期举办。 n 运动起来,健康“贴秋膘”长发变风景 农舍变民宿——广西龙胜民俗旅游助脱贫山东滨州:拔“穷根”甩“穷帽” 小康路上拉贫困户一起跑四川:生猪生产纳入各地考核内容9个粮食“原产地”荣获“特色产业县市”称号高铁红色游助乡村振兴驶入“快车道”沈跃跃出席第七届中国-中亚合作论坛开幕式并致辞全国工业机器人技能高手齐聚济南比拼“十八般武艺”河南洛宁:小苹果“书写”脱贫记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在乌镇开幕 n        新华网北京10月18日电(郭童)为推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2015年联合国通过《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了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确定了2016—2030年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为研究实施这些可持续发展的目标,16日,中国科协在京举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研究咨询会。n        活动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作题为“构建服务SDGs的全球科技创新伙伴关系”的报告。报告基于科技界的视角,主张在未来的发展中,应注重科技的可持续创新,构建服务SDGs的科技治理体系。n        傅伯杰认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人类的美好愿望,但如何整体实现各项目标也是当前人们共同面对的挑战。基于应对挑战的迫切性和复杂性,同时考虑各国各自不同的状况,报告提出了“分类-统筹-协作”3C框架,以加快全球整体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傅伯杰表示,分类是基础,可识别不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主体特征、不同国家的发展差异以及不同尺度的影响;统筹是核心环节,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保障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协同,提高不同管理部门的政策一致性,加强各国的联系;而协作则是整体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手段。n        围绕推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而提出的“分类-统筹-协作”3C框架,国际科学理事会主席达亚·瑞迪、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潘家华、以色列工程师、建筑师和技术科学毕业生协会董事会主席埃胡德·梅尼帕兹、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候任主席龚克、乌克兰科学与工程协会联合会主席尼古拉·吉尔尤欣等也提出了各自的观点。n        达亚·瑞迪表示,协作在推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其推动和实现。但在很多情况下,需要加强量化的标准来衡量具体目标是否达到预期结果。n        潘家华认为,用“以人为核心”的分类方式,将相关国家和地区进行重新规划、归类,并考虑环境等因素,会使实施环节更加有效,有助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n        埃胡德·梅尼帕兹表示赞同3C框架。他建议科学家们在学术层面上,做一个文献检索,通过对比得出更优方法。n        龚克认为,对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研究,要有全局观念,17个目标是一个整体体系。要根据不同的地区的需求、发展水平等进行统筹,考虑多样的目标,进行协调。n        尼古拉·吉尔尤欣表示,作为一名工程师,他希望利用工程方法的有效性推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n        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怀进鹏在总结时表示,加快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世界各国的理想,也是科学家的理想。他认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不仅是科学的问题,但科学是其中重要的方面,期待中国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贡献。 n直径126米“VR之光”亮相南昌摩天轮航拍云南元阳雨后梯田听,建筑在诉说丨航拍沈阳百年八卦街云南:抚仙湖现大量福寿螺 清除展开四川:大熊猫“小丫头”产下一对双胞胎浙江东阳:老人步履蹒跚过马路 路过司机下车搀扶【转型“晋”行时】“AI”上山城阳泉我们的奋斗:相信就能看见微视中国|花开太行昆明滇池:暗藏“玄机”的海埂大坝 n 无正文文本或动态页面 2019年1月13日,城市水循环与海绵城市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018年度学术委员会年会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隆重召开,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刘昌明院士,委员林学钰院士、王浩院士、傅伯杰院士、胡春宏院士、倪晋仁院士、吴丰昌院士、程晓陶教高等莅临指导,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张燕宾处长、北京市水文总站杨忠山主任、北京市城市规划研究院王军副总工、中关村海绵城市研究院潘晓军院长以及我院章四龙院长等出席了会议,实验室五家成员单位相关人员及我校师生近50人参加了会议。n开幕式由实验室主任徐宗学教授主持,他首先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参加会议的领导和专家。然后,张燕宾处长和左锐副处长分别代表北京市科委和北京师范大学表达了对实验室工作的支持。张燕宾处长介绍了国家和北京市在支持科技创新方面的政策和动态,希望实验室重视人才团队建设、加强对外合作交流、推进研究成果转化,并进一步聚焦研究方向,将实验室建设成为有自己特色的创新平台。左锐副处长代表我校科研管理部门对市科委支持实验室工作表示感谢,对各位院士专家关心实验室发展表示深深地敬意,并表示学校将一如既往地为实验室各项工作提供尽可能良好的条件。n刘昌明院士和傅伯杰院士共同主持了年会。实验室主任徐宗学教授和副主任孟庆义副院长、薛燕总工、张晓昕所长(王强代)分别作了工作报告,总结了重点实验室在过去的一年来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参与的重要工作。报告指出,2018年,重点实验室各共建单位矢志创新、紧密合作、协同发展,承担了多项国家及北京市重大科技项目,同时,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以及成果转化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进一步增强了实验室科研创新和技术孵化的能力。n学术委员会刘昌明、林学钰、王浩、傅伯杰、胡春宏、倪晋仁、吴丰昌7位院士和国家减灾委专委会程晓陶委员以及与会专家对重点实验室的各项工作给予了精彩的点评并提出了丰富的指导性建议,认为实验室在过去的一年密切关注社会重大需求,重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逐步开展了科技成果转化,发展十分迅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建议,实验室应进一步深入基础理论研究,通过合理布设城市水文站点开展长期广泛的监测,对城市水循环全过程及其与社会经济的响应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应抓住海绵城市建设三年验收的契机,对海绵城市和各种雨水管理措施的科学性和适应性进行研究,推动我国城市水管理体系的长效发展;应加强实验室科研成果的凝练和提升,从机制研究、模型研发、技术创新等方面推广特色重大成果,扩大影响力,发挥城市水管理智慧引擎作用。n本次年会总结实验室过去一年的工作,广泛吸收院士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实验室全体成员和与会专家学者的交流与讨论,将进一步助力实验室发展和壮大,促进我院在城市水文学领域的科研实力,推动城市水文学科和北京城市水管理体系的发展和完善。n 2019年7月13日至7月15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持续利用与减灾专业委员会和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主办,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青海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和青海省地理学会承办的“第七届景观可持续科学论坛(The 7th Landscape Sustainability Science Forum)”在青海师范大学城北校区顺利召开。来自瑞典、美国和中国的傅伯杰院士、陈德亮院士、邬建国教授、Darrel Jenerette教授、Matei Georgescu副教授、丁永建研究员、拓万全研究员、李小雁教授、方创琳研究员、陈彬教授、黎夏教授、李新研究员、何春阳教授、侯光良教授、巴丁求英副教授、仇江啸博士和廖川博士共17位学者分别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农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延边大学、江西财经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和青海师范大学等全国20多个科研单位的近14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北京师范大学人与环境系统可持续研究中心创始主任邬建国教授和青海师范大学校长史培军教授联合担任了本届论坛主席。n 7月13日,本次论坛开幕,论坛联合主席邬建国教授和青海师范大学副校长许存宁教授分别致辞。随后,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Darrel Jenerette教授、瑞典哥德堡大学的陈德亮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傅伯杰院士、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Matei Georgescu副教授、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仇江啸博士和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廖川博士分别作了学术报告。报告题目依次为:“Enhancing landscape resilience at the urban, agricultural, and natural lands nexus(增强城市、农业和自然土地之间的景观弹性)”;“Why does 1.5℃ warming goal matter to aridification and migration?(为什么1.5℃温升目标对干旱化和迁移很重要?)”;“Coupling Human-Earth Systems for Sustainability(可持续框架中的人地系统耦合)”;“Sustainable Urban Systems – An Agri-Climatic Perspective(可持续城市系统——基于农业-气候的视角)”;“Consequences of above- and belowground drivers on ecosystem services across scales(地上和地下驱动因素对生态系统服务的跨尺度影响)”;“Sustainable intensification of agriculture for synergistic socio-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outcomes(可持续农业集约化——协调社会经济与环境效应)”。n 7月14日,邬建国教授以及来自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的丁永建研究员和拓万全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的李小雁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方创琳研究员和北京师范大学的陈彬教授分别作了学术报告。报告题目依次为:“可持续科学的景观/区域途径”;“冰冻圈变化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柴达木盆地水循环全过程高效利用与生态保护技术”;“寒区水文土壤学与地球关键带研究”;“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近远程耦合机理及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城市资源代谢研究”。n 7月15日,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黎夏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的何春阳教授、青海师范大学的侯光良教授和巴丁求英副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李新研究员分别作了学术报告。报告题目依次为:“SSPs情景下全球未来城市收缩的模拟及其分析”;“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景观可持续性研究的方法与实践”;“湟水流域4kaBP前后植被与人类活动”;“鼠兔、草原和牧民:探究高原鼠兔在耦合的社会生态系统里的角色与作用”;“黑河流域可持续发展决策支持系统”。上午学术报告结束后,论坛进入大会讨论环节。在邬建国教授的主持下,所有报告人就坐于主席台,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就景观可持续科学的相关议题进行了充分交流和讨论。下午学术报告结束后,邬建国教授和史培军校长致闭幕词,宣布本届景观可持续科学论坛圆满结束。n 景观可持续性是指特定景观不断长期提供具有景观特性的生态系统服务,进而保持或提高人类福祉的能力。景观可持续科学是在可持续科学与景观生态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聚焦于景观和区域尺度的,通过空间显示方法来研究景观格局、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新兴科学。景观可持续科学论坛是由邬建国教授和史培军教授于2013年联合发起的,旨在推动景观/区域可持续科学发展的一个高层次国际学术交流论坛。论坛每年举办一次,主要议题包括可持续性、弹性、脆弱性、生态系统服务、土地系统设计与模拟以及人类福祉等,重点关注世界及中国北方半干旱区。每届论坛都将邀请来自世界各国与地区,在生态学、地理学、环境经济学以及可持续科学等领域颇有建树的著名学者,就景观/区域可持续科学的相关议题开展深入讨论。第六届景观可持续科学论坛于2018年6月8-9日在北京元辰鑫国际酒店成功召开,第八届景观可持续科学论坛计划在2020年6月召开。 (摄影:刘志锋、黄庆旭)(责任编辑:卢文路)n 傅伯杰_傅伯杰学术不怎么样n 傅伯杰:把中国景观生态学带到世界前沿 - 行业访谈 - 中国园林资材网433x323 - 96KB - JPEG校友傅伯杰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_教育频道_凤凰网400x506 - 39KB - JPEG[29P]傅伯杰:高清傅伯杰:源环境局长傅伯杰来校作1024x682 - 63KB - JPEG傅伯杰一行实地考察黑河流域水资源利用进行情况500x333 - 134KB - JPEG我校杰出校友傅伯杰院士解析迈向新时代的地理学690x939 - 146KB - JPEG中国科学院傅伯杰院士应邀到我校讲学680x447 - 38KB - JPEG傅伯杰院士:我国生态系统管理战略亟待转变(图)500x375 - 39KB - JPEG傅伯杰:河南生态建设在全国具有示范作用_新闻中心_中国网500x545 - 218KB - JPEG傅伯杰_图片_互动百科540x360 - 69.7KB - JPEG中科院院士傅伯杰教授来我院交流并做讲座 - 南燕要闻 - 南燕新闻网620x609 - 37KB - JPEG我校杰出校友傅伯杰院士来校作学术报告 - 学术动态 - 师大新闻网500x333 - 36KB - JPEG我校杰出校友傅伯杰院士来校作学术报告 - 学术动态 - 师大新闻网500x333 - 32KB - JPEG我校杰出校友傅伯杰院士来校作学术报告 - 学术动态 - 师大新闻网500x333 - 17KB - JPEG傅伯杰院士调研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组图)-搜狐滚动500x333 - 40KB - JPEG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访问母校600x400 - 63KB - JPEG 然而,当收到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的录取通知书时,傅伯杰一度怀疑学校错把 物理 写成 地理 。填报志愿时,他写的都是无线电、自动化这些热门理工科专业, 地理明明就是个文科 然而,当收到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的录取通知书时,傅伯杰一度怀疑学校错把“物理”写成“地理”。填报志愿时,他写的都是无线电、自动化这些热门理工科专业,“地理明明就 然而,当收到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的录取通知书时,傅伯杰一度怀疑学校错把 物理 写成 地理 。填报志愿时,他写的都是无线电、自动化这些热门理工科专业, 地理明明就是个文科 他去的很多地方都是人迹罕至,有时几天几夜都遇不到人,但这并未影响他对地理研究的热情。傅伯杰意识到,要想在国内发展景观生态学研究,就要融合地理学和生态学这两个学 然而,当收到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的录取通知书时,傅伯杰一度怀疑学校错把 物理 写成 地理 。填报志愿时,他写的都是无线电、自动化这些热门理工科专业, 地理明明就是个文科 4月17日,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公布了2019年新增院士名单,共有172位院士和42位外籍院士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研究员当选为外籍院士。美国人 4月17日,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公布了2019年新增院士名单,共有172位院士和42位外籍院士当选,其中华人学者共有12位。北师大地理科学学部部长傅伯杰 傅伯杰院士带你认识景观生态学 首页文化博览影视荟萃优秀视频展播 视频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 n 作者:  |  来源:  |  更新时间:2019-09-26n 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自然地理学、景观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部长。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现任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国家生态环境专家委员会委员。报告题目 提高公众科学素质,推进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报告摘要报告围绕可持续发展目标、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提高公众科学素质推进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三个方面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及最新研究前沿进展进行介绍。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四个方面的显著特点:一是制定者“扩面”,成为一项全球性行动;二是适用对象“扩容”,面向所有联合国成员国;三是更新了发展理念,确立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改善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观;四是拾遗补缺。介绍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主要进展,提出SDGs实现目前存在的问题:①同千年发展目标相比,SDGs更突出其对于科学界的需求;②《2018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指出依照当前进展,到2030年不足以实现纲领确定的目标;③数据指标的监测、统计以及模拟预测能力不足是重要限制;④气候变化及其与之相关的干旱等灾害增加了额外的挑战;⑤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是相互关联的,需要一套系统综合方法。报告提出了“分类-统筹-协作”框架,为充分发挥科学与技术在推进SDGs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报告主张注重科技的可持续创新,建立服务SDGs的科技治理体系,包括形成可持续发展价值共识,在国际科联层面建立协调机制,和完善政府、企业、院所、大学、社会组织及国际科技治理结构,以及全面加强企业、区域以及国家间的科技伙伴关系:(1)共建创新与协作平台,(2)保障创新与协作资金,(3)共同培养国际化人才以及(4)深化可持续发展教育与推广。n关闭窗口n更多>>n国家主席习近平致首届世界公...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万钢:愿意与各国携手 推进...怀进鹏:携手提升公众科学素...重磅!《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科...2019年世界公众科学素质...n 同心同德 砥砺奋进 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网投部署2019年工作n 2月27日下午,网投2019年工作部署会在长安校区新勇学生活动中心二层报告厅召开。校长游旭群简要回顾了2018年的主要工作,分析了学校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安排部署了2019年重点工作。n 【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网投召开“双一流”建设推进会n 为贯彻落实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对照检查一年来“双一流”建设任务的落实完成情况,加快推进网投“双一流”建设,1月10日上午,网投在长安校区图书馆报告厅召开“双一流”建设推进会。n 【“双一流”建设大家谈】张新科|对标:一流学科建设的基本路径n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作为网投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一头两翼”的重点学科,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从2017年9月国家公布“双一流”建设名单到现在整整一年了,我们虽有自豪的一面,但更多的是焦虑,是忧...n 10月22日,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EGU)公布了2020年联合会奖章获奖名单,网投地理系1977级杰出校友傅伯杰院士荣获2020年度EGU“洪堡奖章”。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是国际上最大的两个地球科学联盟之一,自2006以来,全球共有11位科学家获得EGU洪堡奖章,傅伯杰院士是继刘东生院士之后第二位获得EGU洪堡奖章的中国科学家。该勋章以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的名字命名,授予那些在发展中地区开展造福人类和社会的科学研究,在地球科学、行星或空间科学领域取得卓越贡献并产生重要国际影响的科学家。傅伯杰院士因在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恢复方面的创新成果及领导全球干旱生态系统研究的卓越成就而获得这一殊荣。傅伯杰院士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15年当选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2019年当选美国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现任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他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与景观生态学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在Nature、Science、Nature geoscience、Nature climate change 等SCI收录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论文被国内外引用4万余次。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n 上一篇:网投举行学生会、研究生会干部换届大会暨“启夏英才”学生骨干训练营专题报告会n 下一篇:【初心·使命】程光旭书记调研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主题教育并召开部分二级党委(党总支)书记座谈会n --国际相关网站-- 国际生态学会 国际景观生态学会 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美国生态学会 英国生态学会 美国新墨西哥大学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 以色列巴伊兰大学 日本岛根大学 以色列巴伊兰大学 日本岛根大学 --国家部委网站-- 中国地理学会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中科院农业资源研究中心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学会及科学院所网站-- 科学技术部 教育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环境保护部 国土资源部 国家林业部 --相关院校及生态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大学 兰州大学 南京大学 浙江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大学 长安大学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宁夏相关网站-- 宁夏科学技术厅 宁夏教育厅 宁夏发展改革委员会 宁夏林业厅 宁夏水利厅 宁夏国土资源厅 宁夏农林科学院 宁夏农业开发办公室 ?近日,我校青年廉洁社荣获2017年度“12?9”全国大学生廉洁教育活动月系列活动“优秀组织奖”。为大力宣传廉洁文化,普及廉洁知识,传播廉洁价值,提高广大学生的廉洁素养,充分发挥高校廉洁社团在大学生廉洁教育中的作用,中国廉政学会、全国大学生廉洁社团网n5月27日下午,应我校科技处、国土学院邀请,中科院院士傅伯杰来校作学术报告。校党委书记曹国庆亲切接见了傅伯杰院士。校科技处、国土学院、园林学院、农学院的相关教师及研究生、本科生共260余人聆听了报告。傅伯杰n近日,我校郭如良、翁贞林、陈美球等3位教授与中共江西省委政策研究室合作完成的调研报告《我省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壮大集体经济应重视的几个问题》被省委政策研究室《决策参阅》采用。该研究成果获得省委书记刘奇和副省长胡强的重要批示,同时还指派相关单位对报告提出的问题进行专门研究,寻求解决措施。自从国家和我省先后出台《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江西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以来,n9月21日下午,校党委书记黄路生院士走进所联系的生工院生物技术1602班,与同学们一起参加“大学,人生理想启航的地方”主题班会。黄书记认真倾听了班主任、班委对班级工作和学习情况的介绍。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黄书n3月28日,从全省综治维稳工作表彰大会上传来喜讯,我校荣获2007年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并被授予“平安单位”称号;徐智勇同志荣获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个人;郭安平同志荣获全省优秀维稳信息督查员。此次表彰,我校是唯一荣膺全部三项殊荣的高校,也是我校继2003年以来连续五年荣获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先进单位殊荣,连续两n???5月31日晚,为充分发挥在职村官校友的模范作用,校组织部、招就处、校团委联合在逸夫图书馆报告厅举办“落地基层?放飞梦想”校友村官报告会,副校长许斌华出席此次报告会。会上,四名优秀村官校友结合自身经历,将村官现实生活与到场的学生进n????点燃大众创业热情,激发高校学子创业梦想。4月17日,由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国资委和江西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的“青春创业行·开启未来路”江西省首届大学生创业公开课活动第二站在江西农业大学举行。副校长许斌华、省教育厅就业办副主任舒正鸣、省广电综合新闻频率午间栏目组主任杨盛海等出席了本场活动。????为了增强高校n???为贯彻落实省委“连心、强基、模范”三大工程建设,进一步做好我校定点帮扶村兴国县龙口镇中岭村“连心”工程,7月3日至7月10日,外国语学院团委赴兴国开展了以“联点连心?情系三农”为主题,以“关爱留守儿童,慰问贫困老人”为主要内容的党员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们成立临时党支部,开展了“老党员与n为帮助新生更好适应大学英语学习要求,掌握正确的英语学习方法,11月11日下午,我校举办大学英语学习导入报告会,清华大学外文系教研室主任、研究生院副院长、北京市政协常委何福胜教授应邀作题为《理念与对策》的报告。副校长许斌华主持,并与全校700余名师生一同聆听报告。报告会上,何福胜教授用生动鲜活的例子引出英语学习存在的误区n10月14日下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为国土学院师生作题为“新时代农业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战略”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校长赵小敏主持,国土学院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共200余人参加报告会。张福锁开篇结合自己40年前高考的故事和求学经历,勉励同学们要把握来之不易的机会,努力学习。在报告中,张院士站在国家农业发展层面,分别从三大挑战n 傅伯杰院士以《生态系统服务前沿研究进展》为题,阐述了生态服务系统的概念以及主要功能。他以我国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近十年来生态系统的变化为例,详细解释了生态服务系统在整个生态圈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效果,并以此把话题延伸到生态服务系统研究领域的现状和发展,分析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傅伯杰院士指出,生态服务系统是生态学和地理学研究的前沿,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深入研究,更好地服务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n林文勋校长主持论坛并与师生代表们一同聆听了傅伯杰院士的讲座。林文勋还介绍了目前云南大学生态学、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情况,并希望以此次高端学术论坛为契机,更好地推动学校相关学科的发展。n傅伯杰院士主要从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推动了中国景观生态学的发展。n撰稿:李哲摄影:李哲n(编辑:马竞欧)n 【人民日报】中国科学院定点帮扶贵州省水城县 用科技支撑致富产业发展n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召开n 两手抓 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高质量脱贫攻坚两场战役n 地化所各部门坚守岗位 共战疫情n 地化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党支部在抗击疫情斗争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n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召开n 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力“锰三角”污染防治 助推铜仁长江生态环境大保护n 环境地球化学、有机地球化学、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2019年度联合学术委员会会议在广州顺利召开n 发布时间:2019-12-02 11:38:00n 11月24-26日,环境地球化学(环境)、有机地球化学(有机)、黄土与第四纪地质(黄土)国家重点实验室2019年度联合学术委员会会议在广州召开。傅伯杰院士、刘丛强院士、彭平安院士、吴丰昌院士、于贵瑞院士、朱利中院士等24名学术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化学学科主任李薇研究员以及三个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及研究生共200余人参加此次会议。会议共安排16个代表性学术报告、51个展板报告和3个实验室主任工作报告。 n会议现场 n11月25日,有机室主任张干研究员主持开幕式,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党委书记何宏平研究员致欢迎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学部李薇研究员致辞,她介绍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19年度地球化学学科项目资助情况,并预祝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黄土室主任金章东研究员、环境室主任冯新斌研究员、有机室副主任王新明研究员和有机室常务副主任王云鹏研究员分别主持上午和下午的16个学术报告。 n环境室科研人员作报告 n环境室付学吾研究员、白晓永研究员、刘再华研究员、刘承帅研究员、彭海军助理研究员分别作题为我国大气汞同位素组成和源示踪、喀斯特石漠化过程与全球变化研究进展、全球遗失碳汇与增强的淡水生物碳泵效应、风化成土过程金属元素形态转化及迁移:Mg同位素示踪研究、泥炭地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多尺度时间异质性研究的学术报告,充分展现了地化所环境室2019年科研进展和科研人员的风采。 n冯新斌主任做工作报告n26日上午,刘丛强院士主持实验室主任工作报告会,有机室主任张干研究员、黄土室主任金章东研究员和环境室主任冯新斌研究员分别代表三个实验室做主任工作报告。冯新斌主任从科研业绩、队伍建设、研究进展、科技服务和存在问题五个方面介绍了2015-2019年实验室工作,重点讲解了实验室四大研究方向地球化学新技术与新方法、环境地球化学过程与环境质量变化、重金属污染过程与污染环境修复和地球化学记录与环境和气候变化的七个代表性成果。随后在傅伯杰院士主持下,参会的学术委员针对三个主任报告,就应对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聚焦重大科学问题、面向国家和地方需求、重大成果产出、人才队伍稳定、平台建设、三个实验室实质性合作等方面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 n  学术委员讨论 n通过本次会议,环境室科技人员汇报了2019年最新的工作进展和科研成果,与兄弟实验室成员和学术委员进行了充分热烈的学术交流,为今后的学科交叉融合和合作研究奠定了基础;学术委员针对实验室存在的问题和新一轮评估工作的应对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意见,为实验室今后的发展特别是应对新一轮评估工作指明了方向。 n 2019年9月11日,台湾海峡海洋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台海站)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东山实验场顺利召开。台海站学术委员会主任傅伯杰院士、委员戴民汉院士等13名专家,顾问卢昌义教授、厦门大学科技处赖日泉副处长、以及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部相关领导、共建单位福建省海洋预报台张良松站长以及台海站成员等40余人参加会议。n 9月11日上午,与会专家在台站人员培同下,实地考察了东山实验场所在的东山岛及东山湾情况;下午抵达东山实验场,参观了东山实验场的观测系统数据展示中心以及实验场的工作、生活配套设施。 n 9月11日下午,台海站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现场汇报在东山实验场报告厅举行,台海站站长黄邦钦教授主持会议开幕式。厦门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部主任戴民汉院士致欢迎词,戴民汉院士对傅伯杰院士等专家应邀担任学术委员会委员并百忙拨冗参加台海站学术委员会会议表示诚挚的感谢。戴院士简要回顾台海站的建设历史和建设情况,并强调在台湾海峡区域开展长期观测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在随后举行的台海站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的敦聘仪式上,戴民汉院士及赖日泉副处长向委员们颁发聘书。n 敦聘仪式后,学术委员会主任傅伯杰院士主持汇报和评议,黄邦钦站长作台海站建设情况汇报,从台海站区域代表性、定位与研究方向、观测体系与设施、科学研究和代表性成果、研究队伍和运行管理等方面进行汇报。与会专家听取汇报后,充分肯定了台海站的建设工作,认为台海站具有鲜明特色并在多个方面取得了良好建设成效。专家一致认为,台海站具有明显的区位代表性和生态系统类型典型性;研究和观测历史悠久,在台湾海峡上升流生态系统和红树林等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开展近30年的综合观测与定位研究,积累了长期的观测数据和丰富的观测经验;科学目标明确,定位清晰;观测与研究体系和设施完善,具备开展多学科观测研究并发展为综合性、基地型野外研究台站的潜力。与会专家还就台海站的规划建设和申报国家野外台站的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建议有效推进国家野外台站申报工作。n 台海站依托厦门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部开展建设,致力于保障台湾海峡生态环境安全,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支持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它整合了厦门大学在台湾海峡上升流生态系统、红树林等滨海湿地生态系统近30年的综合观测和定位研究,依托于海洋科学、生态学等国家双一流学科和海洋科学、环境科学、水生生物学等国家重点学科,以长期监测台湾海峡典型生态系统的连通性、阐明生态系统的长期演变及其驱动机制为主要科学目标,系统开展台湾海峡生态系统的研究、监测和示范服务,为保障海洋生态环境健康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科技支撑。n 目前,我国正处于野外站建设发展的新时期,组建台海站是对新时期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的积极响应。通过进一步的资源和力量整合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厦门大学在海洋生态系统方面已有的优势,更有助于全面提升在台湾海峡生态系统方面的研究和监测能力。台海站将在学术委员会指导下,不断优化顶层设计,为百年发展奠定基础,为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及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n What happened?n This website is using a security service to protect itself from online attacks.n   7月25日上午,第五届环境与发展智库论坛在兰州举行。来自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和智库的200余名专家、学者聚焦国家公园治理等议题,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建言献策。n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克恭出席论坛并作题为《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甘肃发展》的主题报告。中科院院士程国栋、傅伯杰、赖远明出席论坛。n  本届论坛由环境与发展智库联盟、西部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智库、中科院西北研究院等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西北研究院文献情报中心和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承办。n  论坛上,围绕生态环境保护与人类福祉、自然资源与产业协调发展、智库建设经验与实践三个主题,傅伯杰、黄晶等环境与发展领域学者和智库专家,以推进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等为题作主题报告。论坛共设国家公园治理、陆海统筹协调发展、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智库建设实践与经验4个分论坛,还组织召开了气候应对与生态保护专题的气候沙龙。n  论坛开幕式上,主办方发布了《全国城市便宜度评价报告》《全国植被覆盖评价报告》《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态势报告2019》等五类智库成果。(记者秦娜)n 主办:甘谷县人民政府 承办:甘谷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地图 n 地址:甘谷县大像山镇冀城南路统办大楼二楼 邮箱:ggxxxzx@126.com 电话:0938-5622811n 新闻中心 邮箱:ggxw110@163.com 电话:0938-5625345n 陇ICP备09003452号     技术支持:甘肃�氯煌�络科技有限公司 n 2019-01-10 来源: 编辑: 0次浏览n 【林大网讯】(文/生科院 李志强 陈蔚)1月9日下午,中国科白小姐资料丶院院士傅伯杰应邀到我校作了题为“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指标体系与方法”的白小姐资料丶术报告。刘曙光教授主持报告会,生态白小姐资料丶、生物白小姐资料丶、林白小姐资料丶和风景园林白小姐资料丶等相关白小姐资料丶科老师、研究生和本科生近200多人聆听报告。n报告会前,校长廖小平与傅伯杰院士进行了亲切的会谈,副校长吴义强、中国科白小姐资料丶院农业现代化研究所王克林研究员、北京大白小姐资料丶赵淑清研究员以及生科院部分教师代表参加会谈。n报告会上,傅伯杰院士介绍了研究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意义及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B&ES)评估研究的进展,详细阐述了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指标体系,重点讲解了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分析与综合评估模型,并以黄土高原生态系统固碳为例,分析了生态系统固碳和产水服务的权衡关系,对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进行了评价。参会师生踊跃提问,傅伯杰院士耐心解答并提出了建设性建议。(编辑/陈名虎 牟虹霖)n【傅伯杰研究员简介】n傅伯杰,男,中国科白小姐资料丶院院士、中国科白小姐资料丶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任生态白小姐资料丶报、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主编,Landscape Ecology、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Current Opinion i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等刊物编委。发表白小姐资料丶术论文400余篇,其中在Science、Nature geoscience、Nature climate change 等SCI收录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曾获国家自然科白小姐资料丶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白小姐资料丶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何梁何利科白小姐资料丶与技术进步奖和国际景观生态白小姐资料丶会杰出贡献奖。n 同心同德 砥砺奋进 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我会部署2019年工作n 2月27日下午,我会2019年工作部署会在长安会区新勇会员活动中心二层报告厅召开。会长游旭群简要回顾了2018年的主要工作,分析了学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安排部署了2019年重点工作。n 【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我会召开“双一流”建设推进会n 为贯彻落实学会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对照检查一年来“双一流”建设任务的落实完成情况,加快推进我会“双一流”建设,1月10日上午,我会在长安会区图书馆报告厅召开“双一流”建设推进会。n 【“双一流”建设大家谈】张新科|对标:一流学科建设的基本路径n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作为我会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一头两翼”的重点学科,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从2017年9月国家公布“双一流”建设名单到现在整整一年了,我们虽有谆崂的一面,但更多的是焦虑,是忧...n 4月17日,美国人文与科学会公布了2019年新增会士名单,共有172位会士和42位外籍会士当选,我会地理系1977级杰出会友傅伯杰教授当选为外籍会士,是本年度唯一当选的中国学者。n美国人文与科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英文简写为AAAS)成立于1780年,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独立技术团体和政策研究中心之一,也是进行独立政策研究的技术中心。首任会长为美国第一任副总统及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现共有会士4000多名,外籍会士600多名。会士中有250多名诺贝尔奖得主和60多位普利策奖获得者。n2018年8月傅伯杰在我会参加中国地理学大会n傅伯杰会士本科和硕士均毕业于我会地理系,是我会杰出会友代表。他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会会士,2012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会会士,2015年当选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会士。现任中国科学会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技术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科学会地学部主任,还担任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n傅伯杰会士主要从事景观生态学与自然地理学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发表技术论文400余篇,其中在Nature、Science、Nature geoscience、Nature climate change等SCI收录刊物发表论文28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论文被国内外引用4万余次,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会杰出科技成就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n 5月14日,应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世杰研究员的邀请,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院士访问了地球化学研究所,并在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耦合方法”的学术报告。n傅伯杰院士做报告n在报告中,傅伯杰院士分别从基于直接观测的格局-过程耦合以及基于模型的格局-过程耦合两方面展开,主要介绍了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耦合同生态学和地理学研究的关系以及工作重点、景观格局与流域生态水文过程模拟等内容,傅伯杰院士认为景观生态学是一门相对年轻但朝气蓬勃发展的交叉学科,具有广阔的前景,格局-过程相互作用及尺度效应是景观生态学的核心和精髓。报告结束后,傅伯杰院士与在场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与讨论。n报告会现场n傅伯杰,中国科学院院士,自然地理学、景观生态学家。主要从事综合自然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开创性的将格局-过程-尺度有机结合,揭示了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尺度土地利用格局对土壤水分、养分和土壤侵蚀的影响机理,建立了坡地土壤水分空间分布模型,比较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结构的水土保持效应,为水土流失治理和植被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提出了景观多样性的概念和类型,发展了农业景观可持续性评价指数和模型,推动了中国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主持完成了中国生态区划并得到广泛应用。200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1年获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n                             (环境室 郭盛/供稿)n   2019年12月27日,中国科学院森林生态与管理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2019年度学术委员会会议在澳门皇冠棋牌平台(以下简称:澳门皇冠棋牌)召开。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傅伯杰院士,副主任刘世荣研究员,委员于贵瑞院士、张大勇教授、赵忠教授、孙建新教授、王传宽教授、贺金生教授、朱教君研究员、郝占庆研究员和方运霆研究员等出席会议。澳门皇冠棋牌党委书记、副所长金昌杰、所长助理王绪高、科技处副处长刘丽、实验室副主任闫巧玲研究员以及实验室科研人员和研究生120余人参加会议。 n  首先,实验室主任郝占庆研究员作实验室2019年工作报告,分别从实验室概况、2019年主要进展、2016-2018年阶段进展、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开放合作与平台建设、运行管理及研究所支持等六个方面做了汇报。针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及生态安全重大战略需求,瞄准国际森林生态学和林学学科发展前沿,立足我国东北温带森林生态系统,面向全球,实验室围绕生物多样性与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全球变化、森林生态恢复与可持续经营等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研究,并在2019年取得了丰硕成果。随后,实验室骨干成员王安志、汪思龙、高添和刘冬伟,分别以“长白山温带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研究平台建设与研究进展”、“中亚热带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平台建设和主要进展”、“次生林生态系统塔群LiDAR监测平台的实现功能与研究方向”和“清原森林野外增温平台工作进展”为题,对近几年实验室在平台建设方面的进展作了系统详实的介绍。 n  在讨论阶段,学术委员会各位委员充分肯定了实验室自成立至今(2016年-)在平台建设、基础研究和项目争取等方面做出的突出成绩;在此基础上,对实验室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意见,包括继续加强人才培养、加强实验室三个研究方向成果凝练的系统性、加强科研成果服务国家林业建设战略需求、继续围绕科学问题开展长期系统研究等。 n  最后,傅伯杰院士代表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作总结发言,他对实验室的研究成果、人才队伍及野外台站建设等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根据实验室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具体的建议,要求实验室根据地学领域院重点实验室2019年度评估的结果,客观看待实验室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在基础研究方面,应注重创新思路和新方法,找到新的研究“增长点”,同时依托野外台站开展长期、战略性研究;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未来应更加关注基础理论研究和森林经营管理的结合,真正做到理论服务实践,形成系统性成果。 n  本次学术委员会会议的召开为实验室2019年度评估之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实验室冲击国家重点实验室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科学院森林生态与管理重点实验室)n 傅伯杰,1958年1月4日出生于陕西咸阳,自然地理学家、景观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主任n。1978年傅伯杰考入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989年获得北京大学和英国斯特林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学位;1992年前往比利时鲁汶大学土地和水管理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1994年回国后进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工作,先后担任研究员、副主任、博士生导师;199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3年获得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资助;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n;2016年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部长n;2018年当选为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2019年当选为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傅伯杰主要从事景观生态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研究方向为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n1984年,从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毕业,获得硕士学位。n1986年,在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任讲师。n1989年,获得北京大学地理系和英国斯特林大学(University of Stirling)环移动图片境科学系联合培养博士学位,之后进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工作,先后担任助理研究员(1989年—1990年)、副研究员(1990年—1993年)、研究员(1994年9月晋升)n1993年02月—1994年08月,在比利时鲁汶大学(Catholic University of Leuven)土地和水管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n1996年—2001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n2013年08月,应邀在第11届国际生态学大会作了题为《变化景观下的生态系统服务》的报告,这是中国学者首次在国际生态学大会上作大会报告。n2016年11月,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部长、教授n2018年08月,当选为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n2019年,当选为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n;10月22日,获得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2020年度EGU“洪堡奖章”n;10月,担任北京师范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n科研综述n傅伯杰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特别是在耦合景观格局与水土生态过程、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优化方法上取得了重要突破,推动了中国景观生态学的发展n[10] n傅伯杰开创性的将格局-过程-尺度有机结合,揭示了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尺度土地利用格局对土壤水分、养分和土壤侵蚀的影响机理,建立了坡地土壤水分空间分布模型,比较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结构的水土保持效应,为水土流失治理和植被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提出了景观多样性的概念和类型,发展了农业景观可持续性评价指数和模型,推动了中国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主持完成了中国生态区划并得到广泛应用n[11] n学术论著n截至2019年10月,傅伯杰已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60余篇,SCI引用7000余次,入选高引用作者,中国国内引用43000余次(CNKI),出版著作10余部n[12] n出版专著n出版日期名称作者出版社2017.05《国家生态屏障区生态系统评估》傅伯杰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03《地球科学学科前沿丛书 土壤生物学前沿》贺纪正,陆雅海,傅伯杰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11《土壤生物学前沿》贺纪正,陆雅海,傅伯杰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04《黄土高原景观格局变化与土壤侵蚀》傅伯杰,赵文武,刘宇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11《生态系统服务于生态安全》傅伯杰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09《中国生态区划研究》傅伯杰;刘国华;欧阳志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典型生态脆弱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技术与模式丛书》傅伯杰,欧阳志云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02《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 第2版》傅伯杰,陈利顶等编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1《基于观测与试验的生态系统优化管理》傅伯杰,于秀波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01《走向可持续的21世纪 科学与技术的贡献》傅伯杰,刘健,曹京华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2《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可持续利用研究》傅伯杰等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03《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傅伯杰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2《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傅伯杰等著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07《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傅伯杰等编著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06《人与环境》鲁齐,傅伯杰编著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03《土地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傅伯杰著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期刊论文nFu Bojie, Wang Jun, Chen Liding and Qiu Yang. The effect of Land use on soil moisture variation in the Danangou Catchment,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J].CATENA. 54(1-2)(2003):197-213.nFu Bojie, Yang Zhijian, Wang Yanglin and Zhang Pingwen. A mathematical model of soil moisture spatial distribution on the hillslope of loess plateau,China[J].Science in China (D). 44(5)(2001):395-402.nFu Bojie, Chen Liding, Ma Keming, Zhou Huafeng and Wang Jun.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land use and soil conditions in the hilly area of the loess plateau in northern Shaanxi, China[J].CATENA.39(1)(2000):69-78.nFu Bojie, Wang Yafeng, Lv Yihe, He Chansheng, Chen Liding, Song Chengjun. The effects of land use combination on soil erosion-a case study in Loess Plateau of China[J].Progress in Physical Geography.33(6)(2009):793-804.nFu Bojie and Hubert Gulinck. Land evaluation in area of severe erosio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J]. Land Degrad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5(1)(1994):33-40.nFu Bojie, Hu Chenxia, Chen Liding, Honnay, O., and Gulinck, H.. Evaluating Change in agricultural landscape pattern between 1980 and 2000 in the loess hilly region of Ansai county, China[J].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114 (2006):378-396.nFu Bojie, Liu Shiliang, Chen Liding, Lu Yihe, and Qiu Jun..Soil quality regime in relation to land cover and slope position across a highly modified slope landscape[J]. Ecological Research.19(2004):111-118.nFu Bojie and Chen Liding. Agricultural landscape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 in the semi-arid hill area of the Loess Plateau,China[J].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44(3)(2000):291-303.nFu Bojie, Liu Shiliang, Ma Keming, and Zhu Yongguan.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il characteristics, topography and plant diversity in a heterogeneous deciduous broad-leaved forest near Beijing, China[J]. Plant and Soil. 261(1-2)(2004):47-54.nShuai Wang, Bojie Fu, Shilong Piao, Yihe Lü, Philippe Ciais, Xiaoming Feng, Yafeng Wang, 2016. Reduced sediment transport in the Yellow River due to anthropogenic changes[J]. Nature Geosciences, 9, 38-41.nFeng Xiaoming, Fu Bojie*, Piao Shilong, Wang Shuai, Philippe Ciais, Zeng Zhenzhong, Lü Yihe, Zeng Yuan, Li Yue, Jiang Xiaohui and Wu Bingfang. 2016. Revegetation in China’s Loess Plateau is approaching sustainable water resource limits[J]. NATURE CLIMATE CHANGE, 6(11):1019-1022.nGao Guangyao, Ma Ying, Fu Bojie. 2016. Temporal variations of flow–sediment relationships in a highly erodible catchment of the Loess Plateau, China[J]. Land Degrad. Develop, 27: 758–772.nWang Shuai, Fu Bojie*, and Liang Wei. 2016. Developing policy for the Yellow River sediment sustainable control[J].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3:162-165.n承担项目n项目时间项目名称项目来源,担任职务2020年—2024年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水文过程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项目负责人2020年—2024年黄土高原社会-生态系统演变机理与可持续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负责人2019年—2024年生态安全屏障功能与优化体系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任务四,任务第一负责人2017年—2022年全球干旱生态系统国际大科学计划”培育专项,项目负责人2017年—2022年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14年—2018年黄土高原生态系统与水文相互作用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2013年—2017年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与集成:以延河流域为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主持人1997年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主持人n[13] n科研成果奖励n时间项目名称奖励名称2016年生态系统服务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排名第一)2012年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二)n[14] n2009年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环境保护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二)2005年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一)n[15] n1997年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原理及其应用国家土地管理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一)1993年中国资源、生态环境预警研究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排名第三)n教育思想n傅伯杰说,“Do something new , do something different(做创新、与众不同的事)”,他认为做科研一定要着眼于开拓创新、追求卓越,哪怕是一点点的不同n[16] n讲座报告n2016年5月18日,傅伯杰长安大学本部东院地学大厦第一学术报告厅举行的科技创新交流暨“虹”学讲堂第十四讲,作了《地理学:从知识、科学到决策》的学术报告n[17] n2018年10月8日,傅伯杰应邀做客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为师生作了题为《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的专题报告n[18] n2019年1月9日,傅伯杰应邀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作了题为《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指标体系与方法》的学术报告n[19] n2019年10月18日,傅伯杰应邀做客西北大学“杨钟健学术讲座”第一百六十讲,为师生作了题为《地理学综合研究——我的科研故事》的专题报告n[12] n教育成果奖励n2014年,傅伯杰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n傅伯杰荣誉表彰n时间荣誉表彰授予单位2001年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中国科学院2010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11年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2011年12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2012年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2015年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2017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何梁何利基金会2019年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2019年第十届中华环境优秀奖-生态保护奖n[20] n2019年10月22日2020年度EGU洪堡奖章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n[21] n时间担任职务2011年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2013年—2018年国际生态学协会副主席2014年—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主任2015年—2019年中国地理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理事长n[22] n2014年未来地球中国委员会副主席2015年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2016年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2018年中国地理学会监事长2018年8月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环境保护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科技部“生态保护与恢复”领域专家组组长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多学科专家组成员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主任n[13] n 大会特邀报告报告时间:2019年11月21日上午10:40-12:10报告地点:北京会议中心会议楼报告厅 时 间 报告题目 报告人 职 称 报告人单位 10:40-11:10 CERN发展历程、成就与经验 孙命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 11:10-11:40 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的科学前沿 傅伯杰 院 士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11:40-12:10 生态系统管理学科建设 于贵瑞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报告时间:2019年11月22日上午8:30-10:00报告地点:北京会议中心9号楼三层多功能厅 时 间 报告题目 报告人 职 称 报告人单位 8:30-9:15 农业适水发展与绿色高效节水战略 康绍忠 院 士 教 授 中国农业大学 9:15-10:00 基于植物-土壤反馈理解高寒草地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 王艳芬 教 授 中国科学院大学  报告时间:2019年11月22日下午14:00-15:30报告地点:北京会议中心9号楼三层多功能厅  时 间 报告题目 报告人 职 称 报告人单位 14:00-14:30 聚焦生态安全问题-构建绿色生态格局 安黎哲 教授 北京林业大学 14:30-15:00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的水源涵养功能监测评估研究 高吉喜 研究员 生态环保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15:00-15:30 长期生态学观测与研究:起源、进展及新方向 赵士洞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特邀报告人简历(按照大会报告顺序排序) 报告人:傅伯杰 研究员 报告题目:生态系统研究的科学前沿报告人简介:傅伯杰,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地理学会监事长、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全球干旱生态系统国际科学计划(Global DEP)主席。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局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主任、国际生态学学会副主席、国际长期生态学学研究网络(ILTER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与景观生态学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在Nature、Science、NatureGeoscience、Nature Climate Change 等SCI收录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12部。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华环境优秀奖和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任Chinese GeographicalScience、Geography and Sustainability、《生态学报》主编。  报告人:于贵瑞 研究员 报告题目:生态系统管理学科建设报告人简介:于贵瑞,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现任中国通量观测研究联盟理事长,AsiaFlux执委会主席。1999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和“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200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近年来主要从事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着力发展生态系统碳氮水通量及耦合循环与全球变化方向,推动生物学与地理学的交叉融合,开展生态系统过程机制与自然地理格局规律的整合研究。主持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国家973计划领域前沿项目、国家基金委重大项目、重点国际合作项目、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科学研究任务9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授权发明专利7项,登记软件著作权8项。主编专著9部,发表论文500余篇,主要成果发表在PNAS、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GlobalChange Biology、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国际著名期刊。  报告人:康绍忠 教授 报告题目:农业适水发展与绿色高效节水战略报告人简介:康绍忠,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常委会主任、中国农业节水和农村供水技术协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业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高等学校农业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国家灌排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干旱区农业高效用水与水资源研究,发展了旱区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热传输与水碳耦合理论及作物耗水计算方法,提出了旱区主要作物的需水指标与灌溉制度,创建了基于生命需水信息的作物节水调质高效灌溉理论与技术体系,建立了旱区流域尺度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合理配置与调控理论及应用模式。主著和合著学术著作与教材16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SCI收录176篇,H指数(Web ofScience)45。获ICID国际农业节水技术创新杰出成就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优秀科技著作三等奖1项、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全国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入选全国“三个一百”原创性图书出版工程1项。任《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主编,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生态学报》、《农业工程学报》、《排灌机械工程学报》副主编。  报告人:王艳芬 教授报告题目:基于植物-土壤反馈理解高寒草地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报告人简介:王艳芬,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现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兼任中国生态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ICIMOD)独立理事等。长期从事草地生态系统研究,在我国高寒与温性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其对人类活动干扰和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等方面取得系统的研究成果,对我国草地管理理论的深化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Global Change Biology, NewPhytologist, Ecology等相关领域知名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共著专著2部。近年来,先后主持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金委中美生物多样性合作研究项目等,获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青海省科学进步二等奖等奖励,是一位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学学者。 报告人:安黎哲 教授 报告题目:聚焦生态安全问题-构建绿色生态格局报告人简介:安黎哲,北京林业大学教授。现任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兼任中国生态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学会副监事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科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教育部生物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北京林业大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院院长等。1998年入选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2002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2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划”,2006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长期从事植物生理生态学、植物分子生物学和环境生物学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了高寒、干旱和强辐射等极端环境条件下,植物个体、种群和群落的适应机制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编写专著4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刊物收录12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4项。2007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0年甘肃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4年获得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报告人:高吉喜 研究员 报告题目: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的水源涵养功能监测评估研究报告人简介:高吉喜,生态环保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主任。历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所所长、院副总工程师、首席专家,环保部科技标准司副司长,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现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自然生态分会理事长,北京生态学会副理事长。为江苏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政府顾问或决策咨询专家。长期从事生态环境科学研究,系统开展了区域生态保护研究,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系统阐述区域生态学理论、模型和方法的区域生态学专著。先后获国家级、部级科技进步奖1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部级一等奖6项,二等奖5项。累计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编写中英文著作15部。入选首批“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先后荣获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全国防沙治沙先进个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京津冀风沙源治理先进个人、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报告人:赵士洞 研究员 报告题目:长期生态学观测与研究:起源、进展及新方向报告人简介:赵士洞,原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3西北农学院林学系(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毕业,1967年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现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森林生态学专业研究生毕业,1983 -1985年赴美国密西根大学自然资源学院进修。研究领域为森林生态学和植物分类与分布。曾任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副所长和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主任,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长白山站站长、科学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国家生态与环境野外观测研究站专家组副组长,以及国际长期生态学研究网络(ILTER)执委和东亚及太平洋区域网络(EAP-ILTER)主席等职。曾获2006年扎伊德国际环境奖(Zayed InternationalPrize for the Environment)和201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n 6月3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研究院傅伯杰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彦随教授做客学院“庆祝建校120周年,建院70周年”系类学术活动。傅伯杰教授和刘彦随教授分别以“生态系统水碳服务耦合方法”、“现代土地资源与土地整治工程”为题作了学术报告。会前,校党委书记高翅向傅伯杰、刘彦随教授介绍了学校的办学历史、120周年校庆筹备等方面的情况。学院副院长谭文峰主持报告会。n傅伯杰院士首先就生态系统服务相关的概念、分类系统等基础知识进行阐述,并举例说明了目前国际国内相关研究团队围绕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所作出的努力和成果。随后傅伯杰院士结合其研究组在黄土高原20多年的工作,以水碳平衡相关研究为例深入浅出的介绍了生态系统服务权衡方法和生态系统服务的区域集成相关理论。刘彦随教授的报告则从“现代土地资源的内涵与认识”、“土地整治工程试验与应用”、“创新土地资源研究的思考”三方面展开。通过介绍其研究团队在全国各地开展的土地整治工程丰富案例,为大家阐述了土地工程化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实施办法和成效。他指出土地管理和乡村振兴可以很好的结合,达到生态富民的效果,重视农民农村造血功能的提升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n最后傅伯杰教授、刘彦随教授就土壤化学这些微观的过程研究是否可以和生态功能服务结合、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综合指标适用性、粮食生产重心北移和黄土高原退耕还林水分需求之间是否存在矛盾等多方面问题和在场的老师学生展开互动交流。n 2018年8月6-10日,由国际地理联合会(IGU)等机构联合主办的2018年国际地理联合会区域会议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14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大会,其中包括中国地理学会组织的100多名中国学者和学生。会议围绕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主题,特邀4位国际知名学者作大会主题报告,邀请8位专家就前沿和热点问题作了大会特邀报告;并安排了270多个专题分会场,口头报告1300多个,以及4个时段的海报展示100多个。n▲2018年国际地理联合会区域会议开幕式n会议期间的12个大会主题报告和大会特邀报告深度聚焦大会主题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从世界各大区域视角、人地关系视角、未来发展视角等地理学视角交流前沿热点问题研究成果,提倡欣赏和尊重、意识并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不仅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具有价值的问题,更是我们生活在的这个更加包容、多样化的世界中所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在当前国际背景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n▲部分中国参会代表合影n会议期间,召开了IGU代表大会。通报了IGU未来重点工作安排,2020年、2022年和2024年IGU大会举办国代表陈述了工作方案和组织工作进展;研究了IGU成果资料收藏、IGU与国际科学数据委员会(CODATA)合作、IGU所属委员会办会机制及主办学术期刊、2019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国际科学理事会(ISC)支持下的地理之夜活动、2019年由斯洛文尼亚申请的主题为传统文化景观转型的IGU专题会议、中国地理学会邀请IGU作为2019年5月在中国北京丝绸之路减灾和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联合主办机构等事宜。会议还正式宣布了IGU执行委员会部分席位换届结果。意大利教授Elena dellAgnese、澳大利亚教授Iain Hay连任IGU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傅伯杰、西班牙教授Rubn Lois-Gonzalez新当选IGU副主席;印度教授Ram Babu Singh当选IGU秘书长。在随后的自由讨论环节,IGU地学遗产委员会主席、中国学者蔚东英,IGU农业地理与土地工程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学者李玉恒,以及中国澳门地理与教育研究会会长谭达贤等分别在会上发言。n会议期间,中国学者牵头设立并主持了IGU面向未来地球委员会、IGU农业地理与土地工程委员会、IGU地学遗产委员会专题分会场的交流,参与组织了IGU旅游地理委员会、健康与环境委员会等分会场的交流,还有数名中国学者应邀担任其他分会场的主持人。此外,中国地理学会还在大会期间设展,展示了学会旗下英文期刊和近期出版的具有代表性的地理学著作,向各国代表介绍了近年来中国地理学的发展成就,并重点宣传了2018年12月即将举办的第四届亚洲地理大会,吸引了众多参会者来到展台参观、交流,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n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n <!DOCTYPE html PUBLIC "-//W3C//DTD XHTML 1.0 Transitional//EN"n "http://www.w3.org/TR/xhtml1/DTD/xhtml1-transitional.dtd">n 4月17日,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公布了2019年新增院士名单,共有172位院士和42位外籍院士当选。中国生态学学会第八届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研究员当选为外籍院士,是本年度唯一当选的中国学者。美国人文与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成立于1780年,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院士机构及地位崇高的学术荣誉团体之一,也是进行独立政策研究的学术中心。首任院长为美国第一任副总统及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现共有院士4000多名,外籍院士600多名。院士中有250多名诺贝尔奖得主和60多位普利策奖获得者。傅伯杰研究员于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15年当选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任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傅伯杰主要从事景观生态学与自然地理学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在Nature、Science、Nature geoscience、Nature climate change 等SCI收录刊物发表论文28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论文被国内外引用4万余次。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 n 同心同德 砥砺奋进 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bob体育部署2019年工作n 2月27日下午,bob体育2019年工作部署会在长安校区新勇学生活动中心二层报告厅召开。校长游旭群简要回顾了2018年的主要工作,分析了学校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安排部署了2019年重点工作。n 【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bob体育召开“双一流”建设推进会n 为贯彻落实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对照检查一年来“双一流”建设任务的落实完成情况,加快推进bob体育“双一流”建设,1月10日上午,bob体育在长安校区图书馆报告厅召开“双一流”建设推进会。n 【“双一流”建设大家谈】张新科|对标:一流学科建设的基本路径n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作为bob体育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一头两翼”的重点学科,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从2017年9月国家公布“双一流”建设名单到现在整整一年了,我们虽有自豪的一面,但更多的是焦虑,是忧...n 4月17日,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公布了2019年新增院士名单,共有172位院士和42位外籍院士当选,bob体育地理系1977级杰出校友傅伯杰教授当选为外籍院士,是本年度唯一当选的中国学者。n美国人文与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英文简写为AAAS)成立于1780年,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独立学术团体和政策研究中心之一,也是进行独立政策研究的学术中心。首任院长为美国第一任副总统及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现共有院士4000多名,外籍院士600多名。院士中有250多名诺贝尔奖得主和60多位普利策奖获得者。n2018年8月傅伯杰在bob体育参加中国地理学大会n傅伯杰院士本科和硕士均毕业于bob体育地理系,是bob体育杰出校友代表。他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5年当选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还担任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n傅伯杰院士主要从事景观生态学与自然地理学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在Nature、Science、Nature geoscience、Nature climate change等SCI收录刊物发表论文28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论文被国内外引用4万余次,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n 发布单位:地理科学学院编辑:宋婷发布时间:2019-02-24浏览量:n 报告题目:地理学的发展与展望 报告人:傅伯杰 院士 时间:2月26曰(星期二)15:30-17:00地点:新图书馆724报告厅主持人:赵成义 教授报告人简介:自然地理学、景观生态学家 1958年1月4日生于陕西省咸阳市。1982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1984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89年获北京大学和英国Stirling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学位。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15年当选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通讯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现任国际生态学会副主席,国际景观生态学会副主席、国际长期生态研究网络副主席、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态学会副理事长、第十一届理事会理事长,2018年8月,当选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曾任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局长、国家基金委地学部主任。主要从事景观生态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特别是在耦合景观格局与水土生态过程、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优化方法上取得了重要突破,推动了中国景观生态学的发展。200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1年获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2010年员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201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6年所在“生态系统服务研究集体”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欢迎广大师生踊跃参加! 地理科学学院2019年2月24日 n 傅伯杰(中)在黄土高原指导学生开展研究他与地理的不解之缘,源自大学的专业调剂。从对其持有偏见到将其视为一生挚爱,他在自然地理学的研究之路上,一走就是40年。从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到景观生态学研究,再到牵头全球干旱生态系统国际大科学计划,他把中国的景观生态学研究推进到国际前沿水平……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部长傅伯杰。前不久,他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外籍院士。最近在一场讲座间隙,傅伯杰接受了科技日报记者的采访,我们的对话由此展开。不过,他的故事要从42年前说起。偶然邂逅,“地理选择了我”1977年的高考,成了改变很多人命运的分水岭。那年,全国共有570万名考生,只录取27万人。对傅伯杰而言,命运的转折却是一波三折。这场令人记忆深刻的大考,如今说起,恍若就在眼前。“直到高考前十天,我才取得报考资格。来不及思考甚至来不及紧张,我就走进了考场。”傅伯杰说,幸运的是,自己成了27万人中的一名。然而,当收到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的录取通知书时,傅伯杰一度怀疑学校错把“物理”写成“地理”。填报志愿时,他写的都是无线电、自动化这些热门理工科专业,“地理明明就是个文科专业啊”。进入大学后,他才得知,地理系的70名学生,除两人外,其余都是被调剂来的。“我们那个年代选择不多,既然地理选择了你,就接受吧。”他说,带着这份不情愿,他开始了大学生活。从大二开始,傅伯杰的内心真正与地理达成“和解”。“我的特点是文理均衡发展,而地理学是结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门交叉、综合学科,这非常符合我的兴趣。”他笑着说。除了强化基础知识,每学期雷打不动的野外实习经历也让傅伯杰受益终身。有次在陕西汉中实习,他还因长时间淋雨加之营养不良,得了大叶性肺炎。此后,他的脚印几乎遍布全国,高原、冰川、荒漠、海岛等。他去的很多地方都是人迹罕至,有时几天几夜都遇不到人,但这并未影响他对地理研究的热情。“我对实习和考察过的每一个地区的土壤类型、植被特征、水文、地貌,都有清晰的认识和记录。”忆及彼时艰苦,傅伯杰的回忆里却满是快乐。1983年,还在读研的傅伯杰发表了国内景观生态学方向的第一篇文章——《地理学的新领域——景观生态学》。后来,他的研究逐渐走入景观生态学。1986年,在北京大学地理系教授林超的推荐下,傅伯杰成为国内第一批出国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前往英国接受大师教诲,接触国际前沿。洞察先机,转战景观生态学上世纪80年代初,景观生态学已成为国际研究的前沿和热点。傅伯杰意识到,要想在国内发展景观生态学研究,就要融合地理学和生态学这两个学科的特征。“不仅要重视地理学强调的格局,还要重视生态学强调的过程。”虽然想法有了,但实现却困难重重。从英国回来后,当傅伯杰去北京某研究机构应聘时,单位最初只给了1000元启动经费,教育部又给他批了留学回国人员基金2万元,但这些钱远远不够。“没有经费支持,实验观测就没法做,很多想法也实现不了。可当你没有事情做时,你一定要找事情做。”1992年,傅伯杰前往比利时做博士后研究,系统研究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坚守信念、不负时光,傅伯杰熬过了科研生涯中的至暗时刻。1997年,他的研究项目“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资助金额60万元。2005年,该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这笔钱可以说是我开展系统性研究的‘第一桶金’!有了它,我们才真正开始实践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也从简单的景观格局深入到其背后的机理,才有可能获得突破性进展。”傅伯杰说,“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项目,研究的是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和景观格局与土壤水分、养分和土壤侵蚀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水土流失治理、土地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2009年,在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研究的基础上,傅伯杰的研究深入到生态系统服务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成果的取得,荣誉也接踵而至,傅伯杰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系统性创新成果,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2011年,傅伯杰获得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科学家。2013年8月,傅伯杰应邀在第11届国际生态学大会作了题为“变化景观下的生态系统服务”的报告,这是我国学者首次在国际生态学大会上作大会报告……“我们的研究能让环境变得更好,黄土高原变绿,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由此而生。”而今,他庆幸40年前地理学选择了自己,能与中国的景观生态学同成长、共发展,将我国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推进到国际前沿水平。为潜心研究,2008年,傅伯杰辞去任职8年的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局长一职,成为一名普通研究员。“行政管理工作确实占据大量精力和时间,但我也从日常管理中学到很多。”目前,傅伯杰研究团队在生态系统服务的机理、方法研究方面走在国际前列,为我国政府在生态系统服务和管理方面的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追求卓越,鼓励学生挑战权威“空闲时喜欢看点散文、诗歌,要说运动呢,坚持下来的就是上中学时养成的打乒乓球的习惯。”傅伯杰有着典型陕西汉子的性格,务实豪爽,但少了些生冷倔硬。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外籍院士……傅伯杰身上,有着众多光环,但他最喜欢的还是老师这一身份。“Do something new , do something different(做创新、与众不同的事)。”新一批学生入学后,傅伯杰总会不厌其烦地说,做科研一定要着眼于开拓创新、追求卓越,哪怕是一点点的不同。如今,傅伯杰的科研重点转向提出研究方向、培养年轻人才、加强学科建设……身形高大的他总是步履匆匆,笑起来眼睛微眯。他是学生眼中的严师、慈父,在家却是“甩手掌柜”。不管多忙,傅伯杰每年都会抽时间,来一趟“朝圣之旅”,去黄土高原上的羊圈沟实验基地走走、看看。他要求新来的学生,也要先去那里锻炼几周。“你们要挑战我,还要挑战国际上的大家。”傅伯杰如是要求学生,也给自己不断加码,“我经历过知识和精神匮乏的年代,荒废了很多时间,所以必须和时间去争去抢”。在只争朝夕的紧迫感、责任感驱使下,傅伯杰的研究工作始终保持高位运行状态。2017年,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傅伯杰发起并牵头全球干旱生态系统国际大科学计划。“通过共同制定全球干旱生态系统研究路线图,引导、推进科学家聚焦问题展开研究。”他透露,预计今年年底,可以拿出一个具体科学计划。讲座结束后的当晚,傅伯杰就要启程飞往德国,和马普学会有关专家讨论,2019年中国科学院和马普学会筹办生态环境领域前沿科学论坛的事宜,继续行走在科技创新的征程上。n免责声明: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12小时内删除。n 2019-01-10 来源: 编辑: 0次浏览n 【林大网讯】(文/生科院 李志强 陈蔚)1月9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应邀到我校作了题为“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指标体系与方法”的学术报告。刘曙光教授主持报告会,生态学、生物学、林学和风景园林学等相关学科老师、研究生和本科生近200多人聆听报告。n报告会前,校长廖小平与傅伯杰院士进行了亲切的会谈,副校长吴义强、中国科学院农业现代化研究所王克林研究员、北京大学赵淑清研究员以及生科院部分教师代表参加会谈。n报告会上,傅伯杰院士介绍了研究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意义及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B&ES)评估研究的进展,详细阐述了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指标体系,重点讲解了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分析与综合评估模型,并以黄土高原生态系统固碳为例,分析了生态系统固碳和产水服务的权衡关系,对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进行了评价。参会师生踊跃提问,傅伯杰院士耐心解答并提出了建设性建议。(编辑/陈名虎 牟虹霖)n【傅伯杰研究员简介】n傅伯杰,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任生态学报、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主编,Landscape Ecology、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Current Opinion i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等刊物编委。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在Science、Nature geoscience、Nature climate change 等SCI收录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n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n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n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n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中科大”)于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创建于北京,1970年学校迁至安徽省合肥市。中科大坚持“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是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特色管理与人文学科的研究型大学。n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始建于1978年,其前身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实行“科教融合”的办学体制,与中国科学院直属研究机构在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培养体系、科研工作等方面共有、共治、共享、共赢,是一所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独具特色的研究型大学。n上海科技大学(简称“上科大”),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共同建设,2013年经教育部正式批准。上科大秉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办学方针,实现科技与教育、科教与产业、科教与创业的融合,是一所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研究型、创新型大学。n  10月22日,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EGU)公布了2020年EGU奖章获奖名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部长傅伯杰荣获2020年度EGU“洪堡奖章”。他将于明年5月3日至8日在维也纳召开的EGU 2020年大会上领取该奖章。n  该奖章以亚历山大·冯·洪堡的名字命名。洪堡1769年9月14日出生于柏林,是著名的自然地理学家、探险家和博物学家,也是近代地理学的主要创建人。据介绍,这一奖章的设立,是为了授予那些在发展中地区开展造福人类和社会的科学研究,在地球科学、行星或空间科学领域取得卓越贡献并产生重要国际影响的科学家。n  傅伯杰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与景观生态学研究,因在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恢复方面的创新成果及领导全球干旱生态系统研究的卓越成就而获得这一殊荣。n  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是国际上最大的两个地球科学联盟之一。自2006年以来,全球共有11位科学家获得EGU“洪堡奖章”。傅伯杰是继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之后第二位获得该奖章的中国科学家。n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19-10-24 第1版 要闻)n   10月22日,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EGU)公布了2020年EGU奖章获奖名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部长傅伯杰荣获2020年度EGU“洪堡奖章”。他将于明年5月3日至8日在维也纳召开的EGU 2020年大会上领取该奖章。  该奖章以亚历山大·冯·洪堡的名字命名。洪堡1769年9月14日出生于柏林,是著名的自然地理学家、探险家和博物学家,也是近代地理学的主要创建人。据介绍,这一奖章的设立,是为了授予那些在发展中地区开展造福人类和社会的科学研究,在地球科学、行星或空间科学领域取得卓越贡献并产生重要国际影响的科学家。  傅伯杰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与景观生态学研究,因在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恢复方面的创新成果及领导全球干旱生态系统研究的卓越成就而获得这一殊荣。  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是国际上最大的两个地球科学联盟之一。自2006年以来,全球共有11位科学家获得EGU“洪堡奖章”。傅伯杰是继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之后第二位获得该奖章的中国科学家。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19-10-24 第1版 要闻)n 应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陈发虎院士邀请,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王会军院士、武汉大学夏军院士、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主任傅伯杰院士于2018年3月12日-13日访问兰州大学并作学术报告。 报 告 人:王会军 院士 报告题目:关于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的几个新课题 报告时间:2018年3月12日(星期一)下午16:30-18:00 报告地点:祁连堂502报告厅 报 告 人:夏 军 院士 报告题目:气候变化与水安全 报告时间:2018年3月13日(星期二)下午14:30-16:30 报告地点:观云楼1615报告厅 报 告 人:傅伯杰 院士 报告题目: 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地理学 报告时间:2018年3月13日(星期二)下午14:30-16:30 报告地点:祁连堂502报告厅 报告人简介 王会军,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 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1991年获得中科院大气物理所博士学位;1994年被特批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1996年被特批为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1998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曾在美国Lorenz国家实验室、日本全球变化研究合作研究;2001-2014年担任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 王会军院士长期从事气候模拟与气候变化、东亚季风气候变异及其预测研究。提出了植被对东亚季风区全新世大暖期气候的反馈作用机制,并通过数值模拟研究证实了这个机制。揭示了植被-气候耦合作用模式可以显著改进全新世大暖期气候的模拟(特别是北部非洲气候的模拟)。发现了东亚季风与ENSO相互关系的间断性,并指出了东亚季风的年代际变化事实。通过气候模式研究了东亚区气候年际变化的可预测性问题,给出了我国夏季气候可预测性的地域差别和分布型;指出了同期和前期中高纬大气环流异常对我国夏季气候的可能影响;并提出了可以显著提高气候预测准确度的模式预测修正方案。完成了我国第一个基于自己气候模式基础之上的全球变暖的定量研究结果,并参与了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的科学评估活动,被IPCC科学评估报告所引用。发表国内外核心期刊学术论文220余篇,其中140余篇为SCI收录论文。获得两次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夏军,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海绵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水安全研究院院长。1976年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1981年获陆地水文学硕士学位,1985年获水文学及水资源博士学位。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和水环境研究。在径流形成与转化的时变非线性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系统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水文非线性系统识别理论与方法,发展了时变增益水文模型及其与水环境、水生态过程耦合的水系统方法,推动了水科学和水安全的基础研究,其成果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已发表学术论文380多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38篇,EI收录论文157篇;出版专著12部。2009年当选为国际水资源协会(IWRA)主席。现任国际水文科学协会(IAHS)发展中国家专门委员会主席、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大地测量及地球物理联合会(IUGG)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等职。2004年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1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1年获“国际水资源管理杰出贡献奖”;2014年获国际水文科学协会(IAHS)、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以及世界气象组织(WMO) 联合颁发的国际水文科学领域的最高奖“国际水文科学奖(IHP-Volker Medal)”,被评价为“在水文科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并且应用他的研究和水文学知识,使得社会受益”。 傅伯杰,男, 1958年生,陕西咸阳市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主任。兼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主任。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国际地理学联合会面向未来地球专业委员会主席、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在Science、Nature geoscience、Nature climate change 等SCI收录刊物发表论文250余篇,出版著作10部。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任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主编、生态学报主编、地球科学进展主编,Landscape Ecology、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Current Opinion i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等刊物编委。 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资源环境学院 二〇一八年三月九日 日期:2019-12-09 15:24:53n2019年11月28日-12月1日,由中国生态学学会主办、云南大学承办的第十八届中国生态学大会在云南省昆明市成功召开。本次大会恰逢中国生态学学会成立40周年,是我国生态学界的一次盛大聚会。上海泽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应邀参会。大会主题为“传承与创新:生态科学新使命”。本次会议设置特邀专家大会报告、分会专题报告、学术墙报等交流讨论环节,同时举办与生态学相关的科研仪器、设备、软件、文献出版和生态产品展示活动。来自国内外300多个大学、研究机构的3000余名生态学研究工作者与会。云南大学校长方精云院士,河北大学校长康乐院士,中国科学院刘丛强院士、于贵瑞院士,国际生态学会主席Eun-Shik Kim,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Spencer Barrett,中国生态学学会理事长欧阳志云,以及其他相关领导出席了开幕式。 大会开幕式 在开幕式上,云南大学方精云校长代表承办方热忱欢迎各位参会代表来到昆明,希望借大会召开的契机,与大家一起致力于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为建设绿色家园、美丽中国贡献智慧和力量。欧阳志云理事长在致辞中,回顾了学会成立40年来的主要工作和所取得的标志性工作成果,他表示,学会将着力提升生态学科创新发展、服务党和政府决策、服务科技工作者、服务科学素质提高等五方面能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马世骏生态科学成就奖颁奖仪式中国生态学学会突出贡献奖颁奖仪式 开幕式上还举办了学会成立40周年纪念活动,颁发了马世骏生态科学成就奖和中国生态学学会突出贡献奖。孙儒泳、李文华等荣获了马世骏生态科学成就奖,孙儒泳、陈昌笃等荣获中国生态学学会突出贡献奖。大会报告分会场报告 方精云院士、康乐院士、傅伯杰院士等分别就构建我国的生态学学科体系、动物体色的形成和群体防御机制、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前沿等方面作了精彩的大会报告。围绕景观生态学发展前沿、干旱区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区域生态学的理论与实践、生态旅游与美丽中国等46个专题,与会专家学者通过分会场报告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本次大会是我国生态学领域研究成果展示的有力平台,也是我国生态学研究人员沟通交流的良好渠道,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 会议期间,泽泉科技携手WALZ、CID、LemnaTec、Amphasys、Regent、3D Laser Mapping等合作伙伴向参会嘉宾展示了植物表型分析、植物生理生态监测、植物光合作用测量、植物根系分析等解决方案,吸引了众多新老客户前来咨询交流。 展台交流 本次参会得到了会议主办方和与会专家的鼎力支持,上海泽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活动相关视频 n 上一篇:光合作用水解放氧的结构基础下一篇:CI-710S亮相2019年ASA-CSSA-SSSA国际年会n 推荐新闻:n关于光合作用测量仪器,您必须知道的使用要点Origin9.1进行PAM荧光仪快速光曲线拟合操作指南疫情监测应用:环监现场余氯监测平台Kemio光合作用文献数据库收录文献数量梳理友情提示:全国抗疫期间泽泉科技售后服务指南CI-710S亮相2019年ASA-CSSA-SSSA国际年会泽泉科技应邀参加第十八届中国生态学大会光合作用水解放氧的结构基础泽泉科技应邀参加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换届大会暨第二十次学术讨论会光合作用光能捕获与能量传递的结构基础 n 产品展示n实验室自动化定制方案植物表型研究植物生理生态研究种业实验室建设与种子研究温室自动化与植物培养植物样品采集及储存基因分型土壤研究海洋与气象监测淡水生态监测细胞科技动物研究 n 技术支持n解决方案报修服务相关视频资料下载 n 招贤纳士n招贤纳士n 联系我们n联系我们合作伙伴 n 免责条款n 免责条款n 10月1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傅伯杰应邀做客我校“杨钟健学术讲座”第一百六十讲,为师生作了题为“地理学综合研究——我的科研故事”的专题报告。报告会由城市与环境学院王宁练教授主持。n傅伯杰讲述了在他的科研历程中是如何实现从土地分类到自然区划,进而通过结合GIS和模型使地理学从定性走向定量,最终耦合生态、经济和社会评价来体现地理学的综合性。他提到,当前地理学研究范式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研究主题聚焦人地系统耦合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区域正在从局地走向全球。针对当前地理学范式的深刻改变,傅伯杰院士及其团队成员提出了关联生态系统过程与服务的模型框架,开展了生态系统尺度和区域尺度的生态系统权衡分析研究,发展了区域生态系统服务集成与优化系统,在黄土高原实现了地理学的新综合。n报告最后,傅伯杰院士分享了他四十年科研生涯的感悟和体会,他建议在场师生要强化基础、重视实践、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在科研中坚持一个方向,不断深入,坚持一个区域,逐渐扩大。n傅伯杰院士简介:n傅伯杰,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自然地理学、景观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部长。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现任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国家生态环境专家委员会委员。已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60余篇,SCI引用7000余次,入选高引用作者,国内引用43000余次(CNKI),出版著作10余部。n傅伯杰院士作学术报告n   4月17日,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公布了2019年新增院士名单,共有172位院士和42位外籍院士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研究员当选为外籍院士。n  美国人文与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成立于1780年,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院士机构及地位崇高的荣誉团体之一,也是进行独立政策研究的学术中心。现有院士4000多名,外籍院士600多名。院士中有250多名诺贝尔奖得主和60多位普利策奖获得者。n  傅伯杰于2011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2012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15年当选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现任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部长。兼任中科院地学部主任。任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n  傅伯杰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与景观生态学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在《自然》《科学》《自然—地球科学》《自然—气候变化》等SCI收录刊物发表论文28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论文被国内外引用4万余次。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n 免责声明:n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n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n 北京大学地理学科“双一流”建设中期自评工作专家评审会召开 摘要:2019年8月9日上午,北京大学地理学科组织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北京大学校内的17位专家组成评估专家组,对北大地理学科“双一流”建设进行了中期评估,专家组组长为傅伯杰院士。会议由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贺灿飞主持。 2019年8月9日上午,北京大学地理学科组织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北京大学校内的17位专家组成评估专家组,对北大地理学科“双一流”建设进行了中期评估,专家组组长为傅伯杰院士。会议由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贺灿飞主持。 与会人员合影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院长刘鸿雁教授代表学科向专家组汇报了北京大学地理学“双一流”建设中期进展。刘鸿雁回顾了北大地理学“双一流”建设的过程和目标,结合学科2016—2018年的具体数据,从建设符合度、达成度、建设成效、特色和亮点成果等几个方面展开介绍,将学科的发展现状和近年来所取得的进步作了详实汇报,总结了学科发展的优势、不足及下一步举措,最后从学科原创性标志成果、高层次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经济的独特性等方面回顾了地理学科的亮点。 专家组认真听取了汇报,傅伯杰院士组织专家组审议了《北京大学地理学“双一流”建设中期自评报告》,并就本学科的建设情况进行了热烈讨论,形成了评估意见。 评审会现场 专家组充分肯定了北京大学地理学“双一流”建设的成效,认为各项工作开展举措得当,符合学科建设规划。 经过三年半的建设,北京大学地理学科已经具有较为完善的支撑平台,师资队伍稳步加强,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学科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在全球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三个优势的交叉领域取得了系统性的突破进展,发展了地表系统模拟和未来城市等符合国际学科前沿和重大国家需求的新型方向,学科整体实力和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得到大幅提升,人才培养的水平进一步得到加强。专家组一致认为各项工作均已达成预期目标,其中机构建设和平台建设内容已经提前实现了既定目标。 同时,专家组也指出地理学科在北京大学的发展受到了诸多限制,影响了其对当前国家发展中的诸多重大需求的响应。专家组建议学校充分考虑地理学综合性和交叉性的特色,采取有效举措进一步支持地理学在北京大学的发展,从而不负北京大学作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排头兵的使命和担当。 贺灿飞对专家评议作出反馈,他衷心感谢专家组对地理学科发展的肯定和宝贵意见。他指出,经过本次自评估会议,北京大学地理学科会积极正视存在的不足,进一步加强对国家需求的响应,努力把握机遇发展学科建设,以期取得更好成效。 2019年2月27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院士、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王克林研究员做客所(园)钟山学术大讲堂,薛建辉所长、宇文扬书记、冯煦副所长、姚东瑞副所长会见了两位专家,并参加了学术报告会。 傅伯杰院士作了题为“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指标体系与方法”的学术报告。他首先介绍了研究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B&ES)的重要意义及政府间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评估计划(IPBES,Intergovernmental Platform on Biop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的基本内涵;进而从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的方法,指标、数据模型和情景的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和模型存在的问题展开讲解;详细阐述了在IPBES框架下土地退化和恢复专题评估、外来物种入侵及其控制专题评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情景方案及建模等六大优先专题,强调评估过程要与生态系统结构和过程紧密相连。傅院士的报告从理论到实践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方法应用及其重要性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并就森林与草地的生态系统服务、城市生态系统等方面详细解答了与会人员的提问。 王克林研究员作了题为“西南喀斯特区域石漠化治理工程对生态系统服务影响研究”的学术报告。他首先介绍了中国喀斯特的代表性与范例性,进一步从喀斯特石漠化研究背景、喀斯特景观变化下水土过程、景观生态恢复及策略建议、西南喀斯特区域尺度景观恢复的成效评价四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讲解,指出喀斯特土壤侵蚀过程以垂直漏失为主,受人为扰动后漏失加剧,减少人为扰动的保护性种植与近自然林业是喀斯特生态系统适应性调控措施,报告最后王克林研究员还展望了我国喀斯特研究的前景与优势,提出了政策建议。王克林研究员还同与会人员交流了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近年来快速发展的经验。 访问期间,傅伯杰院士、王克林研究员还在薛建辉所长陪同下参观了所(园)陈列馆,并就科研合作、所(园)发展定位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傅伯杰院士多年来致力于自然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王克林研究员长期从事喀斯特景观格局、生态过程与生态服务研究,主持建成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长期生态试验研究平台,在喀斯特区域景观格局变化的生态过程响应、生态系统服务形成机理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科技管理处 2019年2月28日 由中国地理学会主办、生物地理学专业委员会和北京大学联合承办,“第一届中国生物地理学大会”定于2019年9月中在北京大学召开。会议将围绕“中国生物地理学的进展与展望”的主题,总结和交流近年来中国生物地理学各分支领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进展与应用新成果;研讨中国生物地理学问题的全球意义,及其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资源利用和环境管理的重要作用;分析中国生物地理学研究的特色,推动中国生物地理学的学科发展。n诚挚邀请和热烈欢迎全国生物地理学学者和研究生聚首北京,交流新思想新方法、分享新成果,检阅中国生物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和关注的热点问题,展望中国生物地理学发展的重大课题与发展前景!n一、主办单位:中国地理学学会n二、承办单位:北京大学 中国地理学会生物地理专业委员会n三、协办单位: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北京大学生态中心n四、学术委员会 n名誉主任:陈宜瑜院士,张弥曼院士,张新时院士,蒋有绪院士,郑度院士n主任:张亚平院士n副主任:方精云院士,傅伯杰院士,陈发虎院士n委员:陈小勇、陈毅峰、褚海燕、傅声雷、勾晓华、郭柯、江源、蒋志刚、雷富民、雷光春、李博、李新荣、李永宏、梁尔源、刘国华、刘鸿雁、刘世荣、刘庆、马克平、彭少麟、朴世龙、任海、沈泽昊、孙航、王仁卿、于贵瑞、张朝林、张国友、张扬建、朱教君n五、组织委员会:n主任:刘鸿雁n副主任:陈毅峰、傅声雷、勾晓华、江源、刘国华、孙航、张扬建n秘书长:沈泽昊n副秘书长:唐志尧、王志恒、彭书时、吴秀臣、乔慧捷、张金龙n六、会议主题与内容n1、会议主题:中国生物地理学进展与展望n2、邀请大会报告n傅伯杰 院士,国际地理学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nKathy Willis 教授,国际生物地理学学会现任主席,牛津大学n方精云 院士,北京大学理学部副主任n马克平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n于贵瑞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科学研究所n孙 航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n雷富民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n陈之端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n刘鸿雁 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地理学会生物地理学专业委员会 主任n3、主要议题:n1) 生物地理学理论前沿;n2) 生物地理格局及其演变;n3) 谱系地理及其进化与环境驱动机理;n4) 生物功能性状的宏生态学;n5) 全球变化与生物地理响应;n6)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物地理学途径;n7) 历史生物地理过程与格局;n4、生物地理学研究方法培训n1)物种分布模型相关方法,主讲:乔慧捷 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n2)生物谱系树及相关方法,主讲:张金龙 博士,香港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n七、会议时间与地点n会前培训:2019年9月13日n会议时间:2019年9月14-15日,会期二天n会议地点:北京大学n八、会议日程n大会设特邀口头报告、分会场口头报告、分会场展板等不同类型的交流和报告形式。n大会将印发《第一届中国生物地理学大会摘要汇编》(电子版),供会议代表参考使用。会议拟在《地理学报》组织主题为“中国生物地理学的热点与挑战”的专刊,有兴趣的作者请在注册时提交论文全文或1000字以上的详细摘要。n会议注册、摘要等要求具体见最下面的会议注册链接。n十三、会议专题n除上述会议内容外,大会分会场专题也可由专家学者自由申请。论文(摘要)接受、报告安排由专题召集人负责。现公开征集专题。请拟组织专题会议的学者(要求高级职称),将召集人姓名、专题名称、专题简介(200字以内)等信息在2019年6月30日前发给会议联系人(沈泽昊,shzh@pku.edu.cn)。由大会秘书处讨论后确定分会场专题,并在第三轮通知正式发布。递交摘要不足10篇的专题将并入其他专题。n十四、青年优秀论文n大会期间,将邀请有关专家评选“中国生物地理青年优秀论文奖”。评奖规则:n· 报告人(同为第一作者)年龄≤40岁;n· 需会前提交论文全文;n· 需到会报告。n每次评选不多于5篇。颁奖仪式将在闭幕式进行。n十五、报名链接 (下方二维码)n 10月21日至22日,“全球干旱生态系统国际大科学计划(Global-DEP)”国际研讨会在京顺利举行。此次研讨会由傅伯杰院士和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Mark Stanford Smith研究员担任会议组织委员会主席,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组织。会议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全球干旱生态系统状况的认识,促进有关干旱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服务与管理的学术交流,推动全球干旱生态系统相关重大问题的研究以及国际大科学计划的培育。为此,会议邀请了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希腊、塞内加尔、日本、瑞士等国长期从事干旱生态系统研究的20余位专家到会做学术报告,其中有12位是Global-DEP过渡科学委员会的委员。此外,Global-DEP中方课题组约30名骨干成员以及来自国内多家科研院所和大学的90多位研究人员和研究生提前报名参会。合计160余人参加此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此次会议以中国生态大讲堂高级研讨班的形式举办,其中21日是针对青年研究人员和学生的专题培训,由来自澳大利亚和美国的张橹、徐挺豹、Alan Knapp和Melinda Smith四名学者分别进行了90分钟的讲座,重点讲解了水文生态学基础理论以及如何利用碳与水循环耦合改进水文生态模型、如何利用ANUSPLIN模型分析中国过去60年气候变化趋势、如何对半干旱区极端干旱天气下的草地生态系统进行观察和实验、如何利用数据综合和网络生态学来分析全球变化的影响等前沿问题,扩展了年轻人员的科研视野和知识水平。22日是正式的学术研讨会,主要包括开幕式和主旨报告,以及按照主题分成四个环节进行了17个学术报告。 研讨会开幕式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常务副校长王艳芬教授主持,全球干旱生态系统国际大科学院计划主席傅伯杰院士致开幕词。他指出,占全球面积41%的干旱生态系统为20多亿人提供生计,全球三分之一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分布在干旱地区,这里为28%濒危物种提供了栖息地,与此同时全球干旱区约有10-20%土地处于退化中。为此,他强调了开展干旱生态系统研究与合作意义重大,并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干旱生态系统和退化土地研究与治理的国家,有能力在该领域发挥引领作用。随后,他和Mark Stanford Smith研究员作为Global-DEP联合主席做了主旨报告,分别详细阐述了Global-DEP的目标、主要任务与实施框架,以及如何从未来地球计划的视角来加强干旱生态系统管理。 国内外研究人员从干旱生态系统动态和驱动机制变化、干旱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变化及其效应、干旱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干旱生态系统管理与可持续生计四个方面,介绍了他们在干旱生态系统领域有关的研究进展、重大成果及经验。主要研究案例包括,新疆艾比湖环境恢复与农业生产用水量的模拟与权衡,美国中部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对极端降雨敏感性的长期试验,埃塞俄比亚干旱区可持续土地管理实践,甘肃黑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和人文价值的演化、黄土高原生态恢复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等。这些报告引起了参会人员对全球干旱生态系统重要性、干旱区社会生态系统复杂性以及如何实现多重可持续发展目标等问题的热烈讨论,达到了交流与启发的目的。 在上午的主旨报告之后,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的吴炳方研究员进行了中国干旱区遥感数据的媒体发布,研究人员可通过他提供的网站(ftp.cropwatch.com.cn)下载获取相关数据。 Global-DEP是由傅伯杰院士和Mark Stafford Smith研究员共同倡导发起的国际合作计划,于2017年8月被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正式批准为对外合作重点项目,它的科学目标是制定一项涵盖全球干旱生态系统优先研究领域和关键科学问题的科学计划和执行计划,为干旱生态系统研究提供全球合作平台。在国际研讨会之后,Global-DEP过渡科学委员会于23日举行了第一次工作会议,对Global-DEP科学计划的总体框架以及未来研究的优先领域和关键科学问题进行了集中讨论,明确了下一年的工作重点是围绕亚洲中部、地中海地区、非洲、美洲和澳大利亚等典型干旱区,组织区域咨询会并开展案例研究工作。傅伯杰院士、Mark Stanford Smith研究员做大会主旨报告会议现场Global-DEP过渡科学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合影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Global-DEP过渡科学委员会秘书处2018年10月27日n 发布者:新闻中心作者:发布时间:2018-11-22浏览次数:1223n为了积极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明确本科教育在学院工作中的核心地位,提升本科专业建设水平,环境与地理学院本学期开始设立“青春挥洒祖国大地”本科大讲堂,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的地理学家、生态学家和环境科学家到奉贤校区给本科生做报告。让学生们与大师面对面,聆听大师青春岁月的动人故事,感受他们艰难曲折的科学探索,分享他们人生经历的真实感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高尚的理想情操,凝练认真严谨的专业精神。11月21日晚上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科院地学部主任、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研究员莅临奉贤校区图书馆,为“青春挥洒祖国大地”本科大讲堂首讲“新时代的地理学”。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徐丰及部分教师出席,近300名本科生参加讲座,讲座由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院长高峻教授主持。傅伯杰院士从地理学的内涵及特点、研究目标及对象、地理学发展趋势、地理学综合研究的前沿热点等五个方面深入浅出地展开论述。指出新时代地理学研究的“新”在于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要求地理学发现新的发展目和研究主题;空间统计、对地观测、GIS建模、决策系统以及大数据的虚拟化与可视化等催生地理学新的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定性描述转向定量化研究要求地理学创新发展新的研究范式。他以聚集人地系统耦合理论与方法为例,展示了地理学与新时代的融合发展。傅伯杰院士强调,地理学是一个关乎人类未来命运的基础性学科、方向性学科,它对我们思维有一个冲击。地理学科是人类发展历程中知识积累最丰富的学科,本质上是一门思维结构的学科,希望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的年轻学人们能够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训练思维体系、建立思维结构体系。讲座过程中,学生们听讲认真,气氛热烈,学生不时为傅院士精彩的演讲发出会心的微笑,更有不少学生全程站立听讲。会后,学工部邀请傅伯杰院士开展了主题为“地理学的魅力”的“人生导师”系列专题沙龙,来自各学院的15名学生参与到了沙龙之中。在沙龙中,傅伯杰院士从自己当年的求学历程入手,讲述了自己与地理的相遇相识相知,用自己的学术修养和人格内涵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学生。参加沙龙的同学们还围绕师范生的生涯规划、地理学交叉学科发展等问题与傅伯杰院士进行了互动交流,现场氛围热烈,掌声频频。 (供稿、摄影: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n 10月1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傅伯杰应邀做客我校“杨钟健学术讲座”第一百六十讲,为师生作了题为“地理学综合研究——我的科研故事”的专题报告。报告会由城市与环境学院王宁练教授主持。傅伯杰院士在报告中讲述了在他的科研历程中是如何实现从土地分类到自然区划、如何通过结合GIS和模型使地理学从定性走向定量、最终通过耦合生态、经济和社会评价来体现地理学的综合性。他提到当前地理学研究范式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研究主题聚焦人地系统耦合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区域正在从局地走向全球。针对当前地理学范式的深刻改变,傅伯杰院士及其团队成员提出了关联生态系统过程与服务的模型框架,开展了生态系统尺度和区域尺度的生态系统权衡分析研究,发展了区域生态系统服务集成与优化系统,在黄土高原实现了地理学的新综合。报告最后,傅伯杰院士分享了他四十年科研生涯的感悟和体会,他建议在场师生要强化基础、重视实践、勤于思考和勇于创新,在科研中要坚持一个方向,不断深入,坚持一个区域,逐渐扩大。傅伯杰院士简介:傅伯杰,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自然地理学、景观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部长。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现任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国家生态环境专家委员会委员。已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60余篇,SCI引用7000余次,入选高引用作者,国内引用43000余次(CNKI),出版著作10余部。傅伯杰院士作学术报告会场n相关阅读n 同心同德 砥砺奋进 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我校部署2019年工作n 2月27日下午,我校2019年工作部署会在长安校区新勇学生活动中心二层报告厅召开。校长游旭群简要回顾了2018年的主要工作,分析了学校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安排部署了2019年重点工作。n 【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我校召开“双一流”建设推进会n 为贯彻落实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对照检查一年来“双一流”建设任务的落实完成情况,加快推进我校“双一流”建设,1月10日上午,我校在长安校区图书馆报告厅召开“双一流”建设推进会。n 【“双一流”建设大家谈】张新科|对标:一流学科建设的基本路径n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作为我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一头两翼”的重点学科,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从2017年9月国家公布“双一流”建设名单到现在整整一年了,我们虽有自豪的一面,但更多的是焦虑,是忧...n 4月17日,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公布了2019年新增院士名单,共有172位院士和42位外籍院士当。倚5乩硐1977级杰出校友傅伯杰教授当选为外籍院士,是本年度唯一当选的中国学者。n美国人文与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英文简写为AAAS)成立于1780年,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独立学术团体和政策研究中心之一,也是进行独立政策研究的学术中心。首任院长为美国第一任副总统及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现共有院士4000多名,外籍院士600多名。院士中有250多名诺贝尔奖得主和60多位普利策奖获得者。n2018年8月傅伯杰在我校参加中国地理学大会n傅伯杰院士本科和硕士均毕业于我校地理系,是我校杰出校友代表。他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5年当选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还担任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n傅伯杰院士主要从事景观生态学与自然地理学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在Nature、Science、Nature geoscience、Nature climate change等SCI收录刊物发表论文28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论文被国内外引用4万余次,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n 2019年1月17日,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MEL)第三届学术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厦门大学思明校区科学艺术中心召开。学术委员会主任吴立新院士,副主任刘丛强院士、焦念志院士,唐启升院士、傅伯杰院士、宋微波院士等14名学术委员,胡敦欣院士、陈运泰院士等12名特邀专家,实验室全体成员及6名学生代表共约130人参加了会议。实验室主任戴民汉院士主持会议开幕式。n厦门大学副校长江云宝教授作开幕式致辞,表示感谢及期盼学术委员会对实验室乃至厦门大学海洋学科的建设给予指导,促进实验室不断成长进步,推进厦门大学海洋学科一流学科建设,从而使厦门大学海洋学科为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及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实验室主任戴民汉院士主持会议开幕式,戴民汉表示MEL的发展离不开各位学术委员以及历届学术委员会在把握实验室发展战略、凝聚学术方向等重大事务中发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向参会的学术委员、顾问及特邀专家致以诚挚的谢意。n为感谢原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胡敦欣院士在任期间对实验室的学科方向凝练、长期发展战略等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实验室敦聘胡敦欣院士为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由江云宝副校长颁发聘书,实验室名誉主任洪华生教授、主任戴民汉院士、副主任焦念志院士分别发表致谢感言。n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刘丛强院士主持了实验室年度工作及学术报告,史大林、董云伟、汪冰冰、王杉霖作了青年学者学术报告,焦念志、戴民汉、高树基、高坤山、严晓海作了代表性成果汇报,戴民汉和史大林分别作了实验室四年工作总结报告及2018年度工作报告。n学术委员会主任吴立新院士主持了报告及评议环节,学术委员会委员与特邀专家高度肯定实验室2018年以及过去四年的工作。2018年,实验室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等国家级纵向项目41项,合同经费1.25亿元。在SCI收录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72篇,58%发表在JCR一区(Q1)期刊,17篇发表在Nature Index收录期刊,也不乏Nature及其子刊、PNAS等具重要影响力的期刊论文;2018年中青年人才亦得到进一步崭露头角,多人获批万人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青年千人计划等人才计划,为实验室新一轮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嘉庚号科考船、东山太古海洋观测与实验站在正式运行的首年即运行良好,年终捷报频传。颇具前瞻性的大型仪器与技术服务中心(COMET)已成功运行十年,是实验室科学研究当之无愧的基石。此外,新增的28项访问学者合作研究、举办的前沿学科发展论坛和国际讲习班等为深化学术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杰出博士后基金、优秀博士生奖学金、本科暑期奖学金的进一步推广为实验室提供了人才储备;积极摸索如何更好地将海洋科学知识普及给公众,提高全民海洋科学素养。n此外,学术委员会还就实验室长期发展规划、参与及引领国际研究计划、建设国际一流实验室及筹备2020年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及建议。n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会议邀请了博士、硕士及本科生代表参加会议,参会的学生代表也表示有幸能够领略大师风采,学习了学术报告的展示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式,并了解实验室各领域的亮点和科研进展,备受鼓舞,更加激发起自己做科研的动力。n 新闻网讯(通讯员王颂)6月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主任傅伯杰做客珞珈讲坛第243讲,带来了题为“地理学:从知识、科学到决策”的报告,副校长李建成为其颁发珞珈讲坛纪念证书。n傅伯杰阐述了地理学基本知识、地理学的发展、地理科学与决策等三个方面。他介绍,地理学是研究地理要素和地理综合体的空间分异规律、时间演变过程及区域特征,研究人地关系的科学。随着卫星组网、遥感遥测、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进步,地理学的研究手段、研究主题和发展趋势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发达国家的地理学研究开始从多元走向系统,强调以地球表层的变化为起点,聚焦人地系统耦合理论与方法,分析和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n傅伯杰说,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气候环境变化、城镇化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全球化与地缘政治经济等命题都对地理学研究提出了迫切需求。他寄语广大师生,武汉大学在遥感摄影测量、大地测量、地理信息系统、水文学与水资源、空间物理等领域实力雄厚、特色鲜明,要充分利用多学科优势,瞄准“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需求,加强针对性研究和成果转化,服务国家战略。n讲坛开始前,傅伯杰还与我校相关单位负责人和青年学者进行座谈交流。双方交流了长江流域水文监测、地理国情监测、电离层磁层耦合、地震GPS预警、气溶胶三维观测、夜光遥感、可视化制图等领域的研究。n傅伯杰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部长。他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等。n(摄影:屈波 编辑:陈丽霞、周丽园)n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n   3月21日,应中国科学院山地表生过程与生态调控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根绪研究员的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来成都山地所作了题为“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地理学”的精彩学术报告,近100名科研人员和研究生认真聆听了报告。报告会由王根绪主持。   傅伯杰院士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政府应对、国际科学研究计划、可持续性科学等分析了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并从地理学的学科内涵与特点,以及研究范式变迁、研究技术方法的变革、研究途径的创新发展、研究主题的动态变化和战略需求与重大决策等方面全面阐释了当前国内外地理学发展现状。   他还围绕地理学从格局研究到过程研究的转变、从要素研究到系统研究的提升、从理论研究到应用研究的链接、从知识创造到社会决策的贯通等方面,系统展望了今后地理学发展趋势。 报告会上,傅伯杰院士还与现场科研人员和研究生进行了互动交流。n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金牌彩票网成立。n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金牌彩票网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n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中科大”)于1958年由金牌彩票网创建于北京,1970年学校迁至安徽省合肥市。中科大坚持“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是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特色管理与人文学科的研究型大学。n 金牌彩票网大学(简称“国科大”)始建于1978年,其前身为金牌彩票网研究生院,2012年更名为金牌彩票网大学。国科大实行“科教融合”的办学体制,与金牌彩票网直属研究机构在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培养体系、科研工作等方面共有、共治、共享、共赢,是一所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独具特色的研究型大学。n 上海科技大学(简称“上科大”),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金牌彩票网共同举办、共同建设,2013年经教育部正式批准。上科大秉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办学方针,实现科技与教育、科教与产业、科教与创业的融合,是一所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研究型、创新型大学。n   金牌彩票网院士傅伯杰、南志标分别于6月16日、6月10日-11日在青海海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海北站)开展调研工作。  6月16日,傅伯杰在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党委书记王克林的陪同下,赴海北站进行调研。海北站站长曹广民介绍了海北站的主要野外观测场、研究内容及其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傅伯杰一行实地参观了海北站园区、全球变化和高寒草地适应性管理研究方面的野外观测设施并就海北站的学科方向定位和发展提出了建议与良策。  6月10日至11日,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草业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草地农业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中科院院士南志标,在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贺金生的陪同下,赴青海海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进行考察。  曹广民介绍了海北站的历史沿革、学科定位、研究内容及其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南志标一行参观了海北站在全球变化和高寒草地适应性管理研究方面的野外观测设施,并就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海北站合作的内容、方式等进行了协商。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骨干一行12人,陪同考察交流。傅伯杰实地参观海北站园区傅伯杰调研野外观测设施南志标在贺金生陪同下调研海北站安装新设备n (责任编辑:叶瑞优)n 同心同德 砥砺奋进 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我校部署2019年工作n 2月27日下午,我校2019年工作部署会在长安校区新勇学生活动中心二层报告厅召开。校长游旭群简要回顾了2018年的主要工作,分析了学校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安排部署了2019年重点工作。n 【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我校召开“双一流”建设推进会n 为贯彻落实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对照检查一年来“双一流”建设任务的落实完成情况,加快推进我校“双一流”建设,1月10日上午,我校在长安校区图书馆报告厅召开“双一流”建设推进会。n 【“双一流”建设大家谈】张新科|对标:一流学科建设的基本路径n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作为我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一头两翼”的重点学科,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从2017年9月国家公布“双一流”建设名单到现在整整一年了,我们虽有自豪的一面,但更多的是焦虑,是忧...n 4月17日,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公布了2019年新增院士名单,共有172位院士和42位外籍院士当选,我校地理系1977级杰出校友傅伯杰教授当选为外籍院士,是本年度唯一当选的中国学者。n美国人文与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英文简写为AAAS)成立于1780年,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独立学术团体和政策研究中心之一,也是进行独立政策研究的学术中心。首任院长为美国第一任副总统及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现共有院士4000多名,外籍院士600多名。院士中有250多名诺贝尔奖得主和60多位普利策奖获得者。n2018年8月傅伯杰在我校参加中国地理学大会n傅伯杰院士本科和硕士均毕业于我校地理系,是我校杰出校友代表。他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5年当选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还担任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n傅伯杰院士主要从事景观生态学与自然地理学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在Nature、Science、Nature geoscience、Nature climate change等SCI收录刊物发表论文28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论文被国内外引用4万余次,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n <!DOCTYPE html PUBLIC "-//W3C//DTD XHTML 1.0 Transitional//EN"n "http://www.w3.org/TR/xhtml1/DTD/xhtml1-transitional.dtd">n 报告题目: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耦合报告人:傅伯杰(中国科学院院士)报告人简介:傅伯杰,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通讯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任国际生态学会副主席,国际长期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副主席,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国家环境保护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科技部“生态保护与恢复”领域专家组组长。主要从事景观生态学和自然地理学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报告提要:报告从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基于直接观测的格局-过程耦合、基于模型的格局-过程耦合三部分对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耦合进行全面讲解。 n 点击: n 为贯彻落实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百名院士进吉林”活动--“院士话振兴座谈会”暨“院士进高校系列学术交流活动”,mobile365体育投注拟举办“百名院士吉林行”—傅伯杰院士专题报告会暨2018年中国人文地理学术年会,请相关领域科研人员、研究生踊跃参加。报告会具体事宜如下:n报告题目:新时代地理学的特征与任务n报告日期:2018年7月13日 上午10:30n地 点:珲春红菊大厦n报 告 人:傅伯杰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n研究领域:生态系统服务、景观生态学nmobile365体育投注科学技术处n2018年7月11日n 上一条:关于公示mobile365体育投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评估信息的通知n 下一条:“百名院士吉林行”—秦大河院士专题报告会n 【关闭】n 2018年中国地理学大会在西安隆重召开次大会由中国地理学会、陕西师范大学共同主办,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陕西省地理学会联合承办。来自国内外4000余名地理学人齐聚古城,围绕“新时代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分享新发现、交流新思想、探讨新问题、共绘新时代中国地理学发展的新蓝图。8月29日,大会开幕式在曲江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国际地理联合会副理事长傅伯杰,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孙科,陕西师范大学校长游旭群,南非皇家学会院士、国际地理联合会前秘书长Michael Meadows出席开幕式并先后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九林、吴志强,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成虎、崔鹏、陈发虎、夏军、邵明安和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贝利行(Adrian J. Bailey),以及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出席本次大会。开幕式由陕西地理学会会长、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院长董治宝主持。游旭群校长致辞高度赞赏中国地理学会在推进地理科学技术繁荣与发展,促进地理科学人才培养,传播中国地理科学声音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学术贡献,以及中国地理学家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在破解全球变化背景下生态、环保、水土资源利用和城乡统筹与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解决方案和智力支持。孙科副主席讲话期望与会特别专家学者为陕西地方发展建言献策,为陕西地理、生态、环境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新的智力支持和政策支撑,为陕西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和新的动力。傅伯杰理事长强调地理学空间差异时间演变特点,强调三秦大地地理特色鲜明、历史悠久,希望与会学者围绕中国地理学未来的发展,扩大中国地理学的国际影响力,发挥地理科学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决策支持作用,促进我国地理学持续健康发展。Michael Meadows院士介绍了国际地理联合会的基本情况,并对中国地理学会在国际地理学研究领域做出的成绩表示肯定,期待更多的中国地理学者能够向世界展示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成果。大会特邀8位中外院士和4位中外著名学者做大会报告,其中包括美国地理学家协会(AAG)代表关美宝教授、英国皇家地理学会(RGS)代表贝利行院士。傅伯杰院士的报告,阐明了新时代地理学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中国地理学者的作为与担当。吴志强、孙九林、周成虎院士的报告,介绍了大数据推动下地理学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夏军、邵明安、崔鹏院士的报告阐述了长江经济带、黄土高原及“一带一路”生态建设、绿色发展及灾害治理方略。关美宝教授介绍了国外城市人群行为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新动态。方小敏、董治宝教授分别就青藏高原隆起、行星风沙科学等基础理论研究进展作了专题介绍。刘彦随教授从乡村地理工程角度,论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途径。大会报告会由中国地理学会四位副理事长陈发虎院士、葛全胜研究员、刘毅研究员和杨桂山研究员分别主持。8月30日,大会进行专题分会场交流。共有61个专题分会场分别以学术报告会、科普报告会、圆桌会议等形式进行了交流,其中包括英文国际交流分会场、中文中日交流分会场、科普报告会、研学旅行专家研讨会等,共有1500多名与会者做了口头发言,另有150多人进行了板报交流。涉及到地理学理论与方法及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回答国家战略地理实践的重大需求,探索锻炼地理人才的培养途径,体现新时代地理科学的新内涵,为我国地理学的发展指引了方向。作为本次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8月28日,在陕西师范大学举办了“第十届全国地理学研究生学术年会”,共有来自全国的研究生400多人出席会议,交流论文200多篇。会议期间,地理大数据工作委员会召开了成立大会,发布了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数据出版、共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并颁发了大数据计算环境优秀案例奖;地理模型与地理信息分析专业委员会、干旱区分会召开了换届工作会议;科技评价工作委员会召开了工作会议,制订了工作条例,推动了《中国地理科学发展路线图》研制工作。2001年,中国地理学会建立了学术年会制度,并先后在上海、北京、武汉、广州、兰州、南京、长春、乌鲁木齐、开封和郑州、成都等十多个城市成功地举办了14次中国地理学会综合学术年会。随着学科发展和学会建设“世界一流学会”的目标的建立,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会研究决定,从2018年起将中国地理学会综合学术年会更名为“中国地理学大会”,英文定名为“China Conference on Geography,简称CCG”,先期每年召开一次,2018年中国地理学大会在西安举行,2019年中国地理学大会在北京举行,2020年中国地理学大会在昆明举行。本次中国地理学大会实现了几个转型突破。一是继续以国内学术交流为主体,增加国际交流分会场,包括英文和中文两类国际交流分会场,吸引英国、美国、南非、日本、印度、尼泊尔、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的学者参与,促进了中英、中美、中日和中印地理学会间的合作,提升了中国地理大会的国际影响力。二是增加为社会服务的内涵,包括组织科普报告会与研学旅行研究与实践成果交流,为出版商和企业机构搭建了地理科技成果展示平台。三是增加为政府决策服务的科技咨询论坛等。四是邀请了不同国籍、不同学科的著名学者做大会报告,促进了跨学科交流与信息共享。本次大会是中国地理学会历史上规模最大、参与者层次最高、分会场选题最为广泛、学术影响力最强的国内学术年会。我们相信,通过中国地理学大会这个交流平台,将助推我国地理科学创新发展,亦将有力地拉动中国地理学会建设世界一流学会的进程,为中国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发挥地理学科应有的作用。本次大会还评选表彰了中国地理学大会青年优秀学术论文20篇,全国地理学研究生学术年会优秀论文10篇。 n   7月1日,我会在图书馆7楼报告厅举办现代地理学发展与前沿高端论坛暨体育土地科学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我会王会军会士、会长李北群、副会长周伟灿出席论坛。中国科部门会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主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傅伯杰,中国科部门会士、文化部地理学教学引导委员会主任、中国科部门青藏高原实验室所长陈发虎,国土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副处长、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鞠正山,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实行部长、原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学部副主任宋长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市土壤学会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部门会长李保国,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土壤科学联合会土壤发生委员会主席、原中国科部门南京土壤实验室副所长张甘霖,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部门副会长黄贤金等国内地理界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会议。地理科学部门全体会领导以及各相关部门会长和科技处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参会。会议由周伟灿副会长主持。  李北群会长在致辞中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感谢大客户期以来对学会的关心和帮助。李会长简要介绍了我会的发展历程及优势特色,对地理学学科的发展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并表示学会将大力支撑地理学科的建设。李会长还对地理科学部门建会以来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对各位专家给予的大力帮助和支撑表示衷心感谢,并欢迎国内外优秀地理学相关专家来我会工作。  傅伯杰会士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我会“求真、务实、创新”的办学理念,向现代地理学发展与前沿高端论坛的召开和成立南信大土地科学研究中心表示祝贺,对我会创建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表达了关心和支撑,并对地理学科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期待体育地理学科蓬勃发展。  国土资源部鞠正山副处长在致辞中对南信大土地科学研究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贺。他介绍了自然资源部的机构背景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在资源管理层面的落实方案,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自然资源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整治的发展理念,并对我会地理学科建设及土地科学研究中心表达了祝贺和支撑。  随后,举行了土地科学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傅伯杰会士、王会军会士、李北群会长、陈发虎会士、周伟灿副会长和鞠正山副处长共同揭牌。  开幕式后,傅伯杰会士和陈发虎会士分别作了题为“新时代地理学的任务与使命”和“东亚季风变化与高山湖泊富营养化”的特邀报告,报告高屋建瓴,内容丰富,两位会士和我会团队就地理学的发展理念进行了深入交流。在地理学学科建设专家咨询会上,与会专家对我会地理学学科建设的成绩给予肯定,并对未来发展提出了引导意见。  下午,宋长青教授、李保国教授、赵成义教授、鞠正山研究员、张甘霖教授、黄贤金教授分别作特邀报告,各位大家名师的报告精彩纷呈,会议交流踊跃。  此次会议旨在研讨现代地理学发展前沿科知识题,凝练地理学科建设方向,促进我会地学领域科学与技术交流,促进地理学及相关学科在国内的高水平合作,同时推动我会国土整治和绿色发展研究。傅伯杰会士讲话李北群会长讲话 鞠正山副处长讲话周伟灿副会长主持土地科学研究中心揭牌地理学学科建设专家咨询会n   摘 要: 2018年9月22-2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傅伯杰莅临中国科学院清原森林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简称:清原站)考察指导工作。 n  9月22日,在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所长朱教君(清原站站长、科尔联合实验室主任)、美国Campbell公司应用科学家周新华博士(科尔联合实验室主任)、清原站副站长于立忠等人的陪同下,傅伯杰院士考察了清原站的次生林生态系统��温试验平台、次生林生态系统LiDAR-塔群监测平台、次生林生态系统水文观测平台、次生林与落叶松人工林成对研究样地、软枣猕猴桃选种栽培示范样地、人参栽培示范样地、林窗更新研究示范样地、鼠类行为与种子更新关系研究样地等。朱教君向傅伯杰介绍了次生林生态系统野外增温试验平台、塔群LiDAR监测平台及各实验样地的研究内容及其进展情况等;周新华介绍了塔群通量系统的设计思路、研究方向等。傅伯杰对清原站布设的科研样地、监测内容、拟解决的科学问题等提出了众多建议,并与研究/观测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讨论。随后,傅伯杰还调研了清原站的实验楼、自动气象观测场、森林小流域水文观测场和CERN综合观测场等基础设施与观测设施。傅伯杰对清原站的科研设施、样地建设和开展的研究工作等给予了高度评价。 n  9月23日,在清原站学术报告厅,朱教君简要介绍了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概况,汇报了清原站的建站历程、研究目标、研究方向、研究进展、取得的主要成绩及未来发展目标等。傅伯杰充分肯定了清原站建站15年来取得的成就,他表示清原站不仅获得了诸多的科研成果,而且还在成果推广、科技示范、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等方面工作成效显著,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他对清原站开展的森林生态系统过程与服务功能研究进行了专业点评,并对清原站未来发展方向给出了建设性意见。(清原站)n 2018年7月9日~11日,365备用台湾2018年度“未来地球与人类”暑期夏令营顺利举办了开营典礼、分专业活动、闭营典礼,圆满完成夏令营工作。本次夏令营共有来自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大学等近90所大学400余名学生报名,经各院组织专家初评,最终入营学生为208人。夏令营开幕式现场 7月9日上午9点,地理学部在教九楼502教室顺利举办了夏令营开营典礼。学部苏筠书记、傅伯杰部长、宋长青执行部长、吴云峰副部长、朱华晟副部长、张红副书记,以及各二级单位和相关学科负责人共20余位老师出席了开营典礼。开营典礼由苏筠书记主持。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院长张强教授首先介绍了夏令营的基本情况。接下来,傅伯杰院士、宋长青教授、史培军教授分别作了题为“新时代的地理学” “北师大地理学的未来和研究生的成长”“灾害风险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的特邀报告,并现场与营员就相关问题进行了交流、答疑。开营典礼后,参会老师和营员在京师广场合影留念。从7月9日下午开始,分专业进行夏令营活动。营员们参观了房山实验基地、多个专业实验室,还通过相互交流增进认识,并与各院教师面对面交流、探讨专业问题。7月11日下午5点,地理学部在敬文讲堂顺利举办了夏令营闭营典礼。宋长青执行部长、伍永秋教授、李小雁教授、张强教授、周涛教授等参加了闭营仪式。首先,夏令营的营员们表达了参加此次夏令营的体会与感悟,纷纷表示此次北师大之行师生交流深入、收获颇多。随后,宋长青教授对此次夏令营活动做了系统总结与正面肯定,鼓励营员们明确自己的研究兴趣,努力学习。到场的各位老师也分别做了简短发言,共同祝愿营员安全、顺利返校。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夏令营落下帷幕。傅伯杰部长在夏令营开幕式上作报告 宋长青执行部长在闭幕式上与夏令营营员交流 夏令营合影 n 同心同德 砥砺奋进 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我校部署2019年工作n 2月27日下午,我校2019年工作部署会在长安校区新勇学生活动中心二层报告厅召开。校长游旭群简要回顾了2018年的主要工作,分析了学校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安排部署了2019年重点工作。n 【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我校召开“双一流”建设推进会n 为贯彻落实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对照检查一年来“双一流”建设任务的落实完成情况,加快推进我校“双一流”建设,1月10日上午,我校在长安校区图书馆报告厅召开“双一流”建设推进会。n 【“双一流”建设大家谈】张新科|对标:一流学科建设的基本路径n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作为我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一头两翼”的重点学科,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从2017年9月国家公布“双一流”建设名单到现在整整一年了,我们虽有自豪的一面,但更多的是焦虑,是忧...n 10月22日下午,著名景观生态学专家、中科院生态研究中心傅伯杰研究员在旅游与环境学院报告厅为相关专业博士、硕士及本科生做了题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进展》的学术报告。副院长赵振斌,任志远教授,师谦友、周正朝、张福平等老师参加了报告会。报告会由赵振斌主持。此次报告会是旅游与环境学院庆祝建校65周年举行澳门金莎娱乐场网址经纬论坛系列报告的第三场报告会。n 报告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点领域及其进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主要特点及趋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存在的问题、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重点等四部分展开,阐述了相关的科学问题等,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提供了许多案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非常有启发的思路。最后,傅伯杰研究员与学院师生进行了交流,耐心细致地听取了大家的提问,并认真地给予了解答。n 此次报告吸引了众多教师和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的目光,学术报告厅座无虚席。大家均反映报告开阔了视野,对科学研究的方法、手段和思路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思考。n 报告人简介:n 傅伯杰研究员为我校杰出校友。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工作,承担 中国西部重点脆弱生态区综合治理技术与示范 等国家重大和重点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在土地评价、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果。开创性地将尺度-格局-过程有机结合,系统研究了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为土地合理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发展了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理论,创建了综合集成的评价方法;注重自然地理学研究的生态学方向,推动了我国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SCI 论文20余篇,出版著作5部。曾获中国地理学会首届青年地理科技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并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 199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n 11月2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教授应邀来校学术交流,并作了题为《地理学:从知识、科学到决策》的报告。报告会由西北师大副校长陈怡平教授主持,全校近700名师生聆听了报告。 傅伯杰院士在报告中从地理学基本知识、地理科学的发展、地理科学与决策三个方面介绍了当前地理学的发展动态,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地理学的基本知识,指出地理学的综合性和系统性理念引领了现代地球科学的发展趋势,日益复杂的人地关系这一重大需求为地理科学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地理学的未来发展在于服务当代与预测未来。同时,通过气溶胶及其效应综合研究、生态系统过程与服务研究、生态水文经济集成研究、新型城镇化过程及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等案例生动地展示了地理学在科学决策中的重要地位,并将地理科学的发展趋势凝练为从格局研究到过程研究的转变、从要素研究到系统研究的提升、从理论研究到应用研究的链接、从知识创造到社会决策的贯通。 傅伯杰院士还和师生进行了交流讨论, 回答了师生提问。 报告会后,傅伯杰院士参观了西北师大校史馆、博物馆。 傅伯杰,1958年生,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部长、教授。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国际生态学会副主席,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n 北京大学地理学科“双一流”建设中期自评工作专家评审会召开 摘要:2019年8月9日上午,北京大学地理学科组织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北京大学校内的17位专家组成评估专家组,对北大地理学科“双一流”建设进行了中期评估,专家组组长为傅伯杰院士。会议由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贺灿飞主持。 2019年8月9日上午,北京大学地理学科组织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北京大学校内的17位专家组成评估专家组,对北大地理学科“双一流”建设进行了中期评估,专家组组长为傅伯杰院士。会议由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贺灿飞主持。 与会人员合影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院长刘鸿雁教授代表学科向专家组汇报了北京大学地理学“双一流”建设中期进展。刘鸿雁回顾了北大地理学“双一流”建设的过程和目标,结合学科2016—2018年的具体数据,从建设符合度、达成度、建设成效、特色和亮点成果等几个方面展开介绍,将学科的发展现状和近年来所取得的进步作了详实汇报,总结了学科发展的优势、不足及下一步举措,最后从学科原创性标志成果、高层次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经济的独特性等方面回顾了地理学科的亮点。 专家组认真听取了汇报,傅伯杰院士组织专家组审议了《北京大学地理学“双一流”建设中期自评报告》,并就本学科的建设情况进行了热烈讨论,形成了评估意见。 评审会现场 专家组充分肯定了北京大学地理学“双一流”建设的成效,认为各项工作开展举措得当,符合学科建设规划。 经过三年半的建设,北京大学地理学科已经具有较为完善的支撑平台,师资队伍稳步加强,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学科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在全球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三个优势的交叉领域取得了系统性的突破进展,发展了地表系统模拟和未来城市等符合国际学科前沿和重大国家需求的新型方向,学科整体实力和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得到大幅提升,人才培养的水平进一步得到加强。专家组一致认为各项工作均已达成预期目标,其中机构建设和平台建设内容已经提前实现了既定目标。 同时,专家组也指出地理学科在北京大学的发展受到了诸多限制,影响了其对当前国家发展中的诸多重大需求的响应。专家组建议学校充分考虑地理学综合性和交叉性的特色,采取有效举措进一步支持地理学在北京大学的发展,从而不负北京大学作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排头兵的使命和担当。 贺灿飞对专家评议作出反馈,他衷心感谢专家组对地理学科发展的肯定和宝贵意见。他指出,经过本次自评估会议,北京大学地理学科会积极正视存在的不足,进一步加强对国家需求的响应,努力把握机遇发展学科建设,以期取得更好成效。 10月8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傅伯杰研究员来校讲学。校党委书记李民教授会见了傅伯杰院士,他对傅院士来校讲学表示热烈欢迎,对他长期以来对我校特别是我校地理学科发展建设给予的指导和支持表示感谢,并向傅院士介绍了学校发展建设的基本情况。随后傅院士做客湖湘地理讲坛,在资环学院301报告厅作题为《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地理学》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谢炳庚教授主持。n报告围绕全球可持续发展、新时代的地理学、地理学展望三个部分展开。傅院士回顾了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起源与发展过程,阐述了当前可持续性科学研究的发展态势与核心论题。他指出,当前的地理学研究范式已从过去的知识描述、格局与过程耦合发展到对复杂人地系统的模拟;研究方法已从记述性为主发展到综合性、定量化研究,从概念模型走向模式模拟;研究主题已从“多元”走向“系统”;研究途径从要素和过程的分离研究走向综合集成研究。在交流互动环节,傅伯杰院士对现场师生提出的有关问题一一作出解答。n此次讲座是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围绕学校八十周年校庆而设立的湖湘地理讲坛的第一讲,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相关负责人及师生代表150多人聆听了讲座。n上一条:我院举行“启航助学金”捐赠签约仪式n下一条:“形势与政策”课——姚新良教授n【关闭】n 1962年,人类首部关注环境问题的著作——《寂静的春天》出版,唤起了人们对环境保护问题的关注。1972年,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举办,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之后,各国政府对环境问题愈发重视。进入21世纪,全球化发展越来越快,环境问题更加突出。2000年,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召开,确定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2015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召开,发布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全球发展目标朝着可持续发展目标迈进。 在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就对全球环境变化开展了科学研究。2013年,国际科学理事会和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发起了为期10 年的大型科学计划——未来地球计划,期望引导一条可通向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1994年,中国在国际上率先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制定了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和政策。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更加明确地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地理学的发展 地理学从诞生起就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是研究地理要素(水、土、气候、生物和人)和地理综合体的空间分异规律、时间演变过程及区域特征的学科,研究地球表层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机理。它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区域性的特点,旨在“探索自然规律,昭示人文精华”。地理学具有多维视角和综合的理念,在推动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地理学的使命是要解决资源、环境、发展面临的复杂问题,它不仅希望解释过去,更重要的在于服务现在和预测未来。 在区域和全球尺度上,环境、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正在成为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近几十年来,地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得到快速发展,研究范式从过去地理学的知识描述、到格局与过程耦合,发展到对复杂人地系统的模拟;研究方法从以记述性为主发展到综合性、定量化,从概念模型走向定量表达,从统计模型走向模式模拟;研究主题从“多元”走向“系统”,以地球表层系统为重点,分析和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研究的途径和方法上耦合地理格局和过程等。地理学的发展能够更好地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技术支撑,在国家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 地理学的前沿热点 地理学的研究前沿与热点聚焦在人地系统耦合理论与方法,需要发展要素集成、过程耦合以及注重数据融合与模式发展。 要素集成 1)人地耦合系统要素关联。研究地表圈层之间的要素交互作用、人类与自然环境要素交互作用、要素关联的空间特征尺度以及长时间序列要素作用过程演化。 2)人地耦合系统承载力预警。通过不同评价途径,明晰地球生命承载能力的极限和临界点;通过系统集成,对全球环境变化进行早期预警。 3)全球综合风险的系统应对。明晰风险的相互链接,关注风险的级联效应,多学科交叉填补知识缺口,多部门参与应对网络化的风险。 过程耦合 1)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综合影响。研究大气成分的改变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垫面性质的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人为热的释放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2)食物-能源-水综合可持续利用。评估并预测人类对食物、能源、水的需求,面向粮食安全、水安全、能源安全的可持续土地利用配置方案。 3)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系统服务管理。明晰“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结构-过程与功能-服务”的级联关系,为面向人类福祉提升的生态系统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4)区域及全球环境污染的健康效应。研究空气、水体、土壤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研究海洋污染的生物多样性响应及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5)可持续的城镇化与乡村复兴。构建跨基础研究、技术模式与政策咨询的综合研究体系,关注城乡土地资源配置的矛盾、城乡产业布局的协调、城乡生产要素的流动以及城乡政策制度的公平等。 数据融合与模式发展 海量地理数据处理方法与模型系统需要多要素地表环境立体观测系统、地表过程耦合模型系统以及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支持系统的建立,需要地理数据融合、集成技术与方法。 地理学仍在不断向前发展,它的发展正在从格局研究向过程研究转变、从要素研究向系统研究提升、从理论研究向应用研究链接、从知识创造向社会决策贯通,它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学科,将在全球和区域环境与发展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者简介: 傅伯杰,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部长。兼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国际生态学会副主席,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自然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 注:本文发表于《科技导报》2018 年第2 期,敬请关注。 《科技导报》 中国科协学术会刊 联系电话:010-62194182 欢迎投稿:lina@cast.org.cn 即刻关注 报告人简介:n 傅伯杰,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部长。兼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主任。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在Science、Nature geoscience、Nature climate change 等SCI收录刊物发表论文250余篇,出版著作10部。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任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主编、生态学报主编、地球科学进展主编,Landscape Ecology、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Current Opinion i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等刊物编委。n 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第六届学术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召开  2018年11月2日,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第六届学术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兰州召开。实验室程国栋院士、傅伯杰院士、赖远明院士,陈发虎院士等10位学委会委员及中科院西北研究院相关领导出席会议。会议由学委会主任傅伯杰主持。   西北研究院院长王涛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实验室在2018年取得的成绩。并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各位学委会委员和实验室成员一年来辛勤努力表示感谢。王涛表示西北研究院将继续支持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各项工作,力争取得更大成绩。   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牛富俊研究员作了“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2018年工作总结”“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2019年工作纲要”工作报告。报告就2018年实验室执行的科研项目、研究工作进展、主要研究成果、人才队伍建设、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实验室经费管理及存在问题等做了详细汇报。穆彦虎、罗栋梁、周志伟还在会上作了相关学术报告。之后,傅伯杰作了题为“自然地理与地表过程研究前沿”的学术报告。   委员们建议实验室在研究队伍建设中应加强学科交叉,尽快增大实验室人员规模,加强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并对2018年度实验室申请开放基金课题进行了评审。 据了解,实验室在2018年圆满完成了各项既定任务,解决了国家寒区重大工程关键技术难题,如青藏铁路次生病害整治、青藏高速公路冻害防治预研究、中俄原油管道融沉灾害防治、兰新高铁冻害监测及预防等。另外在冻土基础理论研究、人才培养、成果产出和学科建设等方面也取得重要进展。实验室马巍研究员荣获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称号,张明义研究员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2019年,实验室将更紧密结合青藏高速公路、川藏铁路、寒区水利建设、青藏科考、东北振兴等国家重大工程和生态文明建设科研需求,凝练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积极申报国家和行业重大科研项目,并加快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值仿真系统,促进重大成果产出和优秀人才培养。同时实验室将继续聚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冻融灾害、“绿色丝绸之路”和“三极”研究,加快东北大兴安岭、俄罗斯西伯利亚和美国阿拉斯加野外台站建设,为东北振兴和“一带一路”建设服务。此外,实验室计划进一步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全力做好2020年第十二届国际冻土大会的筹备工作,提升我国冻土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傅伯杰主持会议王涛致辞牛富俊作工作报告傅伯杰作学术报告会议合影 n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of vegetation cover in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nWANG Lang1, 2, FU Bo-jie1, L&Uuml|Yi-he1, ZENG Yuan3n1Research Center for Eco-Environmental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85, China|2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3Institute of Remote Sensing Application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n 摘要 基于20002008年的MODIS影像,通过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像元二分模型对退耕还林(草)、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生态恢复措施驱动下陕北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的植被覆盖度进行了动态评估.结果表明:20002008年,陕北地区植被覆盖度年内呈波动趋势,3月的植被覆盖度最差,8月最好;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的总体趋势是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加;年最大植被覆盖度在研究期间表现为明显增加;植被覆盖度组成中,低等植被覆盖度面积减少,中等植被覆盖度面积增加;植被覆盖度增加地区的面积占全区一半以上,以研究区东北部尤为明显.研究区植被覆盖度的显著增加是气候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态恢复重建措施的有效性.像元二分模型可以准确模拟区域尺度上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趋势,在区域植被恢复效果定量监测与评估方面具有适用性.nAbstract:Based on the 2000-2008 MODIS-NDVI images and using dimidiate pixel model, a dynamic evaluation was made on the vegetation coverage in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 one of the ecologically fragile area in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s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land and grassland and of the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soil and water loss. In 2000-2008, the vegetation coverage in the study area fluctuated within a year, being the highest in August and the lowest in March, and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from the northwest to the southeast. The annual maximum vegetation coverage had a pronounced increase, but the area of medium and high coverage increased while that of low coverage decreased. The increased area of vegetation coverage occupied more than half of the study area, especially in the northeast. Climate features and human activities were the main causes inducing the pronounced increase of vegetation coverage, reflecting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effectiveness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efforts. The dimidiate pixel model based on the MODISNDVI images could well and truly simulate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trend of the vegetation cover in northern Shaanxi, and be applicable to quantitatively estimate and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 at regional scale.nKey words:nvegetation coveragen dimidiate pixel modeln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n remote sensingn ecological restorationn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n张金茜, 李红瑛, 曹二佳, 巩杰. 多尺度流域生态脆弱性评价及其空间关联性以甘肃白龙江流域为例[J]. 应用生态学报, 2018, 29(9): 2897-2906.n刘祖英, 王兵, 赵雨森, 牛香. 长江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成效监测与评价[J]. 应用生态学报, 2018, 29(8): 2463-2469.n黄慧敏, 董蓉, 何丹妮, 向运蓉, 张小晶, 陈娟, 陶建平. 冠层结构和光环境的时空变化对紫耳箭竹种群特征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8, 29(7): 2129-2138.n刘帆,王传宽,王兴昌. 近地遥感在森林冠层物候动态监测中的应用[J]. 应用生态学报, 2018, 29(6): 1768-1778.n王钊,李登科. 20002015年陕西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驱动因素[J]. 应用生态学报, 2018, 29(6): 1876-1884.n黄春波, 滕明君, 曾立雄, 周志翔, 肖文发, 朱建华, 王鹏程. 长江三峡库区土地利用/覆盖的长期变化[J]. 应用生态学报, 2018, 29(5): 1585-1596.n李长春, 陈鹏, 陆国政, 马春艳, 马潇潇, 王双亭. 基于无人机高清数码影像和高光谱遥感数据反演大豆典型生育期氮平衡指数[J]. 应用生态学报, 2018, 29(4): 1225-1232.n杨锁华, 胡守庚, 瞿诗进. 长江中游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地形梯度效应[J]. 应用生态学报, 2018, 29(3): 976-986.n[10]n左璐, 王焕炯, 刘荣高, 刘洋, 商荣. 基于不同光谱指数的植被物候期遥感监测差异[J]. 应用生态学报, 2018, 29(2): 599-606.n[11]n陈丽萍,孙玉军. 基于不同决策树的面向对象林区遥感影像分类比较[J]. 应用生态学报, 2018, 29(12): 3995-4003.n[12]n徐凯健,田庆久,岳继博,唐少飞. 基于多光谱影像的森林树种识别及其空间尺度响应[J]. 应用生态学报, 2018, 29(12): 3986-3994.n[13]n王美雅, 徐涵秋. 上海和纽约城市不透水面时空变化及其对生态质量影响的对比[J]. 应用生态学报, 2018, 29(11): 3735-3746.n[14]n刘盼, 任春颖, 王宗明, 张柏, 陈琳. 南瓮河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遥感评价[J]. 应用生态学报, 2018, 29(10): 3347-3356.n[15]n陈宏伟, 许晶, 刘娜, 洪娇娇, 齐淑艳, 袁昊. 沈阳市城区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J]. 应用生态学报, 2018, 29(10): 3391-3397.n 4月20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傅伯杰院士在我校图书馆二楼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文明建设”专场学术报告会。报告会由副校长孙福宝研究员主持。<?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n中国科学院傅伯杰院士作学术报告n傅院士用丰富的科研资料和国际学术信息,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耦合的研究动态,生动地阐述了景观生态学研究作为生态学和地理学交叉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从生态系统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祁连山生态屏障建设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生态学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应用,以及国际热点和前沿的最新研究进展。傅伯杰指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特征均表现为空间异质性,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耦合是地理学和生态学研究的前沿,也是地表过程研究的突破点。他介绍了生态系统过程和服务的链接、生态系统服务形成机理、生态系统过程和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相互关系、生态系统服务管理的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提出要进一步加强祁连山生态屏障建设,基于直接观测的格局――过程耦合以及基于模型的格局――过程耦合做好城市生态规划,让生态融入城市,而不是点缀城市,加强城市景观格局-生态过程-生态系统服务的关联相关研究。傅院士在报告最后还提出了景观格局和景观规划研究及实践过程的重点方向。傅院士思维敏捷、博学多才,纵横论述,让大家领略了大家风范,受益匪浅。n副校长孙福宝研究员主持报告会n傅伯杰研究员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现任国际生态学会副主席,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在Science,Nature Geoscience, Nature Climate Change等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200篇,出版著作10部。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任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主编,Landscape Ecology、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Current Opinion i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等SCI刊物编委。n 报告会现场n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河海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农业大学、河西学院与甘肃省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30多名与会专家及领导,中国新闻社、新华网甘肃频道、光明日报甘肃记者站、科技日报甘肃记者站、甘肃日报、甘肃电视台和甘肃广播电台等数家媒体记者,河西学院校领导、各部门、各学院和科研平台负责人及教师代表、相关专业学生300多人聆听了院士报告会。n会后,媒体记者就祁连山生态研究院成立暨首届“祁连山生态与水资源保护论坛”以及祁连山生态与水资源保护等相关问题,对傅伯杰院士进行了专访。n 河南省科学院创建于1958年,前身为中国科学院河南分院。1962年到1978,由于受当时政治、经济多种因素的影响,多数研究所并入中科院中南分院,仅保留了地理、化学、同位素、生物等研究所(室)。1979年,经恢复、调整,重新组建为河南省科学院。经过将近6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发展,河南... n   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召开。会上,针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黄河流域必须下大气力进行大保护、大治理,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路子。n   通过多年的研究,我们认为,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强烈干扰的影响下,推进深入系统研究和综合统筹是有效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国家战略的保障。n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针对黄河的除害、兴利,开展过一系列规划工作。21世纪以来,相关规划以黄河干支流为重点,内容不断丰富。然而,对过去50多年气象资料的定量分析表明,黄河流域不论是极端降水还是干旱都表现出频率增加的态势。总体不利的气候背景下,过去30年黄河流域植被改善的面积约占60%,表明生态保护和修复成效显著,但是也加剧了水资源风险。n   另外,水沙变化及其成因的研究获得了显著进展。据有关研究,过去近70年黄河水沙呈减少趋势,年径流减幅17.9%~40.8%,年输沙量减幅在46.7%以上。土壤侵蚀也呈减弱趋势。但是,不论水沙过程还是土壤侵蚀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都存在高度时空变异性和复杂性。n   随着治理和管控力度加大,黄河干流的水质近年来呈现总体改善态势,支流和区域层面水污染问题还普遍存在,工业污染、城镇和农业面源污染仍未有效控制。局部生态破坏仍然严重,生态保护格局亟待优化。n   当前,针对黄河流域规划工作的综合性不足,相关研究对人与环境多要素、多过程的动态耦合作用缺乏足够关注,规划和研究缺乏国际视野等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n   第一,加强综合和统筹规划。n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国家各有关部门、相关地方政府机构和高校及科研院所都在积极学习和谋划落实。但是,黄河治理与流域发展的实践历程和国际流域管理的经验都表明,局部的、分散的行动方案会面临较高风险,例如,三门峡水利工程的问题。加拿大安大略1996年发布的一项报告也表明,在流域发展中因缺乏系统考虑,不得不对发生的17项问题加以工程修补,耗资达70亿美元,该损失完全可以通过强化系统性流域规划来避免。这也印证了加强顶层设计、重大问题研究和体制机制创新的高度重要性。而加强综合和统筹规划是其关键环节之一。n   要做好综合统筹规划,就需要国家综合部门协调行业部门、地方政府、科研机构等,将国家战略导向和地域特点、行业、地方的职能及诉求有机结合,统筹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资源配置、民生保障与生态安全等,在综合规划的基础上,以流域机构及省级行政区为协调单元、地市级行政区为管理单元、县级行政区为行动单元,并考虑区际关联,实施计划,为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调准方向、绘就蓝图。n   第二,开展流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重大问题研究。n   在自然和经济社会因素的耦合作用下,黄河流域形成一个动态的复杂开放巨系统。系统内部上中下游各有特色,通过水土、生态和经济社会过程而紧密联系。同时,在气候变化、水资源、能源及粮食安全等方面又与系统外存在相互作用与反馈。所以,面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国家需求,亟待将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要素进行系统综合,发展流域复杂大系统的理论与方法,为国家和区域战略决策及流域适应性综合优化管理与调控提供科技支撑。重点包括:黄河上游气候和生态系统变化的水文水资源效应;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治理与区域发展的耦合机制及资源环境效应;黄河下游槽滩演化与洪水安全、粮食安全与水资源安全及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安全;黄河流域上中下游水土生态过程与区域发展的多尺度关联机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地域分异及优化调控。n   第三,以黄河流域为试点,加强综合科学基础设施能力建设。n   科学的发展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越是复杂系统的研究越需要大量的多源、多维、长期、可靠的科学数据支撑。国际上在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相关的长期动态监测、数据存储、质量控制、共享机制等方面发展较好,建立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促进了生态环境信息学等相关学科的建立和发展。n   以黄河流域为试点,整合已有生态环境监测台站网络和数据资源,并进行完善和提升,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流域综合监测和数据共享机制,探索标准规范和政策机制,发展相应的学科,为提高我国的综合科学基础能力建设提供试验示范。n   第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大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互鉴与共享。n   黄河、长江不论长度和流域面积均居世界前列。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面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区)水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治理和流域综合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成果;同时,把我国大流域的相关进展和成功经验向国际社会推介,提高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为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和全球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贡献中国大流域尺度的科学和实践范式。n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n 政府机构和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河南省人民政府 河南省财政厅 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河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河南省中国科学院科技成... 河南省科技网 n 运动起来,健康“贴秋膘”长发变风景 农舍变民宿——广西龙胜民俗旅游助脱贫山东滨州:拔“穷根”甩“穷帽” 小康路上拉贫困户一起跑四川:生猪生产纳入各地考核内容9个粮食“原产地”荣获“特色产业县市”称号高铁红色游助乡村振兴驶入“快车道”沈跃跃出席第七届中国-中亚合作论坛开幕式并致辞全国工业机器人技能高手齐聚济南比拼“十八般武艺”河南洛宁:小苹果“书写”脱贫记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在乌镇开幕 n        新华网北京10月18日电(郭童)为推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2015年联合国通过《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了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确定了2016—2030年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为研究实施这些可持续发展的目标,16日,中国科协在京举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研究咨询会。n        活动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作题为“构建服务SDGs的全球科技创新伙伴关系”的报告。报告基于科技界的视角,主张在未来的发展中,应注重科技的可持续创新,构建服务SDGs的科技治理体系。n        傅伯杰认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人类的美好愿望,但如何整体实现各项目标也是当前人们共同面对的挑战。基于应对挑战的迫切性和复杂性,同时考虑各国各自不同的状况,报告提出了“分类-统筹-协作”3C框架,以加快全球整体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傅伯杰表示,分类是基础,可识别不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主体特征、不同国家的发展差异以及不同尺度的影响;统筹是核心环节,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保障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协同,提高不同管理部门的政策一致性,加强各国的联系;而协作则是整体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手段。n        围绕推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而提出的“分类-统筹-协作”3C框架,国际科学理事会主席达亚·瑞迪、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潘家华、以色列工程师、建筑师和技术科学毕业生协会董事会主席埃胡德·梅尼帕兹、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候任主席龚克、乌克兰科学与工程协会联合会主席尼古拉·吉尔尤欣等也提出了各自的观点。n        达亚·瑞迪表示,协作在推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其推动和实现。但在很多情况下,需要加强量化的标准来衡量具体目标是否达到预期结果。n        潘家华认为,用“以人为核心”的分类方式,将相关国家和地区进行重新规划、归类,并考虑环境等因素,会使实施环节更加有效,有助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n        埃胡德·梅尼帕兹表示赞同3C框架。他建议科学家们在学术层面上,做一个文献检索,通过对比得出更优方法。n        龚克认为,对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研究,要有全局观念,17个目标是一个整体体系。要根据不同的地区的需求、发展水平等进行统筹,考虑多样的目标,进行协调。n        尼古拉·吉尔尤欣表示,作为一名工程师,他希望利用工程方法的有效性推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n        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怀进鹏在总结时表示,加快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世界各国的理想,也是科学家的理想。他认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不仅是科学的问题,但科学是其中重要的方面,期待中国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贡献。 n直径126米“VR之光”亮相南昌摩天轮航拍云南元阳雨后梯田听,建筑在诉说丨航拍沈阳百年八卦街云南:抚仙湖现大量福寿螺 清除展开四川:大熊猫“小丫头”产下一对双胞胎浙江东阳:老人步履蹒跚过马路 路过司机下车搀扶【转型“晋”行时】“AI”上山城阳泉我们的奋斗:相信就能看见微视中国|花开太行昆明滇池:暗藏“玄机”的海埂大坝 n 同心同德 砥砺奋进 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我校部署2019年工作n 2月27日下午,我校2019年工作部署会在长安校区新勇学生活动中心二层报告厅召开。校长游旭群简要回顾了2018年的主要工作,分析了学校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安排部署了2019年重点工作。n 【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我校召开“双一流”建设推进会n 为贯彻落实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对照检查一年来“双一流”建设任务的落实完成情况,加快推进我校“双一流”建设,1月10日上午,我校在长安校区图书馆报告厅召开“双一流”建设推进会。n 【“双一流”建设大家谈】张新科|对标:一流学科建设的基本路径n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作为我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一头两翼”的重点学科,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从2017年9月国家公布“双一流”建设名单到现在整整一年了,我们虽有自豪的一面,但更多的是焦虑,是忧...n 4月17日,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公布了2019年新增院士名单,共有172位院士和42位外籍院士当选,我校地理系1977级杰出校友傅伯杰教授当选为外籍院士,是本年度唯一当选的中国学者。n美国人文与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英文简写为AAAS)成立于1780年,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独立学术团体和政策研究中心之一,也是进行独立政策研究的学术中心。首任院长为美国第一任副总统及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现共有院士4000多名,外籍院士600多名。院士中有250多名诺贝尔奖得主和60多位普利策奖获得者。n2018年8月傅伯杰在我校参加中国地理学大会n傅伯杰院士本科和硕士均毕业于我校地理系,是我校杰出校友代表。他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5年当选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还担任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n傅伯杰院士主要从事景观生态学与自然地理学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在Nature、Science、Nature geoscience、Nature climate change等SCI收录刊物发表论文28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论文被国内外引用4万余次,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n 2018年11月28日星期三上午9点,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学术讲座《新时代的地理学》在北大深圳研究生院C座125召开。主讲人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及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傅伯杰老师,主持人为曾辉老师。广大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师生积极到场参与了本次讲座。n 傅伯杰院士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与景观生态学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傅伯杰院士的报告,阐明了新时代地理学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中国地理学者的作为与担当。n 仰以观天文,俯以察于地理。首先,傅院士对地理学的定义、意义和发展等做了总结。规划和设计是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傅院士点明要学规划,先要有地理学的整体思路,才能让规划更符合自然、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规律。n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要素和地理综合体的空间分异规律、时间演变过程及区域特征的学科,具有综合性、交叉性特点,其研究内容是地球表层、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过程需要耦合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地理学的区域性通过地理分异以格局来表现,地理过程则显示出地理现象的时空演变,耦合格局与过程是地理学综合研究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也是地表过程研究的突破点。n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地理学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计划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地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已经成为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基础。起源于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并结合了社会科学研究的未来地球研究计划,代表了新时期地理学发展的方向。随着地理学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更加综合,地理学研究议题变得更为综合和多元,吸引了更为广泛的学科参与,地理学视角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得到重视,概念和工具所属的学科边界正变得模糊。新时期的地理学正在走向地理科学。n 其次,新时代的地理学需要有新的使命,任务,目标和方法。地理学的使命是解决资源、环境、灾害、发展面临的复杂问题。新的研究主题具有从多元走向系统特征,强调地球表层系统,以人地耦合研究为重点,分析和理解全球变化背景下当今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n 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下,新时期的地理学已经不再是单纯描述山川、河流等分布的学科,而是要探究格局与过程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分布特征在人类活动影响和自然环境驱动下的变化及其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地球表层系统的变化和预测成为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而这正是未来地球研究计划的核心。n 当代地理学研究方法已经从勘察、观测、记录、制图等传统的研究方法向空间统计、对地观测、GIS、室内外模拟、建模、决策系统等现代科学方法转变,继承了地理学原有的传统优势,并逐渐走向综合性、定量化,最接近地球系统科学理念。目前,地理学的3S 技术、地面观测、数据融合与同化等研究方法为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提供了数据获取方法,同时地理学特有的时空尺度原理也作为地球系统科学的重要概念基础融入到地球系统模式概念中。n 随后,傅院士阐明了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未来发展方向及地理学综合研究的前沿热点。n 随着自然地理过程综合与深化,在发展过程中,亟待关注以下前沿领域与方向:①地貌学需要重点加强地貌学与全球环境变化及人类活动关系研究;②生物地理学有待深化属性地理学、全球变化生物地理学等前沿领域的探索,连接变化背景下的生物地理空间分布与人类需求;③水文学需要开展多要素、多过程、多尺度的综合集成研究,发展生态水文学、社会水文学、水文形态学等新兴学科领域;④在气候变化国际重大研究计划、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支撑功能;⑤综合自然地理需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聚焦人地系统耦合研究,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生态安全格局与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作出积极贡献;⑥深化耦合自然与人文要素及过程研究,建立发展复杂系统模拟模型,分析和模拟变化环境下的自然、人文要素耦合机制和陆地表层系统动态变化规律。n 人文地理学方向则需进一步发展全球化,区域响应与科学决策,包括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与要素分工发展,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竞争与地缘战略,全球化导向的区域经济联系与协作。城镇化过程及科学决策包括城镇化过程及其合理进程、城镇化转型及其调控对策、城镇化模式与区域战略。n 地理学综合研究的前沿热点聚焦人地系统耦合理论与方法,具体分为要素集成,过程耦合,数据与模型。在综合与耦合的讲解上,傅院士分析了新型城镇化过程及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生态-水文-经济集成研究、生态系统过程与服务研究、气溶胶及其效应与综合研究等案例。n 最后,傅老师总结了新时代地理学的发展趋势是从格局-过程研究到系统模拟的转变;从要素研究到系统研究的提升;从理论研究到应用研究的链接;从知识创造到社会决策的贯通。地理学是一个关乎人类未来命运的基础性和方向性的学科,本质是思维学科,可以训练思维体系和思维结构,让人类更加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n 傅伯杰院士为城市学院师生带来的一个半小时的分享,内容详实,引发了大家的思考。在提问环节,傅伯杰院士针对是否能够活化深圳生态红线内的厂房问题,城市与区域规划的同学们在未来发展中的注意事项等问题进行了回答。傅伯杰院士还对于城市与区域规划的同学们的未来发展给出了三大建议:首先是要培养地理学的综合思维,用综合的思维进行规划工作;其次是要研究先行,在规划的过程中要利用地理学的方法对规划对象进行充分的研究;最后,要具备生态先行的思想,要让生态融入城市中发挥其生态功能效应,改变当前生态在城市中只是发挥景观的文化功能的现状。最后,傅伯杰院士希望同学们能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将地理科学的内容应该到自己的学习和研究中,共同促进地理学科的发展。n文/蔡爱玲、徐煖银n图/梁景天、朱再春n编辑/梁景天n 2019年1月13日,城市水循环与海绵城市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018年度学术委员会年会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隆重召开,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刘昌明院士,委员林学钰院士、王浩院士、傅伯杰院士、胡春宏院士、倪晋仁院士、吴丰昌院士、程晓陶教高等莅临指导,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张燕宾处长、北京市水文总站杨忠山主任、北京市城市规划研究院王军副总工、中关村海绵城市研究院潘晓军院长以及我院章四龙院长等出席了会议,实验室五家成员单位相关人员及我校师生近50人参加了会议。n开幕式由实验室主任徐宗学教授主持,他首先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参加会议的领导和专家。然后,张燕宾处长和左锐副处长分别代表北京市科委和北京师范大学表达了对实验室工作的支持。张燕宾处长介绍了国家和北京市在支持科技创新方面的政策和动态,希望实验室重视人才团队建设、加强对外合作交流、推进研究成果转化,并进一步聚焦研究方向,将实验室建设成为有自己特色的创新平台。左锐副处长代表我校科研管理部门对市科委支持实验室工作表示感谢,对各位院士专家关心实验室发展表示深深地敬意,并表示学校将一如既往地为实验室各项工作提供尽可能良好的条件。n刘昌明院士和傅伯杰院士共同主持了年会。实验室主任徐宗学教授和副主任孟庆义副院长、薛燕总工、张晓昕所长(王强代)分别作了工作报告,总结了重点实验室在过去的一年来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参与的重要工作。报告指出,2018年,重点实验室各共建单位矢志创新、紧密合作、协同发展,承担了多项国家及北京市重大科技项目,同时,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以及成果转化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进一步增强了实验室科研创新和技术孵化的能力。n学术委员会刘昌明、林学钰、王浩、傅伯杰、胡春宏、倪晋仁、吴丰昌7位院士和国家减灾委专委会程晓陶委员以及与会专家对重点实验室的各项工作给予了精彩的点评并提出了丰富的指导性建议,认为实验室在过去的一年密切关注社会重大需求,重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逐步开展了科技成果转化,发展十分迅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建议,实验室应进一步深入基础理论研究,通过合理布设城市水文站点开展长期广泛的监测,对城市水循环全过程及其与社会经济的响应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应抓住海绵城市建设三年验收的契机,对海绵城市和各种雨水管理措施的科学性和适应性进行研究,推动我国城市水管理体系的长效发展;应加强实验室科研成果的凝练和提升,从机制研究、模型研发、技术创新等方面推广特色重大成果,扩大影响力,发挥城市水管理智慧引擎作用。n本次年会总结实验室过去一年的工作,广泛吸收院士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实验室全体成员和与会专家学者的交流与讨论,将进一步助力实验室发展和壮大,促进我院在城市水文学领域的科研实力,推动城市水文学科和北京城市水管理体系的发展和完善。n 人民网哈尔滨8月22日电 为推动地球科学前沿科学领域探索,促进相关学科交叉融合及国际学术交流,“第四届地球科学前沿论坛”8月21日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启航活动中心召开。n黑龙江省政府副秘书长李明春、哈尔滨工程大学党委书记谷焕民、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傅伯杰、《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主编郑永飞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科学院院士郭正堂主持开幕式。《中国科学》《科学通报》总主编朱作言院士,复旦大学穆穆院士,厦门大学焦念志院士等12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局长李婷等参加会议,100多位地球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就地球科学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n傅伯杰院士在致辞中谈到:“地球科学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程,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个学科涉及到了我们未来的能源、资源、环境、生态以及灾害防治等多方面问题,所以目前国家在科技发展过程中,对地球科学越来越重视。中国科学院地学部肩负着地球科学学科引领和决策咨询等方面的任务。通过本次论坛的交流与讨论,形成一个地球科学学术界的繁荣景象和良好氛围,促进地球科学的发展,为国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n在论坛中,主办方共安排了两个分会场,“表层地球”分会场围绕“地球环境:过去、现在和未来”主题,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郭正堂院士组织。“深部地球”分会场的主题为“板块俯冲带:结构、过程和产物”,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郑永飞院士组织。20位专家就所在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研究热点及未来展望进行主题报告。n论坛倡导科学民主,鼓励学术争鸣,与会学者对报告内容进行充分的研讨和交流。对比国际表层地球科学和深部地球科学研究前沿,综合讨论中国表层地球科学和深部地球科学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论坛为推动地球科学前沿科学领域探索,促进相关学科交叉融合发挥重要作用。(汪晓涛、金声、饶泽靖)n (责编:李忠双、张喜艳)n 推荐阅读n世界最大家庭!耄耋老人拥有346个子孙住在乌克兰南部敖德萨地区一个村子里的帕维尔从小就一直梦想着将来有一个大家庭,当他的妻子为他生下13个孩子时,他非常激动。经过多年的发展壮大,他的家族已经有346个成员,其中最年轻的孩子只有两周大。n【详细】n国际新闻|国际热图n神奇!青蛙吞下萤火虫后胃部闪闪发光n网上一段视频显示,在美国田纳西州的纳什维尔市,一只青蛙在吞食了萤火虫后胃部闪闪发光,令人倍感新奇。视频中,一只青蛙趴在白色的墙壁上,身体不时发出暖黄色的光。【详细】n社会政法|社会热图n盛夏要喝温开水n夏天,应该养成喝温开水的习惯,尽量少喝或不喝冷水或冷饮。与体温相近的温水分子能较快排列整齐地进入肠壁,所以能解渴。另外,喝了温饮出点汗,可带走体内部分热量,这样饮水对身体无害。【详细】n瘦人也要小心脂肪肝n脂肪肝正严重威胁国人健康,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不少人认为,患脂肪肝多与吃得多、长得胖有关,都是营养过剩引起的,实际上不是这样的。【详细】n 热点排行n 《延禧攻略》后宫关系图 看看三个皇后的…亚运会排球:中国男排首战爆冷不敌越南队佳木斯市郊区政协主席张建国接受纪律审查…“从延安到北安”全国作家采风笔会海内外…蔡徐坤获最受欢迎潜力男歌手 全新作品即…n 8月29日-30日,2018年中国地理学大会在陕西西安隆重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地理学会、陕西师范大学共同主办,来自国内外4000余名地理学人齐聚古城,围绕“新时代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分享新发现、交流新思想、探讨新问题、共绘新时代中国地理学发展的新蓝图。n8月29日,大会开幕式在曲江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傅伯杰,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孙科,陕西师范大学校长游旭群以及九位中外院士、多位著名专家学者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陕西地理学会理事长、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院长董治宝主持。n游旭群校长首先代表学校欢迎与会专家学者的到来,他表示,中国地理学会作为一家具有百年历史学术组织,长期以来,在推进地理科学技术繁荣与发展,促进地理科学人才培养,传播中国地理科学声音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学术贡献,在回答国家战略地理实践的重大需求,在破解全球变化背景下生态、环保、水土资源利用和城乡统筹与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解决方案和智力支持,他希望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弘扬学术精神,秉承地理情怀,为回答时代需求、破解发展难题贡献智慧和力量。n陕西省科协孙科主席在讲话中提到,本次大会特别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为陕西地方发展建言献策,这将为全国特别是陕西地理、生态、环境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新的智力支持和政策支撑,为全国特别是陕西的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和新的动力。他表示陕西省科协将一如既往为各位院士专家,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搭建广阔平台,提供良好服务。n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傅伯杰认为,地理学是一门强调空间差异时间演变的学科,今天我们选择在陕西,在这个地理特色鲜明、历史悠久的三秦大地来探讨中国地理学未来的创新与发展,具有特殊意义。他强调,目前中国的地理学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良好的发展机遇期,希望与会学者围绕中国地理学未来的发展,就如何扩大中国地理学的国际影响力,如何发挥地理科学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决策支持作用,认真思考,深入交流,促进我国地理学持续健康发展。n国际地理联合会前秘书长、南非皇家学会院士Michael Meadows介绍了国际地理联合会的基本情况,并对中国地理学会在国际地理学研究领域做出的成绩表示肯定。他相信,未来两天的交流将富有成效和令人期待,也期待更多的中国地理学者能够向世界展示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成果。n在大会特邀报告环节,傅伯杰院士的报告,阐明了新时代地理学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中国地理学者的作为与担当。吴志强、孙九林、周成虎院士的报告,介绍了大数据推动下地理学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夏军、邵明安、崔鹏院士的报告阐述了长江经济带、黄土高原及“一带一路”生态建设、绿色发展及灾害治理方略。关美宝教授介绍了国外城市人群行为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新动态。方小敏、董治宝,分别就青藏高原隆起、行星风沙科学等基础理论研究进展作了专题介绍。刘彦随教授从乡村地理工程角度,论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途径。n根据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执行秘书长张国友介绍,将中国地理学会学术年会更名为中国地理学大会,旨在增加国际交流分会场,提升国际影响力;增加为社会服务的内涵,包括科普报告会与科普作品展示、研学旅行研究与实践成果交流等;增加为政府决策服务的科技咨询论坛等。他相信,通过中国地理学大会这个交流平台,助推我国地理科学创新发展,为中国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发挥地理学科应有的作用。n据悉,本次大会是中国地理学会学术年会历史上参会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盛会。会议设立了57个分会场和3个国际交流会场,内容涉及到地理学理论与方法及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回答国家战略地理实践的重大需求,探索锻炼地理人才的培养途径,体现新时代地理科学的新内涵,为我国地理学的发展指引了方向。(王蓓蓓 田立阳)n 责编:张嘉诚n 2019年7月13日至7月15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持续利用与减灾专业委员会和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主办,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青海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和青海省地理学会承办的“第七届景观可持续科学论坛(The 7th Landscape Sustainability Science Forum)”在青海师范大学城北校区顺利召开。来自瑞典、美国和中国的傅伯杰院士、陈德亮院士、邬建国教授、Darrel Jenerette教授、Matei Georgescu副教授、丁永建研究员、拓万全研究员、李小雁教授、方创琳研究员、陈彬教授、黎夏教授、李新研究员、何春阳教授、侯光良教授、巴丁求英副教授、仇江啸博士和廖川博士共17位学者分别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农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延边大学、江西财经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和青海师范大学等全国20多个科研单位的近14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北京师范大学人与环境系统可持续研究中心创始主任邬建国教授和青海师范大学校长史培军教授联合担任了本届论坛主席。n 7月13日,本次论坛开幕,论坛联合主席邬建国教授和青海师范大学副校长许存宁教授分别致辞。随后,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Darrel Jenerette教授、瑞典哥德堡大学的陈德亮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傅伯杰院士、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Matei Georgescu副教授、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仇江啸博士和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廖川博士分别作了学术报告。报告题目依次为:“Enhancing landscape resilience at the urban, agricultural, and natural lands nexus(增强城市、农业和自然土地之间的景观弹性)”;“Why does 1.5℃ warming goal matter to aridification and migration?(为什么1.5℃温升目标对干旱化和迁移很重要?)”;“Coupling Human-Earth Systems for Sustainability(可持续框架中的人地系统耦合)”;“Sustainable Urban Systems – An Agri-Climatic Perspective(可持续城市系统——基于农业-气候的视角)”;“Consequences of above- and belowground drivers on ecosystem services across scales(地上和地下驱动因素对生态系统服务的跨尺度影响)”;“Sustainable intensification of agriculture for synergistic socio-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outcomes(可持续农业集约化——协调社会经济与环境效应)”。n 7月14日,邬建国教授以及来自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的丁永建研究员和拓万全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的李小雁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方创琳研究员和北京师范大学的陈彬教授分别作了学术报告。报告题目依次为:“可持续科学的景观/区域途径”;“冰冻圈变化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柴达木盆地水循环全过程高效利用与生态保护技术”;“寒区水文土壤学与地球关键带研究”;“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近远程耦合机理及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城市资源代谢研究”。n 7月15日,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黎夏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的何春阳教授、青海师范大学的侯光良教授和巴丁求英副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李新研究员分别作了学术报告。报告题目依次为:“SSPs情景下全球未来城市收缩的模拟及其分析”;“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景观可持续性研究的方法与实践”;“湟水流域4kaBP前后植被与人类活动”;“鼠兔、草原和牧民:探究高原鼠兔在耦合的社会生态系统里的角色与作用”;“黑河流域可持续发展决策支持系统”。上午学术报告结束后,论坛进入大会讨论环节。在邬建国教授的主持下,所有报告人就坐于主席台,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就景观可持续科学的相关议题进行了充分交流和讨论。下午学术报告结束后,邬建国教授和史培军校长致闭幕词,宣布本届景观可持续科学论坛圆满结束。n 景观可持续性是指特定景观不断长期提供具有景观特性的生态系统服务,进而保持或提高人类福祉的能力。景观可持续科学是在可持续科学与景观生态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聚焦于景观和区域尺度的,通过空间显示方法来研究景观格局、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新兴科学。景观可持续科学论坛是由邬建国教授和史培军教授于2013年联合发起的,旨在推动景观/区域可持续科学发展的一个高层次国际学术交流论坛。论坛每年举办一次,主要议题包括可持续性、弹性、脆弱性、生态系统服务、土地系统设计与模拟以及人类福祉等,重点关注世界及中国北方半干旱区。每届论坛都将邀请来自世界各国与地区,在生态学、地理学、环境经济学以及可持续科学等领域颇有建树的著名学者,就景观/区域可持续科学的相关议题开展深入讨论。第六届景观可持续科学论坛于2018年6月8-9日在北京元辰鑫国际酒店成功召开,第八届景观可持续科学论坛计划在2020年6月召开。 (摄影:刘志锋、黄庆旭)(责任编辑:卢文路)n 5月6日下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主任傅伯杰院士应邀到我校访问。校党委书记付宏渊,副校长杨伟军、蒋昌波亲切会见了傅伯杰院士,并就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进行了交流。n随后,傅伯杰在云塘校区图书馆报告大厅作题为“生态系统服务与区域生态安全”的学术报告。学术报告由杨伟军主持,蒋昌波与科研部部长王磊、副部长李娜,水利工程学院院长胡旭跃、副院长蒋中明、陈杰,建筑学院副院长熊鹰、许建和,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欧阳国辉等参加了报告会。来自水利工程学院、建筑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等多个学院的400余名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参加了本次活动。n杨伟军首先代表学校对傅伯杰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和感谢,并介绍了傅伯杰的杰出学术成就和贡献。傅伯杰分别从“生态系统服务:概念与发展”、“城市生态建设”、“区域生态安全”三个大方面为作了精彩报告。首先是针对生态系统服务(支持、调节、供给、文化功能),从国际视角详细介绍了其概念和发展,指明最新研究趋势是生态系统过程与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与协调和生态系统服务集成与优化,并构建了中国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指标体系。随后,傅伯杰从城镇化区域典型生态问题延伸到城市的生态建设,提出优化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多种构想,生态系统服务优化是区域生态安全的基础,让生态融入城市,而不是点缀城市。最后,傅伯杰以黄土高原为例,简要介绍了其学术团队在黄河高原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综合评估与优化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与重要成果,指明生态系统服务是生态学和地理学研究的前沿,应加强生态系统过程与研究。 傅伯杰的报告结束后,杨伟军对本次学术报告进行了总结。在提问环节,傅伯杰与现场的师生们进行了互动,详细解答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提问。本次学术报告由水利学院和建筑学院承办,并得到了校科研部和各学院的大力支持。(文\\李志威等 图\\张方明等 审\\胡旭跃、熊鹰)n 上一条:2018年“能源与动力工程”国际合作交流学术会议在我校举行n 下一条:孟建民院士受聘我校客座教授 并作学术报告n 【关闭】n What happened?n This website is using a security service to protect itself from online attacks.n   2019年2月23日,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召开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结题报告会。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傅伯杰院士及部分学术委员会委员,科技开发处处长严岩研究员、科研人员和学生,以及科技开发处相关人员参加了报告会。  傅伯杰院士为报告会致辞,希望大家重视基金项目,国家将继续增加基金项目资金投入,鼓励大家积极申请基金项目,并祝愿中心的基金科研工作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严岩研究员主持了会议,总结了结题项目经费执行和学术成果概况,并介绍了结余资金使用说明。12位基金结题项目负责人对各自项目的完成情况与科研成果进行了详细汇报,学委会委员和报告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互动交流,并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本次基金结题报告会从青年和面上基金结题项目中,抽取了12个项目进行深度汇报,并接受学术委员会的细致点评,旨在切实有效地加强学术指导和交流,并对青年科研人员的进步起到督促作用。今后科技开发处将进一步摸索管理模式,与时俱进实现管理创新,为中心基金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会议现场 科技开发处2019年2月25日n 发布时间:2018-11-19 来源:bet9九州最新官网 n 受波兰科学院、波兰地理公司的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bet9九州最新官网理事长、国际地理联合会(IGU)副主席傅伯杰等一行于2018年10月13-16日对波兰进行了访问。中国、波兰地理公司代表团合影2018年恰逢波兰地理公司成立一百周年,傅伯杰理事长一行受到了波兰地理公司的热烈欢迎。10月15日下午,波兰地理公司理事长Antoni Jackowski教授、秘书长Tomasz Wites教授、乡村发展bet9委员会主席Marcin Wójcik教授等在波兰科学院与bet9九州最新官网代表团进行了深入交流。傅伯杰理事长首先代表bet9九州最新官网对波兰地理公司的邀请表示感谢,对波兰地理公司成立100周年表示热烈祝贺,对深入加强两国地理学界的交流给予期待。随后两国公司各自介绍了公司的组成、学术、教育、科普、出版等方面的工作,对今后合作交流进行了讨论,双方期望加强合作与交流,联合开展项目研究与成果发表,共同推进两国地理学发展。最后,Antoni主席为感谢傅伯杰理事长对推动中波地理学合作的贡献,为傅伯杰理事长颁发了波兰地理公司一百周年纪念奖章。傅伯杰理事长向Antoni主席赠送了bet9九州最新官网纪念牌,并对波兰地理公司、波兰科学院对中国代表团的热情接待与细致安排表示感谢。傅伯杰理事长向Antoni主席赠送bet9九州最新官网纪念牌在中波地理公司座谈之前,双方就农业与农村发展领域进行了交流研讨。 10月14日在波兰科学院乡村与农业发展研究所所长Monika Stanny教授、副所长Anna Rosa教授等人员陪同下,代表团考察了Promna市,与市政人员、企业家、农户、非政府组织等进行了深入交流与调研,对当地农业生产、土地利用、乡村产业发展与公共服务等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代表团与Promna市政府工作人员进行交流10月15日上午,波兰-中国“可持续农业与乡村发展”研讨会在波兰科学院召开。会前举行了中国科学院精准扶贫评估研究中心、波兰科学院乡村与农业发展研究所的战略合作协议签署仪式。经过前期沟通与协商,双方一致同意在科学研究、学生培养、人才交流等方面推进战略合作。傅伯杰理事长代表bet9九州最新官网、国际地理联合会对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表达了祝贺,并希望两国学者能够围绕当前国际学术热点开展合作研究,产出高水平成果。随后,双方学者围绕乡村转型与发展、农业政策与土地利用、城乡关系演化等议题进行了学术报告交流。战略合作签署仪式bet9九州最新官网副秘书长、《地理学报》副主编何书金研究员、bet9九州最新官网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bet9委员会主任刘彦随研究员、副主任龙花楼研究员、国际地理联合会农业地理与土地工程委员会(IGU-AGLE)秘书长李玉恒副研究员等随团访问交流。波兰-中国“可持续农业与乡村发展”研讨会 n 【保研人·全是干货】2018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夏令营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 2018“未来地球与人类”暑期夏令营 01 活动简要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将于2018年7月8-11日举办“未来地球与人类”暑期夏令营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促进自然地理学、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全球环境变化、安全科学与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等学科和专业的学术普及与交流,帮助优秀大学生深入了解相关学科发展前沿与研究热点。 2018年暑期夏令营活动期间,学员能全面了解地理科学学部教学与科研工作,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的智库响应,有机会聆听引领性学术报告,并与老师们进行面对面交流。 本期暑期学校拟招收200人,自公布之日起开始接受申请报名,报名截止日期为2018年6月20日(以邮件发送日期为准)。 本次暑期夏令营为入选学员全程参加活动者提供往返火车硬座旅费(或高铁二等座)及膳食费用,并为京外学员提供免费住宿。 02 日程 7月8日下午: 注册 7月9日上午: 1、(主会场)开学典礼:主持人:地理科学学部分党委书记 苏筠教授 2、特邀学术报告1(30分钟):地理科学学部部长 傅伯杰院士;报告题目:新时代的地理学 3、特邀学术报告2(30分钟):地理科学学部执行部长 宋长青教授;报告题目:北师大地理学的未来和研究生的成长 4、特邀学术报告3 (30分钟):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 史培军教授 ;报告题目:灾害风险科学与可持续发展 7月9日下午: 专业与导师介绍(并行分会场): 1.自然地理学(地理学院院长 伍永秋教授) 2.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学院院长 李小雁教授) 3.自然灾害(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副院长 张强教授) 4.全球环境变化(龚道溢教授) 5.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刘慧平教授) 6.安全科学与工程(汪明教授) 7.测绘科学与技术: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潘耀忠教授,陈晋教授) 7月9日晚上: 欢迎晚餐(并行分会场) 7月10日上午: 学生展示环节(第一志愿)(并行分会场*):各专业自行安排 7月10日下午: 学生展示环节(第二志愿)(并行分会场*):各专业自行安排 7月10日晚 : 学生填写志愿 7月11日上午: 8:00-9:00 英语笔试 9:00-12:00 各专业方向第一志愿面试 7月11日下午: 13:00-15:00 各专业方向第二志愿面试 16:00-17:00预录取协议 结业典礼 7月12日: 闭营及离京 注:并行分会场暂定于京师科技大厦,各专业方向会议室待定,以届时通知为准 03 申请资格 1)对自然地理学、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全球环境变化、安全科学与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等学科、专业有浓厚研究兴趣、愿意从事其学术研究、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地理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地理信息系统、大气科学、生态学等理学专业或数学、物理学等基础理学专业,安全、土木、环境、测绘、遥感、管理、金融等工学专业以及其它相关专业)的在校三年级本科大学生。 2)品学兼优,外语水平良好。 3)属全国“双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的在校三年级本科大学生优先。 04 申请材料 1)夏令营申请表(附件1,需要申请人所在院系领导签字并盖公章;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官网下载)1份; 2)个人简历1份; 3)安全责任书(附件2,需申请人家长知情、同意,签字;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官网下载)一式2份; 4)专家推荐信2封,需要2位副教授(含)及以上学术职称专家分别推荐并签字确认(附件3,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官网下载); 5)前两年半成绩单(可自己打印,如有不实后果自负)与总评成绩排名证明(如果没有两年半的学习成绩总排名,可提供各学期排名的证明,院系盖章,扫描件即可); 6)能够体现自身英语水平的证书、成绩等证明材料1份(扫描件); 7)获奖证书、学术论文或其它原创性工作成果(如有,请提供扫描件)。 05 申请方式 只接受邮件申请:申请人通过电子邮件将前述申请材料电子文档或原件扫描文件压缩成1个文件发送至“未来地球与人类”暑期夏令营报名邮箱(bnufgs_fe@bnu.edu.cn),发件时邮件名和压缩文件均以“申请人学校名_所在学部或院系名_申请人姓名_选择的第一专业”的方式命名(例如:北京师范大学_地理科学学部_张三_自然地理学)。 纸质材料申请恕不接收。邮件申请截止日期2018年6月20日。 06 材料审核及学员录取 审核和录取工作由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组织专门委员会负责。学员录取工作将于2018年6月30日结束,录取名单将在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网站(http://geo.bnu.edu.cn/)上公布并直接通知本人(邮件和手机短信方式),录取同学要在2018年7月2日前邮件或短信或电话确认,逾期未确认视为放弃此资格。 添加小助手保研人Summer(ID:byrzhzy)可免费领取包含《500道经典保研面试真题》、各专业最新保研讯息、史上最全保研笔记等多个优质保研资料的“惊喜大礼包”哦! 更多资讯欢迎关注公众号 :保研人【OfferGuide】 以及保研人论坛:https://www.sogou.com/link?url=DSOYnZeCC_pavU3ojsXGElXOB_ewte9q 6月3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研究院傅伯杰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彦随教授做客学院“庆祝建校120周年,建院70周年”系类学术活动。傅伯杰教授和刘彦随教授分别以“生态系统水碳服务耦合方法”、“现代土地资源与土地整治工程”为题作了学术报告。会前,校党委书记高翅向傅伯杰、刘彦随教授介绍了学校的办学历史、120周年校庆筹备等方面的情况。学院副院长谭文峰主持报告会。n傅伯杰院士首先就生态系统服务相关的概念、分类系统等基础知识进行阐述,并举例说明了目前国际国内相关研究团队围绕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所作出的努力和成果。随后傅伯杰院士结合其研究组在黄土高原20多年的工作,以水碳平衡相关研究为例深入浅出的介绍了生态系统服务权衡方法和生态系统服务的区域集成相关理论。刘彦随教授的报告则从“现代土地资源的内涵与认识”、“土地整治工程试验与应用”、“创新土地资源研究的思考”三方面展开。通过介绍其研究团队在全国各地开展的土地整治工程丰富案例,为大家阐述了土地工程化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实施办法和成效。他指出土地管理和乡村振兴可以很好的结合,达到生态富民的效果,重视农民农村造血功能的提升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n最后傅伯杰教授、刘彦随教授就土壤化学这些微观的过程研究是否可以和生态功能服务结合、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综合指标适用性、粮食生产重心北移和黄土高原退耕还林水分需求之间是否存在矛盾等多方面问题和在场的老师学生展开互动交流。n 时间:2015-09-21 22:10 来源:浙江省地理学会 作者:秘书处 阅读:次n 9月18日至20日,浙江省地理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在宁波大学召开,来自包括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宁波大学、浙江财经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工 业大学、温州大学、浙江外国语学院、台州学院、绍兴文理学院等近10余所高校的专家学者、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及各地市教研室的教研员以及30余所中学的地 理教师共1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n 本次年会由浙江省地理学会与宁波大学主办,宁波大学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城市科学系、浙江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海洋文化与经济研究中心承办,以 地理学与浙江转型、创新发展为主题。开幕式由宁波大学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副院长、浙江省海洋文化与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加林教授主持,宁波大学党委副书记唐绍祥,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主任傅伯杰院士,浙江省地理学会理事长李睿教授分别致辞。n 傅伯杰在致辞中回顾了浙江省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与近今现状,指出了浙江省地理学会取得的工作成绩及浙江地理学未来研究热点,为浙江省地理学的发展壮大指明了奋斗方向。 开幕式后,傅伯杰做了新时期中国地理学的特征与任务大会主题报告。傅伯杰的报告从地理学的基本特征与任务入手,指出地理学的研究重点以及新时期地理学 的学科特点与走向,并提出地理学所面临的战略研究问题为多元的学科议题和模糊的学科边界,地理学的发展目标在于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服务社会发展以及预测未 来变化。国家权威期刊《地理研究》专职副主编朱晓华副研究员,围绕中国地理期刊传媒发展与科研创新,为浙江省地理学科的工作者、研究生、中学教师提供了学术研究与学术产出的新思维、新路径。n 会议期间,有关专家学者将分别围海洋经济与区域发展、人居环境与城乡转型、城市地理与土地利用效益、地名文化与区域旅游开发、新高考与浙江地理教五大主题进行学术报告,全面展示和介绍浙江省地理学科研究最新进展,并为浙江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建言献策。本届年会交流学术论文(或摘要)46篇,其中全文32篇。为鼓励青年学者、中学老师和研究生积极参加学术交流,经理事会对提交论文进行了评选,共评出16篇优秀青年论文。n 最后,李睿理事长总结了本届年会圆满成功的几个特点:一是会议规格高,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傅伯杰院士参加会议并做大会报告,还有高水平学术期刊主编参加会议,大大提升了会议的学术水平;二是参与面进一步扩广,涉及全省几乎所有地理相关高校和全省11个地市的不同县市的中学地理老师;三是学术报告多、水平高,一天紧凑的会议中通过3个分会场安排了37个学术报告或教研报告,无论从上午的大会报告还是下午的分会场特邀报告和青年老师的报告,交流充分展示了浙 江省地理研究的最新成果;四是学术气氛浓,无论是大学学者的学术报告还是中学老师的教研报告,均有提问交流,产生了思想交流和碰撞;五是表彰了一批优秀青年学者(研究生)和中学教师,充分体现尊重人才、为会员服务的宗旨。李睿理事长还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在有限的交流中让大家产生更多的交流,也希望各位代表能够在会议中收获友谊,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建立长期的联系,也希望各位代表在以后能够积极参与学会的各种活动,学会将继续做好为各位会员的服务工作。n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傅伯杰院士致辞n浙江省地理学会理事长李睿教授致辞n大会会场n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傅伯杰院士做报告n为青年优秀论文获得者颁奖n (责任编辑365bet论坛:秘书处)n   8月28-30日,2018年中国地理学大会在西安隆重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地理学会、陕西师范大学共同主办,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陕西省地理学会联合承办。来自国内外4000余名地理学人齐聚古城,围绕“新时代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分享新发现、交流新思想、探讨新问题、共绘新时代中国地理学发展的新蓝图。   8月29日,大会开幕式在曲江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国际地理联合会副理事长傅伯杰,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孙科,陕西师范大学校长游旭群,南非皇家学会院士、国际地理联合会前秘书长Michael Meadows出席开幕式并先后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九林、吴志强,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成虎、崔鹏、陈发虎、夏军、邵明安和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Adrian J. Bailey,以及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出席本次大会。开幕式由陕西地理学会会长、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院长董治宝主持。   游旭群致辞,高度赞赏中国地理学会在推进地理科学技术繁荣与发展,促进地理科学人才培养,传播中国地理科学声音等方面做出的突出学术贡献,以及中国地理学家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在破解全球变化背景下生态、环保、水土资源利用和城乡统筹与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解决方案和智力支持。孙科期望,与会特别专家学者为陕西地方发展建言献策,为陕西地理、生态、环境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新的智力支持和政策支撑,为陕西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和新的动力。傅伯杰强调,地理学空间差异时间演变特点,三秦大地地理特色鲜明、历史悠久,希望与会学者围绕中国地理学未来的发展,扩大中国地理学的国际影响力,发挥地理科学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决策支持作用,促进我国地理学持续健康发展。Michael Meadows介绍了国际地理联合会的基本情况,并对中国地理学会在国际地理学研究领域做出的成绩表示肯定,期待更多的中国地理学者能够向世界展示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成果。   大会特邀8位中外院士和4位中外著名学者作大会报告,其中包括美国地理学家协会代表关美宝教授、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代表Adrian J. Bailey院士。傅伯杰院士的报告,阐明了新时代地理学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中国地理学者的作为与担当。吴志强、孙九林、周成虎院士的报告,介绍了大数据推动下地理学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夏军、邵明安、崔鹏院士的报告阐述了长江经济带、黄土高原及“一带一路”生态建设、绿色发展及灾害治理方略。关美宝教授介绍了国外城市人群行为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新动态。方小敏、董治宝教授分别就青藏高原隆起、行星风沙科学等基础理论研究进展作了专题介绍。刘彦随教授从乡村地理工程角度,论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途径。大会特邀报告分别由中国地理学会四位副理事长陈发虎院士、葛全胜研究员、刘毅研究员和杨桂山研究员先后主持。   8月30日,大会进行专题分会场交流。共有61个专题分会场分别以学术报告会、科普报告会、圆桌会议等形式进行了交流,其中包括英文国际交流分会场、中文中日交流分会场、科普报告会、研学旅行专家研讨会等,共有1500多名与会者作了口头发言,另有150多人进行了板报交流,涉及地理学理论与方法及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服务国家战略地理实践的重大需求,探索锻炼地理人才的培养途径,体现新时代地理科学的新内涵,为我国地理学的发展指引了方向。作为本次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8月28日,在陕西师范大学举办了“第十届全国地理学研究生学术年会”,共有来自全国的400多名研究生参加会议,交流论文200多篇。会议期间,地理大数据工作委员会召开了成立大会,发布了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数据出版、共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并颁发了大数据计算环境优秀案例奖;地理模型与地理信息分析专业委员会、干旱区分会召开了换届工作会议;科技评价工作委员会召开了工作会议,制订了工作条例,推动了《中国地理科学发展路线图》研制工作。   2001年,中国地理学会建立了学术年会制度,并先后在上海、北京、武汉、广州、兰州、南京、长春、乌鲁木齐、开封和郑州、成都等十多个城市成功地举办了14次中国地理学会综合学术年会。随着学科发展和学会建设“世界一流学会”的目标的建立,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会研究决定,从2018年起将中国地理学会综合学术年会更名为“中国地理学大会”,英文定名为“China Conference on Geography,简称CCG”,先期每年召开一次,2018年中国地理学大会在西安举行,2019年中国地理学大会在北京举行,2020年中国地理学大会在昆明举行。   本次中国地理学大会实现了多个转型突破。一是继续以国内学术交流为主体,增加国际交流分会场,包括英文和中文两类国际交流分会场,吸引英国、美国、南非、日本、印度、尼泊尔、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的学者参与,促进了中英、中美、中日和中印地理学会间的合作,提升了中国地理大会的国际影响力。二是增加为社会服务的内涵,包括组织科普报告会与研学旅行研究与实践成果交流,为出版商和企业机构搭建了地理科技成果展示平台。三是增加为政府决策服务的科技咨询论坛等。四是邀请了不同国籍、不同学科的著名学者做大会报告,促进了跨学科交流与信息共享。   本次大会是中国地理学会历史上规模最大、参与者层次最高、分会场选题最为广泛、学术影响力最强的国内学术年会。通过中国地理学大会这个交流平台,将助推我国地理科学创新发展,亦将有力地拉动中国地理学会建设世界一流学会的进程,为中国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发挥地理学科应有的作用。本次大会还评选表彰了中国地理学大会青年优秀学术论文20篇,全国地理学研究生学术年会优秀论文10篇。      会议现场1   会议现场2    n 学科建设咨询会现场 王大勇摄影资源与环境院士论坛现场 王大勇摄影傅伯杰院士作题为“地球科学前沿与优先领域”的报告 王大勇摄影朱日祥院士作题为“大洋钻探——地球科学创新的前沿”的报告 王大勇摄影郑永飞院士作题为“板块俯冲带的结构和过程”的报告 王大勇摄影王成善院士作题为“沉积学学科发展战略”的报告 王大勇摄影王会军院士作题为“太阳风能量通量对ENSO和热带气旋的影响”的报告 王大勇摄影周成虎院士作题为“遥感大数据与应用”的报告 王大勇摄影杨元喜院士主持资源与环境论坛 王大勇摄影校长郝芳院士致辞 王大勇摄影  【本站讯】5月4日,学校召开学科建设咨询会。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朱日祥、杨元喜、郑永飞、郭华东、刘丛强、王成善、陈骏、王会军、周成虎、吴立新,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副局长苏荣辉,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王凡,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所长李铁刚应邀出席会议。中国科学院院士、校长郝芳,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金声,党委副书记王勇,副校长李兆敏,副校长、党委副书记刘华东,副校长操应长,以及教学院部、相关职能部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与会专家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对学校在能源转型、新技术快速发展和“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调整优化学科布局,加强高层次人才团队建设,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超前谋划部署若干前沿和新兴领域,加强基础研究,建设一流科研平台,产出一流学术成果,深化产教融合、校地融合和国际化办学,推动一流学科建设和学校快速发展等方面进行诊断把脉,积极建言献策。  中国科学院院士、校长郝芳代表师生对院士专家光临学校指导工作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他指出,这次院士专家来校阵容强大,咨询建议水平高、针对性强、内容覆盖面广,对启迪学校发展思路、优化学科布局、促进学校改革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学校将对院士专家们提出的建议进行认真整理,消化吸收,用于指导实际工作,推动学校发展。  同日,中国科学院地学部第十六届常委会第十次会议暨资源与环境论坛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举行,18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参加了相关活动。在资源与环境论坛上,傅伯杰、朱日祥、郑永飞、王成善、王会军、周成虎6位院士分别围绕“地球科学前沿与优先领域”“大洋钻探——地球科学创新的前沿”“板块俯冲带的结构和过程”“沉积学学科发展战略”“太阳风能量通量对ENSO和热带气旋的影响”“遥感大数据与应用”等议题作了精彩报告,受到师生们的热烈欢迎。n   3月21日,应bifa必发88山地表生过程与生态调控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根绪研究员的邀请,bifa必发88院士傅伯杰来必发88官网作了题为“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地理学”的精彩学术报告,近100名科研人员和研究生认真聆听了报告。报告会由王根绪主持。   傅伯杰院士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政府应对、国际科学研究计划、可持续性科学等分析了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并从地理学的学科内涵与特点,以及研究范式变迁、研究技术方法的变革、研究途径的创新发展、研究主题的动态变化和战略需求与重大决策等方面全面阐释了当前国内外地理学发展现状。   他还围绕地理学从格局研究到过程研究的转变、从要素研究到系统研究的提升、从理论研究到应用研究的链接、从知识创造到社会决策的贯通等方面,系统展望了今后地理学发展趋势。 报告会上,傅伯杰院士还与现场科研人员和研究生进行了互动交流。n 同心同德 砥砺奋进 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yabo:部署2019年工作n 2月27日下午,yabo:2019年工作部署会在长安会区新勇会员活动中心二层报告厅召开。会长游旭群简要回顾了2018年的主要工作,分析了学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安排部署了2019年重点工作。n 【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yabo:召开“双一流”建设推进会n 为贯彻落实学会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对照检查一年来“双一流”建设任务的落实完成情况,加快推进yabo:“双一流”建设,1月10日上午,yabo:在长安会区图书馆报告厅召开“双一流”建设推进会。n 【“双一流”建设大家谈】张新科|对标:一流学科建设的基本路径n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作为yabo: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一头两翼”的重点学科,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从2017年9月国家公布“双一流”建设名单到现在整整一年了,我们虽有谆崂的一面,但更多的是焦虑,是忧...n 4月17日,美国人文与科部门公布了2019年新增会士名单,共有172位会士和42位外籍会士当选,yabo:地理系1977级杰出会友傅伯杰教授当选为外籍会士,是本年度唯一当选的中国学者。n美国人文与科部门(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英文简写为AAAS)成立于1780年,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独立技术团体和政策研究中心之一,也是进行独立政策研究的技术中心。首任会长为美国第一任副总统及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现共有会士4000多名,外籍会士600多名。会士中有250多名诺贝尔奖得主和60多位普利策奖获得者。n2018年8月傅伯杰在yabo:参加中国地理学大会n傅伯杰会士本科和硕士均毕业于yabo:地理系,是yabo:杰出会友代表。他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部门会士,2012年当选第三世界科部门会士,2015年当选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会士。现任中国科部门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技术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科部门地学部主任,还担任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n傅伯杰会士主要从事景观生态学与自然地理学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发表技术论文400余篇,其中在Nature、Science、Nature geoscience、Nature climate change等SCI收录刊物发表论文28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论文被国内外引用4万余次,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部门杰出科技成就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n 作者:  |  来源:  |  更新时间:2019-09-26n 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自然地理学、景观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部长。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现任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国家生态环境专家委员会委员。报告题目 提高公众科学素质,推进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报告摘要报告围绕可持续发展目标、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提高公众科学素质推进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三个方面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及最新研究前沿进展进行介绍。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四个方面的显著特点:一是制定者“扩面”,成为一项全球性行动;二是适用对象“扩容”,面向所有联合国成员国;三是更新了发展理念,确立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改善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观;四是拾遗补缺。介绍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主要进展,提出SDGs实现目前存在的问题:①同千年发展目标相比,SDGs更突出其对于科学界的需求;②《2018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指出依照当前进展,到2030年不足以实现纲领确定的目标;③数据指标的监测、统计以及模拟预测能力不足是重要限制;④气候变化及其与之相关的干旱等灾害增加了额外的挑战;⑤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是相互关联的,需要一套系统综合方法。报告提出了“分类-统筹-协作”框架,为充分发挥科学与技术在推进SDGs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报告主张注重科技的可持续创新,建立服务SDGs的科技治理体系,包括形成可持续发展价值共识,在国际科联层面建立协调机制,和完善政府、企业、院所、大学、社会组织及国际科技治理结构,以及全面加强企业、区域以及国家间的科技伙伴关系:(1)共建创新与协作平台,(2)保障创新与协作资金,(3)共同培养国际化人才以及(4)深化可持续发展教育与推广。n关闭窗口n更多>>n国家主席习近平致首届世界公...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万钢:愿意与各国携手 推进...怀进鹏:携手提升公众科学素...重磅!《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科...2019年世界公众科学素质...n   ■本报记者丁佳王佳雯     6月3日上午,可容纳近千人的京西宾馆大礼堂座无虚席。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中科院学部第五届学术年会全体院士学术报告会在这里举行。院士、青年科研人员和在读学生纷纷到场聆听报告。     报告会上,吴岳良、傅伯杰、梅宏、周琪等4位中科院院士针对当下科技界普遍关注的话题,分别作了题为《引力波和引力本质——21世纪基础科学的革命性突破》《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协调发展》《大数据:现状、挑战及对策思考》《基因编辑:中国的困境、机遇与挑战》的学术报告。     他们从热点科学前沿、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结合有关科学研究成果,以翔实的数据和深入的分析,表达了自己的思路和建议。     引力波将引发基础科学革命性突破     吴岳良的报告以《引力波和引力本质——21世纪基础科学的革命性突破》为题,详细解读了极小粒子与极大宇宙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对引力本质的认识,阐述了引力波物理和引力宇宙的内涵,并介绍了空间引力波探测的特性和关键技术以及我国“太极计划”的研究内容、目标和路线图。同时吴岳良介绍了他的研究成果——时空和物质深层结构的重新认识和引力量子场论。     他说,21世纪极小粒子与极大宇宙面临的一系列未解之谜涉及到更深层和更基本的科学问题:引力的本质和基本相互作用力的统一。“引力波的发现为探索宇宙的起源、形成和演化提供了全新观测手段。引力波的精确测量和引力本质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人类进一步认识时空结构、物质起源和宇宙演化,揭示极小粒子与极大宇宙之间的内在规律。”     现场观众针对吴岳良的报告,提出了关于黑洞与引力波探测间关系等问题,吴岳良则进行了简练解答。     科学化解“城乡病”     傅伯杰的报告以《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协调发展》为题,简要分析了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及其与传统城镇化的区别,系统剖析了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亟待解决的五大突出问题,并针对国家新型城镇化目标及其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及对策建议。     傅伯杰指出,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针对传统城镇化进程中暴露出的许多突出问题与治理难题,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必须突出城乡统筹、以人为本、产城融合、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协调发展,推进创新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城乡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同与持续发展,创建城乡协调、融合与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新格局。     “我国已进入城乡发展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全面深化土地、人口、产业与社会保障制度的综合改革和科技创新,是破解城镇化协同机制缺乏、内生动力不足、发展质量不高、城乡两病并发等复杂问题的基本前提。”傅伯杰说,“不同类型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城镇化与城乡发展模式、路径会有很大不同,因而必须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精准施策。当前服务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亟须深化新型城镇化系统科学研究,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大理论、地域模式与决策技术创新。”     傅伯杰的报告引起了在场观众的深思,在交流互动环节有观众提出海绵城市建设、城镇化和现代化关系等问题。傅伯杰结合自己的研究一一作出了解答。     大数据热的“冷”思考     梅宏的报告以《大数据:现状、挑战及对策思考》为题,探讨了大数据的内涵和本质,对当前的大数据热潮给出了若干观察和思考;分析了大数据对信息技术体系的挑战以及相关的技术发展趋势;分三个层次介绍了大数据应用的成功案例,并小结了当前应用的特点;概览了我国大数据发展的现状,并针对当前所面临的问题,给出了若干对策思考和建议。     “近年来,大数据蕴含的巨大应用价值和潜力已被广泛认知和期待,并兴起了大数据研究和应用的热潮,我们正在步入大数据时代。”他说,“但对比以美国为代表的大数据技术与产业领先国家,我国的大数据发展仍存在明显差距。”     例如,大数据基础设施与处理技术主要依赖国外开源软件,但应用定制能力明显加强;大数据分析基础与核心算法基本源自国外学术界,主要进行面向应用的优化;互联网大数据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政府与行业应用由于数据开放程度低而明显滞后;学术界核心技术与算法理论研究大多围绕具体应用,基础理论和底层共性技术深入研究偏少。     在梅宏看来,从促进大数据在我国的发展,加速我国从大数据应用大国向技术强国的转型出发,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对策思考,也就是如何推进数据开放共享和产业创新发展;加大研发力度,形成自主基础技术产品体系;促进学科交叉,培养大数据人才队伍。     梅宏对于当下大数据热潮的冷思考,在现场引发了共鸣,报告结束后,多位专家、青年学生提问,希望了解梅宏对于大数据热的深度思考。梅宏纷纷予以回应,现场气氛热烈。    中国基因编辑应把握先机     周琪的报告以《基因编辑:中国的困境、机遇与挑战》为题,对基因编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促进我国基因编辑研究快速、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和项目需求。     周琪指出,科技界和生物产业界已经形成共识,基因编辑研究将给基础和转化研究带来革命性变革,是下一代生物技术的核心。     “我国的基因编辑技术研究虽然取得了巨大进展,但也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我国基因编辑研究依然处于一个相对无序的状态,在系统科学布局以及相关的伦理学、管理和法律法规方面相对薄弱,亟待加强布局。”周琪在报告中表示。     周琪说:“我国应该在基因编辑研究方面把握住先机,通过创新驱动、资源整合和团队优势,为我国在基因编辑的基础研究、临床转化和市场化应用方面争取主动权和话语权,保障国民健康和推动经济发展。”     周琪对基因编辑问题发出的“以客观的态度来看待一个新技术的出现和发展”的呼吁,引起了现场观众的关注。周琪针对观众关心的话题结合自己的思考,作出了回应与解答。    作为中科院学部第五届学术年会的重要内容,中科院6个学部常委会在6月2日还分别组织了本学部的学术报告会,70余位院士围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学术前沿的重要进展以及本人的最新研究成果作了精彩报告。 n 中国科学院森林生态与管理重点实验室召开 2018年度学术年会和学术委员会会议 2019年1月7日,中国科学院森林生态与管理重点实验室2018年度学术年会和学术委员会在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召开。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傅伯杰院士,副主任刘世荣研究员,委员马克平研究员、于贵瑞研究员、张大勇教授、薛建辉教授、孙建新教授、王传宽教授、贺金生教授、朱教君研究员、郝占庆研究员和方运霆研究员等出席会议。中国生态学学会副理事长王克林,沈阳生态所党委书记金昌杰、科技处处长卓君臣参加会议。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和研究生120余人参加了会议。 首先,实验室主任郝占庆研究员作实验室2018年工作报告。报告分别从实验室概况、本年度主要进展、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组织管理与运行四个方面做了汇报。针对国家生态安全重大战略需求,实验室以:1) 生物多样性与森林生态系统功能;2) 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3) 森林生态恢复、功能提升与可持续管理为主要研究方向开展工作,并在2018年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实验室青年学者原作强、孙涛和刘志华,分别以"多重生物和非生物路径决定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森林生态系统地上地下分解过程的关联研究"和"火干扰、生态系统和气候的多尺度影响和反馈"为题,代表实验室三个研究方向作了学术进展报告。另外,今年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建设40周年,郑晓以"40年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存在问题与经营对策"为题,系统介绍了该工程发展历史、评估方法和主要的评估结果、存在问题及未来经营对策。 在讨论阶段,与会专家和委员就实验室本年度的科研与管理工作、研究方向、人才队伍、野外平台建设、团队合作及未来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委员们充分肯定了实验室在青年人才培养、研究方向凝练、平台建设、基础研究及组织管理等方面做出的突出成绩,在此基础上,对实验室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 最后,学术委员会主任傅伯杰院士作了总结发言。傅院士对实验室的研究成果、人才队伍建设及组织管理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根据实验室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为实验室2019年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文/图 院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主任郝占庆研究员作年度工作报告 原作强副研究员作报告 孙涛副研究员作报告 刘志华副研究员作报告 郑晓副研究员作报告 傅伯杰院士发言 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合影 傅伯杰院士畅论新时代的地理学n2018-11-30 09:07:18   编辑:n  11月17日至18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理科学类专业指导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中山大学主办,天津市地理学会和天津师范大学承办,广东新蚁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协办的新蚁族杯第四届中国高校地理科学展示大赛(决赛)在天津市天财酒店举行。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科院院士傅伯杰教授,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天津师范大学校长高玉葆教授出席大赛闭幕式并致辞。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贺灿飞教授等专家评委和来自全国30多所高校的41支参赛的队伍的200余名师生参加了此次展示活动。n开幕式现场n  闭幕式结束后,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傅伯杰院士向参赛的全体师生作了《新时代的地理学》专题报告。傅院士在报告中指出,新时代的地理学在技术方法、数据来源、研究主题、发展目标和研究方式方面已经发生了变化。正在从传统的的定性描述向具有独特研究手段的定量化实现华丽的转身。地理学作为研究地球表层系统中各圈层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重点在于研究人地系统的耦合理论与方法。n  此届展示大赛的决赛是在南方赛区和北方赛区初赛的基础上选拔出41支参赛队伍,分自然地理组和人文地理组分别进行。各参赛队结合自己所在区域的特点,在专业教师的辅导下紧扣新时代的地理学这一主题,密切联系地理学研究的前沿热点问题,经过亲身的社会实践调查和资料收集,缜密设计参赛的题目和内容,通过建模和定量定性分析,充分展示了中国当代地理科学专业大学生的专业学习、研究、创造能力,和广大高校地理教育工作者重视地理本科教育与科学普及的巨大努力与丰硕成果。自然地理组和人文地理组分别评选出一等、二等和三等奖以及最具创新奖、最具主题奖、最佳组织奖和最佳男女选手奖。天津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力压群雄,分别获得自然地理组和人文地理组一等奖和最具创新奖。n "图片新闻 首页 > 图片新闻 青藏卓越中心主任陈发虎院士当选为中国地理学会第十二届理事会理事长 2018-12-26 来源:中国地理学会 开幕式 12月22日,中国地理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会员代表220多人出席了会议。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宋军,中国地理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葛全胜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致辞。老一辈地理学家陆大道、刘昌明、郑度、张耀光等院士专家应邀出席大会。大会开幕式由中国地理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主任陈发虎主持。 中国地理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理事长傅伯杰院士致辞并作工作报告 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宋军致辞 宋军代表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处致辞,他表示,地理学是传统基础学科,作为一门研究人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防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世界各国高度重视地理学发展,普遍设立了地理学会或者类似的组织。中国地理学会拥有一百一十年光辉历史,是中国科协所属的210家全国学会中的优秀代表,在第十一届理事会的带领下学会事业快速发展,取得骄人的成绩。希望学会作为我国地理学领域的学术共同体,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会发展道路,以建设世界一流学会为目标,做强内涵、做大规模、做出品牌,团结带领广大地理科技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贡献,建功新时代。 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所长葛全胜致辞 葛全胜所长首先欢迎与会领导嘉宾和代表到访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出席中国地理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高度赞赏中国地理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在傅伯杰理事长带领下开展的重要工作以及取得的辉煌成就。他表示,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将进一步加大对中国地理学会的支持力度,支撑亚洲地理学会建设,助力中国地理学会发展,为繁荣我国地理科学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傅伯杰理事长作了题为《以会员为主体、以学术交流为主线,推动学会事业全面发展》的工作报告。报告从学会党建、内部治理、学术交流、国际合作、智库建设、产学融合、科学普及、会员服务、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全面回顾了第十一届理事会期间学会取得的工作成果,对新一届理事会的工作提出了建议。指出中国地理学会要继续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学术引领,提升智库水平,做好科普工作,坚持以会员为主体、以学术交流为主线,推动学会事业全面发展。要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全力打造世界一流学会,团结和服务广大地理科技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谱写新篇章,贡献学会力量。 会场 大会审议和表决通过了中国地理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工作报告、财务报告、修改《中国地理学会章程》的报告,以及中国地理学会会员会费标准建议,选举产生了中国地理学会第十二届理事会和第一届监事会。来自学会各分支机构、地方学会、单位会员、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以及企业界的代表150名当选为中国地理学会第十二届理事会理事。 在随后召开的中国地理学会第十二届理事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常务理事会、副理事长和理事长,聘请了学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主任陈发虎教授当选为理事长;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院长董治宝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葛全胜研究员、云南大学国际河流与生态安全研究院何大明研究员、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贺灿飞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李小娟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刘敏教授、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院长鹿化煜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执行部长宋长青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吴正方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夏军教授、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院长薛德升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张国友研究员等12人当选为副理事长;聘任张国友为秘书长(兼)。 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国地理学会第一届监事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研究员当选为监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崔鹏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毅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院长杨桂山研究员,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王士君教授当选为监事。 投票选举 会议期间,召开了学会第十二届理事会第一次全体中共党员理事会议,以及中共中国地理学会第十二届理事会委员会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陈发虎当选为第十二届理事会党委书记,张国友为副书记,薛德升、刘敏、贺灿飞为委员。 中国地理学会第十二届理事会理事长陈发虎院士讲话 陈发虎理事长在大会闭幕式上讲话,对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并表示新一届理事会将面对新形势、新使命,学会应以党建为立会之魂、会员为立会之基、学术为立会之本,以产学融合为兴会之体,国际化信息化为兴会之翼,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学会,为学科发展、为科技进步、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做出无愧于时代要求的贡献。 大会开幕式上颁发第九届中国地理科学成就奖,向获奖者代表颁发了奖牌和证书。 (中国地理学会秘书处)" 2019年8月9日上午,北京大学地理学科组织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北京大学校内的17位专家组成评估专家组,对北大地理学科“双一流”建设进行了中期评估,专家组组长为傅伯杰院士。会议由城市与环境学院贺灿飞院长主持。n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院长刘鸿雁教授代表学科向专家组汇报了北京大学地理学“双一流”建设中期进展。刘鸿雁回顾了北大地理学“双一流”建设的过程和目标,结合学科2016-2018年的具体数据,从建设符合度、达成度、建设成效、特色和亮点成果等几个方面展开介绍,将学科的发展现状和近年来所取得的进步做了详实汇报,总结了学科发展的优势、不足及下一步举措,最后从学科原创性标志成果、高层次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经济的独特性等方面回顾了地理学科的亮点。n专家组认真听取了汇报,傅伯杰院士组织专家组审议了《北京大学地理学“双一流”建设中期自评报告》,并就本学科的建设情况进行了热烈讨论,形成了评估意见。n专家组充分肯定了北京大学地理学“双一流”建设的成效,认为各项工作开展举措得当,符合学科建设规划。n经过三年半的建设,北京大学地理学科已经具有较为完善的支撑平台,师资队伍稳步加强,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学科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在全球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三个优势的交叉领域取得了系统性的突破进展,发展了地表系统模拟和未来城市等符合国际学科前沿和重大国家需求的新型方向,学科整体实力和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得到大幅提升,人才培养的水平进一步得到加强。专家组一致认为各项工作均已达成预期目标,其中机构建设和平台建设内容已经提前实现了既定目标。n同时,专家组也指出地理学科在北京大学的发展受到了诸多限制,影响了其对当前国家发展中的诸多重大需求的响应。专家组建议学校充分考虑地理学综合性和交叉性的特色,采取有效举措进一步支持地理学在北京大学的发展,从而不负北京大学作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排头兵的使命和担当。n 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冯丽 通讯员 王蓓蓓)8月29日至30日,2018年中国地理学大会在西安隆重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地理学会、陕西师范大学共同主办,来自国内外4000余名地理学人齐聚古城,围绕“新时代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分享新发现、交流新思想、探讨新问题,共绘新时代中国地理学发展新蓝图。n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傅伯杰等九位中外院士及多位著名专家学者出席大会。在特邀报告环节,傅伯杰院士阐明了新时代地理学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中国地理学者的作为与担当。吴志强、孙九林、周成虎院士的报告,介绍了大数据推动下地理学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夏军、邵明安、崔鹏院士的报告阐述了长江经济带、黄土高原及“一带一路”生态建设、绿色发展及灾害治理方略。关美宝教授介绍了国外城市人群行为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新动态。方小敏、董治宝分别就青藏高原隆起、行星风沙科学等基础理论研究进展作了专题介绍。刘彦随教授从乡村地理工程角度,论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途径。n据悉,从今年起,中国地理学会学术年会更名为中国地理学大会。本次大会是中国地理学会学术年会历史上参会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盛会。会议设立了57个分会场和3个国际交流会场,内容涉及到地理学理论与方法及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回答国家战略地理实践的重大需求,探索锻炼地理人才的培养途径,为我国地理学的发展指引方向。n   12月22日,中国地理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会员代表和特邀嘉宾220多人出席了本次会议。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宋军,中国地理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葛全胜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致辞。老一辈地理学家陆大道、刘昌明、郑度、张耀光等院士专家应邀出席大会。大会开幕式由中国地理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发虎主持。  宋军代表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处致辞,他表示,地理学是传统基础学科,作为一门研究人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防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傅伯杰理事长作了题为《以会员为主体、以学术交流为主线,推动学会事业全面发展》的工作报告。指出中国地理学会要继续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学术引领,提升智库水平,做好科普工作,坚持以会员为主体、以学术交流为主线,推动学会事业全面发展。要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全力打造世界一流学会,团结和服务广大地理科技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谱写新篇章,贡献学会力量。  大会在审议和表决通过中国地理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工作报告、财务报告、修改《中国地理学会章程》的报告,以及中国地理学会会员会费标准建议的基础上,选举产生了中国地理学会第十二届理事会和第一届监事会。在随后召开的中国地理学会第十二届理事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常务理事会、副理事长和理事长,聘请了学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陈发虎研究员当选为理事长;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院长董治宝教授等12人当选为副理事长;聘任张国友为秘书长(兼)。会议同时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监事会。会议期间,召开了学会第十二届理事会第一次全体中共党员理事会议,以及中共中国地理学会第十二届理事会委员会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陈发虎当选为第十二届理事会党委书记,张国友为副书记,薛德升、刘敏、贺灿飞为委员。大会开幕式上还颁发了第九届中国地理科学成就奖,向获奖者代表颁发奖牌和证书。  陈发虎理事长在大会闭幕式上讲话,对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并表示新一届理事会将面对新形势、新使命,学会应以党建为立会之魂、会员为立会之基、学术为立会之本,以产学融合为兴会之体,国际化信息化为兴会之翼,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学会,为学科发展、为科技进步、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做出无愧于时代要求的贡献。  我所所长陈发虎院士当选为中国地理学会第十二届理事会理事长。这是继我所名誉所长姚檀栋院士担任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长后,青藏高原研究所又获殊荣。标志着青藏高原是科学研究的地理热点区域,青藏高原研究正迈入黄金发展期,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资料来源:中国地理学会)   中国地理学会(The Geographical Society of China , 缩写:GSC)是由全国广大地理工作者自愿组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依法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全国性、公益性、学术性的社会团体,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发展地理科学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学会挂靠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地理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理事长傅伯杰院士致辞并作工作报告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宋军致辞中国地理学会第十一届、第十二届理事会理事长握手中国地理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n   8月28-30日,2018年金佰利真人游戏下载地理学大会在西安隆重召开。本次大会由金佰利真人游戏下载地理学会、陕西师范大学共同主办,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陕西省地理学会联合承办。来自国内外4000余名地理学人齐聚古城,围绕“新时代金佰利真人游戏下载地理学的发展”,分享新发现、交流新思想、探讨新问题、共绘新时代金佰利真人游戏下载地理学发展的新蓝图。   8月29日,大会开幕式在曲江国际会议中心举行,金佰利真人游戏下载科学院院士、金佰利真人游戏下载地理学会理事长、国际地理联合会副理事长傅伯杰,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孙科,陕西师范大学校长游旭群,南非皇家学会院士、国际地理联合会前秘书长Michael Meadows出席开幕式并先后致辞;金佰利真人游戏下载工程院院士孙九林、吴志强,金佰利真人游戏下载科学院院士周成虎、崔鹏、陈发虎、夏军、邵明安和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Adrian J. Bailey,以及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出席本次大会。开幕式由陕西地理学会会长、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院长董治宝主持。   游旭群致辞,高度赞赏金佰利真人游戏下载地理学会在推进地理科学技术繁荣与发展,促进地理科学人才培养,传播金佰利真人游戏下载地理科学声音等方面做出的突出学术贡献,以及金佰利真人游戏下载地理学家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在破解全球变化背景下生态、环保、水土资源利用和城乡统筹与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解决方案和智力支持。孙科期望,与会特别专家学者为陕西地方发展建言献策,为陕西地理、生态、环境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新的智力支持和政策支撑,为陕西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和新的动力。傅伯杰强调,地理学空间差异时间演变特点,三秦大地地理特色鲜明、历史悠久,希望与会学者围绕金佰利真人游戏下载地理学未来的发展,扩大金佰利真人游戏下载地理学的国际影响力,发挥地理科学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决策支持作用,促进我国地理学持续健康发展。Michael Meadows介绍了国际地理联合会的基本情况,并对金佰利真人游戏下载地理学会在国际地理学研究领域做出的成绩表示肯定,期待更多的金佰利真人游戏下载地理学者能够向世界展示具有金佰利真人游戏下载特色的研究成果。   大会特邀8位中外院士和4位中外著名学者作大会报告,其中包括美国地理学家协会代表关美宝教授、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代表Adrian J. Bailey院士。傅伯杰院士的报告,阐明了新时代地理学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金佰利真人游戏下载地理学者的作为与担当。吴志强、孙九林、周成虎院士的报告,介绍了大数据推动下地理学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夏军、邵明安、崔鹏院士的报告阐述了长江经济带、黄土高原及“一带一路”生态建设、绿色发展及灾害治理方略。关美宝教授介绍了国外城市人群行为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新动态。方小敏、董治宝教授分别就青藏高原隆起、行星风沙科学等基础理论研究进展作了专题介绍。刘彦随教授从乡村地理工程角度,论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途径。大会特邀报告分别由金佰利真人游戏下载地理学会四位副理事长陈发虎院士、葛全胜研究员、刘毅研究员和杨桂山研究员先后主持。   8月30日,大会进行专题分会场交流。共有61个专题分会场分别以学术报告会、科普报告会、圆桌会议等形式进行了交流,其中包括英文国际交流分会场、中文中日交流分会场、科普报告会、研学旅行专家研讨会等,共有1500多名与会者作了口头发言,另有150多人进行了板报交流,涉及地理学理论与方法及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服务国家战略地理实践的重大需求,探索锻炼地理人才的培养途径,体现新时代地理科学的新内涵,为我国地理学的发展指引了方向。作为本次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8月28日,在陕西师范大学举办了“第十届全国地理学研究生学术年会”,共有来自全国的400多名研究生参加会议,交流论文200多篇。会议期间,地理大数据工作委员会召开了成立大会,发布了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数据出版、共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并颁发了大数据计算环境优秀案例奖;地理模型与地理信息分析专业委员会、干旱区分会召开了换届工作会议;科技评价工作委员会召开了工作会议,制订了工作条例,推动了《金佰利真人游戏下载地理科学发展路线图》研制工作。   2001年,金佰利真人游戏下载地理学会建立了学术年会制度,并先后在上海、北京、武汉、广州、兰州、南京、长春、乌鲁木齐、开封和郑州、成都等十多个城市成功地举办了14次金佰利真人游戏下载地理学会综合学术年会。随着学科发展和学会建设“世界一流学会”的目标的建立,金佰利真人游戏下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会研究决定,从2018年起将金佰利真人游戏下载地理学会综合学术年会更名为“金佰利真人游戏下载地理学大会”,英文定名为“China Conference on Geography,简称CCG”,先期每年召开一次,2018年金佰利真人游戏下载地理学大会在西安举行,2019年金佰利真人游戏下载地理学大会在北京举行,2020年金佰利真人游戏下载地理学大会在昆明举行。   本次金佰利真人游戏下载地理学大会实现了多个转型突破。一是继续以国内学术交流为主体,增加国际交流分会场,包括英文和中文两类国际交流分会场,吸引英国、美国、南非、日本、印度、尼泊尔、金佰利真人游戏下载台湾、金佰利真人游戏下载香港和金佰利真人游戏下载澳门的学者参与,促进了中英、中美、中日和中印地理学会间的合作,提升了金佰利真人游戏下载地理大会的国际影响力。二是增加为社会服务的内涵,包括组织科普报告会与研学旅行研究与实践成果交流,为出版商和企业机构搭建了地理科技成果展示平台。三是增加为政府决策服务的科技咨询论坛等。四是邀请了不同国籍、不同学科的著名学者做大会报告,促进了跨学科交流与信息共享。   本次大会是金佰利真人游戏下载地理学会历史上规模最大、参与者层次最高、分会场选题最为广泛、学术影响力最强的国内学术年会。通过金佰利真人游戏下载地理学大会这个交流平台,将助推我国地理科学创新发展,亦将有力地拉动金佰利真人游戏下载地理学会建设世界一流学会的进程,为金佰利真人游戏下载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发挥地理学科应有的作用。本次大会还评选表彰了金佰利真人游戏下载地理学大会青年优秀学术论文20篇,全国地理学研究生学术年会优秀论文10篇。      会议现场1   会议现场2    n 12月20日晚,第五届“博学地理奖学金”颁发仪式在雁塔校区崇鋈楼举行,我校杰出校友傅伯杰院士专程返回母校参加活动。学校副校长董治宝,学校教育基金会秘书长、校友总会办公室主任刘建斌,我院党委书记李晋东,院长周正朝,副院长李君轶、李晶、郑海博及学院师生代表参加颁发仪式。仪式由学院党委副书记郝高建主持。 傅伯杰院士说:“今年是博学地理奖学金创办第五年,作为恢复高考后的首批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的学生,崇鋈楼的报告厅是我40年前上课的教室,虽然名字变了,布局变了,但永恒不变的经纬度是那段求学时光的见证,作为你们的学长,我深有感触也倍感欣喜。” 副校长董治宝代表学校向傅伯杰院士以及各位校友的捐赠表示感谢和敬意。他讲道,这份奖学金的设立体现了校友对社会和教育的责任,对学校和学院的深厚感情。他希望获奖同学和在座的师生在专业学习的道路上,以傅伯杰院士等一批杰出学者为榜样,努力奋斗,踏实肯干,继续为地理学科的发展、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李晋东书记宣读了表彰决定。依据《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博学地理奖学金”管理办法》,2016级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田婧怡、乔宁宁,地理科学专业武宝嘉、梁志鹏,2017级地理科学专业李苗苗等5名同学获得第五届博学地理奖学金。他希望受表彰的同学牢记热爱地理科学之初心,继续弘扬“地科精神”,再接再厉,争取更大进步。希望全院学生以受表彰同学为榜样,成长为品德高尚、信念执着、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与以往表彰方式不同的是,今年每一名获奖学生还获得了一枚“博学奖章”,象征着对地理学的专注、热爱与执著。 周正朝院长代表学院向傅伯杰院士以及各位校友的捐赠表示感谢和敬意。他向在座师生介绍了“博学地理奖学金”设立的初衷以及历届获奖学生的评审情况。他讲道,这份奖学金的设立体现了校友对社会和教育的责任,对学校和学院的深厚感情。“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他希望获奖同学和在座的师生在专业学习的道路上,以傅伯杰院士等一批杰出学者为榜样,树立远大志向,勤奋努力,踏实前行,为地理学科的发展、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2016级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田婧怡同学作为获奖代表发言。她和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大学四年以来的学习收获和体会,“经纬天地 知行合一”,地科人的团结、拼搏、奋进的精神一直激励着自己努力前行,她表示,将带着这份荣誉与激励朝着自己的目标坚定前行。 颁奖仪式结束后,傅伯杰院士作了题为《新时代的地理学》的主题报告。傅伯杰院士谈到,地理科学是一门经世致用、博大精深的学科,它关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更关乎地球和生命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地理科学将在国民经济建设、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国土利用等方面带来创新和可持续的作用和影响力。历届获奖学生都践行着地理人团结、拼搏、务实的精神,希望同学们向获奖同学学习。 会后,同学们踊跃地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感想。 这是我第二次见到我们地理学界重量级的院士,同样的地点,同样的心潮澎湃。看到优秀的学长学姐站在领奖台前,我知道,他们是我今后学习的方向。在讲座中,傅老师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讲述了地理科学的魅力。“如今我已经六十岁了,对于我而言,地理是需要学习一辈子的。”这句话,傅院士用一生践行,而我也为此深深感动,深有感触。大学的学习,仅仅是沧海一粟,我们仍需砥砺前行。正如傅老师对我们的期望,我也会努力做到拥有一份责任,一份担当,一份情怀,博览群书,勤于琢磨,合作共享,敢于表达,坚定地理科学的初心,一直探索向前。 ——2018级刘菲 第五届博学地理奖学金颁奖留念 第四届博学地理奖学金颁奖留念 第三届博学地理奖学金颁奖留念 秉承地理人 团结、拼搏、务实的精神 向获奖同学学习! 文案 | 郝高建 韦仕权 刘菲 照片 | 武嘉宁 高艺 编辑 | 边文晗 相玉洁 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傅伯杰院士为地科院2018级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n2018年9月25日,我国著名地理学家、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主任傅伯杰教授为我校地理科学学院2018级新生上开学第一课,授课的主题为“地理学:从知识、科学到决策”。n新生开学第一课于9月25日下午在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新北区礼堂举行。地理科学学院院长袁林旺教授主持开学授课讲座。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张利民教授致欢迎辞。他代表南京师范大学对傅伯杰院士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对傅院士及地理科学学院地理学科建设情况作了简要介绍。他为同学们在第一堂课就能聆听国内顶级学术大师的报告感到由衷的高兴,鼓励同学们努力学习,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n傅伯杰院士的授课从地理学基本知识引入,全面深刻的为新生解答了地理学的内涵与特点。从地理学研究对象、地理学门类、地理学任务和地理学发展趋向,为新生解读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在地理学的发展讲授环节,傅伯杰院士从地理学的研究目标、研究范式变迁、地理学研究方法与技术、地理科学研究主题变化、地理学对其他学科的影响与贡献、地理学面临的问题、地理学的研究前沿和热点等诸多视角为新生畅谈地理学的发展使命。最后,傅伯杰院士从地理学与决策的视角来深入阐释地理学研究的国家战略需求与国家决策需求。傅院士高瞻远瞩又深入浅出的授课,获得全体听众长时间的热烈掌声。n授课最后,《地理科学导论》课程主持人,国家教学名师汤国安教授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傅院士所讲授课程内容的科学内涵,正确树立对地理学的专业认识,为今后四年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课后同学们一致认为,傅院士高屋建瓴的视野、科学家的情怀、以及引人入胜的讲解,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报告使同学们深刻领会到地理学的博大精深,以及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所能发挥的不可估量的作用,纷纷表示要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为地理学科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n地理科学学院全体本科生、研究生新生及部分教师800余人参加该活动。n责声明: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12小时内删除。n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傅伯杰院士为地科院2018级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n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18级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中国地理学会n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傅伯杰院士为地科院2018级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n成立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傅伯杰院士任委员会主席地理科学n傅伯杰院士40年前地理选择了我研究搜狐n陈发虎院士荣膺中国地理学会第十二届理事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青n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傅伯杰院士来兰州大学作学术交流兰州大学新闻网n中国地理学会举办首届最具影响力中国地理期刊优秀论文发布会n我校城环学院景才瑞教授荣获第七届中国地理科学成就奖华中n傅伯杰理事长在中国地理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讲话道n中国地理学会全体理事会议在我校召开师大新闻网齐鲁师轩n要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n傅伯杰院士做客湖湘地理论坛校园头条头条教育部中国大学n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傅伯杰院士为地科院2018级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n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傅伯杰院士为地科院2018级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n国际交往中国地理学会官网n陈发虎院士荣膺中国地理学会第十二届理事会理事长北京分院n2018级新生第一课地理学从知识科学到决策南师大地理科学学院n未来地球的地理学委员会成立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傅伯杰院士n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傅伯杰院士为地科院2018级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n喜报陕师大杰出校友傅伯杰院士当选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中国n地科院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傅伯杰院士为2018级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n2018年中国地理学大会西安开幕中国社会科学网n第四届中国高校地理科学展示大赛总决赛在我校举行天津师范大学n中国地理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n华东师范大学崇明生态研究中心大气科学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成立n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来校作学术报告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n理学大师论坛第二十一讲傅伯杰院士自然地理学与地表过程n董治宝教授当选中国地理学会第十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n中国地理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召开n中国地理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召开中国政协中国n傅伯杰院士做客湖湘地理论坛讲述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地理学n傅伯杰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n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教授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地理科学学院n傅伯杰院士到访广州地理所广东省科学院n地理科学学部傅伯杰院士就任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n京师水科学大讲堂傅伯杰院士谈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耦合方法新闻n傅伯杰院士学术报告会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n刘敏当选中国地理学会第十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n全球300名地理学者齐聚丽娃河畔关注城市化中的亚洲中国江苏网n我校教师受邀参加北京大学地理学科建立65周年城市与环境学院建院n中国科学院傅伯杰院士为我校师生作专场学术报告河西学院科技处n傅伯杰院士学术报告西北土地退化n特邀傅伯杰院士来我校做学术报告n 同心同德 砥砺奋进 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我会部署2019年工作n 2月27日下午,我会2019年工作部署会在长安会区新勇会员活动中心二层报告厅召开。会长游旭群简要回顾了2018年的主要工作,分析了学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安排部署了2019年重点工作。n 【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我会召开“双一流”建设推进会n 为贯彻落实学会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对照检查一年来“双一流”建设任务的落实完成情况,加快推进我会“双一流”建设,1月10日上午,我会在长安会区图书馆报告厅召开“双一流”建设推进会。n 【“双一流”建设大家谈】张新科|对标:一流学科建设的基本路径n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作为我会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一头两翼”的重点学科,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从2017年9月国家公布“双一流”建设名单到现在整整一年了,我们虽有谆崂的一面,但更多的是焦虑,是忧...n 4月17日,美国人文与科学会公布了2019年新增会士名单,共有172位会士和42位外籍会士当选,我会地理系1977级杰出会友傅伯杰教授当选为外籍会士,是本年度唯一当选的中国学者。n美国人文与科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英文简写为AAAS)成立于1780年,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独立技术团体和政策研究中心之一,也是进行独立政策研究的技术中心。首任会长为美国第一任副总统及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现共有会士4000多名,外籍会士600多名。会士中有250多名诺贝尔奖得主和60多位普利策奖获得者。n2018年8月傅伯杰在我会参加中国地理学大会n傅伯杰会士本科和硕士均毕业于我会地理系,是我会杰出会友代表。他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会会士,2012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会会士,2015年当选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会士。现任中国科学会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技术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科学会地学部主任,还担任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n傅伯杰会士主要从事景观生态学与自然地理学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发表技术论文400余篇,其中在Nature、Science、Nature geoscience、Nature climate change等SCI收录刊物发表论文28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论文被国内外引用4万余次,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会杰出科技成就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n 无正文文本或动态页面 2018年9月25日,我国著名地理学家、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主任傅伯杰教授为我校地理科学学院2018级新生上开学第一课,授课的主题为“地理学:从知识、科学到决策”。n新生开学第一课于9月25日下午在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新北区礼堂举行。地理科学学院院长袁林旺教授主持开学授课讲座。学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张利民教授致欢迎辞。他代表学校对傅院士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对傅院士及地理科学学院地理学科建设情况作了简要介绍。他为同学们在第一堂课就请聆听国内外顶级学术大师的报告感到由衷的高兴,鼓励同学们努力学习,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n傅伯杰院士的新生授课从地理学基本知识引入,全面深刻的为新生解答了地理学的内涵与特点。从地理学研究对象、地理学学科组成、地理学任务和地理学发展趋向;在地理学的发展讲授环节,傅伯杰院士从地理学的研究目标、研究范式变迁、地理学研究方法与技术、地理科学研究主题变化、地理学对其他学科的影响与贡献、地理学面临的问题、地理学的研究前沿和热点等诸多视角为新生畅谈地理学的发展使命。最后,傅伯杰院士结合地理学发展的国家战略需求,从地理学与决策的视角来分享地理学研究的国家战略需求与国家决策需求。傅院士高瞻远瞩又深入浅出的授课,获得全体听众长时间的热烈掌声。n授课最后,地理科学导论课程主讲人,国家教学名师汤国安教授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傅院士所讲授课程内容的科学内涵,正确树立对地理学的专业认识,为今后四年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课后同学们一直认为,傅院士所讲授的第一节课给他们心灵极大的震撼,他高屋建瓴的视野、科学家的情怀、以及引人入胜的讲解,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报告使他们深刻领会到地理学的博大精深,以及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所能发挥的不可估量的作用,纷纷表示要沉下心来,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力争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n地理科学学院全体本科生、研究生新生及部分教师800余人参加该活动。n文:熊礼阳、邓钦文、朱亭婧n图:张嶂、丁萌、赵小萱等n 8月29日-30日,2018年中国地理学大会在古城西安隆重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地理学会和我校共同主办,来自国内外4000余名地理学人齐聚古城,围绕“新时代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分享新发现、交流新思想、探讨新问题、共绘新时代中国地理学发展的新蓝图。n8月29日,大会开幕式在曲江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傅伯杰,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孙科,新万博体育滚球校长游旭群以及九位中外院士、多位著名专家学者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陕西地理学会理事长、我校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院长董治宝主持。n游旭群校长代表新万博欢迎与会专家学者的到来,他表示,中国地理学会作为一家具有百年历史学术组织,长期以来,在推进地理科学技术繁荣与发展,促进地理科学人才培养,传播中国地理科学声音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学术贡献,在回答国家战略地理实践的重大需求,在破解全球变化背景下生态、环保、水土资源利用和城乡统筹与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解决方案和智力支撑,他希翼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弘扬学术精神,秉承地理情怀,为回答时代需求、破解发展难题贡献智慧和力量。n陕西省科协孙科主席在讲话中提到,本次大会特别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为陕西地方发展建言献策,这将为全国特别是陕西地理、生态、环境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新的智力支撑和政策支撑,为全国特别是陕西的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和新的动力。他表示陕西省科协将一如既往为各位院士专家,为广大科技工编辑,搭建广阔平台,提供良好服务。n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傅伯杰认为,地理学是一门强调空间差异时间演变的学科,今天大家选择在陕西,在这个地理特色鲜明、历史悠久的三秦大地来探讨中国地理学未来的创新与发展,具有特殊意义。他强调,目前中国的地理学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良好的发展机遇期,希翼与会学者围绕中国地理学未来的发展,就如何扩大中国地理学的国际影响力,如何发挥地理科学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决策支撑作用,认真思考,深入交流,促进我国地理学持续健康发展。n国际地理联合会前秘书长、南非皇家学会院士Michael Meadows先容了国际地理联合会的基本情况,并对中国地理学会在国际地理学研究领域做出的成绩表示肯定。他相信,未来两天的交流将富有成效和令人期待,也期待更多的中国地理学者能够向世界展示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成果。n在大会特邀报告环节,傅伯杰院士的报告,阐明了新时代地理学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中国地理学者的作为与担当。吴志强、孙九林、周成虎院士的报告,先容了大数据推动下地理学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夏军、邵明安、崔鹏院士的报告阐述了长江经济带、黄土高原及“一带一路”生态建设、绿色发展及灾害治理方略。关美宝教授先容了国外城市人群行为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新动态。方小敏、董治宝教授分别就青藏高原隆起、行星风沙科学等基础理论研究进展作了专题先容。刘彦随教授从乡村地理工程角度,论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途径。n根据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实行秘书长张国友先容,将中国地理学会学术年会更名为中国地理学大会,旨在增加国际交流分会场,提升国际影响力;增加为社会服务的内涵,包括科普报告会与科普作品展示、研学旅行研究与实践成果交流等;增加为政府决策服务的科技咨询论坛等。他相信,通过中国地理学大会这个交流平台,助推我国地理科学创新发展,为中国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发挥地理学科应有的作用。n据悉,本次大会是中国地理学会学术年会历史上参会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盛会。会议设立了57个分会场和3个国际交流会场,内容涉及到地理学理论与方法及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回答国家战略地理实践的重大需求,探索锻炼地理人才的培养途径,体现新时代地理科学的新内涵,为我国地理学的发展指引了方向。n报道链接:n新华网:http://www.sn.xinhuanet.com/2018-08/29/c_1123349564.htm?open_source=weibo_search&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n光明网:http://difang.gmw.cn/sn/2018-08/29/content_30862093.htmn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news.cssn.cn/zx/bwyc/201808/t20180829_4551265.shtml?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n中国教育资讯网:http://www.jyb.cn/zcg/jzz/201808/t20180830_1204433.htmln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http://sn.cri.cn/chinanews/20180830/246a1cc4-d488-864e-5aea-b200a4058234.html?chinaNewsType=app&menuId=110&language=zh&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n人民日报海外网:http://m.haiwainet.cn/middle/3543693/2018/0831/content_31387391_1.html?from=singlemessage#n   报告人简介:傅伯杰,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部长。兼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主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国际生态学会副主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典型脆弱生态恢复与保护领域专家组组长。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和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担任生态学报、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主编,Landscape nEcology、Landscape and Urban nPlanning、Current Opinion in n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等刊物编委。多年来致力于自然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Science等SCI期刊收录250余篇,出版著作10部。n   9月15日,第20届北京科技交流学术月院士专家报告会在北京会议中心举行,为期一个多月的学术月活动正式拉开帷幕。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建铨,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北京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田文出席大会。n  薛其坤院士在此次会议上做了题为“量子科学与技术的现状和未来”的主旨报告。姚建铨院士为公众们介绍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及光电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傅伯杰院士为公众带来了题为“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旨报告。n  田文在致辞中指出市科协将以这次院士专家报告会为契机,努力搭建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全面提升学术引领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和依托全国学会的力量,主力出征,地方支前,利用全国的学会资源服务北京建设,不断提升学术服务创新的前瞻性和战略性水平。n  本次院士专家报告会由北京市科协主办。据悉,学术月期间,北京市科协将组织全市科技社团举办数十场学术交流活动,涵盖理工农医、互联网和大数据、智慧城市、航空航天等数十个学科和行业领域。n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n 核心提示:n6月3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彦随做客资环院,分别以“生态系统水碳服务耦合方法”“现代土地资源与土地整治工程”为题作了学术报告。n 南湖网讯(通讯员 牛玉华 张国英)6月3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彦随做客资环院庆祝建校120周年,建院7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傅伯杰和刘彦随分别以生态系统水碳服务耦合方法现代土地资源与土地整治工程为题作了学术报告。会前,校党委书记高翅热忱欢迎傅伯杰院士、刘彦随研究员一行来校交流,他介绍了学校的办学历史、120周年校庆筹备等方面的情况。资环院副院长谭文峰教授主持报告会。n傅伯杰院士首先就生态系统服务相关的概念、分类系统等基础知识进行阐述,并举例说明了目前国际国内相关研究团队围绕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所作出的努力和成果。随后,他结合其研究组在黄土高原20多年的工作经历,以水碳平衡相关研究为例介绍了生态系统服务权衡方法和生态系统服务的区域集成相关理论。n刘彦随研究员的报告则从现代土地资源的内涵与认识土地整治工程试验与应用创新土地资源研究的思考三方面展开。他通过介绍其研究团队在全国各地开展的土地整治工程丰富案例,为大家阐述了土地工程化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实施办法和成效。他指出,土地管理和乡村振兴可以很好地结合,达到生态富民的效果,重视农民农村造血功能的提升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n最后,傅伯杰、刘彦随就土壤化学的微观的过程研究是否可以和生态功能服务结合、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综合指标适用性、粮食生产重心北移和黄土高原退耕还林水分需求之间是否存在矛盾等多方面问题和在场的老师学生展开互动交流。n审核人:史志华n 【课堂】专业课程首席教授负责制激活教与学2018-05-30n 魏太云教授做客植物保护高端讲坛2018-05-07n 杨其长研究员龙吉生教授做客工学院锐工大讲堂2018-04-27n 我校第11届“十大青年岗位能手”名单出炉2018-04-27n 美国康奈尔大学Joe M. Regenstein教授来我校学术交流2018-04-24n 王永华教授朱阳博士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2018-04-20n 比利时专家来校讲述根结线虫与水稻的不解之缘2018-04-13n 学校组团赴埃及参加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会议2018-04-11n 【双甲子校庆】狮山资环会(江西)在南昌成立2018-04-07n 美国科学院院士Sabeeha Merchant做客“整合生物学前沿论坛”2018-04-03n 同心同德 砥砺奋进 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我校部署2019年工作n 2月27日下午,我校2019年工作部署会在长安校区新勇学生活动中心二层报告厅召开。校长游旭群简要回顾了2018年的主要工作,分析了学校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安排部署了2019年重点工作。n 【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美高梅网上注册平台召开“双一流”建设推进会n 为贯彻落实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对照检查一年来“双一流”建设任务的落实完成情况,加快推进我校“双一流”建设,1月10日上午,我校在长安校区图书馆报告厅召开“双一流”建设推进会。n 【“双一流”建设大家谈】张新科|对标:一流学科建设的基本路径n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作为我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一头两翼”的重点学科,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从2017年9月国家公布“双一流”建设名单到现在整整一年了,我们虽有自豪的一面,但更多的是焦虑,是忧...n 4月17日,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公布了2019年新增院士名单,共有172位院士和42位外籍院士当选,我校地理系1977级杰出校友傅伯杰教授当选为外籍院士,是本年度唯一当选的中国学者。n美国人文与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英文简写为AAAS)成立于1780年,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独立学术团体和政策研究中心之一,也是进行独立政策研究的学术中心。首任院长为美国第一任副总统及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现共有院士4000多名,外籍院士600多名。院士中有250多名诺贝尔奖得主和60多位普利策奖获得者。n2018年8月傅伯杰在我校参加中国地理学大会n傅伯杰院士本科和硕士均毕业于我校地理系,是我校杰出校友代表。他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5年当选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还担任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n傅伯杰院士主要从事景观生态学与自然地理学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在Nature、Science、Nature geoscience、Nature climate change等SCI收录刊物发表论文28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论文被国内外引用4万余次,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n 2018年中国地理学大会于8月29日-30日在陕西西安召开。此次大会首次将中国地理学会学术年会更名为“中国地理学大会”。此次大会由中国地理学会和陕西师范大学主办,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和陕西省地理学会、陕西理工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等10所国内高校和公司协办。我校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邢海副教授、张静副教授、吴洁博士一行3人参加了此次大会,并向大会提交了学术论文。n大会主题主要讨论和交流“新时代中国地理学的发展”。来自国内外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的4000余名地理学人齐聚世界历史名城、十三朝古都西安,开展了一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盛会。n8月29日,大会开幕式在曲江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由陕西地理学会理事长、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院长董治宝主持。陕西师范大学校长游旭群,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孙科,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傅伯杰和国际地理联合会前秘书长Michael Meadows院士分别进行了大会致辞,向莅临本次会议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了热烈的欢迎。n同时,大会开幕式邀请了12位中外国际著名学者进行了大会特邀报告,其中院士报告8场。分别是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院士的“新时代地理学的发展”,同济大学吴志强院士的“智能规划未来城市”,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孙九林院士的“大数据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邵明安院士的“黄土高原土壤干层的空间分布”,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关美宝教授的“Human Spatial Behavior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ustainable Cities”,陕西师范大学董治宝教授的“行星风沙科学研究”,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周成虎院士的“大数据与地理学研究”,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崔鹏院士的“‘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风险与可持续发展”,武汉大学夏军院士的“水安全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香港浸会大学贝力行院士的“More Affective Geographies for Cherishing our Planet”,中国科学研究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方小敏研究员“青藏高原隆起过程与亚洲地理格局形成:问题与思考”,我校特聘客座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刘彦随教授的“现代乡村地理工程与乡村振兴”。n大会紧紧围绕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空间格局变化,全球变化下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等问题设置57个分会场,涵盖自然地理、人文地理、GIS、旅游地理和地理师范等多个学科,进行了总结和交流,分享了近年来地理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探索新时代地理学在解决现实社会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建设、乡村振兴等重大需求的发展路径。n协办和参加此次高规格的学术大会,为扩大我校地理学科和专业的社会影响力,鼓励我校青年教师极参与国内重要学术会议,进行高层次学术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n国际地理联合会前秘书长Michael Meadows院士致欢迎词n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院士做报告n我校特聘客座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刘彦随教授做报告n 同学们如果在生活、学习上遇到问题了,可以随时去办公室找我,我请你们喝咖啡!在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的报告厅里,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自然地理学家、景观生态学家傅伯杰在讲座结束时这样说道,台下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n这是笔者第一次见到傅伯杰,整场讲座中,他总是笑容可掬,没有半点架子。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他都深入浅出地给出解释,旁征博引;而且,他还不时穿插个人经历和感悟,颇有将全部所学所悟倾囊而出之势。听罢讲座,如同春风化雨,意犹未尽。没有想到的是,不久之后,笔者又聆听了傅伯杰的科研故事,并且零距离与他交流。n结缘地理:从偏见到热爱n1977年冬天,作为文革后的第一届高考生,傅伯杰走进了考场。你们当中有一个能考上大学就不错了!当年监考老师的这句话,傅伯杰记忆犹新。那年,全国共有五百七十万名考生,却只录取二十七万人,傅伯杰考入了陕西师范大学。n收到录取通知书时,傅伯杰仔细端详着地理二字,是不是把物理写错了?因为填报志愿时,他写的都是无线电、自动化这些理工科热门专业,在他眼中地理是个文科专业。直到进了学校,他才接受了调剂进地理系的事实,当时地理系的七十名学生除两人外,都是调剂过来的。当时我们还是有些看法的,觉得认识五百汉字,就能学地理。误将地理常识当地理科学的傅伯杰带着这样的偏见,开始了大学生活。n然而,渐渐地,地理专业强基础,重实习的教学方式和地理学的综合思维模式都深深吸引了他。地貌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工业地理学、气象学与气候学尽管时隔三十余年,他仍然清晰地记着大学里的各门课程。他说,当时的实习比现在要多得多,要求也更严格,而且每个实习都为期3-4周。在大学的多次野外实习,他和同学们都是背着被子去的,到了夜里,就睡在废弃的厂房或仓库里。地理系的学习培养了我们的综合素质,我们地理系的同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不去当县长都是屈才!傅伯杰的幽默,逗乐了在座的所有人。n大学期间的二十四门课程,傅伯杰几乎都得了90分以上或者优秀,他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大学毕业。随后,他继续在陕西师范大学攻读中国自然地理专业的硕士学位,在此期间,他跑遍了大半个中国:西北的沙漠、海南的海角天涯、贺兰山脉一看到这些地名,许多人不禁联想到壮丽的自然景观,可在当时很多地域都未开发,人迹荒芜,条件艰苦。但这些都丝毫不影响傅伯杰对地理科学的热情。硕士期间,他就已经在《生态学报》和《地理科学》等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了七八篇学术论文,硕士毕业后,他留校工作。n1986年春天,傅伯杰做出了继续深造的打算,他把发表的十余篇文章寄给著名地理学家、北京大学地理系教授林超先生。林超当即为他争取了免试名额,录取他进入北京大学地理系攻读博士学位,并安排他前往英国Stirling大学学习。傅伯杰也成为了我国第一批出国联合培养的博士生。接受大师教诲,接触国际前沿;游走英国西欧,参加国际会议;掌握先进技术,发表国际论文。傅伯杰的博士生涯由此开启,他在地理学的研究道路上渐行渐远。地理学不再是他和同学调侃中的万金油,而今,他深深地感慨道:地理学是目前复杂性科学中最耀眼的明珠!n人生信条:有始有终地做几件事n在科研道路上,傅伯杰取得了许多非凡的成绩:他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为水土流失治理和植被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推动了中国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他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现任国际生态学会副主席、国际长期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副主席等,并担任众多期刊的主编和编委。面对这些奖励和头衔,傅伯杰说:其实,我一生就做了几件事,也有困难的时候。所以说一定要持之以恒,有始有终。n景观生态学要加强格局与过程的耦合,这就需要融合地理学和生态学的特征,既要重视地理学所强调的格局,又要重视生态学强调的过程。当时意识到了,但是没法做。1989年,傅伯杰被招聘到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工作,单位只给了1000元的启动经费,教育部批准了两万元留学回国基金,当他买了电脑后,连买打印机的钱都没有了;次年,他申请了三万元的自然科学基金,但这对于这项研究工作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n 傅伯杰,1958年1月4日出生于陕西咸阳,自然地理学家、景观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主任n。1978年傅伯杰考入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989年获得北京大学和英国斯特林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学位;1992年前往比利时鲁汶大学土地和水管理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1994年回国后进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工作,先后担任研究员、副主任、博士生导师;199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3年获得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资助;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n;2016年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部长n;2018年当选为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2019年当选为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傅伯杰主要从事景观生态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研究方向为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n1984年,从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毕业,获得硕士学位。n1986年,在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任讲师。n1989年,获得北京大学地理系和英国斯特林大学(University of Stirling)环移动图片境科学系联合培养博士学位,之后进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工作,先后担任助理研究员(1989年—1990年)、副研究员(1990年—1993年)、研究员(1994年9月晋升)n1993年02月—1994年08月,在比利时鲁汶大学(Catholic University of Leuven)土地和水管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n1996年—2001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n2013年08月,应邀在第11届国际生态学大会作了题为《变化景观下的生态系统服务》的报告,这是中国学者首次在国际生态学大会上作大会报告。n2016年11月,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部长、教授n2018年08月,当选为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n2019年,当选为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n;10月22日,获得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2020年度EGU“洪堡奖章”n;10月,担任北京师范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n科研综述n傅伯杰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特别是在耦合景观格局与水土生态过程、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优化方法上取得了重要突破,推动了中国景观生态学的发展n[10] n傅伯杰开创性的将格局-过程-尺度有机结合,揭示了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尺度土地利用格局对土壤水分、养分和土壤侵蚀的影响机理,建立了坡地土壤水分空间分布模型,比较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结构的水土保持效应,为水土流失治理和植被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提出了景观多样性的概念和类型,发展了农业景观可持续性评价指数和模型,推动了中国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主持完成了中国生态区划并得到广泛应用n[11] n学术论著n截至2019年10月,傅伯杰已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60余篇,SCI引用7000余次,入选高引用作者,中国国内引用43000余次(CNKI),出版著作10余部n[12] n出版专著n出版日期名称作者出版社2017.05《国家生态屏障区生态系统评估》傅伯杰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03《地球科学学科前沿丛书 土壤生物学前沿》贺纪正,陆雅海,傅伯杰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11《土壤生物学前沿》贺纪正,陆雅海,傅伯杰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04《黄土高原景观格局变化与土壤侵蚀》傅伯杰,赵文武,刘宇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11《生态系统服务于生态安全》傅伯杰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09《中国生态区划研究》傅伯杰;刘国华;欧阳志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典型生态脆弱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技术与模式丛书》傅伯杰,欧阳志云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02《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 第2版》傅伯杰,陈利顶等编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1《基于观测与试验的生态系统优化管理》傅伯杰,于秀波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01《走向可持续的21世纪 科学与技术的贡献》傅伯杰,刘健,曹京华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2《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可持续利用研究》傅伯杰等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03《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傅伯杰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2《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傅伯杰等著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07《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傅伯杰等编著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06《人与环境》鲁齐,傅伯杰编著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03《土地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傅伯杰著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期刊论文nFu Bojie, Wang Jun, Chen Liding and Qiu Yang. The effect of Land use on soil moisture variation in the Danangou Catchment,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J].CATENA. 54(1-2)(2003):197-213.nFu Bojie, Yang Zhijian, Wang Yanglin and Zhang Pingwen. A mathematical model of soil moisture spatial distribution on the hillslope of loess plateau,China[J].Science in China (D). 44(5)(2001):395-402.nFu Bojie, Chen Liding, Ma Keming, Zhou Huafeng and Wang Jun.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land use and soil conditions in the hilly area of the loess plateau in northern Shaanxi, China[J].CATENA.39(1)(2000):69-78.nFu Bojie, Wang Yafeng, Lv Yihe, He Chansheng, Chen Liding, Song Chengjun. The effects of land use combination on soil erosion-a case study in Loess Plateau of China[J].Progress in Physical Geography.33(6)(2009):793-804.nFu Bojie and Hubert Gulinck. Land evaluation in area of severe erosio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J]. Land Degrad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5(1)(1994):33-40.nFu Bojie, Hu Chenxia, Chen Liding, Honnay, O., and Gulinck, H.. Evaluating Change in agricultural landscape pattern between 1980 and 2000 in the loess hilly region of Ansai county, China[J].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114 (2006):378-396.nFu Bojie, Liu Shiliang, Chen Liding, Lu Yihe, and Qiu Jun..Soil quality regime in relation to land cover and slope position across a highly modified slope landscape[J]. Ecological Research.19(2004):111-118.nFu Bojie and Chen Liding. Agricultural landscape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 in the semi-arid hill area of the Loess Plateau,China[J].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44(3)(2000):291-303.nFu Bojie, Liu Shiliang, Ma Keming, and Zhu Yongguan.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il characteristics, topography and plant diversity in a heterogeneous deciduous broad-leaved forest near Beijing, China[J]. Plant and Soil. 261(1-2)(2004):47-54.nShuai Wang, Bojie Fu, Shilong Piao, Yihe Lü, Philippe Ciais, Xiaoming Feng, Yafeng Wang, 2016. Reduced sediment transport in the Yellow River due to anthropogenic changes[J]. Nature Geosciences, 9, 38-41.nFeng Xiaoming, Fu Bojie*, Piao Shilong, Wang Shuai, Philippe Ciais, Zeng Zhenzhong, Lü Yihe, Zeng Yuan, Li Yue, Jiang Xiaohui and Wu Bingfang. 2016. Revegetation in China’s Loess Plateau is approaching sustainable water resource limits[J]. NATURE CLIMATE CHANGE, 6(11):1019-1022.nGao Guangyao, Ma Ying, Fu Bojie. 2016. Temporal variations of flow–sediment relationships in a highly erodible catchment of the Loess Plateau, China[J]. Land Degrad. Develop, 27: 758–772.nWang Shuai, Fu Bojie*, and Liang Wei. 2016. Developing policy for the Yellow River sediment sustainable control[J].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3:162-165.n承担项目n项目时间项目名称项目来源,担任职务2020年—2024年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水文过程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项目负责人2020年—2024年黄土高原社会-生态系统演变机理与可持续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负责人2019年—2024年生态安全屏障功能与优化体系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任务四,任务第一负责人2017年—2022年全球干旱生态系统国际大科学计划”培育专项,项目负责人2017年—2022年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14年—2018年黄土高原生态系统与水文相互作用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2013年—2017年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与集成:以延河流域为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主持人1997年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主持人n[13] n科研成果奖励n时间项目名称奖励名称2016年生态系统服务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排名第一)2012年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二)n[14] n2009年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环境保护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二)2005年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一)n[15] n1997年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原理及其应用国家土地管理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一)1993年中国资源、生态环境预警研究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排名第三)n教育思想n傅伯杰说,“Do something new , do something different(做创新、与众不同的事)”,他认为做科研一定要着眼于开拓创新、追求卓越,哪怕是一点点的不同n[16] n讲座报告n2016年5月18日,傅伯杰长安大学本部东院地学大厦第一学术报告厅举行的科技创新交流暨“虹”学讲堂第十四讲,作了《地理学:从知识、科学到决策》的学术报告n[17] n2018年10月8日,傅伯杰应邀做客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为师生作了题为《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的专题报告n[18] n2019年1月9日,傅伯杰应邀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作了题为《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指标体系与方法》的学术报告n[19] n2019年10月18日,傅伯杰应邀做客西北大学“杨钟健学术讲座”第一百六十讲,为师生作了题为《地理学综合研究——我的科研故事》的专题报告n[12] n教育成果奖励n2014年,傅伯杰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n傅伯杰荣誉表彰n时间荣誉表彰授予单位2001年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中国科学院2010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11年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2011年12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2012年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2015年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2017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何梁何利基金会2019年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2019年第十届中华环境优秀奖-生态保护奖n[20] n2019年10月22日2020年度EGU洪堡奖章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n[21] n时间担任职务2011年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2013年—2018年国际生态学协会副主席2014年—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主任2015年—2019年中国地理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理事长n[22] n2014年未来地球中国委员会副主席2015年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2016年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2018年中国地理学会监事长2018年8月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环境保护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科技部“生态保护与恢复”领域专家组组长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多学科专家组成员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主任n[13] n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党中央为团结科技工作者,为新中国建设事业贡献力量,邀请科技界派代表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批准由中国科学社、中华自n然科学社、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和东北自然科学研究会等4个科学团体共同发起,筹备召开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查看更多】n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章程》规定,结合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实际,制定《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实施〈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章程〉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查看更多】n . 陕西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第七届“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倡议书. 陕西省中医药专家协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第一次黄老学圆桌会议胜利召开. 陕西省生态学会刘国彬副理事长做客央视《开讲啦》. 陕西省药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在西安胜利召开. 陕西省水电学会组织参加第二届中西部地区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研讨会. 陕西水电学会联合西北院举办院士学术报告交流会n . “智惠咸阳”高端智库科技创新论坛举.... “智惠渭南”高端科技创新智库论坛举.... 渭南市委常委、副市长吕培明赴省科协.... “智惠榆林”高端科技创新智库论坛在.... “智惠榆林”高端科技创新智库论坛在.... 关于征集2017年度陕西省科协“高...n . “大美三秦印象笔记”第.... 第三届延安市小小科技辅导员大赛在延安.... 韩城市2019“全国科普日”活动暨“.... 华山高级中学荣获2019世界机器人大.... 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商洛市山阳县科协开展贫困劳动力家居保...n . 陕西省工艺美术学会第六届三次常务理事.... 陕西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召开七届二次.... 陕西省汽车工程学会七届二次理事会暨二.... 陕西省细胞生物学学会召开第四次会员代.... 陕西省康复医学会成立眩晕康复专业委员.... 陕西省抗癌协会核医学与检验医学专业委...n 关于2019年陕西省全国科普日活动工作情况评审结果的公示根据省科协、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农业农村厅和省卫健委《关于举办2019年陕西省全国科普日活动的通知》(陕科协发〔2019〕普字28号)要求,经省科...・汉中市城固县“全国科普日”活动圆满结束 ・2019年宝鸡市全国科普日集中宣传活动隆重举行 ・汉中市镇巴县2019年全国科普日活动扎实有效 n 陕西省核学会核医学分会走进社区义诊活动陕西省核学会核医学分会理事长单位唐都医院核医学科根据陕西省科协“科技之春”活动月的部署,围绕社区居民关心的核辐射等问题,积极与灞桥区卫计局和席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陕西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举办第二十七届“科技之春”GIS进中学活动 ・第25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陕西启动仪式在汉中举行 ・宁强县气象局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开展“科普少年妙笔绘气象”世界气象日主题活.. n 中省媒体关注全国科普日渭南市科技志愿服务活动今年全国科普日期间,渭南市围绕“礼赞共和国 智慧新生活”的活动主题,组织科技志愿者开展了科普大篷车进校园、“航空梦、科技梦、中国梦”飞行体验网络直播、科技工作者...・汉中市城固县“全国科普日”活动圆满结束 ・2019年宝鸡市全国科普日集中宣传活动隆重举行 ・汉中市镇巴县2019年全国科普日活动扎实有效 n . 韩城市第27届“科技之春”宣传月活动小记. 陕西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举办第二十七届“科.... 陕西水电学会组织召开2019年“科技之春.... 商洛市镇安县第二十七届“科技之春”宣传月.... 渭南市富平县第二十六届”科技之春”宣传月.... 西安市科协举办“科技之春”宣传月活动擂台...n . 吴起县科协召开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表彰大会. 2019年陕西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评审结.... 2019年陕西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评审结.... 汉中市洋县举行第五届志建药业杯青少年科普.... 渭南市建成命名十个青少年科学工作室. 2019年榆林市青少年科学营圆满落幕n . 关于2019年全省科协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 陕西省科协关于推荐2019年中国科协优秀.... 2019年陕西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评审结.... 关于2019年“学会助力创新驱动发展计划.... 2019年陕西省高校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 第十九届陕西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获奖名单公...n . 陕西科技馆. 发挥科普优势助力精准扶贫 ――陕西科技馆.... 陕西科技馆“六一” 儿童免费参观人如潮. 省科协宣调部举办宣传业务培训班. 陕西继续教育大学举行建校二十周年庆祝活动. 关于发展我省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议n 172019/07商洛市侯丹英荣获2019年陕西省...7月9日,由省科协主办的2019年“沣东杯”陕西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落下帷幕,商洛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侯丹英完成的《秦玉黄瓜品种选育与示范推广》项目,获得大赛银...102019/072019年“沣东杯”陕西省科技工...7月9日,2019年“沣东杯”陕西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闭幕式暨颁奖仪式在西安举行,经过两天的路演、评审,“无矾马铃薯淀粉粉条的研制及其工厂化生产技术”“超高...102019/072019年“沣东杯”陕西省科技工...7月8日,由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科学技术厅、陕西省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管理委员会主办,陕西省高校科协联合会、陕西省创新驱...132019/062019“沣东杯”陕西省科技工作...5月31日,由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科学技术厅、陕西省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管理委员会联合主办的2019年“沣东杯”陕西省科...n . 安康市召开部分院士专家工作站负责人座谈会. 安塞区首个院士专家工作站揭牌. 关于命名2019年陕西省农业专家服务站(.... 关于命名2019年陕西省农业专家服务站的通知. 陕西省农业专家服务站助推脱贫攻坚现场会在.... 陕西省科协推进农业专家服务站建设切实助力...n . 科技服务助推洋县中蜂产业发展. 科技服务贫困村 带民致富送温暖. 咸阳市首家省级学会科技服务站挂牌成立. 咸阳市创建首批市级学会科技服务站. 汉中市汉台区科协积极为核桃产业发展提供科.... 宝鸡太白县科协举办“4・26世界知识产权...n . 陕西省科协关于做好2019年全国防灾减灾.... 榆林市科协信息宣传工作暨《榆林科普园地》.... 汉中市科协迅速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宣传.... 西安市科协强化扶贫宣传工作 让更多的人.... 延安市科协深入安塞区调研科普教育基地建设.... 关于转发《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防灾.... 科普“订单” 让科技扶贫更精准. 西安市科协召开科普宣传工作座谈协商会n . 省科协调研指导学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省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孙科到凤县调研.... 省直机关工委第八党建联系片调研组到省科协.... 安康市科协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 汉中市2019年“学术金秋”暨优秀科技调.... 铜川市科协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 宝鸡市科协主席严录深入渭滨区姜谭工业园开.... 宝鸡市科协“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n . 坚守科研30年 咬定青山不放松――记西安.... 省科协召开2015年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 省科协举办2014年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 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调研宣传部.... 不畏艰险,奋力探索――记十二届中国青年科.... 白兔变“金兔” 走上致富路. 铺就祖国航空的通天之路. 青春之歌唱响在世界屋脊n 我省举荐“最美科技工作者”工作卓有成效2019年“最美科技工作者”评选结果日前正式向全社会发布。陕西省科协联合省委宣传部、省科技厅、省国防科工办、中科院西安分院共同推荐的西安交通大学能动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陶文铨入选“最美科技工作者”10人名单,王兴治、康振生、梁增基、周洲...n . 我省举荐“最美科技工作者”工作卓有成效. 陕西省公路学会推荐栾自胜获“全国公路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陕科学家风采之郑晓静. 陕科学家风采之张锦秋. 陕科学家风采之卢秉恒. 陕科学家风采之姚熹n 延安市举行第十一届“延安青年科技奖”表彰会5月30日上午,延安市举行第十一届“延安青科技奖”表彰会。延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柯昌万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对延安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科协联合评选出的黄陵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艺师马玲侠等20名第十一届“延安青年科技奖”获得者进行...n . 延安市举行第十一届“延安青年科技奖”表彰会. 西安市召开2019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题活动――第二届“.... 韩城市召开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暨首届青年科技奖表彰大会. 陕西省科协推荐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和2016年度“未来.... 关于转发《中国科协关于开展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李赞教授荣获第十二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n 省科协党员积极捐款抗击疫情2月27日,省科协积极响应号召,广大党员自愿为抗击疫情捐款,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自己的力量。为避免人员聚集,省科协以党支部为单位,利用手机微信等电子转账形式踊跃捐款,134名党员共捐款14440元。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省...n . 省科协党员积极捐款抗击疫情. 以务实的作风做好防疫工作. 我愿做疫情防控战中的科普知识传播人. 同心协力 英勇奋斗 共克时艰. 学习习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坚定信心,在抗击疫情和服务发展中发挥作用n 省科协领导班子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民主生活会根据中央纪委机关、中央组织部、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关于第一批主题教育单位开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民主生活会的通知》精神,按照省纪委机关、省委组织部、省委主题教育领导小组通知要求,经省委主题教育第十巡回指导组同意...n . 省科协领导班子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民主生活会. 省直机关纪工委调研组到省科协调研指导工作. 省科协召开所属党支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专题党建会议. 陕西省科协举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读书班n 韩城市科协读书班开展“如何推进新时代科协改革”专题研讨推动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科协组织建设,这是科协组织有力有序推进改革发展的重要指南。为进一步开展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10月28日,韩城市科协读书班开展“如何推进新时代科协改革”专题研讨,明确深化改革要求,确保改革任务件件落实。...n . 韩城市科协读书班开展“如何推进新时代科协改革”专题研讨. 商洛市丹凤县委常委会专题研究科协改革工作. 安康市科协到紫阳县调研指导科协改革工作. 安康召开全省市县科协改革推进会筹备工作协调会. 增加编制 保证经费 健全机构 渭南市临渭区抓住深化科协改革.... 2017年省科协直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面试人员各项成绩和进入体...n 宝鸡市科协召开企业科协和院士专家工作站座谈会为加强企业之间交流,进一步提高服务企业创新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结合市科协正在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10月24日,宝鸡市科协在国核宝钛锆业股份公司组织召开企业科协和院士专家工作站座谈会。市科协副主席毕周海、国核锆业公司总经理...n . 宝鸡市科协召开企业科协和院士专家工作站座谈会. 铜川市老科协第三次代表大会筹备工作会议召开. 安康市科协主要领导调研帮扶企业. 麟游县科学技术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 咸阳旬邑县清塬镇隆重召开科协第一次代表大会. 安康市科协领导调研包联重点工业企业n 8月29日―30日,2018年中国地理学大会在西安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地理学会、陕西师范大学共同主办,陕西省地理学会等承办。来自国内外4000余名地理学人齐聚古城,围绕“新时代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分享新发现、交流新思想、探讨新问题、共绘新时代中国地理学发展的新蓝图。 n会议现场n 8月29日,大会开幕式在曲江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傅伯杰,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孙科,陕西师范大学校长游旭群以及九位中外院士、多位著名专家学者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陕西地理学会理事长、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院长董治宝主持。n孙科书记致辞n 孙科提到,本次大会是2018年我省“学术金秋”的一项重要活动,大会特别设置了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战略特邀研讨专场,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为陕西地方发展建言献策,这将为全国特别是陕西地理、生态、环境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新的智力支持和政策支撑,为全国特别是陕西的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和新的动力。他表示省科协将一如既往为各位院士专家,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搭建广阔平台,提供良好服务。n 游旭群表示,陕西师范大学历来高度重视地理学科的发展,从史地科到地理系,地理学科发展迄今已有七十余年历史,进入新时代,地理学科逐渐形成了在探索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发展的改革创新理念。他希望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弘扬学术精神,秉承地理情怀,为回答时代需求、破解发展难题贡献智慧和力量。n 傅伯杰认为,地理学是一门强调空间差异时间演变的学科,选择在陕西探讨中国地理学未来的创新与发展,具有特殊意义。他强调,目前中国的地理学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良好的发展机遇期,希望与会学者围绕中国地理学未来的发展,就如何扩大中国地理学的国际影响力,如何发挥地理科学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决策支持作用,认真思考,深入交流,促进我国地理学持续健康发展。n院士专家作报告n 在大会特邀报告环节,傅伯杰院士的以“新时代地理学的发展”为题,阐明了新时代地理学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中国地理学者的作为与担当。吴志强、孙九林、周成虎院士分别以“智能规划未来城市”“大数据 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与地理学研究”为题,介绍了大数据推动下地理学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夏军、邵明安、崔鹏院士的分别以“水安全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黄土高原土壤干层的空间分布”“‘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风险与可持续发展”阐述了长江经济带、黄土高原及“一带一路”生态建设、绿色发展及灾害治理方略。关美宝教授介绍了国外城市人群行为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新动态。方小敏、董治宝教授就青藏高原隆起、行星风沙科学等基础理论研究进展作了专题介绍。刘彦随教授从乡村地理工程角度,论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途径。n 据悉,本次大会是中国地理学会学术年会历史上参会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盛会。会议设立了57个分会场和3个国际交流会场,内容涉及到地理学理论与方法及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回答国家战略地理实践的重大需求,探索锻炼地理人才的培养途径,体现新时代地理科学的新内涵,为我国地理学的发展指引了方向。(编辑:李磊)n责任编辑:陈萌n $INFO[\'onesearchQuery\'] = "";n$INFO[\'spoc_switch\'] = "";n$INFO[\'ecommerce\'] = ""; 资讯 网页 问答 视频 图片 良医 地图 百科 文库 英文 音乐 软件 翻译 360百科 进入词条搜索词条 登录 |注册 我的贡献 我的活动与任务 我的草稿箱 账号设置 退出 您有新短消息 首页探索百科百科专题探索阅读国际消费者权益日(3月15日)——我的权益我做主圆周率日(3月14日)用户精英团高校帮优秀用户lgdbaikeFZY201310哦也也12138super_二倩染子帆_001念君长安i任务悬赏编辑热门任务合作看懂视界权威编辑视频百科以更便捷易懂的方式获取知识知识商城商品抽奖金币兑换知识大奖雷朋眼镜剩余5个823200360行车记录仪美猴王版剩余2个1078200帮助中心常见问题联系方式帮你解答我的账号权限怎么编辑词条?词条创建要求审核不通过? 2019-05-08 10:55:23 刘彦随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义项指多义词的不同概念,如李娜的义项:网球运动员、歌手等;非诚勿扰的义项:冯小刚执导电影、江苏卫视交友节目等。 查看详细规范>> 所属类别 : 科学家 科学家 编辑分类 刘彦随,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主任 ,中国科学院精准扶贫评估研究中心主任 ,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区域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 ;国际地理联合会农业地理与土地工程委员会(IGU-AGLE)主席 ,国家精准扶贫成效第三方评估专家组组长 ,中国城乡发展智库联盟理事长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地理学会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理论、技术与应用综合研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土地整治工程重大项目等70余项;出版著作18本、发表论文480余篇,其中《Nature》、《Science》、《Land Use Policy》等SCI/SSCI论文130余篇 ;获2018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2),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2018)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科学奖(2018) ,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发明专利9项。在《人民日报》等发表时评专论等17篇,任《Land Use Policy》副主编(Associate Editor)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等学术期刊编委。 2018年11月27日,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刘彦随 外文名称 Yansui LIU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陕西绥德县 职业 研究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发展中国家科学院 院士 毕业院校 陕西师范大学 目录 1人物经历 2研究方向 3教学工作 4科研项目 5论著报告 6个人荣誉 7媒体作品 折叠 编辑本段 人物经历 1985-1989年陕西师范大学地理学系地理学专业本科学习,1992-1995年陕西师大地理学系研究生获区域地理学硕士学位,1995-1998年南京师范大学地科院博士生获自然地理学博士学位,1998年8月~2000年6月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经济地理部从事人文地理学博士后研究,2000年6月进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工作。2001年、2003年美国蒙大拿州立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访问学者。北京师范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2)。2019年1月任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主任 。2018年11月27日,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担任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2017-)、国际地理联合会农业地理与土地工程委员会主席(2016-),国家精准扶贫成效第三方评估专家组组长(2015-),中国城乡发展智库联盟理事长(2015-),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副理事长(2014-)、中国地理学会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2008-)。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海南省、江西省、江苏省、黑龙江省,陕西铜川市、榆林市人民政府顾问,国家《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1-2030年)》咨询委员会专家、《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20年)》专家顾问。 折叠 编辑本段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理论、技术和应用综合研究,研究方向包括现代农业与乡村地理学、土地利用与土地资源工程、城镇化与乡村发展、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等领域。 折叠 编辑本段 教学工作 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招收方向:乡村发展与土地利用;区域农业与土地整治工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 折叠 编辑本段 科研项目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973"计划课题、中科院知识创新重要方向项目与重大项目课题,以及省部级重点科技项目70余项。主持的主要项目课题:"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及坡面治理工程的生态安全保障技术与示范"(2017YFC0504700)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重点项目"空心村综合整治的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2014BAL01B00)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委托"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2016、2017、2018,专家组组长)国务院办公厅委托"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国务院重大政策措施第三方评估"(2015,专家组组长)中共中央办公厅委托任务"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总体思路研究"(2014,专家组组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城镇化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影响与对策研究"(15ZDA02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模式与可持续发展途径研究"(4063502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城乡发展转型的资源环境效应及其优化调控研究"(4113074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城乡发展一体化土地配置动力机制与地域模式研究"(4147114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农牧交错区资源大开发对土地退化的影响机制及其优化途径研究"(4087125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土地利用类型转换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40171007)国家"973"项目课题"北方干旱化对土地、水资源和粮食安全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2006CB400505)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重点项目"空心村综合整治的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2014BAL01B00)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专题"全国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体制研究" (2006BAB15B05)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快速城镇化中农村空心化及资源环境效应" (KZCX2-EW-304)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课题"村庄用地整治潜力与规划研究" (KSCX-YW-09)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课题"东北地区农业水土资源态势与可持续对策" (KZCX1-SW-1901)国土资源部重点科技项目"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驱动机制与模型研究" (20110102)国土资源部第三轮土地利用规划重点专题"全国土地利用战略研究"陕西省人民政府招标项目"陕西省渭河流域高标准农田建设重大工程项目"中央支持陕西省"陕西省延安市治沟造地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项目"中国科学院院士咨询项目"我国农区城镇化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工作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课题"村镇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课题组组长)海南省人民政府"海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海南省土地开发利用战略研究"、"海南海岸带土地利用规划"、"三亚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北京市丰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广西统筹城乡发展研究","重庆市北碚区生态建设示范区规划";"天津市土地利用与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河北宣化统筹城乡创新发展研究项目"等。 折叠 编辑本段 论著报告 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80余篇,其中国际SCI/SSCI收录论文130余篇,出版著作18本;面向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粮食安全、农村土地制度、空心村整治、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乡村病"等领域国家战略,撰写咨询报告21份,被"中办"、"国办"采用,并得到国家领导重要批示及相关部(省)长的重视和采纳。代表性的论文:刘彦随.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地理学报,2018(4) Liu Yansui. Introduction to land use and rural sustainability in China. Land Use Policy, 2018, 74: 1-4.Liu Yansui, Li Jintao, Yang Yuanyuan. Strategic adjustment of land use policy under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Land Use Policy, 2018, 74: 5-14.Zhou Yang and Liu Yansui*. Chinas fight against soil pollution. Science, 2018, 362(6412): 298.Liu Yansui, Li Yuheng. Revitalize the worlds countryside.Nature, 2017,548 (7667) :275-277.Liu Yansui, Liu Jilai, Zhou Yang.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of rural poverty in China and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strategies.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17 (52): 66-75.Liu Yansui, Yang Yuanyuan, Li Yurui et al. Conversion from rural settlements and arable land under rapid urbanization in Beijing during 1985-2010.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17 (51) :141-150Liu Yansui, Zhou Yang,Li Yurui. Ventilating Beijing cannot fix pollution.Nature,2016,532(7600):441-441. doi:10.1038/532441cLiu Yansui, Yan Bin, Zhou Yang. Urbanization, economic growth, an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n China: a panel cointegration and causality analysis.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6, 26(2): 131-152.Liu Yansui, Li Yuheng, Chen Cong, Pollution: Build on success in China, Nature, 2015,517(7533):145-145. doi:10.1038/517145dLiu Yansui, Zhou Yang, Wu Wenxiang.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population, income and technology o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industrial pollutant emissions in China. Applied Energy, 2015 (155) :904–917.Liu Yansui, Chen Cong, Li Yurui. Differentiation regularity of urban-rural equalized development at prefecture-level city in Chin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5, 25(9): 1075-1088.Liu Yansui, Guo Yanjun, Li Yurui. GIS-based Effect Assessment of Soil Erosion Before and After Gully Land Consolidation: A Case Study of Wangjiagou Project Region,Loess Plateau.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15, 25(2): 137-146.Zhou Yang,Liu Yansui, Wu Wenxiang. Effects of rural–urban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 o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O2 emissions.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15: (52):863–875.Yang Ren, Liu Yansui, Long Hualou, Qiao Luyin.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settlements and land use in the Bohai Rim of Chin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5, 25(5): 559-572.Han Jichang, Liu Yansui, Zhang Yangang.Sand stabilization effect of feldspathic sandstone during the fallow period in Mu Us Sandy Land.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5, 25(4): 428-436.Wang Guogang, Liu Yansui, Li Yurui, et al. Dynamic trends and driving forces of land use intensific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in Chin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5, 25(1): 45-57.Liu Yansui, Li Yuheng. Chinas land creation project stands firm. Nature, 511(24 July 2014):410-410. doi:10.1038/511410cBai Xuemei, Shi Peijun, Liu Yansui. Realizing Chinas urban dream. Nature, 2014 ,509(8 May 2014):158-160. doi:10.1038/509158a Liu Yansui, Fangfang, Li Yuheng. Key issues of land use in China and implications for policy making. Land Use Policy,2014,40:6-12 .DOI:10.1016/j.landusepol.2013.03.013. Liu Yansui, Yang Ren, Long Hualou, Jay Gao, Wang Jieyong. Implications of land-use change in rural China: a case study of Yucheng, Shandong province. Land Use Policy,2014, 40:111-118.Liu Yansui, Hu Zhichao, Li Yuheng. Process and cause of urban–rural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 in the Bohai Rim Region, Chin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4, 24(6): 1147-1160.Guo Yanjun, Liu Yansui, Wen Qi.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owards a Sustainable Future from an Evolutionary View on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A Case Study of Fuxian County. Sustainability, 2014, 6: 3644-3668。Gong Jianzhou, Chen Wenli,Liu Yansui. The intensity change of urban development l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city master plan of Guangzhou, China. Land Use Policy, 2014,40: 91-100. Li Yurui,Liu Yansui, Long Hualou. Community-based rural residential land consolidation and allocationcan help to revitalize hollowed villages in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areas of China. Land Use Policy,2014, 39: 188-198. Liu Yansui, Wang Guogang, Zhang Fugang. Spatio-temporal dynamic patterns of rural area development in eastern coastal China.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13, 23(2): 173-181.Liu Yansui, Yang Ren, Li Yuheng. Potential of land consolidation of hollowed villages under different urbanization scenarios in Chin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3, 23(3), 503-512. Liu Yansui, Lu Shasha, Chen Yufu. Spatio-temporal change of urban-rural equalized development patterns in China and its driving factors.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13, (32): 320~330. Lu Shasha,Liu Yansui, Long Hualou.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 Case Study of Major Grain Producing Area, China.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13, 12(1): 184-197. Wang Jieyong, Liu Yansui, Liu Zhigao. Spatio-temporal pattern of cropland conversion in response to the "Grain for Green Project" in Chinas Loess Hilly Region of Yanchuan County. Remote Sensing, 2013,5(11):5642 – 5661. Li Yuheng, ZhangZhenghe,LiuYansui. Spatial-temporal contrasts in integrate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1990-2010.China: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13,11(3): 1-19. Li Yurui,Liu Yansui,Long Hualou,Wang Jie-yong. Local responses to macro development policies and their effects on rural system in Chinas mountainous regions: the case of Shuanghe Village in Sichuan Province.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2013,10(4): 588-608. Wang Jieyong,Liu Yansui. Tourism-led land-Use changes and their environmental effects in the Southern Coastal Region of Hainan Island, China. 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 2013,29(5):1118-1125. Chen Yangfen, Wang Jieyong, Liu Yansui, Xiande Li. Regional suitability for settling rural migrants in urban Chin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3, 23(6): Jay Gao,Liu Yansui. Deforestation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of China, 1896–2000: Severity,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and causes. Applied Geography, 2012, 35(1-2): 345–352. Jay Gao,Liu Yansui. De(re)forestation and climate warming in subarctic China. Applied Geography, 2012, 32(2):281-290. Gong Jianzhou,Liu Yansui, Chen Wenli. Optimal land use allocation of urban fringe in Guangzhou.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2, 22(1): 179-191. Gong, Jianzhou, Liu, Yansui, Chen, Wenli. Land suitability evaluation for development using a matter-element model: A case study in Zengcheng, Guangzhou, China. Land Use Policy, 2012,29(2):464-472 Long Hualou, Li Yurui, Liu Yansui, et al. Accelerated restructuring in rural China fueled by increasing vs. decreasing balance land-use policy for dealing with hollowed villages. Land Use Policy, 2012, 29(1): 11-22. Jay Gao,Liu Yansui. Climate warming and land use change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Northeast China. Applied Geography, 2011, 31(2):476-482. Sun Hu, Liu Yansui, Xu Keshuai.Hollow Villages and Rural Restructuring in Major Rural Regions of China: A Case Study of Yucheng City, Shandong Province.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2011,21(3):254-2633. Liu Yansui, Chen Yangfen, Long Hualou. Regional diversity of peasant household response to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based on field survey in eastern coastal Chin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1, 21(5): 869-881. Liu Yansui, Liu Yu, Chengyaofeng, Long Hualou. The process and driving forces of rural hollowing in China under rapid urbanizatio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0, 20(6): 876-888. Liu Yansui, Zhang Y Y, Guo L Y. Towards realistic assessment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in an ecologically fragile environment: A satellite imagery-based approach. Applied Geography, 2010, 30(2):271-281. Liu Yansui, Wang J Y, Long H L. Analysis of arable land loss and its impact on rural sustainability in Southern Jiangsu Province of 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0, 91 (3):646–653. Jay Gao, Liu Yansui. Determination of land degradation causes in Tongyu County, Northeast China via land cover change dete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 2010,12(1):9-16. Long Hualou,Liu Yansui, Li Xiubin, Chen Yufu. Building new countryside in China: A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Land Use Policy, 2010, 27(2): 457-470.Cheng Yangfen,Liu Yansui, Xu Kexhuai.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 of 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 in typical rural areas of Eastern China: A case study of Yucheng city, Shandong province.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2010,20(6):545-553Liu Yansui, Zhang Fugang, Zhang Yingwen Appraisal of typical rural development models during rapid urbanization in the eastern coastal region of Chin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9, 19(5): 557-567.Long Hualou,Liu Yansui, Wu Xiuqin, Dong Guihua. Spatio-temporal dynamic patterns of farmland and rural settlements in Su-Xi-Chang region: Implications for building a new countryside in coastal China. Land Use Policy, 2009, 26(2): 322-333. Zhai Rongxin,Liu Yansui. Dynamic Evolvement of Agricultural System and Typical Patterns of Modern Agriculture in Coastal China: A Case of Suzhou.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9, 19(3) 249–257. Chen Yufu,Liu Yansui, Wang Jing. Land Use Changes of an Aeolian-Loessial Soil Area in Northwest China: Implications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edosphere, 2009, 19(3):356-361 Long Hualou, Zou Jian,Liu Yansui. Differentiation of rural development driven by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eastern coastal China.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09, 33(4): 454-462. Gong Jianzhou, Liu Yansui, Xia Beicheng.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urban land-cover landscape in Guangzhou from 1990 to 2005.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9, 19(2): 213-224. Gong Jianzhou, Liu Yansui, Xia Beicheng, Zhao Guanwei. Urban ecological security assessment and forecasting, based on a cellular automata model: A case study of Guangzhou, China.Ecological Modelling, 2009, 220(24): 3612-3620. Liu Yansui, Wang Lijuan, Long Hualou. Spatio-temporal analysis of land-use conversion in the eastern coastal China during 1996-2005.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8, 18(3): 274-282. Liu Yansui, Wang Jieyong, Deng Xiangzheng. Rocky land desertification and its driving forces in the karst areas of rural Guangxi, Southwest China.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2008,5(4): 681-699. Jay Gao,Liu Yansui. Mapping of land degradation from spac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Landsat ETM+ and ASTER dat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008, 29(14): 4029–4043. Zha Yong,Liu Yansui, Deng Xiangzheng. A landscape approach to quantifying land cover changes in Yulin, Northwest China.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2008,138 (1-3): 139-147. Yang Zisheng, Liu Yansui. Method for evaluating the degrees of land use sustainability of mountainous count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Yunnan province, China.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2008,5(2): 98–112. Jay Gao, Yansui Liu, Yufu Chen. Land cover changes during agrarian restructuring in Northeast China. Applied Geography, 2006,26(4):312-322.Liu Yansui, Wang Jieyong and Guo Liying. GIS-Based assessment of land suitability for optimal allocation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 China. Pedosphere, 2006,16(5): 579-586.Liu Yansui, Wang Dawei, Gao Jay. Land Use/Cover Changes, the Environment and Water Resources in Northeast China.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5,36: 691-701. Liu Yansui, Hu Yecui,Peng Liuying. Accurate Quantification of Grassland Cover Density in the Alpine Meadow Soil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and GPS.Pedosphere, 2005,15(6): 778-783. Liu Yansui, Y. Zha, J. Gao, S. Ni. Assessment of grassland degradation near Lake Qinghai, Western China using Landsat TM and in situ reflectance spectra dat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2004,25(20):4177-4189. Liu Yansui, Jay Gao,Yanfeng Yang,A Holistic Approach Towards Assessment of Severity of Land Degradation Along the Great Wall in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 China.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2003,82 (2): 187-202. Liu Yansui, Md Anisul Islam and Jay Gao,Quantification of shallow water quality parameters by means of remote sensing. Progress in Physical Geography ,2003,27 (1):24-43. Qi Feng, Yansui Liu, Masao Mikami. Geostatistical analysis of soil moisture variability in grassland,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2004,58(3): 357-372 . Jay Gao, Yansui Liu, Applications of remote sensing, GIS and GPS in glaciology: a review. Progress in Physical Geography, 2001, 25(4):520-540 . Qi Feng, Liu Wei, Yansui Liu, Z. Yanwu, and S. Yonghong. Impact of desertification and global warming on soil carbon in northern China,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2004, (109):21-25 . Hu Yecui,Liu Yansui,Deng Xusheng. Land Use Change and Its Eco-environmental Effects in Transitional Agro-pastoral Region?-the case study of Yulin district in northern Shaanxi, Proceedings of IGARSS,2005.8. Zhang Fugang,Liu Yansui. Quantitative appraisement on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in the coastal rapid developing region-A case study of Hainan province.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8, 5(2): 1-7 Guo Liying, Ren Zhiyuan, Liu Yansui. The causes of land landscape changes in semi-arid area of Northwest China: a case study of Yulin city.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6,16 (2):192-198.Liu Yansui,Gan Hong,Jay Gao. The causes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land use conversion during agricultural restructuring in Northeast Chin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4, 14 (4): 488-494.Liu Yansui, Zhang Xiaoping, Li Xianwen. Mechanism and regulation of land use change in Yulin District,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3,13(2):139-146. Liu Yansui, Zheng Yu. Typical models and approach to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Foreign and Home. Journal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2002,4(1): 57-65.Liu Yansui, Deng Xiangzheng, Structural patterns of land types and optimal allocation of land use in Qingling Mountains.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1,11(1): 99-109. Zhang Wenzhong, Liu Yansui, Study on land resourc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Regional Views(Japan),2001,(14):1-8. Yan Junping, Liu Yansui, A study on environmental aridity over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to Qinling Mountains under climate warmi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1,11(2): 193-201.Liu Yansui, The 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of Chinas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Journal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2000,2(2): 108-116. Liu Yansui, Deng Xiaozheng, Probe into the towns planning of county in the Wenzhou coastal region. Journal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1999.11(1): 137-149. Liu Yansui, Wu Chuanjun,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progress and tasks in recent studies in China. The Journal of Chinese Geography, 1999,9(3): 228-235.刘彦随,杨忍. 中国环渤海地区城乡发展转型格局测度. 地理学报,2015,70(2):248-256.刘彦随. 土地综合研究与土地资源工程. 资源科学,2015,37(1):1-8.刘彦随.中国新型城镇化村镇建设格局研究.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4, 33(6): 1-6.刘彦随, 乔陆印. 中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耕地保护制度与政策创新. 经济地理, 2014, 34(4): 1-6.刘彦随.中国土地资源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21(1):127-133.刘彦随, 乔陆印.中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耕地保护制度与政策创新.经济地理,2014,34(4):1-6.刘彦随,杨忍. 中国县域城镇化的空间特征与形成机理. 地理学报,2012,67(8):1011-1020.刘彦随,刘玉,陈玉福. 中国地域多功能性评价及其决策机制. 地理学报,2011,66(10):1379-1389. 刘彦随,李裕瑞. 中国县域耕地与农业劳动力变化的时空耦合关系. 地理学报,2010,65(12):1607-1617.刘彦随, 刘玉, 翟荣新. 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实践. 地理学报,2009,64(10):1193-1202. 刘彦随. 现代农业地理与土地利用创新研究. 地理学报, 2008,63(4):353-358.刘彦随.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转型发展与新农村建设. 地理学报, 2007,62(6):563-570. 刘彦随,甘红,张富刚.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格局.地理学报,2006,61(8):847-854. 刘彦随,王大伟.中国农业地理学研究的进展与趋向.地理学报,2004,59(s1):175-182 刘彦随,陆大道. 中国农业结构调整基本态势与区域效应.地理学报,2003,58(3):381-389. 刘彦随,Jay Gao. 陕北长城沿线地区土地退化态势分析.地理学报,2002,57(4):443-450. 刘彦随. 山地土地类型的结构分析与优化利用.地理学报, 2001, 56(4):426-436.刘彦随,朱琳,李玉桓. 转型期农村土地整治的基础理论与模式探析.地理科学进展,2012,31(6):777-782.刘彦随,龙花楼. 中国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研究进展及展望. 地理科学进展,2011,30(4):409-416. 刘彦随. 科学推进中国农村土地整治战略. 中国土地科学, 2011, 25(4): 3-8. 刘彦随,刘玉. 中国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地理研究,2010,29(1):35-42. 刘彦随,刘 玉,郭丽英.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应对策略.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18(4):905-910 刘彦随,王介勇,郭丽英. 中国粮食生产与耕地变化的时空动态. 中国农业科学, 2009,42 (12): 4269-4274 刘彦随. 中国土地利用战略创新及其模式体系. 中国土地科学, 2009, 23(2): 4-10. 刘彦随, 杨子生.我国土地资源学研究新进展及其展望. 自然资源学报,2008,23(2): 353-360. 刘彦随. 我国中部地区农业发展定位与战略. 经济地理,2008,28(4):646-649. 刘彦随. 吴传钧院士对发展中国农业地理学的贡献. 地理科学, 2008,28(1):1-6 刘彦随, 卢艳霞.中国沿海地区城乡发展态势与土地利用优化研究,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7,29(3):4-7.刘彦随,靳晓燕,胡业翠. 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村特色生态经济模式. 自然资源学报,2006,21(5): 7438-7450. 刘彦随. 保障我国土地资源安全若干战略思考.中国科学院院刊,2006,21(5):379-384.刘彦随,邓旭升,胡业翠. 广西喀斯特山区土地石漠化与扶贫开发探析. 山地学报, 2006,24(2):228-233. 刘彦随,陈百明.中国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 地理研究,2002,21(3): 324-341. 刘彦随.新时期农业与乡村发展研究方向及前沿问题. 资源科学,2005,27(2):176. 刘彦随,彭留英,王大伟. 东南沿海发达区土地利用转换态势与机制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 2005,20(3):333-339. 刘彦随,彭留英,陈玉福.东北地区土地利用转换及其生态效应分析. 农业工程学报,2005, 21(11):60-66. 刘彦随,邓旭升,甘红.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态势与优化对策.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5,27(3): 1-4. 刘彦随,甘红,王大伟.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比较优势.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5,21(2):149-153 刘彦随,胡业翠,郑宇.经济快速发展地区耕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分析. 地理科学进展,2004,23(5):25-32. 刘彦随,吴传钧,张建平.中国土地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考. 地理研究,2003,22(4):416-422. 刘彦随,吴传钧.中国水土资源态势与可持续食物安全. 自然资源学报,2002,17(3): 270-275. 刘彦随,吴传钧,鲁奇.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方向和策略. 地理科学,2002,22(4):385-389. 刘彦随,方创琳.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胁迫转换与优化配置. 自然资源学报,2001,16(4): 334-340. 刘彦随,冯德显.三峡库区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潜力及其途径模式. 地理研究,2001,19(2):139-145. 刘彦随.陕北绥德县持续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评价.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29(1):85-89 刘彦随,樊 杰.面向国土资源决策的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国土地科学,2001,4:12-17 刘彦随,张文忠.论西部地区矿业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西北大学学报,2001,31(1):83-88. 刘彦随. 陕西秦巴山地生态格局与农业资源持续利用模型.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1,20(1):39-46.刘彦随,吴传钧. 国内外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与途径. 南京师大学报,2001,24(2):119-124.刘彦随.西部地区县域农业土地利用优化设计.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0,21(6):10-13. 刘彦随.山地农业资源分异规律与优化利用模式研究. 资源科学,2000,22(5):27-31. 刘彦随,吴传钧.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及相关理论.经济地理,2000,(1):63-68 刘彦随.山地土地结构格局与土地利用优化配置. 地理科学,1999,19(6):504-509. 刘彦随.区域土地利用系统优化调控的机理与模式.资源科学,1999,21(4):60-65. 刘彦随.土地利用优化配置中系列模型的应用. 地理科学进展,1999,18(1):26-31. 刘彦随,鲁奇. 苏南现代化进程中土地问题及其对策.地理科学进展,1998,17(2):78-83. 刘彦随.土地类型结构格局与山地生态设计.山地学报,1999,17(2):104-109. 刘彦随.温州沿海地区城镇化带型发展机制与规律.地理研究,1999,18(4):413-419. 刘彦随.山地农业资源的时空性与持续利用研究.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8(4):411-417 刘彦随.基于景观类型格局的退化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干旱区地理,1998,(4):28-34 刘彦随.浙江乐清市城镇体系规划新探. 经济地理,1998,(1):83-86 刘彦随.市域城镇化土地利用扩展机制与规律分析.热带地理,1998,18(4):372-377 刘彦随,倪绍祥. 陕南秦巴山地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山地学报, 1997,13(3):178-182. 刘彦随,倪绍祥,查勇. 陕北风沙滩区土地退化机理与治理对策. 自然资源学报,1997, 12(4): 357-362. 刘彦随,倪绍祥.农业资源与环境系统优化模式.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7, 6(1): 39-45.代表性的著作(集):1. 刘彦随, 龙花楼,王介勇.中国农业现代化与农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2. 刘彦随. 中国新农村建设地理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3. 刘彦随, 龙花楼, 陈玉福, 王介勇. 中国乡村发展研究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4. 刘彦随, 王业侨, 陈玉福. 土地利用系统评估与整治决策技术研究.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5. 刘彦随, 杨子生等. 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 刘彦随, 郑伟元. 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论.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7. 刘彦随等. 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与新农村建设.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 杨子生,刘彦随,赵乔贵等. 基于耕地资源利用的区域粮食安全评估原理、方法及其在云南的实践.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9. 刘彦随,胡宝清等.中国土地资源开发与区域协调发展.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10. 刘彦随等.节粮在我身边.北京:中国科学普及出版社,2008.11. 刘彦随. 区域土地利用优化配置. 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12. 刘彦随, 杨述河等. 农牧交错区土地退化机制与优化配置.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3. 刘彦随, 熊康宁,但文红. 中国农村土地整治与城乡协调发展研究. 贵阳:贵州出版集团,2012. 14. 刘彦随, 卓玛措主编. 中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3. 15. 杨子生, 刘彦随. 中国山区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研究.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6. 杨述河, 刘彦随等. 土地资源开发与区域协调发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7. 杨子生, 刘彦随, 胡珀等.云南省大中型水电建设移民安置用地规划研究,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8. 倪绍祥, 刘彦随, 杨子生. 中国土地资源态势与持续利用研究.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 折叠 编辑本段 个人荣誉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科学奖(2018)、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2013,2014)、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2015)、"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2)、中国科学院院地合作科技奖先进个人一等奖(2012)、山东省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2012)、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2012)、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集体成就奖(2009)、中国城乡发展进步奖(2009)、首届全国优秀地理科技工作者奖(2009)、全国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奖(2005)、第九届中国青年农学科技奖(2004)、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3)、 第三届华中地区科学技术推广大会科技成果一等奖(2000)、第五届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1999)、江苏省首届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999) 。2014年入围"科技盛典--CCTV 2014科技创新人物有效候选人。2018年10月18日,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 2018年11月27日,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9年1月17日,荣获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 折叠 编辑本段 媒体作品 近年来,在《人民日报》发表"农村土地流转何以健康前行"(时评)、"回得去的故乡"需要新思路"(时评)、"新型城镇化应治"乡村病"(新论)、"农村治污没有退路(新论)"、"节约集约用地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应是一体的"、"新农村建设是最大的内需"、"给失地农民坚实可靠的未来"、"农村土地整治要让农民受益"、"稳定粮食生产关键让农民得益"、"让农民在土地增值中受益"、"耕地保护要杜绝监守自盗"等时评新论、《光明 日报》发表"新型城镇化待解土地难题(国是)"等政策观察文章,以及在《科学时报》发表"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深层问题日益凸显"、"各地都种粮不如依靠基地产粮"、"耕地资源潜力重在空心村整治",《经济日报》发表"对挤占生态空间说不"、"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意义重大"、"农村科学建房激活内需保增长",《中国国土资源报》发表"同步推进土地权能与收益制度改革"、"生态为先,实现人地和谐发展"等专论、专访文章30余篇。相关研究进展与成果被《人民日报》、《光明 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科学院报》、《China Daily》等相继报道,CCTV"新闻联播"、CCTV"朝闻天下" 、CCTV-10"科技频道"、CCTV-2"财经频道" 、CNTV等重要报告和专访报道,CCTV-2 "县域经济报道"栏目应邀开设"寻找乡村创业致富榜样--乡村课堂" 。2013年8月30日,参加两院院士专家中南海城镇化研究汇报会 ,围绕"新型城镇化要注重根治乡村病"向李克强总理汇报新型城镇化与空心村研究成果;2015年8月26日,参加国务院103次常务会议关于"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国务院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第三方评估成果汇报。2015年10月16日出席人民大会堂"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并作主题演讲 ;2016年以来,作为专家组组长多次向国家领导人作有关国家精准扶贫成效第三方评估汇报 。 词条标签 中科院地理所 土地利用与乡村发展 土地科学 科学 科学家 n 刘彦随 星语星愿 n 1 人物经历 2 研究方向 3 教学工作 4 科研项目 5 论著报告 6 个人荣誉 7 媒体作品 回到顶部 意见反馈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百度贴吧 人人 豆瓣 为您推荐 热点资讯 n 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傅伯杰院士为地科院2018级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n 2018年9月25日,我国著名地理学家、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主任傅伯杰教授为我校地理科学学院2018级新生上开学第一课,授课的主题为“地理学:从知识、科学到决策”。n 新生开学第一课于9月25日下午在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新北区礼堂举行。地理科学学院院长袁林旺教授主持开学授课讲座。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张利民教授致欢迎辞。他代表南京师范大学对傅伯杰院士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对傅院士及地理科学学院地理学科建设情况作了简要介绍。他为同学们在第一堂课就能聆听国内顶级学术大师的报告感到由衷的高兴,鼓励同学们努力学习,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n 傅伯杰院士的授课从地理学基本知识引入,全面深刻的为新生解答了地理学的内涵与特点。从地理学研究对象、地理学门类、地理学任务和地理学发展趋向,为新生解读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在地理学的发展讲授环节,傅伯杰院士从地理学的研究目标、研究范式变迁、地理学研究方法与技术、地理科学研究主题变化、地理学对其他学科的影响与贡献、地理学面临的问题、地理学的研究前沿和热点等诸多视角为新生畅谈地理学的发展使命。最后,傅伯杰院士从地理学与决策的视角来深入阐释地理学研究的国家战略需求与国家决策需求。傅院士高瞻远瞩又深入浅出的授课,获得全体听众长时间的热烈掌声。n 授课最后,《地理科学导论》课程主持人,国家教学名师汤国安教授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傅院士所讲授课程内容的科学内涵,正确树立对地理学的专业认识,为今后四年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课后同学们一致认为,傅院士高屋建瓴的视野、科学家的情怀、以及引人入胜的讲解,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报告使同学们深刻领会到地理学的博大精深,以及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所能发挥的不可估量的作用,纷纷表示要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为地理学科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n 地理科学学院全体本科生、研究生新生及部分教师800余人参加该活动。n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市仙林大学城文苑路1号邮编:210023 Tel: 86-25-85891347 Fax: 86-25-85891742Add: School of Geography,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o.1,Wenyuan Road,Xianlin University District,Nanjing,Chinan 学术大家为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把脉n来源:党委宣传部 水保所重点室 | 作者:张晴 李世清/文 支勇平/摄 | 发布日期:2017-12-08 | 阅读次数:n  12月5日,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第六届学术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于2017年在西安召开。学术委员会主任秦大河院士、高级学术顾问山仑院士、副主任傅伯杰院士及康绍忠院士、邵明安院士等11位委员出席会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有关领导,校党委常委、水保所党委书记闫祖书,党委常委、科研院常务副院长韦革宏,水保所领导班子及实验室学术骨干参加会议。n常务副校长吴普特代表学校致辞n  水保所所长刘国彬主持开幕式。常务副校长吴普特在讲话中代表校党委书记李兴旺向各位专家及各级领导长期以来对重点实验室及学校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对实验室全体人员为学校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表示感谢。他指出,当前学校正处于双一流建设的关键阶段,两位新院士的诞生为学校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邵明安院士的当选为实验室向更高水平迈进奠定了坚实基础,希望大家齐心协力,团结协作,攻坚克难,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立足黄土高原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n学术委员会主任秦大河院士讲话n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傅伯杰院士n高级学术顾问山仑院士讲话n康绍忠院士讲话n邵明安院士讲话n冷疏影、周桔、蔡崇法、张佳宝、雷廷武等领导和专家讲话n水保所所长刘国彬主持开幕式n  会议期间,秦大河院士主持听取了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宝元关于实验室2017年工作总结报告,以及李忠武的黄土高原侵蚀与植被恢复影响下土壤有机碳动态及微生物作用机制、沈玉芳的旱地主要作物氮肥减施增效途径与技术、赵允格黄土丘陵区生物结皮对土壤侵蚀的影响、闫伟明的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水分持续利用及其调控的四个代表性学术报告;傅伯杰院士主持评审了2018年度实验室开放基金,形成第六届学术会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决议。会议提出,实验室未来的发展需立足黄土高原,微观宏观贯通,提升研究水平;深化恢复植被生态功能及可持续性评价研究;强化解决国家及区域重大需求的能力。n  会议一致认为,实验室过去一年中紧密围绕土壤侵蚀、旱地农业、水土过程及恢复生态四个研究方向,在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平台建设等方面成绩显著。2017年,该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增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青年人才项目专家和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各1名;新增国家重大研发计划项目2项,课题5项;以实验室为第一署名单位在Nature Plant、Global Change Biology、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Earth-Science Reviews、eLIFE等刊物发表SCI论文110余篇,其中中科院1区40篇;利用光源限制方程构建的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模型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揭示了全球尺度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碳水循环的影响;评估了退耕还林工程的固碳现状、速率和潜力;并对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模型进行了系统比较和评价。完成并获批《渭北旱塬耕地质量保育技术规范》陕西省地方标准1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5项;仪器设备更新及研发进展显著;自主课题设计科学、合理,效果明显。n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第六届学术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会场n与会来宾合影留念n 原标题:傅伯杰院士:40年前,“地理”选择了我n2018年8月6-10日,由国际地理联合会(IGU)等机构联合主办的“2018年国际地理联合会区域会议”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14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大会,其中包括中国地理学会组织的100多名中国学者和学生。会议期间,召开了IGU代表大会。会议正式宣布了IGU执行委员会部分席位换届结果。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傅伯杰当选IGU副主席。 n小慧特分享傅伯杰院士刊载于《中国科学报》(2018-06-22 第5版 文化)的一篇文章,供大家深入了解傅院士。 n 傅伯杰 n1977年12月参加高考,1978年2月进入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学习。自然地理学、景观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推动了中国景观生态学的发展。现任国际生态学会副主席,国际长期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副主席,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主编,LandscapeEcology、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等国际期刊编委。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n1977年的那场高考,对我来说是命运的转折,是记忆最深刻的一次大考,却不是人生中最紧张的时刻。因为,直到高考前十天,我才得到报考的资格!尽管这个机会来得那么一波三折,我几乎来不及思考,甚至来不及紧张,就走进了考场…… n 来不及紧张的一次大考 n我从小生活在一个教师家庭,学习、识字很早。1963年刚满5岁,我就喜欢趴在父亲学校的教室窗口。老师在教室里提问,我就在窗外举手回答。老师一度嫌弃我捣乱,可在我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老师竟然同意收了我。就这样,我的学习生涯从蹭课开始了。 n1974年元月,我从陕西省咸阳市第十五中学毕业,去农村参加劳动。由于成绩优异,我在农村的学校做过任课老师,在政治夜校组织当时的知识青年学习、赛诗,相继担当过大队团支部书记和党支部副书记。 n满两年的农村劳动实践,一度让我够格赶上最后一届从工农兵中推荐上大学的机会。当时,我所在的公社一共有三个入学名额,以我的表现,若不出意外,应该在1976年成为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一名工农兵大学生。谁料,在最后一刻被人挤占。 n沮丧之余,我必须坚定自己的想法。虽然大学梦落空,但只要有继续学习的机会,不管什么学校,都不放过。巧合的是,我随即收到了市招办的通知,可以进入咸阳机器制造学校学习。 n咸阳机器制造学校是一所第一机械工业部下属的中专学校,在机械制造领域颇有实力,尽管“社来社去”,我还是在1977年1月进入了学校,分配到一个当时最好的专业——机床电气专业。 n让我意想不到的是,9个月之后,进入大学的机会再次出现在我面前。我们在工厂车间的广播里听到了恢复高考的消息,和很多同学一样,我立即准备报考。 n然而,命运再次跟我开了一个玩笑。依据当时的规定,我们这些学生已在中专学习,与当时社会上的青年以及应届高中毕业生都不同,没有报考资格。 n回想我的大学之路,称得上是一波三折,好在最终还是峰回路转。 n就在高考前十天,学校突然得到通知,我们这群学生被允许以高中在校生的身份参加高考。前提是,考试名额有严格限制。 n整个咸阳机器制造学校有130多名学生报名,但高考名额只有30个。因此,我们必须先参加学校组织的排名考试,争夺高考资格。幸运的是,我的成绩位列第一。 n那时,距离高考只剩一周时间了。 n①1982年沙漠考 n②本科毕业证 n③实习笔记 n④陕西师大三好学生奖励 n “能考上一两个就不错了” n我的初中和高中时期经历了“文革”动荡的年代。学制分别被压缩到了两年和两年半,尤其在初中阶段,除了语文、数学,几乎就没有系统地接触过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知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比较实用的工业基础、农业基础课程,学习基本处于荒废状态。到了高中阶段,正值邓小平恢复主持工作,学校氛围稍有改善。进入中专,我主要在车间学习实践技能,这些知识距离基础科学很远。 n1977年12月,我走进咸阳市西北国棉一厂子弟中学,参加第一门数学考试。我所在的考场大约有50人,我的邻座是位高六六“老三届”考生,他一见我就问,“学没学过数列极限”。极限理论是高等数学的基础之一,而我们在高中甚至连三角函数、立体几何都没有接触过。我只好苦笑着说“没有”。 n开考之前,监考老师“宽慰”考生们,要放松情绪,不要紧张,在他看来,“咱们一个考场能考上一两个就不错了”。 n恢复高考第一年,各省采取自主命题的方式。陕西省数学卷比较有难度。虽然今天看来,那些难度主要是初中和高中低年级的水平,可对几乎没有时间复习,基本原理还没能认真吃透的我们来说,足以构成一种障碍。 n好在,政治、语文和物理化学考试没有太过“为难”我们。记得,当年二选一的作文题,一个是“难忘的日子”,另一个是“给全国科学大会的一封信”。我选择了前一题,把1977年4月15日《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在全国发行的日子作为了叙述的对象。物理化学考试,我完成了十题中的九道题。没能答上来的是一道化学题,由于我对那个反应方程式一无所知,所以无法计算分子量。 n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就在考完第一门数学以后,下午参加政治考试的学生人数足足减少了近三分之一。我所在的考场,最终完成全部四门考试的人数在60%左右。 n或许是考试时留意到我的答题情况,监考老师在考完最后一门考试时单独通知我,让我作为该考场的代表参加教育局、招办举行的考生座谈会,提供针对此次考题的一些反馈。 n这次高考对我而言还是太过匆忙,以至于我在考完以后也并未把结果太当回事。随着寒假的到来,我安心回家准备过年。 n高考后,考试成绩并未正式对外公布,但陕西省初选了一部分考生参加体检,咸阳机器制造学校30人高考,有15人都进入了体检名单。然而结果依然大大出乎我的意料,15人中,最终只有我一个如愿进入了大学校园。 n 和时间去争去抢 n1978年2月末,来不及与咸阳机器制造学校的同学有更多交流,我就办理了退学手续,去陕西师范大学报到。在我的同学看来,这所大学并不尽如人意。 n受时代发展需求的影响,填报高考志愿时,我的第一选择是清华大学自动控制专业,第二选择是西安交大无线电专业,第三是西北工业大学。可我收到的录取通知书上,却写着“地理”两个字。 n我一度怀疑是学校错把“物理”写成了“地理”。因为我认为地理是个文科专业,大家调侃到“认识五百汉字,就能学地理,学地理还需学四年”。 n事实上,当时陕西师大地理系招收的七十名学生,除了两人,其余都是被调剂到该专业的。有同学甚至为此找到省招办理论,不愿服从调配。归根到底,这都是因为大家对这个专业缺乏了解。 n带着对地理学还有师范类学校的偏见,我正式开始了大学生活。 n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学校的食堂。经历过自然灾害、上山下乡的困难时期,我们这群年轻人第一次享受到了丰富的食物。早餐居然能有点心吃,这在当时是一种奢侈。 n作为文理兼有的综合类高校,我很快被它浓浓的学术和文化艺术氛围所吸引。图书馆复古的建筑设计漂亮极了,我记得,在它门口还有两棵巨大的雪松,从建校起,它们就矗立在那个位置。 n我们开学没多久,全国科学大会就召开了,这场“科学的春天”对我们年轻一代的影响非常大。特别是在那次大会前,《人民文学》发表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已经传遍全国。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荡气回肠,它让广大青年认识了科学钻研,认识了知识分子的价值。这也让我们的大学校园充满了渴望知识,积极求索的氛围。 n那是我们经历了知识和精神匮乏的年代后,喷涌而出的一股力量。因为我们失去过,所以我们必须和时间去争去抢。所有学生都不约而同拼了命地学习,泡图书馆,看文献,宿舍熄灯后到路灯底下继续自习。这是现在的年轻学生们不可想象的。 n也是在那时候,我养成了记录读书笔记和科研笔记的习惯,当年的一些笔记本我至今还保留着。对我而言,尽管当时还没有明确的目标要投身科学,但我对知识的欲望从未这样强烈过。 n 野外实习经历让我受益终身 n大学二年级开始,我对地理学渐渐有了感觉。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文理均衡发展的学生,而地理学恰恰是结合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门交叉学科,它涉及地貌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工业地理学、气象学与气候学等等。我意识到地理学“综合”的特点,非常符合我的兴趣。 n到了大三下学期,学校聘请了美国加州州立大学的一位华裔教授来为我们讲授三门专业课程。他的到来,让我们第一次接触到了城市地理、人口地理、行为地理学等崭新的概念,一下拓展了我们的研究视野。 n如此复杂的地理学必须用复杂的方法来解决,科学还没有完全攻克复杂系统的问题,可探索的空间还很大。 n除了强化基础知识,当年我们地理专业的重要特点就是野外实习。直到今天,我仍然告诉我的学生,大学丰富的野外实习经历让我受益终身。 n1978年10月,我们在第二学期就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测量与地图野外实习,为一个矿区测绘一张1/2000的地形图。此后,每学期的假期实习都是雷打不动的,少则两周,多则一个月。这是我们与现在的地理学科训练很大的不同。 n特别是到了研究生期间,我们的野外基本功训练得到了进一步强化。我几乎跑遍了全国,高原、冰川、荒漠、海岛……我对每一个地区的土壤、植被群落、水文、地貌都有清晰的了解和记录。 n每一次,我们都背着被褥出发,到了夜里,就睡在废弃的厂房或仓库里。尽管条件非常艰苦,但我们始终乐在其中。除了专业能力的提升,它也为同学之间创造了牢固的情感连接。 n记得本科在汉中进行地质实习时,除了陕西师大,还有西安地质学院、西北大学地质系、甘肃师大的团队。起先,大家常常“各自为战”,吵作一团,到了最后,大家一同生活、学习,组织文娱活动,留下了非常美好的记忆。 n本科阶段,对我影响最深的一位老师是教授中国自然地理的刘胤汉老师,他也是我后来的研究生导师。刘老师的课很有特色,他每次都随身带着两大本巨厚的《中国土壤》和《中国植被》,重重地往讲台一放,颇有气势。在那个没有投影仪的年代,刘老师常常把书中提到的图片让我们传阅浏览。 n刘老师教学极为严格。1981年大四综合实习期间,我们坐了将近20个小时的火车从西安到达安康,刘老师却要求我们当晚就开始自习安康自然地理状况。不明情况的一些同学事先进城买好了电影票,准备放松一下。身为学习委员的我只得请求刘老师,通融一次。事后,刘老师十分生气,严厉批评了我们的行为。当时,刘老师留下了一句名言,“你们把学习搞好了,到时候有小车请你们去看‘大篷车’(电影)”。 n大学四年,共26门课,最终我以全优、全班第一的成绩毕业。1982年上研究生后,我写了并于1983年发表了国内景观生态学方向的第一篇文章——《地理学的新领域——景观生态学》,使我几十年一直从事景观生态学研究。在我的整个学习生涯中,如果说,刘胤汉老师帮助我立足本土,打下扎实的学科基础。那么,我的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地理系教授林超先生,则是为我彻底打开了国际视野。在他的争取之下,我成为了国内第一批出国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去英国接受大师教诲,接触国际前沿。这也是我成为导师后,想要传递给我的学生的理念。 n 新闻链接:傅伯杰:持之以恒 有始有终 n人生信条:有始有终地做几件事 n在科研道路上,傅伯杰取得了许多非凡的成绩:他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为水土流失治理和植被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推动了中国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他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现任国际生态学会副主席、国际长期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副主席等,并担任众多期刊的主编和编委。面对这些奖励和头衔,傅伯杰说:“其实,我一生就做了几件事,也有困难的时候。所以说一定要持之以恒,有始有终。” n“景观生态学要加强格局与过程的耦合,这就需要融合地理学和生态学的特征,既要重视地理学所强调的格局,又要重视生态学强调的过程。当时意识到了,但是没法做。”1989年,傅伯杰被招聘到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工作,单位只给了1000元的启动经费,教育部批准了两万元留学回国基金,当他买了电脑后,连买打印机的钱都没有了;次年,他申请了三万元的自然科学基金,但这对于这项研究工作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n“那时心情比较苦闷,因为研究经费不足,很多实验观测没法做,很多想法实现不了。可当你没有事情做的时候,你一定要找事情做。”傅伯杰只得暂且搁置了景观生态学的研究。1992年,不能“大展拳脚”的傅伯杰前往比利时从事博士后研究,在那里,他系统研究了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深入了解国际上的前沿科学问题。等到1994年回国以后,傅伯杰申请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等研究项目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面上基金项目的资助,他还获得了欧盟国际合作项目的资助。有了这“第一桶金”,傅伯杰终于可以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了,“真正开始实践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n2005年,傅伯杰团队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研究项目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1年,由于傅伯杰在景观生态学领域所取得的杰出成就和为推动景观生态学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授予他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科学家。然而这一路走来也充满艰辛。在2001年至2008年,傅伯杰担任了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局长,他坦言,当时这些行政管理工作占据了他大量的精力和时间。2003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的答辩上,一位老院士就曾问他:“你这么忙,哪里还有时间做科研?”傅伯杰诚实地回答道:“管理工作占用了我70%的工作日,所以我只有一个半的工作日与我的研究团队在一起。不过,我每个周末基本都在课题组,这样下来,我一周也有一半的时间做科研了。虽然管理工作占据了很多时间,但管理工作对我的学术研究也有所促进。我是做综合自然地理研究的,是地质、大气、生态、环境等领域的综合,通过这些管理工作,我也了解了这些领域的研究方法,好几招都可以用到我的研究上。”“我回答得比较实在,所以那次的申请,我们也通过了。”傅伯杰笑着说道,“管理和科研是会有冲突的,但也可以协调,一定要寻找好切入点。” n2008年后,傅伯杰开始着手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工作。“生态系统服务指的是人类从生态系统中所获得的各种益惠,包括各种服务。生态系统给我们提供了各种食物、纤维和产品,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调节服务,包括清洁的水、清洁的空气和文化服务。”傅伯杰说,“我们国家生态环境的本底是相对脆弱的,另外,我们国家人口总量大,环境压力大,人均资源量比较少,环境利用率比较低。而且随着人口的增加,资源的短缺,对生态系统的压力,对生态系统的服务能力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我国生态系统管理也将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目前,傅伯杰的研究团队在生态系统服务的机理、方法研究方面走在国际前列,他们为我国政府在生态系统服务和管理方面的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且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2013年8月,傅伯杰应邀在第11届国际生态学大会作了题为“变化景观下的生态系统服务”的报告,这是我国学者首次在国际生态学大会上作大会报告,他还当选为新一届国际生态学会副主席。 n“做事情一定要持之以恒,在你最困难的时候要坚持,过了这个坎儿,可能就‘柳暗花明又一村’。”傅伯杰语重心长地说道。 n科研秘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n1982年,刚上研究生的傅伯杰发表了我国在景观生态学方向的第一篇文章——《地理学的新领域——景观生态学》,在随后的几十年里,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兴未艾;另外,现在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生态系统管理与服务研究,傅伯杰也较早地在国内提出。傅伯杰提出的一些新观点和新思路,往往在几年后会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而他发表论文的引用率在国内同行中名列前茅,许多同行都很佩服他独到的眼光。那这般“火眼金睛”是如何炼成的呢? n原来,秘诀就是他常常勉励学生的八个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研究,这注定了我的研究不仅离不开书卷,也离不开大自然。”傅伯杰说道。 n傅伯杰至今保留着学生时代的读书笔记和调研笔记,在一本硬皮笔记本微微泛黄的扉页上抄录着这样一段话:“书是和人类一起成长起来的,一切震撼智慧的学说,一切打动心灵的热情,都在书里结晶成形;在书本中记述了人类狂激生活的宏大规模的自白,记述了叫做世界史的宏伟的自传。”这是傅伯杰在1982年冬天摘抄的俄国著名学者赫尔岑的一段话。那时,傅伯杰正在读研究生,教学条件不好,书本大都是影印的,其中一本《Land use in advancing agriculture》,他是在几年前才一睹了“庐山真面目”。尽管如此,厚厚的大部头英文书籍,傅伯杰如饥似渴地一本接着一本读。 n1981年,第一届国际景观生态学大会召开,景观生态学开始成为国际上的研究热点。次年,傅伯杰读到了这次大会的论文集,意识到“景观生态学可以使地理学的研究更深入一步,可以回答我们所看到的地理景观格局为什么形成,会有什么生态效应。如果不这样研究,地理学没法深入。”于是,他向《生态学杂志》投稿了《地理学的新领域——景观生态学》一文,并在文章最后写道:“我们相信,随着景观生态学的深入研究,地理学必将发生深刻的变化,飞速发展。”回忆起这件事,傅伯杰笑着说:“当时胆量比较大,读了几本书,就写了那篇论文。”正是这份“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才有了我国景观生态学领域的第一篇学术论文。 n“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无论地球科学、生命科学还是其他学科,都是要探究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所以我们要亲近大自然,走进大自然,融入自然。几十年前,我去过西北,那里的绿洲、荒漠在我的印象中一直很深刻。现在一些西北的研究项目,如果在地理概况上有错误,我都能一眼看出来。”但是,“行万里路”并不局限于此,傅伯杰说:“‘路’还意味着实践,通过实践解决问题,发现问题。” n傅伯杰希望青年学子不要做“井底之蛙”,一方面,他建议同学们要博览群书,“只有多读书、多读文献,才能把握学科前沿动态,汲取经验来改进和完善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他鼓励同学们多实践,多交流,善于合作,广交朋友,他说:“科学家是要交流的,一个人不能包打天下,要以开阔的胸怀与他人合作,以开放的思维吸取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n来源:中国科学报(胡珉琦采访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及刊载媒体所有) n编辑/ 印涌强审核 / 张胜威 刘雪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n 责任编辑:n 拉斯维加斯官网n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n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n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n 大连化物所开发出甲烷干整抗积碳镍单原子催化剂n 5的反常热电效应研究取得进展" target="_blank" ignoreapd="1" >强磁场下ZrTe5的反常热电效应研究取得进展n 10Be记录重建全新世太阳活动变化历史" target="_blank" ignoreapd="1" >地球环境所利用湖光岩玛珥湖10Be记录重建全新世太阳活动变化历史n 心理所揭示精神分裂症共病肥胖与认知功能损伤呈负相关n 利用Cu、Zn同位素研究月球挥发和月核形成过程取得进展n 版纳植物园在蝙蝠多样性自动化监测技术研究中取得进展n 深圳先进院研发出高氮掺杂的多孔微晶碳钾电负极材料n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中科大”)于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创建于北京,1970年学校迁至安徽省合肥市。中科大坚持“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是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特色管理与人文学科的研究型大学。n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始建于1978年,其前身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实行“科教融合”的办学体制,与中国科学院直属研究机构在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培养体系、科研工作等方面共有、共治、共享、共赢,是一所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独具特色的研究型大学。n上海科技大学(简称“上科大”),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共同建设,2013年经教育部正式批准。上科大秉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办学方针,实现科技与教育、科教与产业、科教与创业的融合,是一所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研究型、创新型大学。n  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EGU)于10月22日公布了2020年联合会奖章获奖名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获2020年度 EGU“洪堡奖章”。该勋章以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的名字命名,授予那些在发展中地区开展造福人类和社会的研究,在地球科学、行星或空间科学领域取得卓越贡献并产生重要国际影响的科学家。傅伯杰因在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恢复方面的创新成果及领导全球干旱生态系统研究的卓越成就而获得这一殊荣。亚历山大·冯·洪堡1769年9月14日出生于柏林,著名自然地理学家、探险家和博物学家,是近代地理学的主要创建人。n  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是国际上最大的两个地球科学联盟之一,自2006以来,全球共有11位科学家获得EGU洪堡奖章,傅伯杰是继中科院院士刘东生之后第二位获得EGU洪堡奖章的中国科学家。n  傅伯杰于2011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2012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5年当选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2019年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现任中科院生态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n  傅伯杰主要从事景观生态学与自然地理学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在Nature、Science、Nature geoscience、Nature climate change 等SCI收录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论文被国内外引用4万余次。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n   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EGU)于10月22日公布了2020年联合会奖章获奖名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获2020年度 EGU“洪堡奖章”。该勋章以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的名字命名,授予那些在发展中地区开展造福人类和社会的研究,在地球科学、行星或空间科学领域取得卓越贡献并产生重要国际影响的科学家。傅伯杰因在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恢复方面的创新成果及领导全球干旱生态系统研究的卓越成就而获得这一殊荣。亚历山大·冯·洪堡1769年9月14日出生于柏林,著名自然地理学家、探险家和博物学家,是近代地理学的主要创建人。  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是国际上最大的两个地球科学联盟之一,自2006以来,全球共有11位科学家获得EGU洪堡奖章,傅伯杰是继中科院院士刘东生之后第二位获得EGU洪堡奖章的中国科学家。  傅伯杰于2011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2012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5年当选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2019年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现任中科院生态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傅伯杰主要从事景观生态学与自然地理学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在Nature、Science、Nature geoscience、Nature climate change 等SCI收录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论文被国内外引用4万余次。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  n 首页 | 学院概况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 教育教学 | 师资队伍 | 党建园地 | 科学研究 | 招生就业 | 团学活动 | 安全工作 | 校友专栏 | 信息公开 | 下载专区 n 学院简介 n 现任领导 n 机构设置 n 学习平台 n 工作动态 n 先进典型 n 研究生教育 n 本科生教育 n 教学改革 n 实验室 n 柳江实习平台 n 研究机构 n 科研成果 n 学科平台 n 招生工作 n 就业工作 n 学生党建 n 校园文化 n 学生会、社团联合会 n 安全管理 n 安全教育 n 实验室安全 n 校友工作 n 毕业合影 n 校友名册 n 优秀毕业生 n 学院简介 n 现任领导 n 机构设置 n 人事信息 n 教学科研 n 重点工作 n 学生信息 n 学生下载区 n 教师下载区 n 2018年11月18日,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傅伯杰院士在我院承办的第四届中国高校地理科学展示大赛总决赛后,应邀为广大师生作了题为“新时代的地理学”的学术报告。n 傅院士为大家详细讲解了新时代地理学的发展趋势,即从格局-过程相互作用的研究到系统模拟的转变;从要素研究到系统研究的提升;从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链接;从知识创造到社会决策的贯通。他强调地理学是一个关乎人类未来命运的基础性和方向性的学科,本质是思维学科,可以训练思维体系和思维结构,让人类更加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该讲座内容详实生动,给人以启迪,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欢迎。n 傅伯杰,男, 1958年生,陕西咸阳市人,1989年获北京大学和英国Stirling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n 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部长。兼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n 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与景观生态学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在Science、Naturegeoscience、Nature climate change 等SCI收录刊物发表论文280余篇,出版著作10部。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任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主编、生态学报主编、地球科学进展主编, Landscape Ecology、Landscape and UrbanPlanning、Current Opinion in EnvironmentalSustainability等刊物编委。n 您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海量文档 > 学术论文 > 开题报告 2006 年春季学术研讨会 (会议指南) 主题:生态系统评估的科学问题与研究方法 Research Decision-makers Governments Assessment Private Sector Civil Society Individuals Monitoring Science 二 OO六年五月十日 北京 2006 年春季学术研讨会 (会议指南) 主题:生态系统评估的科学问题与研究方法 二 OO六年五月十日 北京 目 录 会议通知(第一轮)………………………………………………1 会议日程(第二轮)………………………………………………7 报告人简介……………………………………………………… 9 论文摘要…………………………………………………………13 会议邀请与注册人员名单………………………………………33 中国生态大讲堂介绍……………………………………………37 历次中国生态大讲堂介绍………………………………………39 中国生态大讲堂 2006 年春季学术研讨会 (第一轮通知) 主题:生态系统评估的科学问题与研究方法 一、会议背景 1、生态系统评估是我国进行生态建设与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 作,是联系生态系统监测研究与管理决策的关键环节。生态 系统评估的目的是为了全面认识生态系统的现状与变化趋 势,以一种可用的方式向决策者和公众提生态信息,以消除 和减少生态系统管理的不确定性。 2 、生态系统评估是生态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联合国千年生 态系统评估、美国《国家生态系统状况报告》、政府间气候变 化委员会(IPCC )评估报告等生态系统评估工作均产生了重 要影响,生态系统评估的科学问题与研究方法正成为生态系 统评估研究热点。 3、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 )是开展生态系统评估 的重要平台,CERN 应为国家和地区关于资源环境方面的决策 提供科学依据。CERN 的生态系统监测与研究是生态系统评估 的重要基础,而且中国生态系统变化的综合评估将是中国科 学院创新工程生态与环境基地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会议时间 2006 年 5 月 10 ~11 日 三、会议地点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602 会议室 (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 号) 1 四、会议目的 交流与研讨生态系统评估的科学问题与研究方法,为 CERN 开展生态系统评估进行理论与方法方面的准备,向科技部等提交 “关于开展我国生态系统变化的综合评估研究的建议”等。 五、会议的主要议题 1、生态系统评估的指标体系与定量化方法 2 、生态系统评估的数据平台与数据融合 3、生态系统评估的决策支持系统 4 、生态系统评估的模拟模型与情景预测 5、生态系统优化管理模式 6、农田   2018年8月22日,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在北京组织召开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40年综合评价报告”专家咨询论证会。专家咨询组由傅伯杰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唐守正院士(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尹伟伦院士(北京林业大学)、周成虎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葛全胜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世荣研究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和吴炳方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组成,傅伯杰院士担任组长。评估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院士,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胡章翠,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局长张炜,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副局长赵千钧等10余人出席了会议。评估技术组组长、必赢app官方下载朱教君研究员及骨干成员共计3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傅伯杰院士主持。   首先,赵千钧副局长代表综合评价主管部门介绍了此次评估工作的背景、意义、论证要求与参会人员等。随后,朱教君研究员围绕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40年综合评价报告的背景、方法、结果、主要结论、问题与建议、后续工作等6部分内容向咨询专家组做了详细汇报。与会专家认真听取了综合评价进展报告,仔细查阅了评价报告和相关文件资料。经深入质询和讨论,咨询专家组一致认为,评价报告指导思想明确,技术路线正确,评价方法先进,数据翔实可靠,评价结果科学、结论可信。专家组还对评价报告提出了建设性修改意见。   张亚平副院长指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40年的评估工作务必实事求是、真实可靠,要经得起历史考验;目前工作基本达到了目标,希望评估技术组吸纳各位专家意见和建议,继续完善三北工程40年评估报告,为三北工程建设提供科学指导。   最后,胡章翠副主任做总结发言,她感谢中国科学院作为第三方对三北工程建设40年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做出客观、系统、完整的评价,建议评估工作按计划稳步推进,继续完善报告,使其更加科学、合理,为三北工程40年献礼。(次生林组) 张亚平副院长讲话 朱教君研究员汇报进展 会议现场 n 学院简介 | 组织机构 | 学术机构 | 系所设置 n 师资概况 | 专任教师 | 实验人员 | 行政人员 n 培养概况 | 本科生 | 研究生 | 精品课程 n 科研项目 | 科研成果 | 获奖情况 | 国际交流 n 招生工作 | 就业工作 | 创新创业工作 n 理论学习 | 党建动态 n 学工动态 | 学生会 | 研究生会 n5月25-27日,“新时代生态文明与地理发展”全国博士后学术论坛在我校千佛山校区举办。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傅伯杰,山东省外国专家局局长张祝秀,山东师范大学副校长王洪禹,山东地理学会理事长任建兰,山东省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主任蒋裕斌等应邀出席。来自美国德州农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50余家单位的1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院长王成新主持开幕式。n开幕式上,王洪禹致欢迎辞,并介绍了学校概况和办学成就。傅伯杰指出,地理学的综合性、差异性研究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具有天然优势,他鼓励青年学者充分利用博士后这一重要学术阶段,独立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张祝秀介绍了山东省博士后培养的重要举措和引才政策。n与会学者围绕“新时代生态文明与地理发展”这一主题做了精彩报告。傅伯杰院士从全球可持续发展、新时代的地理学和地理学发展趋势三方面展开论述,高屋建瓴,深入浅出,结合学科发展和前沿热点,对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地理学作了深刻解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陈爽研究员的《“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与地理学家的使命》、美国德州农工大学段本春教授的《Numerical Modeling of Complex Earthquakes andGround Motion》、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周春山教授的《珠三角城镇化新进程》、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李秀彬研究员的《土地的社保功能到底有多大?》,从不同层面展示了地理学在生态文明建设和服务经济社会中的应用和实践。在“人地关系与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与环境演变”分会场中,15位青年学者作专题汇报并进行热烈讨论。在大会闭幕式上,举办了优秀论文颁奖典礼。n本次论坛属于2018年全国博士后学术交流项目,该项目由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中国地理学会联合主办,山东师范大学承办。2018年度全国博士后学术交流计划共立项40项,其中高校获批19项,我校新时代生态文明与地理发展”主题论坛是山东省唯一获批的计划项目,与清华大学等部分双一流高校一同入选该项目,实现了我校在该项目上零的突破。论坛围绕生态文明与地理发展的有机结合进行深入探讨,搭建高起点、深层次、最前沿的学术交流平台,拓宽学术视野,将有效引导青年学者新事业、新思维的产生,推动了我校博士后工作的深入开展。n 2018年6月5日,京师水科学大讲堂在京师学堂京师厅成功举办。本次受邀嘉宾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教授,“主题为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耦合方法”。此次讲授活动由水科学研究院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郝芳华教授主持。n傅伯杰院士是自然地理学、景观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兼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曾获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等。n郝芳华副校长首先向各位师生介绍了傅伯杰院士,并对其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随后,傅伯杰院士为来自各学院部系的140余名师生做了主题讲座。傅伯杰院士首先从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开始,明确了格局与过程耦合是景观生态学综合研究的途径与方法,强调不同研究尺度对研究结果有着不同的影响。随后从基于直接观测和模型观测的格局——过程耦合介绍了观测、模拟、研究方法,并结合自己的相关研究和工作讲解了格局——过程耦合的应用。报告结束后,傅伯杰院士与同学们进行了积极的互动,耐心细致的解答。傅伯杰院士精彩的报告和耐心的解答,开拓了同学们的学科视野,极大地激发了大家的科研兴趣。最后部分师生与傅伯杰院士合影留念。n 无正文文本或动态页面 8月24日,《地球科学进展》第八届编委会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近30位编委参加会议。会议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学部主任、《地球科学进展》主编傅伯杰院士主持。 n傅伯杰首先代表主办单位和编辑部感谢编委会各位专家对刊物工作的支持和关心,之后介绍了《地球科学进展》的总体情况,并对此次编委会会议的任务和目标进行了说明。《地球科学进展》常务副主编、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文献情报中心主任曲建升研究员代表编辑部向与会编委作了《地球科学进展》20122016年度发展工作报告。报告回顾了过去五年来《地球科学进展》的发展及成绩,并介绍了刊物未来发展的规划、目标和举措。n与会院士、专家编委对期刊发展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地球科学进展》刊物特色鲜明、学科面宽、内容丰富,反映地球科学研究与发展动态及时。刊物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逐渐形成了显著的学术影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希望刊物积极适应国内外学术期刊发展新形势,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和中科院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继续加快发展。各位编委表示将依托各自学科领域与学术网络优势,在期刊发展中积极做出贡献。同时,编委还就期刊的发展定位和特色、发展目标、选题策划与报道重点、国际化发展等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n  傅伯杰在会议总结发言时对期刊发展提出以下要求:坚持刊物定位,持续跟踪报道地学领域前沿、交叉、国际热点科学与战略问题;充分发挥编委作用,建立并落实好责任编委制度,提议每位编委都应常为刊物撰写、推荐优秀论文,适时启动青年编委会工作;编辑部要进一步加强对外合作交流,有针对性地组约高质量文章,大幅提升高水平文章比率,进一步强化对地球科学前沿热点方向的科学引领能力;通过编委会与编辑部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将《地球科学进展》不仅打造成为有特色、有影响的综合性地学期刊,而且要成为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 n期间,傅伯杰还向与会编委颁发了新一届编委会委员聘书。n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天水中路8号n QQ:114723517n 电话:0931-8762293 传真:0931-8275743 E-mail:adearth@lzb.ac.cnn陇ICP备05000311号-1 n 11月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受邀来到青岛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作学术报告,报告于学术会馆第二报告厅举行,副校长原永兵出席报告会,学院专业教师、研究生及环境生态工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学生与会。报告会由副院长王凯荣主持。n傅伯杰院士以《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指标体系与方法》为题,从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的方法,指标、数据模型和情景的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和模型存在的问题展开讲解。报告内容充实,层次分明,深入浅出,举例生动形象,激发了学院师生的浓厚兴趣。报告结束后,在座师生就农业生态系统调节、社会服务等相关问题作出提问,傅院士分别进行了详细的解答。n本次学术报告内容贴近专业知识,紧扣学术前沿,极大提升了与会师生对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关注,营造了资环学院“学在资环”的浓厚学术氛围。n傅伯杰,男,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n 同心同德 砥砺奋进 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网投部署2019年工作n 2月27日下午,网投2019年工作部署会在长安校区新勇学生活动中心二层报告厅召开。校长游旭群简要回顾了2018年的主要工作,分析了学校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安排部署了2019年重点工作。n 【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网投召开“双一流”建设推进会n 为贯彻落实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对照检查一年来“双一流”建设任务的落实完成情况,加快推进网投“双一流”建设,1月10日上午,网投在长安校区图书馆报告厅召开“双一流”建设推进会。n 【“双一流”建设大家谈】张新科|对标:一流学科建设的基本路径n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作为网投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一头两翼”的重点学科,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从2017年9月国家公布“双一流”建设名单到现在整整一年了,我们虽有自豪的一面,但更多的是焦虑,是忧...n 4月17日,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公布了2019年新增院士名单,共有172位院士和42位外籍院士当选,网投地理系1977级杰出校友傅伯杰教授当选为外籍院士,是本年度唯一当选的中国学者。n美国人文与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英文简写为AAAS)成立于1780年,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独立学术团体和政策研究中心之一,也是进行独立政策研究的学术中心。首任院长为美国第一任副总统及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现共有院士4000多名,外籍院士600多名。院士中有250多名诺贝尔奖得主和60多位普利策奖获得者。n2018年8月傅伯杰在网投参加中国地理学大会n傅伯杰院士本科和硕士均毕业于网投地理系,是网投杰出校友代表。他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5年当选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还担任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n傅伯杰院士主要从事景观生态学与自然地理学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在Nature、Science、Nature geoscience、Nature climate change等SCI收录刊物发表论文28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论文被国内外引用4万余次,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n 同心同德 砥砺奋进 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我校部署2019年工作n 2月27日下午,我校2019年工作部署会在长安校区新勇学生活动中心二层报告厅召开。校长游旭群简要回顾了2018年的主要工作,分析了学校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安排部署了2019年重点工作。n 【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我校召开“双一流”建设推进会n 为贯彻落实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对照检查一年来“双一流”建设任务的落实完成情况,加快推进我校“双一流”建设,1月10日上午,我校在长安校区图书馆报告厅召开“双一流”建设推进会。n 【“双一流”建设大家谈】张新科|对标:一流学科建设的基本路径n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作为我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一头两翼”的重点学科,大家深感责任重大。从2017年9月国家公布“双一流”建设名单到现在整整一年了,大家虽有自豪的一面,但更多的是焦虑,是忧...n 4月17日,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公布了2019年新增院士名单,共有172位院士和42位外籍院士当选,我校地理系1977级杰出校友傅伯杰教授当选为外籍院士,是本年度唯一当选的中国学者。n美国人文与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英文简写为AAAS)成立于1780年,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独立学术团体和政策研究中心之一,也是进行独立政策研究的学术中心。首任院长为美国第一任副总统及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现共有院士4000多名,外籍院士600多名。院士中有250多名诺贝尔奖得主和60多位普利策奖获得者。n2018年8月傅伯杰在我校参加中国地理学大会n傅伯杰院士本科和硕士均毕业于我校地理系,是我校杰出校友代表。他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5年当选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还担任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n傅伯杰院士主要从事景观生态学与自然地理学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在Nature、Science、Nature geoscience、Nature climate change等SCI收录刊物发表论文28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论文被国内外引用4万余次,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n 发布时间:2018-10-09 来源:中国地理学会 n 2018年9月25日,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教授为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18级新生上开学第一课,授课的主题为“地理学:从知识、科学到决策”。新生开学第一课于9月25日下午在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新北区礼堂举行。地理科学学院院长袁林旺教授主持开学授课讲座。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张利民教授致欢迎辞。他代表南京师范大学对傅伯杰院士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为同学们在第一堂课就能聆听国内顶级学术大师的报告感到由衷的高兴,鼓励同学们努力学习,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傅伯杰院士的授课从地理学基本知识引入,全面深刻的为新生解答了地理学的内涵与特点。从地理学研究对象、地理学门类、地理学任务和地理学发展趋向,为新生解读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在地理学的发展讲授环节,傅伯杰院士从地理学的研究目标、研究范式变迁、地理学研究方法与技术、地理科学研究主题变化、地理学对其他学科的影响与贡献、地理学面临的问题、地理学的研究前沿和热点等诸多视角为新生畅谈地理学的发展使命。最后,傅伯杰院士从地理学与决策的视角来深入阐释地理学研究的国家战略需求与国家决策需求。傅院士高瞻远瞩又深入浅出的授课,获得全体听众长时间的热烈掌声。授课最后,《地理科学导论》课程主持人,国家级教学名师汤国安教授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傅院士所讲授课程内容的科学内涵,正确树立对地理学的专业认识,为今后四年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课后同学们一致认为,傅院士高屋建瓴的视野、科学家的情怀、以及引人入胜的讲解,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报告使同学们深刻领会到地理学的博大精深,以及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所能发挥的不可估量的作用,纷纷表示要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为地理学科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n 为深入学习陆昊部长在中国地质调查局调研时的讲话和局党组十七次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地调局党组关于开展新时代地质工作服务自然资源管理大调研活动的部署,进一步找准基础地质调查在新时代的定位,做好公益性基础地质调查计划的顶层设计,协调11个工程的工作部署,聚焦重大问题,协同攻关,经局总工程师室、基础调查部同意,2018年6月9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组织召开基础地质调查与地球系统科学战略研讨会。会议分二个议题。一是邀请三位国内外知名院士、专家讲课,介绍地球系统科学;二是公益性基础地质调查计划中的11个工程简要介绍2019-2022目标任务和工作部署,并开展对接研讨。n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院士、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大学表层地球系统科学学院陈喜教授、深部探测中心首席、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董树文教授应邀做了学术报告,分别介绍了地球表层系统科学、地球关键带科学、我国地壳结构与深部过程的前沿进展。n傅伯杰院士在报告中介绍了地球科学和地理学研究的新进展和新态势。他指出:当前,地球系统科学已成为地学研究的最大主题。全球变化、大陆地震等重大科学问题的解决,已大大超出了单个和传统学科的能力范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要求以跨领域和多学科的视角,以更高的层次、更大的视野认识地球。n陈喜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地球关键带的研究背景、观测、模拟和预测,重点介绍了中欧地球关键带的研究进展以及未来的挑战和机遇。提出下一步研究重点是基岩风化带,如西南喀斯特地区岩性在石漠化进展中的作用等课题。n董树文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深部探测专项(Sino Probe)对中国大陆岩石圈和地壳结构的研究成果。他指出,地球表层系统就是层圈相互作用,目前整个系统建立不起来的重要原因,就是岩石圈的数据还不对等,还需要“补课”。n李廷栋院士、肖序常院士、公益性基础地质调查计划12位工程首席、二级负责人、六大区域地质调查中心、地质所的领导专家和研究生等80余人参加了会议,并就如何发展地球系统科学、做好新一轮地调项目论证开展了热烈研讨。n下午,12位公益性基础地质调查计划的工程首席介绍了工程项目的进展和下一步布局。大家进一步围绕地质调查业务布局调整、地质调查计划-工程-项目调整优化等开展了热烈的讨论,一致认为:本次会议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这既是公益性基础地质调查计划召开的第一次会议,又是全局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的一次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会议。一是各个工程开展了首次对接,为做好2019-2022工作部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依据,为进一步做好一级项目的顶层设计提供了条件;二是各工程明确了协同攻关的地区和目标,提炼了重大问题,为多学科、多手段和多方法联合攻关奠定了良好基础;三是探索和初步确立了工程-项目协调、协同和联合攻关的机制,今后将继续围绕重大问题,联合不同的工程及项目,共同研讨,联合攻关,搭建新的协同攻关和学术交流的平台和机制。n   2018年5月9日,傅伯杰院士做客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学术论坛”,作题为“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地理学”的学术报告。n   傅伯杰院士的报告包括“全球可持续发展”、“地理学发展”、“地理学展望”等三部分内容。更多详细内容请看下文。n   备注:转载本文需征得傅伯杰院士授权。n   全球可持续发展n   傅伯杰,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主任,兼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主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国际地理学联合会面向未来地球专业委员会主席、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n   中科院遥感地球所�O一个有用的公众号n 6月3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研究院傅伯杰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彦随教授做客学院“庆祝建校120周年,建院70周年”系类学术活动。傅伯杰教授和刘彦随教授分别以“生态系统水碳服务耦合方法”、“现代土地资源与土地整治工程”为题作了学术报告。会前,校党委书记高翅向傅伯杰、刘彦随教授先容了学校的办学历史、120周年校庆筹备等方面的情况。学院副院长谭文峰主持报告会。n傅伯杰院士首先就生态系统服务相关的概念、分类系统等基础常识进行阐述,并举例说明了目前国际国内相关研究团队围绕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所作出的努力和成果。随后傅伯杰院士结合其研究组在黄土高原20多年的工作,以水碳平衡相关研究为例深入浅出的先容了生态系统服务权衡方法和生态系统服务的区域集成相关理论。刘彦随教授的报告则从“现代土地资源的内涵与认识”、“土地整治工程试验与应用”、“创新土地资源研究的思考”三方面展开。通过先容其研究团队在全国各地开展的土地整治工程丰富案例,为大家阐述了土地工程化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实施办法和成效。他指出土地管理和乡村振兴可以很好的结合,达到生态富民的效果,重视农民农村造血功能的提升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n最后傅伯杰教授、刘彦随教授就土壤化学这些微观的过程研究是否可以和生态功能服务结合、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综合指标适用性、粮食生产重心北移和黄土高原退耕还林水分需求之间是否存在矛盾等多方面问题和在场的老师学生展开互动交流。n (通讯员:刘粉)6月4日下午14:30,华大论坛第161期学术讲座在十号楼北楼一楼报告厅成功召开。讲座特别邀请中国科学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傅伯杰带来了主题为“新时代地理学的任务与使命”的报告。本次讲座由城环学院罗静院长主持,华中师范大学夏立新副校长、中科院地理所刘彦随教授、城环学院龚胜生教授、谢双玉教授、王宏志教授等多名教师出席,我院2016、2017级硕士研究生参加。n罗静院长首先介绍到,傅伯杰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部长,兼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主任。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罗院长对傅伯杰院士的到来表示感谢,并希望在座学生能够认真聆听,有所收获。n会上,傅院士从全球可持续发展、新时代的地理学、地理学展望三部分进行报告。傅院士强调新时代地理学的“新”体现在新的研究方法、新的数据来源、新的发展目标、新的研究主题、新的研究范式等方面。关于地理学展望,傅院士指出当前地理学研究前沿和热点应该聚焦人地系统耦合理论与方法,从格局-过程研究到系统模拟的转变、从要素研究到系统研究的提升、从理论研究到应用研究的链接、从知识创造到社会决策的贯通。n会议尾声,罗静院长、王宏志老师及同学们热情提问,傅院士详细回答,讨论热烈。最后,罗静院长对讲座进行总结,并代表学院师生对傅伯杰院士带来的精彩的讲座表示感谢。n   10日下午,《厦门市生态系统价值核算与业务化能力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专家评审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院士刘旭出席并主持专家会,中国工程院院士金鉴明、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等专家参与,评审通过了《实施方案》。 n  评审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实施方案》充分贯彻了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要求,其设计理念、指标体系与技术路线清晰准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实施方案》紧密结合区域特色,强化成果应用,设计了与国民经济统计核算相协调的生态系统价值业务化核算体系,通过项目实施,可形成业务化运行能力,为将生态系统价值核算成果纳入厦门市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考核提供技术支撑。 n  开展生态系统价值核算试点是《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明确赋予我市的两大重点任务之一。此次《实施方案》的评审通过,是我市在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工作中迈出的重要一步,将为我市全面摸清生态系统“家底”提供指引,为实施生态补偿、干部离任审计和生态文明绩效考核奠定坚实的基础。 n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我市生态系统价值核算试点工作一开始便抓住了“拓宽视野”“注重实现”“大胆创新”三大重点。一是,对标国际前沿,学习借鉴先进的理念和经验,广泛邀请国际、国内知名专家参与试点研究;二是密切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和定位,更加注重实效,讲好厦门生态的“故事”;三是敢于大胆创新,勇于先行先试,发挥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作用,真正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完善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提供示范。 n  据市环保局介绍,《实施方案》的任务要求拟在2年内完成,其中:2017年将完成厦门市生态系统价值初步核算结果,并形成阶段性成果报告;2018年将完成相关业务化能力建设、配套制度制定。预计到2018年12月,我市将形成试点成果,发布厦门市生态系统价值核算年度报告(白皮书)。n 2015-傅伯杰 迈向新时代的地理学.ppt 迈向新时代的地理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环境研究中心,,报告人:傅伯杰,地理学基本特征,地理学是研究地理要素和地理综合体的空间分异规律、时间演变过程及区域特征 研究地球表层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机理 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探索自然规律,昭示人文精华”。,地理学特征与任务,地理学从建立之初就研究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交叉界面上的现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地理学通过学科多样化来体现综合。随着分支学科的发展和深化,地理学呈现出空心化现象 发展地理学综合研究的理论方法,是防止地理学空心化、建立地理学核心理论的重要任务。 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主席 Ronald Cooke 指出:“地理学家要加强基础研究,要形成地理学的核心理论基础。要在交叉学科的研究中守住自己的阵地,并继续通过应用为社会做贡献,加强基础研究是唯一的途径”。,地理学特征与任务,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特征均表现为空间异质性,研究这些异质性环境下的区域地理过程和效应是地理学研究的前沿。 地理学的区域性通过地理分异以“格局”来表现,“地理过程”则显示出地理现象的时空演变,耦合“格局与过程”是地理学综合研究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也是地表过程研究的突破点。 地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已经成为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基础.,新时期地理学发展-未来地球研究计划,新时期地理学发展- Future Earth,Proposed integrated research themes,Dynamic Planet - Understanding how the system works & predicting how it will change Global Development - Addressing the most pressing needs of human development (food, water, health, energy) Transformation towards Sustainability - Focusing on long term transformations needed to move to a sustainable future,研究重点,监测和预测地球系统变化,包括气候、碳、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活动,在地球生命承载能力极限和临界点、全球环境变化如何影响满足人类对食物、水、健康和能源的需求等领域填补知识空白和进行早期预警。通过对政策、行为和技术选择潜在影响等的研究,有效连接科学知识和政策实践。 多学科交叉、多部门参与,建设高质量的研究合作机制和行动,共同设计、共同执行,共同应用。支持新一代研究者的发展,培育跨学科研究以提高面向可持续性的综合方法。,新时期地理学的发展,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和人类社会圈交互作用和过程不断深化。 研究范式从过程研究深化到对复杂环境系统的模拟和预测。 GIS\\RS等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促进了地理学的发展。 更深刻的认识和耦合社会和文化在地表环境系统变化中的作用及驱动机制。 更加综合、更加前瞻、更加定量。,学科特点与走向:地理学正在走向地理科学,地理学视角,,地理学理念的综合性,,地理学的视角矩阵,(据美国国家研究院等, 2002),多维视角综合理念人-地关系,,理念从一开始就具备先进性,地理学方法的演变,,地理学理念的综合性,传统,当代趋势,勘 察,观 测,记 录,制 图,区划与规划,空间统计,对地观测,GIS,建 模,决策系统,,,,传统地理学缺陷:记述性为主,缺少定量工具 现代地理科学趋势:继承原有优势,且走向综合性、定量化,最接近地球系统科学理念,地理学时空尺度原理融入到地球系统模式概念中,地理学提供概念基础,地理学提供获取手段,3S技术, 地面观测, 数据融合,数据同化,,地理学理念的综合性,当代地球系统科学的时空表达来自地理学,,,时 间 尺 度,地理研究,空 间 尺 度,地理研究,地理学方法、手段:从描述性到野外试验、室内外模拟及区域综合,,地理学研究方法与技术,“概念-模型-决策” 流程中的地理学之 “魂”,,,流域科学决策支持系统,,地理学研究方法与技术,,,,小流域模型,土壤侵蚀坡面实验,小流域模型,风洞试验,实验和试验技术,,地理学研究方法与技术,,气候的地理地带性,柯本气候分带,气候模式格点化划分,,从地带性概念---柯本分带---模式格点,,从概念模型走向定量表达,,地理学研究方法与技术,GIS: 自然-人文要素在地理空间的叠加,地球系统模式:多圈层要素耦合,,从概念模型走向定量表达,,地理学研究方法与技术,地理学方法与技术发展,模式的发展越来越注重多要素耦合。综合性和整体性,是地理学理念的“数值化表达”,气候模式的演变,UCLA地理系为其他院系开设的必修和选修课共26门,占UCLA地理系全部课程的15.6%。涉及共同开课的院系单位11个。,地理学对其他学科的影响与贡献,教育层面:其他学科中的地理学教育——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其他院系自身开设的地理、区域类课程共15门,开课院系单位8个。,地理学对其他学科的影响与贡献,教育层面:地理学对英国学位课程的贡献,罗素大学集团将地理学列为进入学位学习所必需的“重点科目 (facilitating subjects) ”之一。,地理学为就读该专业的必修课程,地理学为就读该专业的选修课程,,陆地表层(Terrestrial)是英国自然环境研究委员会(NERC)的重点资助领域,也是增长最快的研究领域。,地理科学研究主题变化——英国,,NERC资助主题变化,地理科学研究主题变化——英国,NERC资助项目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泛,但气候变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重点研究方向保持较大的支持力度。,,综合气候、陆地(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水资源和人为活动的大尺度地表变化过程研究是NSF近年来资助的重点。资助研究一律强调对地理科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学研究视角与方法的综合。,地理科学研究主题变化——美国,地理科学研究主题变化——美国,总体变化特征:从“多元”走向“系统”,强调以地球表层的变化为起点,运用地理科学的系统视角与科学工具分析和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广泛探讨,对人地复合系统进行深入研究,图 NSF资助人地复合系统相关研究数量与额度分布 (2000-2013),图 NSF资助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数量与额度分布 (2000-2013),地理科学研究主题变化——美国,关注地理信息技术在公共健康问题中的运用,重视可视化研究及其为重大问题决策的支持,图 NSF资助可视化相关研究数量与额度分布(2000-2013),图 NSF资助公众健康相关研究数量与额度分布(2000-2013),,地理科学研究主题变化——德国,DFG资助主题变化,,DFG资助项目涉及的范围日益广泛,但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古代地理环境等是近10余年来主要的资助方向。,2002-2013年德国基金委(DFG)资助的项目数量,,,,,,,地理科学研究主题变化——德国,BMBF资助项目的主要方向,,BMBF资助的地理学研究项目以社会与经济、能源、全球变化、资源与可持续、地球系统和未来城市为主题。 与DFG相比,其项目更加强调与德国的现实紧密结合,以解决德国的问题为重要导向。,BMBF资助地理学研究,社会与经济,能 源,全球 变化,可持续发展,地球 系统,未来 城市,适宜环境与社会的能源体系转化,气候保护与气候变化的社会维度,从知识到行动,能量存储与网络技术,可靠、可支付的能源供给,太阳能使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可持续水管理,原材料高效技术,可持续土地管理,海洋研究,极地研究,地理科学技术,关于可持续的城市发展,策划可执行方案,,,,,,,,地理科学研究主题变化——中国,中国国家基金委地理学课题领域趋势,资助课题关注国际上地理学研究热点和领域,同时注重加强研究方法和手段。,,地理科学期刊论文频率位居前列关键词时序特征,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生态等12个领域 452个期刊 729658篇文献,地理科学研究主题变化——基于期刊关键词,,自然地理: 中外研究热点大体一致; 国内研究的区域性特色更明显一些。,中、美、英、德研究主题对比,地理科学研究主题变化——基于期刊关键词,,人文地理: 中外研究热点有所不同,而美、英之间较为相似; 国内外同样关注城市、增长、网络结构等主题; 国内研究更专注人口、土地利用、城市化、旅游等主题; 国外研究更注重政治、健康、创新和知识、休闲、性别等主题。,地理学面临的问题更复杂、更综合,多元的学科议题、模糊的学科边界,,问题导向与综合性:研究议题变得更为综合和多元,地理学视角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得到重视。 概念与工具的学科交叉:概念和工具所属的学科边界正变得模糊,吸引了更为广泛的学科参与。,“地球表层的快速变化,为地理科学战略方向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逻辑起点,目标是理解地球表层是如何变的;在哪里发生,为什么会发生,以什么样的速率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又可能产生什么影响。” ——《理解正在变化的星球》,2010,,“地理科学是数据、技术和思维方法嫁接到地理学基石上一个成功繁殖的结果。” ——《理解正在变化的星球》,2010,地理科学战略研究问题,我们如何改变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 我们如何更好地保持生物多样性与保护濒危的生态系统 气候和其他环境变化将如何影响人与环境耦合系统的脆弱性 100亿人在地球上如何生存和分布 我们如何在未来10年和更长时期内可持续地养活每一个人 人口居住地是如何影响人类健康的 人口流动、物资交流及思想传播如何改造世界 经济全球化如何影响不平等 地缘政治变化如何影响和平与稳定 我们如何更好地观察、分析和可视化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 公民制图和绘制公民地图的社会影响是什么,——《理解正在变化的星球》,2010,地理科学项目组织方式,学科交叉、多单位联合的项目组织特征,,注重多学科交叉,区域研究项目一般有研究对象区域的科研人员参与,University of Cambridge, 英国 (Lead Research Organisation)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中国 (Project Partner) International Ctr for Theoretical Physic, 意大利 (Project Partner) Government of Kazakhstan,哈萨克斯坦 (Project Partner) NERC British Geological Survey, Earth Hazards & Observatories University of Leeds, School of Earth and Environment NERC British Geological Survey, Executive Professor AL Densmore - Durham University, Geography,James Jackson (Principal Investigator) Alexander Logan Densmore (Co-Investigator) John Ludden (Co-Investigator) Richard Thomas Walker (Co-Investigator) Barry Parsons (Co-Investigator) Susanne Sargeant (Co-Investigator) Brian Baptie (Co-Investigator) Philip England (Co-Investigator) Timothy John Wright (Co-Investigator),组织与参与单位:,参加人员:,Geosciences Geo-hazards Tectonic Processes,涉及主题:,,案例:International Partnership for Collaboration and Training in Earthquake Hazard Assessment and Mitigation in the Alpine-Himalayan Belt and Central Asia,地理科学研究的目标,(by NASA),地理科学使命:解决资源、环境、发展面临的复杂问题; 地理科学研究的目标:不仅在于解释过去,更重要的在于服务现在、预测未来,地理学的综合性和系统性理念引领现代地球科学发展趋势日益复杂的人-地关系这一重大需求为地理科学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地理科学未来发展:服务当代,预测未来,学科特点与走向:地理学正在走向地理科学,现代技术与方法支持下的地理科学,,从“看”地图发展为空间实体与空间关系可表达的GIS,正迈向多分辨率海量数据、多维显示的数字地球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尺度问题,从点观测到不同分辨率的面观测:数据尺度多样,尺度匹配、转换仍然面临挑战。,点观测,不同空间分辨率图像,,空间响应函数: 点观测与面数据的对应关系,琴生不等式: 尺度转换中的非线性效应,,,尺度特征: 不同分辨率显示不同信息量,多尺度综合,数据同化技术,尺度效应本质,,,,,从定位走向基于移动网络的位置服务,,全球定位系统,,,,地理现象的过程与机制认识逐步深化,,野外台站观测 与室内控制实验,,,,,从统计模型 走向模式模拟,,,,面向预测的多圈层要素耦合的地球系统模式成为可能,,,传统的调查-人工绘制,基于遥感的土地覆盖制图,基于GIS的数据管理和分析,人地系统 空间格局时间动态转换类型驱动机制,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城乡规划粮食/水危机,,地理新技术、新方法的成功示例--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应对全球变化 土地覆盖变化的辐射效应土地覆盖变化的大气化学效应,3S技术已贯穿解决地理学问题的各个环节,结论,“3S”技术实现了地理现象的可表达、可观测、可计算、可服务; 野外台站观测与室内控制实验深化了地理现象的过程与机制认识; 多圈层要素耦合的地球系统模式推动了地理科学的“虚拟实验”,,定性描述的地理学向具有独特研究手段的定量化地理科学的华丽转身,对中国地理科学发展的启示,地理科学发展的国家战略需求,区域和全球尺度上的环境、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正逐渐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挑战。,国际背景 应对全球环境变化、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全球地缘政治结构变化的决策需求。,国内现实 推进城镇化进程、产业优化升级、缓解资源环境压力、优化国土资源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准备与政策支撑;,预计至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峰值15亿,人均资源消耗量将继续增加,资源还将持续下降。资源短缺将严重限制我国未来发展。,人口总量大, 环境压力大,人均资源量少、环境利用率低 是我国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我国主要人均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 百万美元GDP的能耗却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人口 资源 环境,战略性资源供求关系比较紧张部分战略资源对外依存度高,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建立战略性资源的合理使用、有效替代、 动态优化和安全保障体系,一旦战略性资源供需矛盾超出 一定的限度,势必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 产生严重影响,,,2011年,中国原油净进口量首次超过2亿吨 对外依存度超过55%,人口和资源分布不均衡,生态环境本底脆弱,我国自然条件复杂,自然资源种类丰富,生态系统类型多样,但总体生态环境较为脆弱。,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达200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面积64万平方公里,,干旱半干旱地区占国土面积52%,,石漠化的岩溶地区面积90万平方公里,,,生态环境本底脆弱,环境污染的旧账新债叠加共存,,,粪便污染,1900,1940,1980,2010,微 生 物 污 染耗氧有机物,,光化学烟雾 酸雨 重金属 核素 生源要素,黑碳、气溶胶 温室气体 有机金属污染物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持久性有机物污染 二次污染物,世界环境与资源退化占GDP比例 (2008),Carter Brandon,World Bank,,,,,,,“绿色”发展,中国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地理科学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典型区域人文—自然复合系统的演化 气候及其他环境变化的区域响应与适应 新型城镇化过程及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 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与食物供给安全 城市密集地区的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 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服务与管理 大数据时代的地理学分析及可视化方法 资源环境大数据处理方法与地学知识新发现 全球化时代的世界地理与地缘政治经济研究,走向地理科学 实现系统综合与耦合,,综合与耦合的实现示例一:气溶胶及其效应综合研究,工业源 生活源 交通源 自然源,液相反应 气相反应 长距离传输 归趋模拟 源汇关系,排放,,,,行为,效应,应对,情景预测 预警 控制与防治 减排,人为活动/自然过程、 监测观测/实验模拟/数值模拟/管理政策,空气质量 酸沉降 辐射效应 气候效应 健康效应,综合与耦合的实现示例二:生态系统过程与服务,采用观测、GIS、RS和模型开展跨尺度综合耦合集成研究,综合与耦合的实现示例三:新型城镇化过程及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综合与耦合的方法示例:基于模型的格局-过程耦合,人类活动,,自然条件,考虑人类活动的 陆地表层模型,,,模拟预估环境变化,通过在模型中耦合人口、农业、基础设施等相关人文过程,模拟气候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水土资源和粮食生产潜力变化。,中国地理学家发起的国际研究计划对地理科学的推进,季风亚洲区域集成 研究(MAIRS) (2006-),第三极环境(TPE) 国际计划 (2011-),综合风险管理 (IRG) (2013-),Globalization,Urbanization,Climate Change,Carbon,国际化成果发表——中国在国际热点方面的研究仍然处于“跟踪式”研究,学科批判性思维、理论构建等方面的训练还十分薄弱; 课程多样化水平还不够高(选修课类型与数量); 虽然专业设置上兼顾了实践性,但在课程设置上紧密结合全球重大问题,以及社会发展动态变化的课程偏少; 在世界地理科学关注全球体系、热点区域、差异化地方的今天,我国高校的世界地理与区域地理课程却严重萎缩; 地理科学的研究分别走向宏观与微观,我国的课程教育却还集中在中观尺度; 教师背景的相对统一,加之学生指导方面分明的院系分割,难以适应地理科学日益明显的交叉学科特征的要求。,中外对比下中国高校地理科学人才培养体系存在问题,中美英德四国发文量时序对比,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中国在近15年发文量的增长趋势最快,但与美、英等国家的差距仍然较大。,,3G网络:三大研究方向(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化、全球化) 全球气候变暖以气候变化、碳循环为主要特征 全球变化以生物多样性、植被覆盖、变化响应为主要特征 全球化以增长、尺度、热点区域为主要特征,全球尺度研究关键词及其特征,中国地理科学未来发展展望,需要以综合的角度加深对人地复杂系统全面而综合的理解; 需要加强中国科学家对国际重大研究计划的引领和参与,推动地理科学发展; 需要加强全球性问题的研究,从地理学大国走向地理学强国。,全面提升中国地理科学国际化水平。,普遍提高先进技术解析地理现象的能力,系统实现地理科学的服务价值,,感谢中国地理学战略研究组对报告的准备!, 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EGU)于10月22日公布了2020年联合会奖章获奖名单,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研究员获2020年度 EGU洪堡奖章。该勋章以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的名字命名,授予那些在发展中地区开展造福人类和社会的研究,在地球科学、行星或空间科学领域取得卓越贡献并产生重要国际影响的科学家。傅伯杰院士因在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恢复方面的创新成果及领导全球干旱生态系统研究的卓越成就而获得这一殊荣。亚历山大冯洪堡1769年9月14日出生于柏林,著名自然地理学家、探险家和博物学家,是近代地理学的主要创建人。n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是国际上最大的两个地球科学联盟之一,自2006以来,全球共有11位科学家获得EGU洪堡奖章,傅伯杰院士是继刘东生院士之后第二位获得EGU洪堡奖章的中国科学家。n傅伯杰研究员于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15年当选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2019年当选美国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n傅伯杰主要从事景观生态学与自然地理学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在Nature、Science、Nature geoscience、Nature climate change 等SCI收录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论文被国内外引用4万余次。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n 5月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应邀到访广州地理研究所,与该所科研人员开展交流研讨并作学术报告。n研讨会上,傅伯杰院士听取了相关科研人员的介绍,充分肯定了广州地理所以南岭山地和珠三角城市群为聚焦的区域研究,并就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指导。n会后,傅伯杰院士以“生态系统服务与区域生态安全”为题,分别从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与发展、城市生态建设和区域生态安全等三个方面介绍了地理学与生态学的发展动态和热点议题,并与科研人员进行了热烈交流。n报告会现场n(广州地理所 杨龙/撰稿摄影)n 8月29日-30日,来自国内外4000余名地理学人齐聚古城西安,参加 “2018年中国地理学大会”, 本次大会由中国地理学会、陕西师范大学共同主办,分享地理学新发现、交流新思想,促进地理学学科新发展、共绘新时代中国地理学发展蓝图。 n大会开幕式于2018年8月29日在曲江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开幕式由陕西地理学会理事长、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院长董治宝主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傅伯杰,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孙科,陕西师范大学校长游旭群以及九位中外院士、多位著名专家学者出席本次开幕式。n傅伯杰院士、吴志强院士等地理界资深学者对地理学热点话题进行了报告,总结和交流了近年来地理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研讨了社会经济发展和全球变化背景下生态、环境保护、水土资源利用和城乡统筹与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探索了新时代中国地理学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发展路径。为我国地理学的发展指引了方向。n国际地理联合会前秘书长、南非皇家学会院士Michael Meadows介绍了国际地理联合会的基本情况,并肯定了中国地理学会在国际地理学研究领域做出的成绩。在大会特邀报告环节,傅伯杰院士阐明了新时代地理学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中国地理学者的作为与担当。吴志强、孙九林、周成虎院士介绍了大数据推动下地理学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夏军、邵明安、崔鹏院士阐述了长江经济带、黄土高原及“一带一路”生态建设、绿色发展及灾害治理策略。关美宝教授介绍了国外城市人群行为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新动态。方小敏、董治宝,分别就青藏高原隆起、行星风沙科学等基础理论研究进展作了专题介绍。贝力行(Adrian Bailey)院士从情感(效用)角度号召我们应更加珍惜地球。刘彦随教授基于乡村地理工程角度,论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途径。n8月30日在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分会场召开了专题交流与闭幕式。会议设立了“以改革40年来中国地理格局的变化、自然地理学研究前沿与发展战略、新时代人文地理学的创新与使命”等57个专题与广大学者进行交流,共同探讨地理学理论与方法及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n我研究所成员周美玲、何清清、邱盈参加了本次会议。n 无正文文本或动态页面 4月16-24日,由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国际长期生态研究网络(ILTER)主办,由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SCBG-CAS)承办,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科学委员会秘书处等协办的“国际长期生态研究网络(ILTER)未来十年战略研讨会”(International Long Term Ecological Research Network (ILTER) Next Generation Workshop)在广东肇庆市召开。会议组织委员会主席由Michael Mirtl教授、傅伯杰院士和周国逸研究员担任,会议主要组织工作由鼎湖山站负责,鹤山站、小良站协助。   参会代表由来自国际长期生态研究网络各研究机构的管理和执行委员会代表组成,包括美国国家生态观测站网络(National Ecosystem Observatory Network, NEON)、澳大利亚陆地生态系统研究网络(The Terrestrial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 TERN)、欧洲长期生态学研究网络(LTER-Europe)、法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The Zones Ateliers, LTER-France)、芬兰长期社会学-生态学研究网络(Finnish Long Term Socio-ecological Research Network, FinLTSER)、日本长期生态学研究网络(Japan Long Term Ecological Research Network, JaLTER)、南非环境观测网络(South Africa Environmental Observation Network, SAEON)、欧洲碳观测系统(Integrated Carbon Observation System,ICOS)、欧洲生态系统分析与控制试验计划(Analysis and Experimentation on Ecosystems, AnaEE)等研究机构的代表和CERN的代表共30多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院士、CERN秘书处于秀波、CERN办公室杨萍等出席了会议。会议围绕长期生态研究的瓶颈问题,交流了各研究平台运作管理经验和教训,针对长期生态研究平台建设、维护、数据管理,生态观测与实验设施与科学研究的融合等议题进行了讨论。   期间,国内参会专家先后有6位代表在会议做报告:傅伯杰院士(Global Dryland Ecosystem Programme (Global-DEP)——A Platform for Global Research Collaboration on Dryland Ecosystem)、于秀波(Overview of Chinese Terrestrial Ecosystem Observation Network: CERN next generation research infrastructure)、王绍强(Subtropical forest productivity monitoring: from vegetation index to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周国逸(Responses and Acclimation of Forest Ecosystem Functions to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s)、李志安(Long-term Restoration of Soil Stable Carbon Storage on Degraded Tropical Forest)、莫江明(Responses of Ecosystem to N and P Addition in Subtropical Forests of Southern China)。这些报告向国际同仁介绍了我国CERN台站长期监测与研究工作及取得的一些研究成果、正计划开展的工作等。   会议期间,与会人员赴鼎湖山站进行了实地参观与考察。为了向与会国外专家展示我国生态研究网络台站的风采,鼎湖山站人员全力以赴,做好了各项工作准备,将台站长期监测、科研、数据资源共享、服务(示范与科普)等工作全面展示在该次国际交流舞台上。其一鼎湖山站把握建站四十周年以及CERN成立三十周年的时机,制作了中英文版本的台站宣传片,在国际会议上首次播放,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其二发动全体师生积极参与,各司其职,首次把展板搬到了野外,站长带头全程介绍台站的展览室、信息系统传输与管理网络、集水区、观测井等,其它的每一个实验样地以及取得的一些研究进展,则主要由学生们向外宾介绍,极大地锻炼了学生在海报制作和当众演说方面的能力,更让大家有机会聆听海内外专家的宝贵建议,英语水平和交流能力得到很大提升。本次活动,充分体现了全站人员扎实做事的氛围以及团队表现出来的凝聚力、展示了鼎湖山集体的团结协助精神,同学们还对参加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和发表感想,梳理了对台站的监测、研究成果的了解以及对加入鼎湖山站集体的感受。希望通过更多这样的活动,促进台站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台站的国际影响力,同时也促进优秀生态学人才的培养工作。(文章来源:中科院华南植物园) n 喜来登澳门金沙城n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n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n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n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中科大”)于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创建于北京,1970年学校迁至安徽省合肥市。中科大坚持“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是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特色管理与人文学科的研究型大学。n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始建于1978年,其前身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实行“科教融合”的办学体制,与中国科学院直属研究机构在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培养体系、科研工作等方面共有、共治、共享、共赢,是一所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独具特色的研究型大学。n上海科技大学(简称“上科大”),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共同建设,2013年经教育部正式批准。上科大秉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办学方针,实现科技与教育、科教与产业、科教与创业的融合,是一所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研究型、创新型大学。n  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EGU)于10月22日公布了2020年联合会奖章获奖名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获2020年度 EGU“洪堡奖章”。该勋章以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的名字命名,授予那些在发展中地区开展造福人类和社会的研究,在地球科学、行星或空间科学领域取得卓越贡献并产生重要国际影响的科学家。傅伯杰因在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恢复方面的创新成果及领导全球干旱生态系统研究的卓越成就而获得这一殊荣。亚历山大·冯·洪堡1769年9月14日出生于柏林,著名自然地理学家、探险家和博物学家,是近代地理学的主要创建人。n  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是国际上最大的两个地球科学联盟之一,自2006以来,全球共有11位科学家获得EGU洪堡奖章,傅伯杰是继中科院院士刘东生之后第二位获得EGU洪堡奖章的中国科学家。n  傅伯杰于2011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2012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5年当选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2019年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现任中科院生态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n  傅伯杰主要从事景观生态学与自然地理学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在Nature、Science、Nature geoscience、Nature climate change 等SCI收录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论文被国内外引用4万余次。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n   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EGU)于10月22日公布了2020年联合会奖章获奖名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获2020年度 EGU“洪堡奖章”。该勋章以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的名字命名,授予那些在发展中地区开展造福人类和社会的研究,在地球科学、行星或空间科学领域取得卓越贡献并产生重要国际影响的科学家。傅伯杰因在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恢复方面的创新成果及领导全球干旱生态系统研究的卓越成就而获得这一殊荣。亚历山大·冯·洪堡1769年9月14日出生于柏林,著名自然地理学家、探险家和博物学家,是近代地理学的主要创建人。  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是国际上最大的两个地球科学联盟之一,自2006以来,全球共有11位科学家获得EGU洪堡奖章,傅伯杰是继中科院院士刘东生之后第二位获得EGU洪堡奖章的中国科学家。  傅伯杰于2011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2012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5年当选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2019年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现任中科院生态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傅伯杰主要从事景观生态学与自然地理学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在Nature、Science、Nature geoscience、Nature climate change 等SCI收录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论文被国内外引用4万余次。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  n 京东上的所有商品信息、客户评价、商品咨询、网友讨论等内容,是京东重要的经营资源,未经许可,禁止非法转载使用。 注:本站商品信息均来自于合作方,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拥有者(合作方)负责。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印刷版次不同,印刷时间和版次以实物为准。 京东价:京东价为商品的销售价,是您最终决定是否购买商品的依据。 划线价:商品展示的划横线价格为参考价,该价格可能是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或由品牌供应商提供的正品零售价(如厂商指导价、建议零售价等)或该商品在京东平台上曾经展示过的销售价;由于地区、时间的差异性和市场行情波动,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等可能会与您购物时展示的不一致,该价格仅供您参考。 折扣:如无特殊说明,折扣指销售商在原价、或划线价(如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厂商指导价、厂商建议零售价)等某一价格基础上计算出的优惠比例或优惠金额;如有疑问,您可在购买前联系销售商进行咨询。 异常问题:商品促销信息以商品详情页“促销”栏中的信息为准;商品的具体售价以订单结算页价格为准;如您发现活动商品售价或促销信息有异常,建议购买前先联系销售商咨询。 发布时间:2018-03-14 浏览次数: n3月1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应邀做客云南大学“东陆高端学术论坛”,为师生带来题为《生态系统水碳服务耦合方法》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张力副校长主持。n论坛上,傅伯杰院士首先系统介绍了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问题与发展趋势。基于当前生态学领域的国际热点和前沿总结,强调了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提出了当前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主要任务,包括授粉和粮食生产、土地退化和恢复,以及外来入侵物种及其控制的专题评估;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的情景方案及其建模等政策支持工具和方法,以及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化、价值评估及核算工具和方法。n同时,傅伯杰院士概括了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功能,以及服务组成的级联式概念框架,指出生态系统过程与服务、服务间相互作用,和服务优化和区域集成是当前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n最后,傅伯杰院士对生态系统水碳服务权衡和区域集成展开了详细介绍。通过分享基于黄土高原样地、景观和区域尺度的水土保持、植被蒸腾、土壤水分和有机碳空间格局的最新研究进展,对生态系统水碳服务耦合方法提出了新的见解,强调了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尺度、观测方法和研究方法,并着重强调了基于实际观测的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手段。n傅伯杰院士的报告系统透彻、深入浅出,促进了学校师生对于生态学的了解,使广大师生感悟到了生态学,尤其是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独特魅力,赢得了热烈的掌声。报告结束后,傅伯杰院士与师生就生态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n傅伯杰,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部长。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国际生态学会副主席、国际地理联合会“面向未来地球的地理学:人地系统耦合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IGU-GFE)主席、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n主要从事景观生态学和自然地理学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系统性创新成果。已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在Science、Nature geoscience 等SCI收录刊物发表论文190余篇,出版著作10部。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任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主编,Landscape Ecology、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Current Opinion i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等刊物编委。n 主办单位:黄河文明传承与现代文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n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n 傅伯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主任、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通讯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局长。主要从事景观生态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特别是在耦合景观格局与水土生态过程、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优化方法上取得了重要突破,推动了中国景观生态学的发展。n【公  示】2018年拟获奖学生名单公示 n环境与规划学院召开专题理论学习会 n【地学论坛】徐海亮:龙山时期黄河下游演化与文明嬗变(时间:9.23(周日),9:00-11:00) n【地学论坛】徐海亮:晚更新世末以来郑州水系的一些重大问题(时间:9.22(周六),15:30-17:30) n 通知公告n【公  示】关于组织申报2018年度全省教育系统“两创两争”活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通知 n【公  示】2018年拟获奖学生名单公示 n【地学论坛】徐海亮:龙山时期黄河下游演化与文明嬗变(时间:9.23(周日),9:00-11:00) n【地学论坛】徐海亮:晚更新世末以来郑州水系的一些重大问题(时间:9.22(周六),15:30-17:30) n【公  示】2018年国家奖助学金拟获奖学生名单 n【地学论坛】陈中原:“气候与环境变化”系列讲座(二):长江中下游旱期农业文明与地貌环境演变(时间:9.29,15:00-16:30) n【地学论坛】陶澍:利用高源分辨率排放清单评估我国大气污染变化趋势(时间:9.26,8:30-10:00) n【公  示】环境与规划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增公示名单 n 地址:中国 河南 开封金明大道 邮编:475004 电话:0371-23881850n copyright 2017-2018 Sightin, All Rights Reserved.n 应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陈发虎院士邀请,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主任傅伯杰院士于2018年3月13日访问兰州大学并作学术报告。 报 告 人:傅伯杰 院士 报告题目: 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地理学 报告时间:2018年3月13日(星期二)下午14:30-16:30 报告地点:祁连堂502报告厅 报告人简介 傅伯杰,男, 1958年生,陕西咸阳市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主任。兼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主任。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国际地理学联合会面向未来地球专业委员会主席、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在Science、Nature geoscience、Nature climate change 等SCI收录刊物发表论文250余篇,出版著作10部。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任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主编、生态学报主编、地球科学进展主编,Landscape Ecology、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Current Opinion i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等刊物编委。 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资源环境学院 二〇一八年三月九日 第229期双清论坛“人地系统耦合机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模拟”在京召开n日期 2019-04-04  来源:地球科学部  作者:张朝林 姚玉鹏 张兴伟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n  为应对全球变化,服务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2019年3月29-30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在北京成功举办第229期双清论坛“人地系统耦合机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模拟”。本次论坛由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生命科学部、管理科学部、国际合作局和政策局主办。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傅伯杰院士,天津大学刘丛强院士,武汉大学夏军院士及清华大学宫鹏教授担任论坛联合主席。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天津大学等19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4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人地系统耦合机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模拟前沿议题。自然科学基金委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议。n  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侯增谦院士出席论坛并在开幕式上致辞,他强调“双清论坛”倡导科学精神,弘扬民主作风,希望汇聚专家学者的智慧,为科学基金资助与管理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他指出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科学意义,期待通过深化人地系统耦合机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模拟,提出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中国方案。n  多个世纪以来,人类对自然系统进行了大规模利用和改造,随之也带来许多资源、灾害和生态环境问题。2015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发布“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涵盖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2018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指出依照当前进展,到2030年不足以实现纲领确定的目标。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加剧,地表生态过程逐渐受人类活动主导,地球进入了“人类世”阶段,人地系统耦合研究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脆弱,污染重、损失大、风险高的生态环境状况还没有根本扭转,独特的地理环境加剧了地区间的不平衡;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地球表层系统是人类的基本生存环境,人地耦合系统是由水、土、气、生、人多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复杂系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破解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中国亟需开展人地系统演变研究。n  傅伯杰院士以“人地系统动力学与可持续发展”为题向大会作主题报告,他指出重点的研讨议题是:水、土、气、生多要素、多过程、多尺度耦合,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服务级联,自然-社会系统互馈过程机理,可持续发展机理、途径与政策,可持续发展数据、模型与模拟。围绕上述议题,与会专家代表作了5个主题报告和15个大会报告,论述了人地系统耦合机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模拟的研究现状、关键科学问题、发展趋势及面临的挑战,探讨了我国在该研究领域亟需关注和解决的重要基础科学问题。在“水、土、气、生多要素过程集成”议题中,与会专家讨论了水、土、气、生多要素过程集成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地理“耦合”基本模式与地理协同论等。在“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服务级联”议题中,与会专家分析了人类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态系统服务级联框架的改进与深化等。在“自然-社会系统互馈过程机理”议题中,与会专家讨论了陆地生态系统与社会系统互馈过程、地球系统模式与综合评估模型的双向耦合等。在“可持续发展机理、途径与政策”议题中,与会专家分析了社会-经济-自然的时空耦合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地理格局形成机理与调控、多情景人地系统耦合机理与地理工程途径等。在“可持续发展数据、模型与模拟”议题中,与会专家讨论了城市化和全球化与地球气候和生态系统的互馈、流域可持续发展决策支持系统、地理空间大数据与人地系统研究等。n  会议经过集中研讨,聚焦“人地系统的可持续性”目标,明确了“耦合、互馈、集成、模拟”等关键要点,凝练了人地系统耦合机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模拟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和优先研究领域,形成了战略研究提纲。本次论坛有助于促进人地系统耦合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深化,有助于推动地理学、生态学、管理科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和交叉融合,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持。n 中国地理学会决定,从2018年起将中国地理学会学术年会更名为“中国地理学大会”。经有关方面友好协商,定于2018年8月29-30日在西安召开“2018年中国地理学大会”。诚挚邀请和热烈欢迎全国地理学者和研究生届时齐聚西安,分享新发现、交流新思想、探讨地理学学科的新发展、共绘新时代中国地理学发展蓝图。n大会将围绕“新时代中国地理学的发展”主题,总结和交流近年来地理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研讨社会经济发展和全球变化背景下生态、环境保护、水土资源利用和城乡统筹与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探索新时代中国地理学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发展路径。n主办单位n中国地理学会、陕西师范大学n承办单位n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n陕西省地理学会n协办单位n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n广东新蚁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n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n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n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n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n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n宝鸡文理学院地理与环境学院n西安文理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n陕西理工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n(排名不分先后)n主题与内容n「会议主题」新时代中国地理学的发展n「分会场」n(1)改革40年来中国地理格局的变化n召集人:傅伯杰、樊 杰n(2)自然地理学研究前沿与发展战略n召集人:傅伯杰、鹿化煜n(3)新时代自然地理学的内涵和作用n召集人:张镱锂、冷疏影n(4)新时代人文地理学的创新与使命n召集人:方创琳、李九全n(5)新时代GIS创新与遥感应用n召集人:顾行发、秦其明、陆 锋n(6)全球生态系统与碳循环n召集人:朴世龙、万师强、彭书时n(7)中国南北过渡带的科学问题与研究n召集人:张百平、李君轶n(8)自然地理与山地研究n召集人:邓 伟、张镱锂、戴尔阜n(9)地貌学与地表过程(含人类世的地貌过程)n召集人:周力平、师长兴、王随继n(10)地貌过程与环境演变n召集人:潘保田、李有利、王先彦、张会平n(11)面向全球变化的生态水文n召集人:夏 军、邱国玉n(12)气候变化与文明演化n召集人:张虎才、杨晓燕n(13)中国历史上的气候与社会n召集人:潘 威、李 钢n(14)物候与全球变化n召集人:戴君虎、王焕炯n(15)气候多尺度变化与风险n召集人:郑景云、张学珍n(16)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下湖泊湿地响应与适应n召集人:秦伯强、刘 敏n(17)树木年轮与气候环境变化n召集人:刘 禹、刘晓宏、梁尔源n(18)长江生态环境修复保护与绿色发展n召集人:段学军、高俊峰n(19)地理过程中的环境问题n召集人:王学军、梁 涛n(20)生物地理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n召集人:刘鸿雁、傅声雷、沈泽昊n(21)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观测、模拟与集成n召集人:袁文平、陈 旻、庾 強n(22)生物地理学理论与应用n召集人:刘鸿雁、勾晓华、沈泽昊n(23)丝绸之路与地理环境n召集人:陈 曦、杨德刚n(24)面向健康中国战略的健康地理研究n召集人:葛 淼、龚胜生、杨林生n(25)城市健康地理n召集人:周素红、孙斌栋、杨林生n(26)生态文明建设、碳排放与区域低碳发展n召集人:秦耀辰、黄贤金n(27)海洋经济与海岸环境n召集人:张振克、韩增林、唐晓春、戴志军n(28)海岸带环境灾害与风险管理n召集人:王先伟、高 超n(29)月球及行星地貌研究n召集人:程维明,刘建忠,邸凯昌n(30)新时代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及区域治理新方略n召集人:陈 雯、苗长虹n(31)“一带一路”倡议与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n召集人:刘卫东、贺灿飞n(32)城市地理学理论与方法n召集人:柴彦威、甄 峰n(33)新型城镇化的资源环境效应与城市群建设n召集人:方创琳、陆玉麒n(34)新时代地理学视野下的城市与区域管理n召集人:李国平、陈兴鹏n(35)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n召集人:刘彦随、龙花楼n(36)中国城市社会地理研究现状及进展n召集人:田 明、吴启焰n(37)国家空间治理改革与地理学应对n召集人:樊 杰、张平宇n(38)文化地理学中的人地关系研究n召集人:周尚意、朱 竑n(39)新时代旅游地理传统与文化创新n召集人:章锦河、张朝枝n(40)发展地理学视角下欠发达地区的转型发展n召集人:邓祥征、赵敏娟n(41)全球创新网络与中国地缘科技战略n召集人:杜德斌、李同昇n(42)政治地理学理论建设与社会实践n召集人:宋长青、刘云刚n(43)地理大数据挖掘与人文经济地理学技术方法创新n召集人:金凤君、甄 峰、苏奋振n(44)变革中的地图学与GISn召集人:钟耳顺、齐清文n(45)数字地形分析n召集人:汤国安、程维明、杨勤科、熊礼阳n(46)大数据地理学n召集人:刘 闯、廖小罕、李加宏、张松梅n(47)资源环境知识分析与科技评价n召集人:曲建升、朱晓华n(48)地理学时空分析方法n召集人:王劲峰、梁 怡、廖一兰n(49)高考改革背景下的中学地理教育n召集人:韦志榕、段玉山n(50)地理奥赛题与核心素养评价n召集人:王 民、蔚东英n(51)青年地理工作者沙龙(自然地理)n召集人:罗小龙、王 军、李爱农n(52)青年地理工作者沙龙(人文地理)n召集人:罗小龙、王 军、李爱农n(53)青年地理工作者沙龙(GIS)n召集人:罗小龙、王 军、李爱农n(54)Progress and Prospects of Geography in the Worldn召集人:Bojie Fu, Yukio Himiyaman主 席:傅伯杰n副主席:n安芷生、陈发虎、程国栋、崔 鹏、n郭华东、李德仁、李吉均、刘昌明、n刘燕华、陆大道、秦大河、孙鸿烈、n邵明安、陶 澍、童庆禧、王 颖、n夏 军、徐冠华、姚檀栋、叶嘉安、n郑 度、周成虎、周卫健、 nRonald R. Abler、Yukio Himiyama、nVladimir Kolosov、Seungho Lee、nMichael Meadows、Kasimov Nikolay、nJean R. Pitte、Douglas Richardson、nTakashi Todokolon委 员(按姓氏拼音排序):n保继刚、蔡运龙、柴彦威、陈 田、n陈 雯、陈 曦、邓 伟、邓祥征、n丁金宏、董治宝、杜德斌、段学军、n樊 杰、方创琳、葛全胜、宫辉力、n顾行发、韩增林、何大明、金凤君、n冷疏影、李国平、李栓科、李同昇、n李小建、梁 怡、廖小罕、刘宝元、n刘 闯、刘鸿雁、刘纪远、刘 敏、n刘卫东、刘彦随、刘耀林、刘 毅、n刘 禹、刘云刚、鹿化煜、罗 静、n闾国年、马 巍、潘保田、彭 斌、n朴世龙、秦伯强、秦耀辰、曲建升、n史培军、宋长青、汤国安、王劲峰、n王 民、王士君、王 涛、王学军 、n王仰麟、韦志榕、吴松弟、薛德升、n延军平、杨桂山、杨林生、杨玉盛、n俞立中、臧淑英、张百平、张朝林、n张虎才、张 捷、张平宇、张镱锂、n张振克、章锦河、甄 峰 、郑景云、n钟耳顺、周介铭、周力平、周尚意、n朱 竑、朱立平n主 席:n傅伯杰院士(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n程光旭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n副主席:n张国友 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执行秘书长)n杨祖培 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n董治宝 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院长、陕西省地理学会理事长)n秘书长:n董治宝(兼)n副秘书长(按姓氏拼音排序):n陈晓清、葛 淼、何书金、贺灿飞、n李琛妍、李晋东、林爱文、濮励杰、n吴正方、杨永春、赵振斌、郑海博n委 员(按姓氏拼音排序):n白 凯、白建军、陈 林、程维明、n戴君虎、段克勤、郝高建、李 晶、n李九全、李双双、卢 欢、罗小龙、n欧启均、潘 威、庞奖励、苏惠敏、n田 明、王 岱、王 钰、王蓓蓓、n王先伟、贠蒲军、袁文平、张 雷、n周素红、周正朝n---3月21日n发布一号通知n---5月17日n发布二号通知、会议网站开通n---6月30日n早期注册缴费优惠截止n---7月31日n提交论文摘要和正式注册截止n---8月15日n提交青年优秀论文全文截止n---8月20日n发布第三轮通知和会议指南n与会者需缴纳会议注册费(含参会许可、会议材料、场地租用和会间用餐等)。一般与会者1600元/人,其中,中国地理学会有效注册会员1200元/人;在校学生1000元/人,其中,中国地理学会有效注册学生会员800元/人。早期注册缴费可享受优惠价格。往返交通、会间住宿及会后野外学术实习与考察费用自理。n会议注册费+中国地理学会会员费立享会员价!会议注册费退款条例:n1、如需退款请邮件通知会务组,10个工作日内退回原卡,退款标准:n2018年8月15日以前全额退款;n2018年8月15-28日退50%注册费;n2018年8月28日以后将不能退款。n2、如因提交摘要未被安排报告,需要办理退款,请于参会前与会务组联系,我们将全额退款。n会务组邮箱(退款):nlichenyan@igsnrr.ac.cnn宾馆预定n为满足参会代表的住房需求,会务组提供不同类型酒店供选择。会议举办期间为西安地区会议及旅游旺季,住房紧张,请您登陆大会网站提前预订房间,并支付首晚的费用作为酒店预订担保金,入住后担保金原卡退回。宾馆房费请与您入住宾馆前台直接结算,预定金不能抵扣房费,发票由入住宾馆开具。n预定宾馆取消条例:n如需取消,请8月15日以前邮件通知会务组,8月15日以前申请免费取消,会务组在会后10个工作日内退还宾馆预定金;8月15日以后将不能退款。n会务组邮箱(取消预订):nlichenyan@igsnrr.ac.cnn野外学术实习与考察n会议暂设4条野外学术实习与考察路线(费用自理)。nA线(暂定1天)n西安人文历史与古城保护考察nB线(暂定3天)n太白山地区地貌、气候、植被与土壤nC线(暂定3天)n黄土高原地貌与黄土沉积nD线(暂定2天)n黄河-渭河三角洲地区湿地、沙地综合考察n“会议交流形式”n大会设特邀口头报告、分会场口头报告、分会场展板等不同类型的交流形式。大会将发放《2018年中国地理学大会摘要汇编》(电子版),供会议代表参考使用。n大会将评选表彰青年(≤40岁)优秀论文20篇,参评者需提交论文全文并到会报告。获奖论文将在闭幕式上进行颁奖。n展览展商nCCG2018组委会诚挚邀请国内、国际相关企业参与本届年会系列活动。我们已经为您设计了一系列参展方案,将给您提供最大的产品展示、企业宣传和与国内外专家、学者交流的机会和平台。招展细则请见大会网站专区。n大会网站nwww.ccg2018.cnn赵振斌(陕西师范大学)n电话:029-85310530n邮箱:zhaozhb@snnu.edu.cnn郑海博(陕西师范大学)n电话:029-85310522n邮箱:zhb@snnu.edu.cnn李琛妍(中国地理学会)n电话:010-64870663n邮箱:lichenyan@igsnrr.ac.cnn 上一条:资源环境学院本科生学术素养训练系列报告n 下一条:土壤侵蚀及示踪元素再分布和环境变化学术报告n 【关闭】n 时间:2018年11月22日(周四) 下午3:00- 4:00nTime: November 22, 2018 3:00-4:00PMn地点:西湖大学云栖校区5号楼一楼学术报告厅nVenue: Lecture Hall, 1st Floor, Building 5, Yunqi Campusn主持人: 工学院 李凌教授nHost: Professor Lin Li, School of Engineeringn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部长n傅伯杰,男,1958年生,陕西咸阳市人,1989年获北京大学和英国Stirling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部长。兼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n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与景观生态学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在Science、Nature geoscience、Nature climate change 等SCI收录刊物发表论文280余篇,出版著作10部。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任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主编、生态学报主编、地球科学进展主编, Landscape Ecology、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Current Opinion i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等刊物编委。n讲座摘要:n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有现代的学科,他是人类知识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活中的科学,又是现代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地理学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区域性的特点。随着地理信息技术发展与研究方法变革,新时期的地理学正在向地理科学进行华丽转身,研究主题更加强调陆地表层系统的综合研究,研究范式经历着从地理学知识描述、格局与过程耦合,向复杂人地系统的模拟和预测转变。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全球战略过程中,地理学正在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在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保护、水土资源管理、地缘政治等领域拥有广阔的发展和应用前景。n联系人:科技合作部 沈老师 shenxiaolian@westlake.edu.cnn12.30n西湖名师论坛第七十五期 | G Q Max Lu(逯高清):Accelerating Innovation in Nanomaterials through Partnershipsn12.16n西湖名师论坛第七十二期 | Liming Dai: Ten Years of Metal-free Carbon Electrocatalystsn12.12n西湖名师论坛第七十一期 | Alberto Bressan: Optimal Irrigation Problems and Applicationsn12.06n西湖名师论坛第七十期 | Yew-Soon Ong: Generalize Optimization Intelligencen12.01n西湖名师论坛第六十九期 | Dung-Hai Lee: High-Temperature Superconductivityn11.18n西湖名师论坛第六十八期 | 丁一汇: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治理n11.18n西湖名师论坛第六十七期 | Yiqin Gao: From Dinucleotide to Chromatin, a Domain Segregation Perspective for Chromatin Structure Change in Development, Differentiation, Senescence and Certain Diseasesn11.13n西湖名师论坛第六十六期 | Xiang-Dong Fu: Connecting RNA Biology to Key Developmental and Disease Processesn11.05n西湖名师论坛第六十五期 | Kun-Liang Guan: The Hippo Pathway in Cell Growth, Organ Size, and Tumorigenesisn 摘要:<正>2018年8月6-10日,由国际地理联合会(IGU)等机构联合主办的"2018年国际地理联合会区域会议"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本届会议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1400多名专家学者参会,会议围绕"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主题,特邀4位国际知名学者作大会主题报告,邀请8位专家就前沿和热点问题作了大会特邀报告,并安排了270多个专题分会场、1300多个口头报告和100多个海报展示,是加拿大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地理学更多还原分类号:K90-2n 文内图片:n 2017年全国自然地理学大会在南京顺利召开。本次大会以“变化背景下自然地理学新发展与新挑战”为主题,近3000位学者与会。会议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地理学会秘书长、英国地貌学会主席等国内外多位专家学者做大会特邀报告,并安排了41个专题共1261个口头报告和展板报告。本次大会规模空前、主题前沿、层次高端、宣传多样,在学术上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是中国自然地理学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本文就本次大会的会议概况和主要议题进行了介绍,并对新时代自然地理学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展望。n关键词:n全国自然地理学大会n自然地理学n地理学发展n中国自然地理学发展之问n徐志伟, 鹿化煜. 自然地理学发展迎来新时代——从“2017年全国自然地理学大会”看自然地理学新发展与新挑战[J]. 地理学报, 2018, 73(1): 192-196 https://doi.org/n由中国地理学会主办、南京大学承办的2017年全国自然地理学大会于2017年11月20-22日在南京召开。本次大会是首届独立命名的全国自然地理学大会,也是近年来以自然地理学为主题的全国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学术会议。在大会学术委员会的指导下,在大会组织委员会的精心筹办下,会议取得圆满成功。n1 大会概况与主题n大会以“变化背景下自然地理学新发展与新挑战”为主题,有来自中国及境外200多家有关机构的近3000位专家学者和学生参加,其中包括英国、德国、挪威、加拿大、南非等国家的代表,同时也几乎覆盖了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15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出席本次大会。大会录用主题摘要1261篇,汇编完成1个大会特邀报告摘要集和9个主题摘要集。大会分会场共有口头报告832个,展板报告429个。从参会的人数和口头、展板报告的数量来看,本次大会创下了近年来国内同类大会的最高记录(图1)。n图1 大会开幕式暨大会特邀报告会场——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方肇周体育馆nFig. 1 Opening ceremony and plenary lectures of China National Conference on Physical Geography held in Fangzhaozhou Stadium at Nanjing University Xianlin Campus, Nanjing, Chinan南京大学校长陈骏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刘丛强院士、国际地理联合会秘书长Michael Meadows院士和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傅伯杰院士在大会开幕式上致辞。开幕式由大会组委会秘书长、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鹿化煜院长主持。大会闭幕式由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执行秘书长张国友研究员主持。闭幕式上同时举行了2017年全国自然地理学大会青年优秀论文颁奖仪式。本次大会共收到91篇投稿论文参加青年优秀论文评选。大会青年优秀论文评审委员会认真阅读了论文,讨论评选出青年优秀论文20篇。n大会协办单位包括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地球科学学部、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河海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等国内地理学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大会筹备工作得到了南京大学相关职能部门和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的大力支持。大会组委会前后召开筹备会20多次。南京大学20多名老师和160名志愿者直接参加会议的筹备和服务,成立了学术组、注册组、资料组、财务组、会务茶歇组、宣传组、会场组、设计组、交通组和机动组等10个组别,为全体参会者提供了良好的服务,确保本次大会的成功举办。为方便会议信息查阅和咨询,大会开通网站(http://npgc2017.nju.edu.cn/)和微信公众号(NPGC-2017),会议注册、日程安排等信息可在大会网站上浏览和检索。会议期间,编制印制每日一期、共5期的《大会快讯》;同时,相关会议新闻资讯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及时对外发布。n2 大会学术报告n2.1 大会特邀报告n大会共邀请12位国内外知名学者作大会特邀学术报告,其中包括五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以及国际地理学会秘书长、英国地貌学会主席等专家学者(表1)。他们分别就面向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地理学、表层地球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冰冻圈科学与气候变化、全球风沙系统、流域科学与生态—水文—经济集成、科学大数据与地学学科发展、泛第三极科学研究、非洲湿地研究、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新时代地理学研究、全球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南京大学的地理学研究和地理信息与综合决策支持等当前地理学前沿、热点、难点议题作报告,深入探讨近年来自然地理学各领域取得的新进展。nTab. 1n表1 2017年全国自然地理学大会开幕式大会特邀报告列表nTab. 1 List of plenary lectures of China National Conference on Physical Geography (2017)n序号报告人(单位)题目1傅伯杰(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面向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地理学2刘丛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表层地球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3秦大河(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冰冻圈科学与气候变化:机遇与挑战4David S G Thomas(牛津大学)Global aeolian systems: A 40 year perspective5李新(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流域科学研究方法及黑河流域生态—水文—经济集成研究的实践6郭华东(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科学大数据驱动地学学科发展7陈发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兰州大学)泛第三极科学事业与地理学发展新机遇8Michael E Meadows(开普敦大学)Wetlands in the highlands and the lowlands: Reinterpreting African landscapes through Quaternary palaeoecology9樊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的地理学研究10宋长青(北京师范大学)新时代(系统)地理学研究:新挑战与新危机11朴世龙(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全球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反馈12李满春(南京大学)地理信息与综合决策支持n这些报告围绕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展开,分析了自然地理学新的生长点和前沿领域,为地球表层系统科学、自然地理学及相关学科指明了方向,反映了国际化的视野以及关注中国自然地理学最新发展的特色。他们指出自然地理学在认识地球表层系统过程、揭示气候环境演化、指导生态环境建设等领域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n2.2 分会场报告及主要议题n大会围绕“自然地理学理论与进展”、“地貌学与地貌过程”、“气候、全球变化与文明”、“生物地理、生态系统与碳循环”、“水土过程”、“环境地理”、“自然地理敏感区域和关键带研究”、“人与自然地理耦合”、“自然地理学重要事件和人物”等9个主题(A-I),设置了41个专题分会场。n在主题A“自然地理学理论与进展”方面,专家学者围绕自然地理学前沿进展、自然地理学综合研究、资源环境情报分析与科学服务决策机制等展开交流,重点阐述自然地理学学科发展态势,探讨自然地理学分支学科和综合研究的前沿和未来发展。近年来地貌学研究随着年代学、物源分析、GIS分析等手段的深入应用取得了新发展。围绕主题B“地貌学与地貌过程”,专家学者针对河流地貌过程、物源分析方法在地表过程研究中的应用、地貌年代学与环境演化、数字地貌与区域地貌制图、以及地貌学在现代自然地理学中的作用等议题展开讨论。主题C“气候、全球变化与文明”的参会人数较多,分会场专题包括了气候与全球变化、树木年轮与气候环境变化、植被动力过程与古气候重建、气候环境变化与文明演化、华夏山水的演变与人类活动等不同方面,反映了气候环境变化和人类适应等问题是地理学家关注的热点之一。主题D“生物地理、生态系统与碳循环”的分会场报告关注的议题较为广泛,包括中国不同区域生物地理学和生物多样性研究、全球变化与碳循环、极端气候事件及其对地表生态系统的影响、区域氮磷循环过程及其效应、全球地表覆盖制图与全球变化等,反映了不同研究手段的应用以及关注不同时空尺度过程研究的特色。在主题E“水土过程”方面,专家学者围绕水文水资源系统分析与模拟及不确定性研究、信息化技术在水土环境变化监测中的应用、面向区域生态保育和环境治理的水文学、土壤地理与土壤过程、变化环境下的水土资源管理与调控研究等议题展开交流。主题F“环境地理”则包括了地理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地理环境与健康研究的新发展和应对“健康中国”的新需求、区域污染物迁移过程及其环境影响等3个分会场交流。区域性是自然地理学研究的特色。针对易受到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特殊自然地理区域,主题G“自然地理敏感区域和关键带研究”聚焦了干旱区与沙漠研究、海洋自然地理、地球关键带水文土壤过程与物质输移、鄱阳湖流域综合自然地理、干旱区环境变化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荒(石)漠化机理、过程与修复等自然地理关键区域和关键过程。地理学研究关注“人—地”关系。在主题H“人与自然地理耦合”,专家学者围绕人地系统耦合机理与过程、城市自然地理学、城市水安全、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耕地资源调查评价与粮食安全预警、以及绿水青山看中国——自然、环境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等议题展开研讨。主题I关注了“自然地理学重要事件和人物”,包括纪念杨怀仁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2017年中俄芬兰湾外岛联合探险考察成果汇报等。这些分会场报告内容丰富多样,反映了当前国内外自然地理学研究关注的热点。n在分会场交流阶段,国内外两百多家单位的专家学者通过800多个口头报告和400多个展板报告,从自然地理学的未来发展、到季风气候变化的规律和机制的争议,从土壤的遥感调查到环境变化与人群疾病分布,从水文模型和大数据研究到不同气候环境过程人类行为适应等方面展开讨论和交流。这充分体现了我国自然地理学繁荣的景象。n2.3 其他会议n大会期间,还举行了中国地理学会十一届九次常务理事会议和中国地理学会十一届理事会四次全体会议。在常务理事会议和理事全体会议上,委员们交流了中国地理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的工作情况。全体委员围绕专业委员会及各分会组织建设工作、学术会议组织、青年人才培养、学会秘书处工作安排等事项进行了讨论。常委会将继续加强与国际地理协会等国际学术组织的合作与交流,积极组织和开展亚洲地理学大会、中日韩地理学会研讨会等学术交流活动。n纪念杨怀仁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于11月21日下午举行。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傅伯杰院士,兰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李吉均院士,南京大学王颖院士,南京大学校长助理濮励杰教授,来自全国地理学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领导、专家、学者,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师生以及杨怀仁先生家属等百余人参加了纪念活动。与会师生追忆杨怀仁先生毕生奋斗和杰出贡献的一生,缅怀他严谨治学、大胆创新的学术作风,感悟他热爱祖国、潜心育人的赤诚之心。n3 自然地理学未来发展的机遇和挑战n大会上,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研究员提出的“中国自然地理学发展之问”(表2),引起了代表的关注和讨论。这些问题具有深刻的思考和丰富的内涵,将是我国自然地理学发展的新引擎。地貌学除了更深入地理解地表物质和形态变化的规律和机制外,加强地貌过程的定量表达、把地貌过程研究与热点科学问题诸如碳循环、长期气候变化和人类行为等联系,可为认识地球表层环境和发展地貌学,提供有力帮助。生物地理学在揭示生物空间分布基础上,研究生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速率、生物与气候变化的相互作用机制、生物与极端环境等,可能具有重要意义。水文学已经深深地引入了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并需要与气候变化等密切联系。气候变化、特别是长期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是自然地理学家义不容辞的研究内容。综合自然地理学除了更精确的自然区划外,以科学问题为导向,联系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态圈、土壤圈甚至于冰冻圈的过程,揭示这条链条不同阶段的特征和机制,可能是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生长点。自然地理学除了揭示自然要素的过程和规律外,联系与人类密切相关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建立系统的统计和物理模型,是自然地理学重要的出口。nTab. 2n表2 中国自然地理学发展之问——傅伯杰院士在2017年全国自然地理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摘录nTab. 2 Ques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Geography in China by Prof. Bojie Fu, academicia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n1地貌学学科发展的新生长点是什么?2生物地理学研究是否就是研究生物的地理空间分布?3对水文学的研究还停留在物理过程研究方面吗?4自然地理学研究如何全方位介入气候变化研究?5综合自然地理研究还停留在土地类型划分和自然区划方面吗?6自然地理学如何深化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作用机理,如何建立模型预测其未来变化?n正如傅伯杰理事长所说,自然地理学是地理科学的基石,自然地理学在科学理论认识方面、在技术创新方面、在服务国家方面的深化和综合研究,将会推动地理学全面创新和发展。自然地理学的未来发展需要强调格局与过程研究的深化、分支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研究的加强以及模型和模拟的应用等方面,为国土优化、灾害防治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傅伯杰院士的自然地理学“六问”,是自然地理学学科未来发展的指向,值得深入研究和积极实践。n4 结语n当前,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及人类对于未来全球变化和人居环境的持续关注,直接推动了自然地理学的发展。2017年全国自然地理学大会围绕着“变化背景下自然地理学新发展与新挑战”这一主题,总结和交流了新时代自然地理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研讨了自然地理学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且重点分析了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趋势。正如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执行秘书长张国友研究员所指出的,本次大会规模空前、主题前沿、层次高端,是一次十分成功的自然地理大会,将促进新时代中国自然地理学的全面发展。本次会议的顺利召开,促进了全国自然地理学者间的学术交流,展示了全国自然地理学研究成果,整合了自然地理学研究队伍,在学术上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本次大会是中国地理学界的又一个里程碑,并将为推动世界地理学发展带来新机遇。n三天的学术交流是短暂的,但这些交流和讨论是极具有启发性和影响深远的。特别是交流过程中分歧和争议,将促使各方寻找更多的证据、检查逻辑缜密程度、从不同的视角认识问题等,这对全面正确认识复杂的地表自然环境和人地关系等有深远意义。大会也为更多的学者提供了平台,与会代表结识了新朋友、建立了新联系、思考了新问题、启迪了新视角,这无疑是开启了新时代自然地理研究的新征程。n 2018年6月5日,京师酷游电竞APP大讲堂在京师学堂京师厅成功举办。本次受邀嘉宾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教授,“主题为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耦合方法”。此次讲授活动由酷游电竞APP研究院主办,酷游电竞APP副校长郝芳华教授主持。n傅伯杰院士是自然地理学、景观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兼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曾获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等。n郝芳华副校长首先向各位师生介绍了傅伯杰院士,并对其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随后,傅伯杰院士为来自各学院部系的140余名师生做了主题讲座。傅伯杰院士首先从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开始,明确了格局与过程耦合是景观生态学综合研究的途径与方法,强调不同研究尺度对研究结果有着不同的影响。随后从基于直接观测和模型观测的格局——过程耦合介绍了观测、模拟、研究方法,并结合自己的相关研究和工作讲解了格局——过程耦合的应用。报告结束后,傅伯杰院士与同学们进行了积极的互动,耐心细致的解答。傅伯杰院士精彩的报告和耐心的解答,开拓了同学们的学科视野,极大地激发了大家的科研兴趣。最后部分师生与傅伯杰院士合影留念。n 云盈棋牌n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n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n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n 苏州医工所开发出新型荧光碳点应用于细胞内钙离子检测n 2浓缩机制中HCO3-转运蛋白BicA的结构与机理" target="_blank" ignoreapd="1" >研究揭示蓝藻CO2浓缩机制中HCO3-转运蛋白BicA的结构与机理n 大连化物所发表氧化钛表面单分子光化学研究综述文章n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中科大”)于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创建于北京,1970年学校迁至安徽省合肥市。中科大坚持“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是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特色管理与人文学科的研究型大学。n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始建于1978年,其前身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实行“科教融合”的办学体制,与中国科学院直属研究机构在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培养体系、科研工作等方面共有、共治、共享、共赢,是一所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独具特色的研究型大学。n上??萍即笱В虺啤吧峡拼蟆保?,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共同建设,2013年经教育部正式批准。上科大秉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办学方针,实现科技与教育、科教与产业、科教与创业的融合,是一所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研究型、创新型大学。n  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EGU)于10月22日公布了2020年联合会奖章获奖名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获2020年度 EGU“洪堡奖章”。该勋章以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的名字命名,授予那些在发展中地区开展造福人类和社会的研究,在地球科学、行星或空间科学领域取得卓越贡献并产生重要国际影响的科学家。傅伯杰因在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恢复方面的创新成果及领导全球干旱生态系统研究的卓越成就而获得这一殊荣。亚历山大·冯·洪堡1769年9月14日出生于柏林,著名自然地理学家、探险家和博物学家,是近代地理学的主要创建人。n  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是国际上最大的两个地球科学联盟之一,自2006以来,全球共有11位科学家获得EGU洪堡奖章,傅伯杰是继中科院院士刘东生之后第二位获得EGU洪堡奖章的中国科学家。n  傅伯杰于2011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2012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5年当选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2019年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现任中科院生态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国家生态?;び虢ㄉ枳椅被岣敝魅?。n  傅伯杰主要从事景观生态学与自然地理学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在Nature、Science、Nature geoscience、Nature climate change 等SCI收录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论文被国内外引用4万余次。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n   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EGU)于10月22日公布了2020年联合会奖章获奖名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获2020年度 EGU“洪堡奖章”。该勋章以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的名字命名,授予那些在发展中地区开展造福人类和社会的研究,在地球科学、行星或空间科学领域取得卓越贡献并产生重要国际影响的科学家。傅伯杰因在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恢复方面的创新成果及领导全球干旱生态系统研究的卓越成就而获得这一殊荣。亚历山大·冯·洪堡1769年9月14日出生于柏林,著名自然地理学家、探险家和博物学家,是近代地理学的主要创建人。  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是国际上最大的两个地球科学联盟之一,自2006以来,全球共有11位科学家获得EGU洪堡奖章,傅伯杰是继中科院院士刘东生之后第二位获得EGU洪堡奖章的中国科学家。  傅伯杰于2011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2012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5年当选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2019年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现任中科院生态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国家生态?;び虢ㄉ枳椅被岣敝魅?。  傅伯杰主要从事景观生态学与自然地理学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在Nature、Science、Nature geoscience、Nature climate change 等SCI收录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论文被国内外引用4万余次。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  n 2019年4月17日,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2016级博士生陈维梁的朋友圈被一则消息刷屏——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公布了2019年新增院士名单,共有172位院士和42位外籍院士当选。其中,他的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当选为外籍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AmericanAcademyofArtsandSciences)成立于1780年,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院士机构及地位崇高的荣誉团体之一,也是进行独立政策研究的学术中心。现有院士4000多名,外籍院士600多名。院士中有250多名诺贝尔奖得主和60多位普利策奖获得者。“这又是一次国际社会对傅老师多年科研工作的极大认可”,作为傅伯杰的研究生,陈维梁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傅伯杰院士 (图片来源:科学网)2018年,傅伯杰为国科大本科生做题为“地理学:从知识、科学到决策”科学前沿讲座“Dosomethingnew, do somethingdifferent”傅伯杰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与景观生态学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在《自然》《科学》《自然—地球科学》《自然—气候变化》等SCI收录刊物发表论文28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论文被国内外引用4万余次。傅伯杰(右二)在野外考察“我们课题组能不断有高影响因子的文章产出,与傅老师言传身教的教育理念密切相关。”国科大2016级博士生张萌萌说道。这个教育理念,就是傅伯杰在组会上反复强调的、做科研要“Dosomethingnew, dosomethingdifferent”,他鼓励学生开拓创新、追求卓越。“我时常想起这句话,常常以此要求自己在科研上一定要做点新的、不一样的东西,哪怕是一小点的创新、一点点的不同。”张萌萌说。傅伯杰与学生在一起2015级博士生魏芳莉说,对于科研选题,除了重视“Dosomethingnew,do somethingdifferent”,傅老师也强调将科学研究和民生热点有机结合。如“东非保护地生态系统服务可持续管理研究”,他就指出研究的重点是保护地如何平衡生态系统服务和居民生计,如何协调保护和发展。傅老师常说,地理学是融合于科学与文化的一门学科,它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无处不有,“让生态融入城市,而不是点缀城市”。 国科大2016级直博生陈永喆介绍,从放眼全球到聚焦微生物,从实验观测到专注计算,傅老师指导的学生都有涉及。目前,中国有多个生态脆弱区,包括黄土高原、西北风沙区、青藏高原、西南喀斯特地区等,陈永喆所在的课题组正着力解决其潜在的生态威胁、现今的恢复状况和可采用的生态恢复建设手段等。 “傅老师的科研的关注点都是中国甚至全球生态学的大问题。”陈永喆敬佩傅老师的国际视野和广博学识。因为对生态学、地理学的等各领域均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在组会上,傅伯杰总能为不同方向的学生指出很多关键性的问题,并提供有价值的修改意见。 “Dosomethingnew,do somethingdifferent.”傅伯杰的教育理念在一届届的学生中传承,这也源于他一波三折的求学之路。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学生,在一次采访中,他曾这样对表达对恩师的感激之情:“如果说刘胤汉老师帮助我打下扎实的学科知识基础;我的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地理系教授林超先生,则是为我彻底打开了国际视野。在他的争取之下,我成为了国内第一批出国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去英国接受大师教诲,接触国际前沿。这也是我成为导师后,想要传递给我的学生的理念。” “从他人认可到自我认可”与国内大多数高校不同,国科大的学生培养层次呈倒三角形,博士生多于硕士生、硕士生多于本科生。研究生来自国内众多高校,专业基础不尽相同。针对这一特点,傅伯杰能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学生。他认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从“他人认可”转变为“自我认可”的过程。 国科大2015级博士生王剑介绍说,在刚开始博士选题时,傅伯杰老师会根据每个人的学科背景,为学生拟定大概的方向,在此基础上,可以自由选题,不用拘泥于具体的项目、课题等,给予学生极大的学术自由。“只要我们有想法,和傅老师讨论后觉得切实可行,他就会全力支持我们实现自己的想法。” 2015级博士生李建业即将毕业,但是对自己刚进课题组时的模样记忆犹新:“我性格内向,刚开始慑于傅老师的学术盛名,在他强大的气场前大脑一片空白。” 李建业的研究方向相对来说比较冷门,甚至还会受到其他人的质疑。傅伯杰察觉后,一直鼓励他“胆子大一些,要自信”,并将阅读到最新的、和他研究相关的文献及时发给他,逐渐消除他内心的疑虑。傅伯杰指导学生做实验(右一为李建业)在傅伯杰的指导下,李建业心理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如今,他在各类学术会议上不再心生畏惧,可以镇定自若地和大家分享他的研究成果。李建业说:“山高人为峰。希望我们这些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做出更好的成果,不负老师的培养。” 在建校40周年纪念大会上,国科大校长李树深院士曾说:“成就一所大学的,从来不是高楼明舍、锦屋华堂,而是那些潜心治学、执教育人的学术大师。40年来,一代代科学家走上讲台,在为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使科学精神代代绵延。”在国科大,有很多像傅伯杰一样的学术大师,让学生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学生永远是心头的牵挂”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傅伯杰的身上有众多的学术头衔和光环,在行业里是出了名的忙,但是在他心头牵挂的永远是学生。 即使身兼数职,傅伯杰却丝毫没有放松对学生的培养。他要求课题组每个月开两次组会,让同学们及时汇报近期的课题进展。很多时候,组会结束来不及吃饭,为了赶飞机,只能带上盒饭在路上吃。 无法参加的时候,傅伯杰就通过邮件与学生保持沟通。即将博士毕业的王剑说:“傅老师回复邮件非常及时,有时候是早上6点,有时候是晚上11点。”回首四年,在傅老师的指导下,他从最初的迷茫无助蜕变成现在的信心满满。 对于学生培养,傅伯杰更多的是通过言传身教。在求学生涯中,他养成了记录读书笔记和科研笔记的习惯,“当年的一些笔记本我至今还保留着。对我而言,尽管当时还没有明确要投身科学的目标,但我对知识的欲望从未这样强烈过。” “我们经历了知识和精神匮乏的年代后,不自觉地喷涌出的一股力量。因为我们失去过,所以必须和时间去争去抢。”只要傅伯杰在办公室,不论工作日还是周末,学生离开的时候,经常看到他的灯还亮着。 如果说,科研是一艘独行在海上的船,那么傅伯杰就是成熟老练又富有远见的舵手,为学生们指点迷津,及时调整航向。待他们逐渐明晰方向,增长了本领,他便放手目送他们独自前行。戳这里为我加颗小星星喔~★近期,微信公众号信息流改版,加“星标”才更方便接收晓薇的消息哦~只需三步:看官可有什么想与国晓薇分享的?投个稿告诉我吧~投稿邮箱:wechat@ucas.ac.cn文:王齐余玉婷采访整理图:傅伯杰课题组美编:王璐责任编辑:张竟引你在看嘛~文章已于修改n发送邮件至zhengwu@thepaper.cn申请加入澎湃政务号或媒体团n 特别声明本文为政务等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n 点击数: 次n 8月18日,应我校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傅伯杰教授,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为学校师生作了题为“地理学发展前沿”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中组部“千人计划”特聘教授、于子成主持,我校副校长韩东育教授到会并致欢迎辞,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陈发虎教授,院长吴正方教授、学院党委书记王升忠教授等参加了学术交流。 n 报告中,傅伯杰院士从地理学的内涵和特点出发,详细论述了地理学的综合性,展示和分析了新时代地理学“新的发展目标、新的研究范式、新的研究主题、新的数据来源、新的技术方法”,提出地理学未来发展“人地耦合系统要素关联、人地耦合系统承载力预警、全球综合风险的系统应对、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综合影响、食物-能源-水综合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系统服务管理、区域及全球环境污染的健康效应、可持续的城镇化与乡村复兴、海量地理数据处理方法与模型系统”的九点展望,并通过四个综合与耦合实现的具体科学示例,阐述了地理科学“从格局-过程研究到系统模式的转变、从要素研究到系统研究的提升、从理论研究到应用研究的链接、从知识的创造到社会决策的贯通”四个发展趋势。报告结束后,傅伯杰院士同与会师生还就黑河流域的模拟集成案例、生态系统的空间尺度、自然-人文系统的融合方法等问题展开讨论,并对我校地理学的学科发展、方向凝练、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宝贵建议。 傅伯杰教授,北京大学地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主任。兼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主任。任国际生态学会副主席、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在Science、Nature Geoscience、Nature Climate Change等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250余篇,出版著作10部。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国际景观生态学会基础贡献奖。n ?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5268 Renmin Street, Changchun, Jilin Province, PRCn Designed by Efly Studion 8月29—30日,2018年中国地理学大会在西安市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地理学会、陕西师范大学共同主办,陕西省地理学会等承办。来自国内外4000余名地理学人齐聚古城,围绕“新时代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分享新发现、交流新思想、探讨新问题、共绘新时代中国地理学发展的新蓝图。 n会议现场 n8月29日,大会开幕式在曲江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傅伯杰,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孙科,陕西师范大学校长游旭群以及9位中外院士、多位著名专家学者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陕西地理学会理事长、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院长董治宝主持。 n孙科提到,本次大会是2018年陕西省“学术金秋”的一项重要活动,大会特别设置了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战略特邀研讨专场,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为陕西地方发展建言献策,这将为全国特别是陕西地理、生态、环境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新的智力支持和政策支撑,为全国特别是陕西的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和新的动力。他表示陕西省科协将一如既往为各位院士专家,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搭建广阔平台,提供良好服务。 n游旭群表示,陕西师范大学历来高度重视地理学科的发展,从史地科到地理系,地理学科发展迄今已有70余年历史,进入新时代,地理学科逐渐形成了在探索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发展的改革创新理念。他希望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弘扬学术精神,秉承地理情怀,为回答时代需求、破解发展难题贡献智慧和力量。 n傅伯杰认为,地理学是一门强调空间差异时间演变的学科,选择在陕西探讨中国地理学未来的创新与发展,具有特殊意义。他强调,目前中国的地理学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良好的发展机遇期,希望与会学者围绕中国地理学未来的发展,就如何扩大中国地理学的国际影响力,如何发挥地理科学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决策支持作用,认真思考,深入交流,促进我国地理学持续健康发展。 n院士专家作报告 n傅伯杰院士的报告以《新时代地理学的发展》为题,阐明了新时代地理学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中国地理学者的作为与担当。吴志强、孙九林、周成虎院士分别以《智能规划未来城市》《大数据 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与地理学研究》为题,介绍了大数据推动下地理学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夏军、邵明安、崔鹏院士的分别以《水安全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黄土高原土壤干层的空间分布》《‘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风险与可持续发展》为题,阐述了长江经济带、黄土高原及“一带一路”生态建设、绿色发展及灾害治理方略。关美宝教授介绍了国外城市人群行为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新动态。方小敏、董治宝教授就青藏高原隆起、行星风沙科学等基础理论研究进展作了专题介绍。刘彦随教授从乡村地理工程角度,论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途径。 n会议设立了57个分会场和3个国际交流会场,内容涉及到地理学理论与方法及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回答了国家战略地理实践的重大需求,探索了锻炼地理人才的培养途径。(王蓓蓓 李磊 编辑:陈萌) n陕西省科协供稿 n责任编辑:武丹 n 点击数:次n 8月18日,应我校地理科学学院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傅伯杰教授,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为学校师生作了题为“地理学发展前沿”的学术报告。我校副校长韩东育教授到会并致欢迎辞,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陈发虎教授,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吴正方教授、学院党委书记王升忠教授等参加了学术交流。 n 报告中,傅伯杰院士从地理学的内涵和特点出发,详细论述了地理学的综合性,展示和分析了新时代地理学“新的发展目标、新的研究范式、新的研究主题、新的数据来源、新的技术方法”,提出地理学未来发展“人地耦合系统要素关联、人地耦合系统承载力预警、全球综合风险的系统应对、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综合影响、食物-能源-水综合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系统服务管理、区域及全球环境污染的健康效应、可持续的城镇化与乡村复兴、海量地理数据处理方法与模型系统”的九点展望,并通过四个综合与耦合实现的具体科学示例,阐述了地理科学“从格局-过程研究到系统模式的转变、从要素研究到系统研究的提升、从理论研究到应用研究的链接、从知识的创造到社会决策的贯通”四个发展趋势。报告结束后,傅伯杰院士同与会师生还就黑河流域的模拟集成案例、生态系统的空间尺度、自然-人文系统的融合方法等问题展开讨论,并对我校地理学的学科发展、方向凝练、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宝贵建议。 傅伯杰教授,北京大学地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主任。兼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主任。任国际生态学会副主席、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在Science、Nature Geoscience、Nature Climate Change等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250余篇,出版著作10部。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国际景观生态学会基础贡献奖。n ©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5268 Renmin Street, Changchun, Jilin Province, PRCn Designed by Efly Studion 第二届IGU-AGLE国际会议在瑞典延雪平市成功举行n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18-10-20 18:09:00.0n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18-10-20 18:09:00.0 | 浏览量:376 | 【打印】 【关闭】n2018年10月17-19日,由国际地理联合会农业地理与土地工程委员会(IGU-AGLE)、瑞典延雪平大学国际商学院(Jnkping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共同主办,瑞典延雪平大学(Jnkping University)、瑞典皇家理工学院(KTH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中国地理学会、中国科学院精准扶贫评估研究中心、中国城乡发展智库联盟、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区域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CRARD),以及国际期刊《Land Use Policy》、《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等协办的第二届IGU-AGLE国际会议(The Second IGU-AGLE Commission Conference on Polic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rends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a Post-Rural World)在瑞典延雪平市成功举行。n国际地理联合会(IGU)副主席、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延雪平大学校长Agneta Marell,延雪平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Jerker Moodysson,《Land use Policy》期刊主编、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教授、IGU-AGLE联合主席Guy Robinson,瑞典皇家工学院教授、IGU-AGLE委员Hans Westlund,瑞典延雪平大学Lucia Naldi教授,法国国家农业研究所教授、IGU-AGLE副主席Brigitte Norgaredes,荷兰瓦赫宁根大学Eveline van Leeuwen教授、英国谢菲尔德大学Philip McCann教授、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Anders Wasttelf教授、《地理学报》副主编何书金研究员,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区域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龙花楼研究员、IGU-AGLE委员会秘书长李玉恒副研究员,以及来自中国科学院、瑞典皇家理工学院、斯德哥尔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昌大学、榆林学院等6个国家、10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此次是继2017年8月在榆林召开首届IGU-AGLE国际会议(The First IGU-AGLE Commission Conference on Global Rural Development and Land Capacity Building)之后的该委员会第二届国际会议,旨在搭建国际平台、加强学术交流、促进国际合作、推进科技创新,开创全球农业农村发展与乡村振兴理论及实践研究的新局面。n(1)会议开幕式。由瑞典皇家理工学院Hans Westlund教授主持。延雪平大学校长Agneta Marell,延雪平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Jerker Moodysson分别致辞热烈祝贺IGU-AGLE国际会议在延雪平大学召开,期待通过本次国际会议进一步加深瑞典和中国学者对两国乡村发展方面的认识,并为未来谋求更好的合作机会、推动全球和地区乡村发展作出重要贡献。随后,大会学术委员会主席傅伯杰院士致辞,他对IGU-AGLE国际会议首次在瑞典盛大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地理学者和科研团队主动面向世界乡村发展的国际前沿问题,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表示充分肯定,并提出了殷切希望。IGU-AGLE委员会主席刘彦随研究员因出席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提前回国,IGU-AGLE委员会秘书长李玉恒博士代表刘彦随研究员致辞,感谢国际地理联合会、各位委员对IGU-AGLE的指导和大力支持,感谢延雪平大学国际商学院有关组织和专家对本次会议筹备的高度重视与辛勤付出。n(2)会议主旨报告。会议主旨报告由瑞典皇家理工学院Hans Westlund教授主持,主旨报告分两天进行。10月17日上午,傅伯杰院士首先做了题为Eco-Civilization: Chinas Ecosystem Restoration and Management的报告,傅伯杰院士围绕人类文明的发展阶段,提炼了生态文明的核心观点,指出生态文明的创新路径绿色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主导理论,并从人口增长、快速城镇化、经济快速增长、大量自然资源的开发等方面,论证了中国生态系统正面临与日俱增的挑战,随后介绍了中国科学家在面向国家需求以及生态系统变化监测与保护等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延雪平大学的Lucia Naldi教授围绕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ntrepreneurial Firms主题介绍创业公司通常的发展路径,并以瑞典为例介绍了创业公司如何克服全球化的挑战,如何通过具体技术、市场知识来实现当地产业的集聚;指出地方企业的产业多样化是全球化的催化剂,并从多样化、学习和创新等方面,总结提出企业实现国际化的必要性。10月18日上午,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的Eveline van Leeuwen教授作了题为Urban-Rural Interactions: More Important Than Ever的报告,指出城乡交互作用可从劳动力市场流动、迁移流动、消费流动、交通流动、营养流动等方面进行测度;并指出城乡交互作用面临着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气候变化适应等方面的挑战,应注重区域战略的制定,建立城乡之间的良好联系,认识生态经济的重要性。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Philip McCann教授围绕主题Rural Regions and Urban Regions: Differential Shocks and the Geography of Discontent首先介绍了欧洲的城乡发展背景,随后介绍了英国退欧投票的相关背景情况、区域影响及不满意度分布的地理特征及格局,并总结了不同国家、不同政体的农村地区发展特征及与城市发展的关系。n(3)分会场主题及报告。围绕本次国际会议主题共设置了10个平行主题论坛,共计28场学术报告。平行论坛分别由延雪平大学Lucia Naldi教授、中科院地理资源所龙花楼研究员、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Guy Robinson教授等十名专家教授主持。与会专家学者们围绕土地政策与乡村振兴策略、乡村产业创新发展、如何建立更加可持续的区域食物产业链、乡村企业与社会资本发展、农村劳动力与农村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的区域典型案例、欧洲乡村人才流动规律等展开深入讨论与专家评议。为期两天的思想交锋带给与会专家、学者一场丰富的学术盛宴。n(4)IGU-AGLE工作会议。瑞典时间10月17日下午,国际地理联合会农业地理与土地工程委员会(IGU-AGLE)第二次工作会议在瑞典延雪平大学举行,国际地理联合会(IGU)副主席傅伯杰院士、中科院地理资源所龙花楼研究员应邀出席,IGU-AGLE委员会联合主席、财务主管Guy Robinson,委员会副主席Brigitte Nougardes,委员会成员Hans Westlund,以及委员会秘书长李玉恒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内容包括五个部分。①圆桌会议。委员会秘书长李玉恒介绍了2018年委员会的主要工作及进展情况,Guy Robinson、Brigitte Nougardes、Hans Westlund等教授作了补充发言。委员会还商议了2019年IGU-AGLE的工作安排。②第三届国际会议召开事宜。在IGU-AGLE委员推荐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确定第三届国际会议主办单位和时间、地点。与会委员建议进一步加强IGU-AGLE与其他委员会联合举办会议,加强会后考察与交流,适当延长会后考察时间。③建立国家/区域分会提案。IGU-AGLE秘书长转达了IGU-AGLE主席刘彦随研究员提出的建立委员会国家/区域分会的倡议,与会委员讨论通过了该倡议。建议各理事国组建国家/地区分会,重视发挥委员会的组织协调作用,扩大委员会的全球影响力。同时,强调国家/地区分会及会员要遵循IGU-AGLE委员会章程,并受IGU-AGLE执行委员会领导。④充实执行委员会并完善相关制度。研究建立委员会任期制度,建议进一步扩大委员会成员,如增加非洲、南美洲等国家成员,以扩大委员会的覆盖面和代表性。⑤其他相关问题讨论。主要包括扩大经费来源、支持发展中国家学生参加委员会的学术会议、委员会成员积极联合申请研究项目、出版著作等。最后,IGU副主席傅伯杰评论,他首先祝贺IGU-AGLE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顺利召开,充分肯定了委员会两年来开展的各项工作和取得和显著成绩,并建议委员会根据各大洲成员分布情况增加2-3名委员会成员,并赞成执行委员会建立任期制度和国家/区域分会。n(5)闭幕总结会。闭幕式由瑞典皇家理工学院Hans Westlund教授主持。IGU-AGLE委员会秘书长李玉恒博士首先代表委员会主席刘彦随研究员对本次会议的成功召开表示祝贺,并对会议主办、承办单位及与会的国际专家学者表示感谢。傅伯杰院士对大会学术交流、分组讨论情况及特点进行了总结,并祝贺第二届IGU-AGLE委员会国际会议取得圆满成功。n(6)会后瑞典乡村发展考察。部分与会的代表参加了会后的实地考察和专业研讨。会议主办方安排了瑞典延雪平市郊区乡村发展考察,并安排了专人指引介绍,通过此次考察与会专家加深了对瑞典乡村发展的深入了解。n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行,为国际和国内农村发展与土地能力建设领域专家学者们搭建了重要的交流平台,更为专业同行提供了一场思想盛宴和学术大餐,为寻求未来国际学术研究与合作新思路、拓展新途径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n国际地理联合会农业地理与土地工程委员会(IGU-AGLE)于2016年12月29日批准成立,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刘彦随研究员担任委员会首届主席,李玉恒副研究员担任秘书长,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瑞典、泰国、巴基斯坦等国著名学者分别担任委员会副主席和委员。该委员会成为IGU的39个委员会中首个由中国大陆学者发起成立并任首届主席的专业委员会。n 撰稿:艾宁 核稿:王延峰 发布日期:2018年6月13日n6月9日下午,我校研究生处处长、生态学学科带头人王文强教授、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王延峰教授、副院长赵满兴副教授和院士参事工作室秘书艾宁博士一行4人在北京西郊宾馆与傅伯杰院士团队举行生态学学科建设工作推进会。会议由王延峰教授主持。n会上,王延峰教授首先向傅伯杰院士团队汇报了延安生态环境院士参事工作室成立以来相关工作进展情况,包括制度建设与实验平台筹备情况等。王文强教授就我校生态学学科建设现状,特别是围绕生态学博士点申报工作做了详细介绍。n随后,傅伯杰院士及团队成员吕一河研究员、赵文武教授、卫伟研究员、汪亚峰博士、李宗善博士、吕楠博士、冯晓明博士等围绕院士参事工作室工作和生态学学科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很好的建议。经过热烈讨论,双方在实验平台共享、研究生联合培养、合作研究、访问学者及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方面达成了共识。n 同心同德 砥砺奋进 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bob体育部署2019年工作n 2月27日下午,bob体育2019年工作部署会在长安校区新勇学生活动中心二层报告厅召开。校长游旭群简要回顾了2018年的主要工作,分析了学校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安排部署了2019年重点工作。n 【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bob体育召开“双一流”建设推进会n 为贯彻落实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对照检查一年来“双一流”建设任务的落实完成情况,加快推进bob体育“双一流”建设,1月10日上午,bob体育在长安校区图书馆报告厅召开“双一流”建设推进会。n 【“双一流”建设大家谈】张新科|对标:一流学科建设的基本路径n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作为bob体育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一头两翼”的重点学科,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从2017年9月国家公布“双一流”建设名单到现在整整一年了,我们虽有自豪的一面,但更多的是焦虑,是忧...n 4月17日,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公布了2019年新增院士名单,共有172位院士和42位外籍院士当选,bob体育地理系1977级杰出校友傅伯杰教授当选为外籍院士,是本年度唯一当选的中国学者。n美国人文与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英文简写为AAAS)成立于1780年,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独立学术团体和政策研究中心之一,也是进行独立政策研究的学术中心。首任院长为美国第一任副总统及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现共有院士4000多名,外籍院士600多名。院士中有250多名诺贝尔奖得主和60多位普利策奖获得者。n2018年8月傅伯杰在bob体育参加中国地理学大会n傅伯杰院士本科和硕士均毕业于bob体育地理系,是bob体育杰出校友代表。他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5年当选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还担任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n傅伯杰院士主要从事景观生态学与自然地理学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在Nature、Science、Nature geoscience、Nature climate change等SCI收录刊物发表论文28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论文被国内外引用4万余次,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n 无正文文本或动态页面 傅伯杰(中)在黄土高原指导学生开展研究他与地理的不解之缘,源自大学的专业调剂。从对其持有偏见到将其视为一生挚爱,他在自然地理学的研究之路上,一走就是40年。从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到景观生态学研究,再到牵头全球干旱生态系统国际大科学计划,他把中国的景观生态学研究推进到国际前沿水平……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部长傅伯杰。前不久,他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外籍院士。最近在一场讲座间隙,傅伯杰接受了科技日报记者的采访,我们的对话由此展开。不过,他的故事要从42年前说起。偶然邂逅,“地理选择了我”1977年的高考,成了改变很多人命运的分水岭。那年,全国共有570万名考生,只录取27万人。对傅伯杰而言,命运的转折却是一波三折。这场令人记忆深刻的大考,如今说起,恍若就在眼前。“直到高考前十天,我才取得报考资格。来不及思考甚至来不及紧张,我就走进了考场。”傅伯杰说,幸运的是,自己成了27万人中的一名。然而,当收到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的录取通知书时,傅伯杰一度怀疑学校错把“物理”写成“地理”。填报志愿时,他写的都是无线电、自动化这些热门理工科专业,“地理明明就是个文科专业啊”。进入大学后,他才得知,地理系的70名学生,除两人外,其余都是被调剂来的。“我们那个年代选择不多,既然地理选择了你,就接受吧。”他说,带着这份不情愿,他开始了大学生活。从大二开始,傅伯杰的内心真正与地理达成“和解”。“我的特点是文理均衡发展,而地理学是结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门交叉、综合学科,这非常符合我的兴趣。”他笑着说。除了强化基础知识,每学期雷打不动的野外实习经历也让傅伯杰受益终身。有次在陕西汉中实习,他还因长时间淋雨加之营养不良,得了大叶性肺炎。此后,他的脚印几乎遍布全国,高原、冰川、荒漠、海岛等。他去的很多地方都是人迹罕至,有时几天几夜都遇不到人,但这并未影响他对地理研究的热情。“我对实习和考察过的每一个地区的土壤类型、植被特征、水文、地貌,都有清晰的认识和记录。”忆及彼时艰苦,傅伯杰的回忆里却满是快乐。1983年,还在读研的傅伯杰发表了国内景观生态学方向的第一篇文章——《地理学的新领域——景观生态学》。后来,他的研究逐渐走入景观生态学。1986年,在北京大学地理系教授林超的推荐下,傅伯杰成为国内第一批出国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前往英国接受大师教诲,接触国际前沿。洞察先机,转战景观生态学上世纪80年代初,景观生态学已成为国际研究的前沿和热点。傅伯杰意识到,要想在国内发展景观生态学研究,就要融合地理学和生态学这两个学科的特征。“不仅要重视地理学强调的格局,还要重视生态学强调的过程。”虽然想法有了,但实现却困难重重。从英国回来后,当傅伯杰去北京某研究机构应聘时,单位最初只给了1000元启动经费,教育部又给他批了留学回国人员基金2万元,但这些钱远远不够。“没有经费支持,实验观测就没法做,很多想法也实现不了。可当你没有事情做时,你一定要找事情做。”1992年,傅伯杰前往比利时做博士后研究,系统研究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坚守信念、不负时光,傅伯杰熬过了科研生涯中的至暗时刻。1997年,他的研究项目“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资助金额60万元。2005年,该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这笔钱可以说是我开展系统性研究的‘第一桶金’!有了它,我们才真正开始实践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也从简单的景观格局深入到其背后的机理,才有可能获得突破性进展。”傅伯杰说,“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项目,研究的是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和景观格局与土壤水分、养分和土壤侵蚀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水土流失治理、土地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2009年,在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研究的基础上,傅伯杰的研究深入到生态系统服务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成果的取得,荣誉也接踵而至,傅伯杰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系统性创新成果,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2011年,傅伯杰获得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科学家。2013年8月,傅伯杰应邀在第11届国际生态学大会作了题为“变化景观下的生态系统服务”的报告,这是我国学者首次在国际生态学大会上作大会报告……“我们的研究能让环境变得更好,黄土高原变绿,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由此而生。”而今,他庆幸40年前地理学选择了自己,能与中国的景观生态学同成长、共发展,将我国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推进到国际前沿水平。为潜心研究,2008年,傅伯杰辞去任职8年的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局长一职,成为一名普通研究员。“行政管理工作确实占据大量精力和时间,但我也从日常管理中学到很多。”目前,傅伯杰研究团队在生态系统服务的机理、方法研究方面走在国际前列,为我国政府在生态系统服务和管理方面的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追求卓越,鼓励学生挑战权威“空闲时喜欢看点散文、诗歌,要说运动呢,坚持下来的就是上中学时养成的打乒乓球的习惯。”傅伯杰有着典型陕西汉子的性格,务实豪爽,但少了些生冷倔硬。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外籍院士……傅伯杰身上,有着众多光环,但他最喜欢的还是老师这一身份。“Do something new , do something different(做创新、与众不同的事)。”新一批学生入学后,傅伯杰总会不厌其烦地说,做科研一定要着眼于开拓创新、追求卓越,哪怕是一点点的不同。如今,傅伯杰的科研重点转向提出研究方向、培养年轻人才、加强学科建设……身形高大的他总是步履匆匆,笑起来眼睛微眯。他是学生眼中的严师、慈父,在家却是“甩手掌柜”。不管多忙,傅伯杰每年都会抽时间,来一趟“朝圣之旅”,去黄土高原上的羊圈沟实验基地走走、看看。他要求新来的学生,也要先去那里锻炼几周。“你们要挑战我,还要挑战国际上的大家。”傅伯杰如是要求学生,也给自己不断加码,“我经历过知识和精神匮乏的年代,荒废了很多时间,所以必须和时间去争去抢”。在只争朝夕的紧迫感、责任感驱使下,傅伯杰的研究工作始终保持高位运行状态。2017年,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傅伯杰发起并牵头全球干旱生态系统国际大科学计划。“通过共同制定全球干旱生态系统研究路线图,引导、推进科学家聚焦问题展开研究。”他透露,预计今年年底,可以拿出一个具体科学计划。讲座结束后的当晚,傅伯杰就要启程飞往德国,和马普学会有关专家讨论,2019年中国科学院和马普学会筹办生态环境领域前沿科学论坛的事宜,继续行走在科技创新的征程上。n免责声明: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12小时内删除。n 编辑推荐:n   文章系统总结了中国抗击疫情的成功经验;提出为抗击全球疫情,亟待在全球范围内采取系统综合方案,加强疫情分区、政府统筹、民众协作,通过联合行动,共同抗击疫情,保护人类的生命健康和基本福祉。n2019年12月,中国出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中国政府随后采取的系列应对措施,有效地控制了疫情传播。2020年3月12日,国家卫健委宣布,中国疫情流行高峰已经过去。3月16日,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网站消息,中国新增确诊病例数为29例,远远低于世界其他国家地区新增确诊病例(13874)。自3月17日起,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报告(第57号)不再将中国疫情单列,而是分区域统计全球疫情发生状况。3月18日,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信息,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34例,全部为境外输入确诊病例;湖北新增确诊病例0例(武汉0例)。中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取得了巨大成效。然而,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中国得到有效控制相对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正在全球呈现出快速蔓延的趋势。2020年3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宣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已演变为“全球性流行病”(pandemic)。世界卫生组织3月16日发布报告显示,除中国外,全球累计确诊病例数已经高达86438例,首次超过中国累计确诊病例数(81077)。3月18日零时,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报告显示,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已经高达191127例,蔓延至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面临巨大挑战,亟待全球开展联合行动抗击疫情,而中国经验无疑将为全球抗击疫情提供有效帮助。近日,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傅伯杰院士团队,在Science Bulletin在线发表“A systematic approach is needed to contain COVID-19 globally”(https://doi.org/10.1016/j.scib.2020.03.024),从系统思维的角度,将中国抗击疫情的非医疗综合方案凝练为统筹、分类、协作三个方面,系统总结了中国抗击疫情的成功经验;提出为抗击全球疫情,亟待在全球范围内采取系统综合方案,加强疫情分区、政府统筹、民众协作,通过联合行动,共同抗击疫情,保护人类的生命健康和基本福祉。中文译文附后。采取系统方案抗击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赵文武a,b, 张军泽a,b, Michael E Meadowsc,d,e, 刘焱序a,b, 华廷a,b, 傅伯杰a,b,f*a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875;b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 陆地表层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北京100875;c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 Geographic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Cape Town, Rondebosch 7701,South Africa;d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上海200241;e 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金华321004;f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852019年12月,中国出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武汉早期爆发没有得到及时有效控制的原因主要在于关于COVID-19的知识不足、警惕性不够、检测工具难以满足突发需求等。然而,中国政府随后采取的系列应对措施,有效地控制了疫情传播。自2020年2月18日起,全国新增治愈病例超过了新增确诊病例;自2020年2月28日起,累计治愈出院病例超过了现有确诊病例(http://www.nhc.gov.cn/xcs/yqtb/list_gzbd)。中国抗击疫情的策略取得了巨大成效,遏制了COVID-19快速传播,保护了数十万人口免于病毒感染[2-3]。然而,在中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时,COVID-19却在全球呈现迅速蔓延的态势。截至2020年3月10日,除中国之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已经波及全球109个国家或地区,境外累积确诊病例已达到32778例。3月10日境外的4105例新增确诊病例也远远高于中国境内的20例新增确诊数(https://www.who.int/emergencies/diseases/novel-coronavirus-2019/situation-reports)。COVID-19已经呈现全球流行态势。面对目前还没有成功研发出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特效药物的严峻局势,亟待全球开展联合行动抗击疫情,而中国经验无疑将为全球抗击疫情提供有效帮助。中国抗击疫情的系统措施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政府在2020年2月28日联合发布报告,详细介绍了中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应对措施,包括了控制感染源、阻断病毒传播途径等(https://www.who.int/docs/default-source/coronaviruse/who-china-joint-mission-on-covid-19-final-report)。对此,部分学者从不同角度质疑上述措施在其他国家实施的适用性与可行性[4]。然而,在COVID-19急剧传播的当下,迅速公开并分享应对疫情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是研究人员抗击疫情的必然选择[5]。本研究尝试以系统视角解析中国抗击疫情的系列措施,其目的是期待不同国家能够共同努力共同探索抗击疫情的有效途径。疫情爆发与传播不仅源于其自身毒性和传播能力,也和人口流动等社会经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6, 7]。人类、病毒、其他社会经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反馈,形成了人与环境复合系统[8]。为了控制和阻止病毒传播,除了大量医疗措施外,需要采取系统方案,包括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基于推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分类-统筹-协作”框架[9],中国在抗击疫情中所采取的系统方案可以凝练为统筹、分类、协作三个方面(图1)。统筹。统筹是以政府为主导,组织抗击疫情所亟需的医疗队伍和医疗资源等。自正式确认COVID-19对人体健康存在重大威胁之后,中国政府从2020年1月20日开始实施了自上而下的统筹安排,分配管理医疗物资等重要战略资源(http://cpc.people.com.cn/n1/2020/0223/c64094-31600380.html)。例如,为了提高湖北省地区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中央政府立刻组织协调了多个机构部门,在短时间内迅速启用多家传染病专科医院,其中包括了短时间内实现竣工的“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此外,截至2月23日,来自全国29个省市、军队系统的330余支医疗队,共计41600医疗人员被派遣支援武汉(http://news.cctv.com/2020/03/01/ARTIyFaDgjnVVFUmkVuatpaz200301.shtml)。中央政府还建立了在常规交通运输通道关闭以后物资运输的“绿色通道”,以保障口罩、防护服、消毒剂等医疗用品和生活必需品等及时供应。分类。分类是对疫情发生区域及其风险的分类。分类中需要考虑确诊病例数和与疫情传播相关的因子,如人口特征、区域环境等。确认COVID-19可以发生人与人传播之后[10],为了进一步控制疫情的扩散,在县一级行政区采取严格的管控措施。自2020年1月23日起,中央政府在武汉等湖北7个地市采用了“封城”管理,暂停城市公共交通运营,关闭机场、火车站、高速公路等交通通道等。为了避免处于潜伏期的患者传播病毒,城市内部人口密集区域也相应关闭。在疫情得到初步控制后,为确保春节假期后有序恢复生产,中国政府于2020年2月17日发布文件,要求所有省份(湖北省、北京市除外)需根据当地的疫情进行科学研判,在县一级行政区进行风险评估(分为“高”、“中”、“低”三级),据此开展抗击疫情和恢复生产工作(http://www.gov.cn/xinwen/2020-02/18/content_5480514.htm)。协作。协作是指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之间的协作。除了一系列的应急响应措施外,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全面社会协作是这次有效控制疫情的基础条件(http://cpc.people.com.cn/n1/2020/0223/c64094-31600380.html)。国际之间的信息共享、协同研发等,对于抗击疫情也非常重要。此外,个人、商业和社会团体也采取了许多自发的协作行动。例如,许多治愈患者已经主动捐赠血浆用以临床治疗;快递公司工作人员在疫情期间稳定开展货物配送供给,对于维持社会秩序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普通民众也积极响应政府号召,采用家庭消毒、常洗手、戴口罩、居家观察等个人预防措施共同抗击疫情。全社会积极协作对于抗击疫情至关重要。为全球抗击疫情提供的经验通过统筹、分类和协作(3C)的系统应对方案,中国已经初步遏制了COVID-19在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传播。其中,统筹、分类、协作三者并不各自独立,而是相互关联的。例如,分类需要不同政府机构在不同行政级别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协作,这有助于加强政府的统筹管理,政策高效地执行也离不开各部门之间的协作。而普通民众之间的自发协作行为(自下而上)也需要政府的适当统筹指导(自上而下)。因此,系统性的治理方法需要充分考虑不同机构和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关联和互动。COVID-19已经逐渐演变为全球危机。在应对COVID-19过程中,每个国家都能够找到适合自身的应对策略,但是,不同国家的孤立行动,难以有效控制病毒在全球范围内的进一步扩散风险。因此,只有在全球范围内采取系统的方法并形成全球性的防控网络,才能最终战胜疫情。在3C模式下,其他国家也可能会采取适合自身的有效措施。我们在这里重点介绍可以促进各国采取联合行动的三项措施。首先,面对病毒传播,各国需要根据潜在的传播风险及时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不能任由病毒扩散发展。考虑到不同国家的人口密度和气候条件不同,需要进行风险评估分区管理。同时也需要随时根据疫情的风险水平及时调整管理策略,以尽量减少严控管理对经济生产、居民生活的负面影响。其次,政府需要通过统筹管理,科学合理地分配医疗、生活必需品等资源,并提高资源分配效率。就全球范围而言,除了世界卫生组织之外,联合国应发挥积极作用,组织统筹不同的隶属机构,根据不同国家上报的信息制定全球疫情防控管理计划,从而为各国提出对策。第三,社会全体成员的科普教育、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是控制病毒的重要基石。因此,各国政府有责任和义务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广大民众的协同合作抗击疫情。其中,尤其需要及时发布疫情准确信息,并持续推动国际社会在抗击疫情方面的合作。目前,全球六大洲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受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影响,控制其进一步传播显然已成为全球性挑战。分类-统筹-协作框架的重要启示在于,能否成功抗击疫情不仅取决于药物和医疗人员,还取决于世界上所有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因此,不同国家之间需要建立信任,就抗击疫情的管理策略、治疗方法、关键医疗物资和其他物资等开展全方位的合作。总之,当前亟需所有国家采取联合行动,积极抗击疫情,并分享宝贵经验。这些努力有助于确保全人类的生命健康和基本福祉。利益冲突声明全体作者声明没有利益冲突。致谢本项目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No. 2017YFA0604700)和“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战略咨询项目资助。参考文献[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响应机制流行病学组.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0; 2: 145-151.[2] Huang E, Qiao F. A data driven time-dependent transmission rate for tracking an epidemic: a case study of 2019-nCoV. Sci Bull 2020; DOI: 10.1016/j.scib.2020.02.005.[3] 王刚, 黄锷, 乔方利.疫情管控效果的一种定量化评估方法:以COVID-19为例.科学通报. 2020; DOI: 10.1360/TB-2020-0159.[4] Kupferschmidt K, Cohen J. Can China’s COVID-19 strategy work elsewhere? Science 2020; 367:1061�C1062.[5] Anonymous. Coronavirus: keep sharing research. Nature 2020; 578: 7.[6] Yue RPH, Lee HF. Climate change and plague history in Europe. Sci China Earth Sci 2018; 61: 163�C177.[7] Redding WD, Atkinson MP, Cunningham AA, et al. Impacts of environmental and socio-economic factors on emergence and epidemic potential of Ebola in Africa. Nat Commun 2020; 10:4531.[8] 陈发虎, 傅伯杰, 夏军等. 近70年来中国自然地理与生存环境基础研究的重要进展与展望.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9; 62: 1665�C1701.[9] Fu B, Zhang J, Wang S, et al. Classification�Ccoordination�Ccollaboration: A systems approach for advanc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Natl Sci Rev 2020; DOI: 10.1093/nsr/ nwaa048.[10] Li Q, Guan X, Wu P, et al. Early transmission dynamics in Wuhan, china, of novel coronavirus�Cinfected pneumonia. New Engl J Med 2020; DOI: 10.1056/NEJMoa2001316.n 人民网普洱7月12日电 7月11日,中国科学院傅伯杰院士工作站建站协议签署仪式暨傅伯杰院士工作站揭牌仪式在普洱学院举行,同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与普洱学院还举行了战略合作签署仪式。普洱市委书记卫星、普洱市副市长张若雷,普洱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领导和中国科学院的领导和专家出席了仪式。n据了解,傅伯杰生于1958年,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副主任。现任国际生态学会副主席,国际长期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副主席,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n傅伯杰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已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在Science、Nature geoscience 等SCI收录刊物发表论文190余篇,出版著作10部。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任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主编,Landscape Ecology、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Current Opinion i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等SCI刊物编委。n傅伯杰与普洱学院的合作,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景迈山古茶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体系标准的构建及其评价研究。二是普洱林下特色生物产业的发展模式研究。n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与普洱学院的战略合作,双方商定开展如下合作交流活动:一是对普洱市重大战略问题和现实问题开展调研,为市委、市政府乃至省委、省政府提供决策咨询,为促进普洱市建设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提供决策支持。二是双方共同组建专家咨询团队。主要针对普洱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生态服务功能、绿色产业、大健康产业和对内对外开放等方面进行调查和研究,并提供专家咨询服务。三是共同探索现代教育办学的思路和举措,形成中科院昆明分院和地方院校普洱学院院校合作的现代教育办学和社会服务模式。四是重点围绕普洱传统优势产业、特色生物产业、绿色生态产业、大健康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项目研究,推进产学研合作,促进成果转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普洱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和技术支撑。(歹永聪)n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n 本站简介n 云南教育网(www.wsjy.org)是由云南省文山州文山教育局下属的发布云南教育资讯的行业网站,为广大云南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及家长提供教育新闻、升学报考、教育政策法规等资讯,为云南教育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n'; preg_match_all($re, $str, $matches, PREG_SET_ORDER, 0); // Print the entire match result var_dump($matches);

Please keep in mind that these code samples are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and are not guaranteed to work. If you find any syntax errors, feel free to submit a bug report. For a full regex reference for PHP, please visit: http://php.net/manual/en/ref.pcre.php